魏晋少年风度之真性情
- 格式:pdf
- 大小:154.38 KB
- 文档页数:4
魏晋风度怎么写小论文1000字篇一:论魏晋风度及文章论魏晋风度及文章-----会计131班陆萍汉末魏晋时代在文学史上是个很重要的时代。
那时历史上正处于黄巾和董卓大乱,而在这纷乱之后出现了每个党派的纠纷,此时便出现了一个英雄人物——曹操。
曹操为人大胆果断,阴鸷奸狠,不计前嫌。
虽然他的一句“宁使我负天下人,也不使天下人负我”让许多人对他的印象多了许多负面影响。
但我们可以从曹操打胜的那些战役来看,我们还是可以发现曹操这个人是很有本事的。
他在任用贤才方面比很多先人都做得好。
在陈琳替袁绍写文章骂曹操的时候,陈琳骂的很难听。
以至于在曹操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头疾都立刻好了。
但在袁绍落败之时,陈琳被俘虏。
即使众人都在主张将这个曾经辱骂曹操的人杀掉。
曹操却不计前嫌,反而将他留在身边做个秘书。
这个就可以看出曹操惜才如金。
但我们也同时可以看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的善辩的口才和聪明的头脑。
所以,对曹操的评价我们可以改观,最起码他可以是一个智者。
谈完汉末魏晋涌现出的人才,那么和他们联系的当然还有文学。
那时候的文学也是如今很多学者很想去探讨和研究的。
首先,我们还是说一说曹操。
曹操虽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但他在文学上的建树也不容小觑。
他写的《龟虽寿》使得多少壮士奋起。
那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更是凸显了他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也体现了他文章通脱得力,毫无顾忌。
此外,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到他的文章的一大特色是清俊,这也是汉末魏初的文章的特点。
从他的那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那伟大的气魄和毫无顾忌的作派。
然而魏晋之时,除了曹操,我们不得不提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
他们三个也就是我们称的“三曹”。
虽说他们都是集中体现“建安风骨”特点的代表作家,但是他们的风格迥异。
曹丕提倡“文以气为主”,认为于通脱之外,文章更应加上华丽。
曹植虽然文章做的很好,那七步诗让多少赞不绝口。
我眼中的魏晋风度作文说起魏晋风度,那可真是一段独特而迷人的历史画卷。
在我看来,魏晋时期就像是一个充满个性与自由的大舞台,上面的人们肆意挥洒着自己的才情与性情。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魏晋时期那些文人雅士们的率真洒脱。
就拿“竹林七贤”中的刘伶来说吧。
这刘伶啊,身材矮小,容貌丑陋,但他却有着一颗无比豁达的心。
他特别喜欢喝酒,简直把酒当成了自己的生命之水。
有一次,他居然让仆人扛着锄头跟在他身后,并且放话说:“要是我喝死了,就地把我埋了就行!”您瞧瞧,这是何等的豪放不羁!还有那王羲之的。
想象一下,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一群文人雅士相聚在兰亭这个美丽的地方。
曲水流觞,吟诗作对,好不惬意!王羲之在微醺之时,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写下了这篇千古佳作。
那流畅的线条,飘逸的字体,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当时轻松愉悦的氛围。
他们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只专注于当下的美好,享受着自然与艺术带来的快乐。
魏晋时期的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是别具一格。
男子们也会涂脂抹粉,精心打扮自己。
这在当时可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他们认为,美不仅仅是女子的专利,男子同样有追求美的权利。
这种对于美的开放态度,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再说说当时的服饰吧。
宽袍大袖,随风飘动,走起路来那叫一个潇洒。
女子们的服饰更是精美华丽,各种花纹刺绣,彰显着她们的优雅与高贵。
而且啊,他们对于配饰也十分讲究,玉佩、香囊,每一样都搭配得恰到好处。
说到魏晋风度,就不得不提魏晋时期的清谈。
一群人聚在一起,谈论着哲学、人生、艺术,那场面简直比现在的学术研讨会还要热闹。
他们各抒己见,思维碰撞,不在乎输赢,只在乎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契合。
让我给您讲讲我曾经在书上看到的一个关于清谈的小故事。
有一次,王弼去拜访何晏,两人就“老子”的思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何晏原本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对老子的理解已经很深刻了。
可王弼却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让何晏听得是目瞪口呆。
