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静脉穿刺技巧
- 格式:pdf
- 大小:41.35 KB
- 文档页数:2
静脉穿刺的技巧引言静脉穿刺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用于获取静脉血液或给药。
它是医护人员的基本技能之一,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介绍静脉穿刺的技巧,包括准备工作、器材选择、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准备工作在进行静脉穿刺之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操作的顺利进行。
1.确认患者身份和医嘱:在进行静脉穿刺之前,需要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确认医嘱的内容和目的。
这样可以避免错误操作和不必要的风险。
2.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常用的静脉穿刺部位有手背静脉、前臂静脉等。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肤色、血管状况等因素。
3.洗手和消毒:在进行静脉穿刺之前,医护人员需要正确洗手,并进行必要的消毒操作,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准备所需器材:静脉穿刺所需的器材包括穿刺针、注射器、消毒棉球、透明敷料等。
在进行穿刺之前,需要确保所需器材的完整性和清洁度。
操作步骤静脉穿刺的操作步骤如下:1.与患者交流:在进行穿刺之前,与患者进行简单的交流,告知操作的目的和过程,以减少患者的紧张和恐惧感。
2.寻找适合的静脉:用肉眼观察或触诊的方式寻找适合的静脉。
通常情况下,静脉比较明显的部位较易穿刺。
3.皮肤准备:用消毒棉球在穿刺部位进行皮肤消毒,从穿刺点向外做圆周运动,以确保消毒范围。
4.固定静脉:在穿刺部位以下的静脉处,用手指轻轻按压,使其充盈,便于穿刺。
5.穿刺操作:拿起穿刺针,以15-30度的角度刺入皮肤,然后逐渐改变角度,直到进入静脉。
在进入静脉时,会感觉到一定的阻力,同时可以见到血液返回。
6.确认位置:进入静脉后,要确认针尖是否位于静脉腔内,可通过轻轻抽回一些血液来确认。
7.固定穿刺针:在确认位置后,将穿刺针固定在皮肤上,然后将注射器连接到针头上,准备进行后续操作。
8.采集血液或给药:通过注射器,可以采集所需的血液样本,或者给予药物、液体等。
9.结束操作:完成血液采集或给药后,将注射器取下,用透明敷料固定穿刺点,然后检查是否有出血或渗血的情况。
浅谈几种特殊病人静脉穿刺技巧1水肿病人临床上此类病人不少,此类病人因血管全被水肿组织所掩盖,不易看到和摸及,穿刺很易造成失误。
遇到这样的病人时,首先应镇静、沉着。
穿刺时要耐心地寻找血管。
可在手背或足背先按摸皮肤,并按压血管周围之浮肿部位,使水肿液驱散至血管旁的皮下组织,使静脉显露,此时立即消毒与穿刺,往往不难取得成功。
2末梢循环差的病人病人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功能低下,血管不充盈,通透性增强,在穿刺时肉眼很难见到充盈之静脉,但往往能隐约见到浅蓝色的血管走向。
此时在静脉近心端扎紧止血带,再向静脉回流方向充分推压血流,或用一些物理刺激如拍打局部或热敷等,使局部静脉暂时充盈显露,切忌扎止血带过久或连续拍打刺激血管。
当静脉充盈显露时即可迅速进行穿刺。
且记,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没有回血,若挤压血管近心端或抽动注射器活塞时,可见到少量回血。
因此,穿刺时要细心体会,才能察觉到针头进人血管的落空感。
当觉察到落空感或见到少量回血后注入部分药液。
如注药时局部不隆起,推药感觉无阻力,则证明针头在血管内,此时即可大胆地将药液推人,或将针头固定进行输液。
3消瘦或血管硬化病人病人皮下脂肪少,静脉虽明显暴露,但很粗硬而且管腔狭窄,弹性也差,且易于滑动,不易固定。
穿刺时则因管壁增厚,针尖不易刺入管腔,穿刺者可感到血管坚韧如绳索状。
穿刺时需牢牢固定血管,针尖应在静脉的上方向下压迫直接刺入,见有回血,再顺血管走行方向缓缓进针少许即可,这样易成功。
如针尖在皮下沿静脉的侧面潜行刺入,则静脉容易随针尖来回移动,不易一针成功。
4 肥胖病人肥胖病人皮下脂肪厚静脉位置较深,遇到这种情况,最好选用肘正中静脉,其次要选择颈静脉,股静脉或大隐静脉等部位进行穿刺。
进针的角度稍大,但不宜过深,过深易穿透血管而导致失败。
5烧伤病人烧伤严重的病人,选择血管较困难,不便扎止血带,也不易固定,应首选健康皮肤处的血管,以指压法代替止血带,穿刺成功以后用无菌纱布覆盖针眼以绷带固定。
静脉穿刺技巧理论上静脉穿刺的角度为20度,在实际操作中可选择血管上直接进针,进针角度可在30~40度。
一旦进入血管,见回血再平行进针少许,达到容易进针,减少疼痛的目的。
1、老年病人皮肤皱褶多,注意绷紧皮肤,选择手背较直的静脉,穿刺时进针力度要稍小一些.血管有分叉应在血管下5 mm处进针,以35度角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针头,见回血后平行进针。
2、老年消瘦病人消瘦患者的皮肤大多松弛,血管的活动度大并且弹性差,不容易固定,故扎操作时必须先固定血管,因此穿刺时要采用握指法,并从血管的侧面进针,进针角度和力度不宜过大,回血后继续平行进针1mm为宜,退出针芯后再将套管送入,以防刺破血管。
3、肥胖病人老年人的皮肤肥胖患者皮下脂肪较厚,静脉血管隐藏于丰富的皮下脂肪中,不易显露,但是固定不易滑动穿刺时操作者要扎紧止血带,使其血管充盈,以食指和中指探明静脉走行方向和深浅度,然后从血管上方进针,沿前方探索血管,其进针角度和力度要稍大些,但进针角度一般不超过40度。
4、小儿头皮静脉清晰,在操作前必须将头发剃净,并绷紧头部皮肤,回血后不易继续浅行,应立即固定,否则易刺破血管。
穿刺时应注意头皮静脉和动脉的鉴别。
5、水肿患者熟悉四肢浅静脉的分布及血管走向,手背静脉是成人实施静脉输液的首选部位,下肢的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和足背静脉也是常用部位,但不作为静脉输液的首选部位,评估水肿情况,正确选择大小型号合适的输液针头,刚针易刺破管壁,引起液体外渗,水肿肢体不易发现,所以最好选择合适型号的留置针。
扎止血带后反复握拳充盈血管,根据血管的走向寻找血管,并按压血管周围的水肿部位,使水肿液驱散至血管旁的皮下组织,使血管显露出来。
逆向静脉穿刺适用于关节等不易固定的部位,