最后,何晏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王弼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眼中的魏晋风度作文说起魏晋风度,那可真是一段让人着迷的历史篇章。
在我心里,魏晋风度就像是一幅色彩斑斓却又透着神秘气息的画卷,每一处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
想象一下那个时代,士族们身着宽袍大袖,行走间衣袂飘飘,那是怎样的一种潇洒自在。
他们不拘礼法,追求个性的解放,仿佛在对世俗的规矩说:“哼,我才不在乎!” 就拿“竹林七贤”来说吧,这七位老兄那可真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
阮籍,这哥们那是相当有个性。
他常常一个人驾着车,漫无目的地走,走到没路了就放声大哭。
这在咱们普通人看来,简直莫名其妙嘛,但在他那儿,却是内心苦闷的一种宣泄。
他对那些虚伪的礼教不屑一顾,有次,一个有权有势的人想把女儿嫁给他,他愣是大醉六十天,让对方没法开口,就这么巧妙地躲过了这桩不情愿的婚事。
你说,这得多有胆量和智慧!还有嵇康,那可是个超级帅哥,不仅长得帅,还才华横溢。
据说他在山上采药,被人看到,人们都以为是神仙下凡了。
可他的命运却让人唏嘘。
就因为他不愿意迎合权贵,坚守自己的原则,最后被陷害致死。
临刑前,他神色不变,淡定地弹奏一曲,成为千古绝唱。
那场面,光是想想都觉得震撼人心。
再说刘伶,这位仁兄整天喝酒,还让仆人拿着锄头跟在身后,说:“如果我醉死了,就随地把我埋了。
”这是何等的洒脱!他在家里也是赤身裸体,别人责怪他,他还振振有词地说:“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嘛跑到我裤子里来?”哈哈,听到这话,是不是觉得他简直就是个奇葩,但又奇葩得那么可爱,那么真实。
那个时候的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也是让人羡慕不已。
他们喜欢游山玩水,在山水之间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王羲之与朋友们在兰亭聚会,曲水流觞,吟诗作对。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大家围坐在一起,酒杯顺着水流缓缓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得作诗一首。
想想那场景,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各种应酬和烦恼,只有诗意和友情,真是美哉妙哉!魏晋时期的人们对于情感的表达也是毫不掩饰。
王戎的妻子常常亲昵地称呼他为“卿”,在当时,这种称呼可有点不合礼数,但王戎说妻子喜欢这样叫,他也就听之任之了。
魏晋少年风度之真性情【执教者简介】韩一嘉,文学硕士,重庆市第一中学校中学一级语文教师。
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及现当代文学研究,多篇论文发表于学科核心期刊。
其公开课在全国第四届“初中群文阅读教学现场课大赛”中获得特等奖。
“文以载道”,道也可指时代精神。
我们这个时代的少年人需要什么样的精神?韩一嘉老师以魏晋时代为镜,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品读、对比、讨论,感悟文本里人物呈现的精神世界,探究“真性情”的内涵。
【群文篇目】文本一、二、三:《世说新语》中陈元方、谢道韫、孔融之子的故事;文本四、五:《美的历程·魏晋风度》【教学目标】1.品读文本,感受人物的品格——魏晋风度之真性情;2.细读文本,探究“真性情”的内涵,感悟人物呈现的精神世界;3.精研文本,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悟人物呈现的精神世界,探究“真性情”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预习1.熟读文本一、二、三,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2.借助文本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本一、二、三的文意。
二、教学过程教师讲述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老师老师【明确:陈元方——入门不顾——率真,坦率,真诚等;谢道韫——展示才华——自信,骄傲,率真等。
孔融之子——临危不惧——不受外界干扰,遵从自己内心等。
】老师【明确:真,真实,率真。
】(板书:真)老师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所以(他们)……说得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
这就是王子猷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有一群像他一样真性情的人,任性,自由,率真,旷达。
不仅是成人,少年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今天我们就通过《世说新语》中三个少年的故事,来感受那一个时代特有的风度。
请同学们拿起导学案,齐读文本一,二,三。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作者:宋依苹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3期《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这部著作是由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
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
这也可以说是一部记录魏晋风度的故事集,这些故事形象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及士大夫阶层的状况,尤其是魏晋士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乃至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
在《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清谈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
一、清谈之风清谈即谈玄,魏晋士人重才性,亦不乏才华横溢之辈。
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驰骋思辩的清谈之风。
1.互相辩难魏晋玄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便是玄谈。
名士们相聚而谈,剖玄析理,开辟了一个思辨的时代。
辩难通常在两人之间进行,也可以一人对数人辩难,还可以数人互相辩难,甚至有一人自为客主,自己问难自己辩答的。
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
支为法师,许为都讲。
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
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
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
(《世说新语·文学》第40则)这是两人之间的辩难,所谓“二家之美”,即是支、许二人清谈的风度之美,四座鼓掌欢迎,但共嗟咏,不辩其理之所在。
之所以产生这种效应,是因为他们完全陶醉在支、许谈玄论辩那种优雅风采的美感享受之中了。
2.追求优雅的风致清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了高贵的身份和高雅的情趣,所以,仅有敏捷的才思是不够的;谈家的言谈举止还常常带有艺术化的装饰,呈现一种优雅的美感。
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世说新语·容止》第8则)麈尾是清谈者手中所执之物用麈之尾毛做成扇状,以白玉或犀角为柄,清谈时挥运于手中,以助谈风。
以上是说王衍清谈常常手执一白玉柄麈尾,因其皮肤白皙,所以麈尾的白玉柄与其手臂肤色如一,不可分别。
二、品题之风品题,这里所指的是对人物品性、才能、容止、风度等的评论。
品鉴人物品题在《世说新语》中占有相当比重的篇幅,如《识鉴》《赏誉》《品藻》等。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世说新语》又称《世说》,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可以说是一部记录魏晋风度的故事集,这些故事形象的反映了魏晋士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乃至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
他们以清谈玄理不问政事的生活方式,以清净明澈的心灵,以恣情任诞、率真放达、自然适意的性格演绎着千古流传的魏晋风度。
在《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清谈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
一、清谈之风清谈即谈玄,魏晋士人重才性,亦不乏才华横溢之辈。
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驰骋思辩的清谈之风。
从《世说新语》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清谈之主要特征:(一)互相辩难。
魏晋玄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便是玄谈。
名士们相聚而谈,剖玄析理,开辟了一个思辨的时代。
他们一般采用辩难和讲座两种形式。
讲座的形式是指一人单独树义讲论,听者不与讲者辩论,气氛比较和缓。
辩难通常在两人之间进行,也可以一人对数人辩难,还可以数人互相辩难,甚至有一人自为客主,自己问难自己辩答的。
如: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
支为法师,许为都讲。
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
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
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
(《世说新语•文学》第40 则)[1]这是两人之间的辩难,所谓“二家之美”,即是支、许二人清谈的风度之美,四座鼓掌欢迎,但共嗟咏,不辩其理之所在。
之所以产生这种效应,是因为他们完全陶醉在支、许谈玄论辩那种优雅风采的美感享受之中了。
其他如《文学》篇第55 则“支道林、许、谢盛德”条,则是一人对数人辩难,《文学》篇第6 则“何晏为吏部尚书”条,则是自己问难自己辩答,兹不赘述。
(二)追求优雅的风致。
清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了高贵的身份和高雅的情趣,所以,仅有敏捷的才思是不够的;谈家的言谈举止还常常带有艺术化的装饰,呈现一种优雅的美感。
[2]例如: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
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
魏晋风度一.何为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世说新语》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剡县戴安道,即时登舟造访,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答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些名士言词高妙,精神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
何谓清谈?清谈,亦称‚玄言‛、‚玄谈‛、‚谈玄‛,是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
始于魏,上承东汉末清议,从品评人物转向以谈玄为主,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基本内容,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义,摈弃世务,专谈本末、体用、有无、性命等抽象玄理,到晋王衍辈,清谈之风大盛。
‚魏晋风度‛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它与东汉末以《古诗十九首》为标志发展而来的价值观念一脉相承,而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又和‚文学的自觉‛的美学潮流相辅相成。
在丹、酒、姿容、玄谈的外在表象后面,蕴含着对自身价值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叹。
姿容的飘逸与内在的智慧、忧伤结合,成为魏晋风度的美学典型。
在哲学上,玄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家哲学的危机。
由于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使得儒生们从对汉家煌煌大业的盲目崇拜中清醒过来,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怀疑。
从党锢之祸开始,到黄巾起义,到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再到曹魏司马氏争权,大开杀戒,在整整100多年的腥风血雨中,人们进行了否定外界社会的过程,探求人生变幻无常的命运,执着爱恋短促的生命,寻求人生的欢乐。
二、魏晋风度的分期1.正始时期。
以王弼(226-249)、何晏(190-249)为代表。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贵无‛思想,认为老不及圣,圣人未必无情,体用如一,本末不二。
魏晋风度的看法一、魏晋时期的背景与特点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跨越了公元220年至420年,历时近200年。
这个时期的背景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而在这个时期,魏、蜀、吴三国分立,北方民族大举南下,局势十分复杂。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文化多元化、思想开放自由、学术繁荣昌盛。
二、魏晋风度的内涵1. 长于诗文:魏晋风度以诗文为主要表现形式,又称“文人之风”。
当时的士人们非常注重诗歌和散文创作,并且对古代文学传统有着深厚的认同感。
2. 以清雅为美:魏晋风度强调清雅之美,追求内心真挚感情和高尚情操。
这一点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 崇尚自然:魏晋风度崇尚自然和自由奔放的生命力。
他们反对僵化的礼教和规矩,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4. 注重个性:魏晋风度注重个性,鼓励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一点在《世说新语》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5. 重视人际关系:魏晋风度重视人际关系,注重交际和社交礼仪。
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
三、魏晋风度对后世的影响1. 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魏晋风度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开创了以诗文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个性、崇尚自然、以清雅为美等特点的文学风格。
2. 对社会道德的影响:魏晋风度对中国社会道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倡导高尚情操和清雅之美,反对奢侈浪费和纵欲放荡等不良风气。
3. 对思想文化的影响: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
魏晋风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自由开放。
四、结语总之,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
魏晋风度以其清雅之美、个性张扬、崇尚自然等特点影响了后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而丰富的篇章。
王萃,教育工作者,1970年生,内蒙古赤峰人。
在内蒙古赤峰市第二实验中学(松山蒙中)任教。
从教17载,践行师者之职责——传道,授业,解惑。
亦常以诸葛丞相在《出师表》中所言:“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的满腔忧虑借以自勉。
魏晋风度、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博览群书、有仙风道骨,可神游八极之表、个性率真、感情丰富、语言犀利、出语多谐、慎重敏感,实有大家之风范。
然“天妒英才”,2011年10月王萃先生因患胰腺癌入院治疗,然终因病情恶化于2012年3月1日17时10分猝然辞世,享年42岁。
再忆王萃先生:魏晋风度仙风道骨张磊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别赋》是啊,也许这就是佛家所谓的“生死轮回,轮回转世”吧。
前世为何世,今生亦为何生。
前世今生,不过一念之间尔。
我们之所以有种种的放不下,一切皆因“执著”二字。
因为太过执著,就会有牵绊,有不舍,有依恋,因此,也就会有诸多的放不下。
王萃是谁?王萃,教师,1970年生,内蒙古赤峰人。
在内蒙古赤峰市第二实验中学(松山蒙中)任教。
从教17载,践行师者之职责——传道,授业,解惑,亦常以诸葛丞相在《出师表》中所言:“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德满腔忧虑借以自勉。
魏晋风度、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博览群书、有仙风道骨,可神游八极之表、个性率真、感情丰富、语言犀利、出语多谐、慎重敏感,实有大家之风范。
然“天妒英才”,2011年10月王萃先生因患胰腺癌,终因病情恶化于2012年3月1日17时10分猝然辞世,享年42岁。
但这样的王萃未免概念化与抽象化,看不到他的精神,更看不到作为一个师者的风范,以及他的个性,他的人格魅力,吾师门一师兄曾写过这样的一段话:吾师,姓甚名谁者,乃松山蒙中王萃是也。
众生戏称之:萃哥。
形体威武健壮,貌似鲁先师也,待人严肃,治学严谨。
可为师,亦可为友也。
一身豪情义气,两眼温暖慈祥。
奈何无知疾病患于其身,令之痛苦不堪。
苍天见其于心不忍,遂于壬辰年二月初九晌后十七时有十分,将其圣洁之灵魂带回天堂。
自由的历程——魏晋风度的前世今生在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有那样一个时代叫作魏晋;在卷帙浩繁的文学典籍中,有那样一种文学叫作魏晋文学;在文脉悠远的中华文化中,有那样一种气度叫作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一种向往自由的新的人格境界的开辟,是儒学与道学矛盾与融合的演绎,也是“风清骨俊”审美意识的彰显。
魏晋风度在人格上,哲学上,美学上都独树一帜,反映了中华民族,尤其是士阶层,开始自觉走上追求自由的历程,开一代风气,长一朝精神,为时人感悟,为后人景仰。
魏晋风度作为那个时代的标签,其意蕴却未止于当时,早已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历久弥新。
本文将从分析魏晋风度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进而从人格,哲学,美学三个方面发掘魏晋风度的精神实质——追求人的纯粹的自由,从而尝试探讨魏晋风度对当今时代的影响和意义。
一.先说个大概——魏晋风度的时代背景与代表人物魏晋两朝所在年代为公元220—420,前后历200年。
汉末以来,社会动荡,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军阀混战,人民死伤无数,白骨蔽野。
降及曹魏,统一北方,然曹操多猜忌,文士多有折损。
正始之后,司马代曹,以名教治天下,名士去其半,文人噤声。
这一时代充满了战争——三国鼎立互相征伐,政治斗争——曹植与曹丕的帝位之争,朝代更替——司马代曹,以及民族危机——五胡乱华。
这一时代在历史学家眼里定然是不折不扣的乱世,但从另一角度去看,由于统治阶级忙于政治斗争,未对意识形态做出严格规定,于是造就了文学、艺术以及哲学的大发展,形成了风采熠熠的魏晋风度。
魏晋之时,有太多因素造成个体的非正常死亡——战乱、瘟疫、政争等等,因此魏晋文人把这种对生命易逝,人生无常的体验转化,升华为诗歌、晏游、饮酒,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反映内心的忧伤和恐惧,表达向往自由和追求超脱的人生理想。
魏晋的故事须由魏晋名士来演绎,魏晋一代,大致包含了五个文人群体: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
这五个群体虽然政治抱负不同,但在文脉上一脉相承,在人格追求上也以清隽飘雅而相契合。
魏晋风度(4)——魏晋美男们的六大特点今天,依据《世说新语》,简要归纳一下具有魏晋风度的男人的特点。
1、帅。
魏晋时代是一个盛行娘炮的时代,美男子开始刮胡子、敷粉,“美”是男子的评判标准,因此贵族士子们几乎人人镜子不离身,每天打粉、涂口红、喷香水,到了不化妆就无法出门的地步。
曹操的养子何晏天生白里透红,像个熟透的水蜜桃。
因此魏明帝疑心他脸上搽了一层厚厚的白粉。
一次,在夏天之时,魏明帝着人把他找来,赏赐他热汤面吃。
不一会儿,他便大汗淋漓,只好用自己穿的衣服擦汗。
可他擦完汗后,脸色显得更白了,明帝这才相信他没有搽粉。
嵇康不仅是才子,也是美男。
他当时喜欢用一种叫面药的东西涂在脸上,功能类似于今天的增白霜。
《世说新语》中记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最美的当属潘安,他的貌美使老太太也为之着迷。
他年轻时,拿着弹弓到洛阳城外游玩,姑娘们争相向他丢水果,每每满载而归。
魏晋之所以盛行娘炮,有其历史原因。
首先,汉武帝时“废黜百家,独尊一儒”,并规定以“五经”取仕,培养出了一批批的“谦谦君子”和“文弱书生”。
到了魏晋时设了“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吏,是否入选,全凭主考官的一句话。
为了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士人们不得弱化男性角色,时间稍长,也就演变为一代世风。
魏晋士人敷粉作妇人状,无非是为了向外界示“谦”、示“弱”。
2、真。
东晋太尉郗鉴听说琅琊王氏的子弟特别优秀,就希望能跟王氏联姻,一起改造下一代的基因。
一天下班后,他找到丞相王导,表达了这层意思。
王导也乐意家族子弟渗透到对方家去,就说:“好啊好啊,只要你看上的,可以马上带走。
”周末,郗鉴带着管家去王家挑选女婿,只见王家的男孩子都穿上新衣服、梳着新发型,一排排的站在门口等待挑选。
啧啧啧,真壮观。
郗鉴看了一圈,咂咂嘴:“还不错。
”这时管家说:“还有一个人,在卧室看书呢。
世说新语魏晋风度的理解文章一:《魏晋风度,洒脱人生》(青少年版)小伙伴们,你们知道魏晋时期的那些风流人物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世说新语》里展现的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啊,有个叫王徽之的人。
有一天晚上下了大雪,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好朋友戴逵。
于是,他就连夜乘船去看望戴逵。
可是,当他好不容易到了戴逵家门口,却又转身回去了。
别人问他为啥,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你看,这就是魏晋风度,随心所欲,不为世俗的规矩所束缚。
还有那个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
他总是在家里光着身子喝酒,别人看到了就指责他。
他却反问:“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为啥跑到我裤子里来了?” 是不是觉得他特别有趣?他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追求自己内心的快乐。
魏晋风度就是这样,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小伙伴们,咱们是不是也可以学学他们,勇敢地做自己呢?文章二:《魏晋风度,自由的灵魂》(上班族版)朋友们,咱们工作累了,来聊聊魏晋风度,放松放松。
《世说新语》里的魏晋人物,那活得叫一个潇洒。
就说阮籍吧,他看到不喜欢的人,翻个白眼就不理睬;看到喜欢的人,就青眼相加。
才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地位,全凭自己的心情。
还有王羲之,在一次聚会时,大家都在讨论国家大事、功名利禄,他却毫不在乎,一个人躺在旁边的草地上,看着天空,感受着微风,自在极了。
咱们上班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被各种规矩、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想想魏晋时期的那些人,他们不在乎世俗的眼光,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也许我们没办法像他们那样完全洒脱,但偶尔也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让自己的灵魂也能自由飞翔一会儿。
文章三:《魏晋风度,别样的风采》(老年版)老伙计们,咱们今天来讲讲魏晋风度。
在那个时代啊,有个叫嵇康的人。
他长得帅气,还精通音律。
他在柳树下打铁,那身姿,那神情,真是与众不同。
哪怕后来面临生死,他也毫不畏惧,弹奏一曲《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唱。
还有谢安,在淝水之战时,他镇定自若地下棋,等前方传来胜利的消息,他也只是淡淡地说:“小儿辈大破贼。
魏晋少年风度之真性情
【执教者简介】
韩一嘉,文学硕士,重庆市第一中学校中学一级语文教师。
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及现当代文学研究,多篇论文发表于学科核心期刊。
其公开课在全国第四届“初中群文阅读教学现场课大赛”中获得特等奖。
“文以载道”,道也可指时代精神。
我们这个时代的少年人需要什么样的精神?韩一嘉老师以魏晋时代为镜,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品读、对比、讨论,感悟文本里人物呈现的精神世界,探究“真性情”的内涵。
【群文篇目】
文本一、二、三:《世说新语》中陈元方、谢道韫、孔融之子的故事;
文本四、五:《美的历程·魏晋风度》
【教学目标】
1.品读文本,感受人物的品格——魏晋风度之真性情;
2.细读文本,探究“真性情”的内涵,感悟人物呈现的精神世界;
3.精研文本,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悟人物呈现的精神世界,探究“真性情”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熟读文本一、二、三,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借助文本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本一、二、三的文意。
二、教学过程
教师讲述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老师老师【明确:陈元方——入门不顾——率真,坦率,真诚等;
谢道韫——展示才华——自信,骄傲,率真等。
孔融之子——临危不惧——不受外界干扰,遵从自己内心等。
】
老师【明确:真,真实,率真。
】
(板书:真)老师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所以(他们)……说得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
这就是王子猷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有一群像他一样真性情的人,
任性,自由,率真,旷达。
不仅是成人,少年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今天我们就通过《世说新语》中三个少年的故事,来感受那一个时
代特有的风度。
请同学们拿起导学案,齐读文本一,二,三。
边读边思考:文
中几个少年与王子猷在性情上有何相似之处?
同学们,我们有没有发现,这三个魏晋少年身上有着共
同的一种性情?
刚才我们看到三个少年的真性情,其实,《世说新语》中记载了
近百个少年的故事,他们都具有这样的真性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
样的现象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本四中著名哲学家李泽厚的
文本节选。
——李泽厚《美的历程·魏晋风度》
老师【明确:时代因素,社会因素等。
】
老师【明确:陈元方真而有礼法,不是礼貌(单读);谢道韫真而有智(齐
读),孔融之子真而有义(单读)。
】
(板书:礼,智,义)
老师老师
读完文本四,请同学们想一想,《世说新语》中的少年为什么都
会有这样的真性情?
李泽厚说,他们干脆,坦率,直接,不加掩饰。
但如果把三个少年
的故事还原就会发现他们的外在表现,其实是怒怼长辈,入门不顾;
逞强好胜,霸气外露;游戏依旧,不惜生命。
为什么千载以来,我
们重温这些故事的时候还会击节赞赏?请再读文本一、二、三,小
组讨论:魏晋少年的“真性情”,为什么会被传诵至今?
经过同学们的探究,我们终于明白,这些魏晋少年真而有
礼、真而有智、真而有义。
言行背后藏着情怀,细节深处
彰显精彩,我们不能只看到真性情的外在表现,还要理解
真性情背后的内在含义。
那么,同学们,这些魏晋少年外在所表现出来的不合常理不
合情理,和今天的我行我素标新立异一样吗?让我们带着这
个问题,一起走进文本五。
它(魏晋风度)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内的追求是与外的否定联在一起,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习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
人们被那种内在的才情、性貌、品格、风神吸引着,感召着。
——李泽厚《美的历程·魏晋风度》
老师【明确:内的追求是与外的否定联在一起。
】
老师(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老师同学们,结合文本五谈谈今天的我行我素标新立异,与魏晋少年的真性情是一样的吗?
少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也能折射出魏晋成人的风貌。
现在,请给老师分析一下王子猷的外在否定是什么,内在追求是什么?
经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对魏晋少年、魏晋风度有了更深的
认识和感知。
我们今天学习他们,不是因为那个时代的标新立异,
而恰好是我们都拥有一些共同的人生主题:比如道德的底线,才华的无限,人性的界限。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做到像三个魏晋少年一样的真性情呢?人生的道路很长,如何
才能不被世俗的尘埃过分沾染,如何才能保持一颗纯真无畏的心,如何才能追随内心真实的想法走下去,这是我们要用一生来回答的问题。
魏晋风度,少年如你,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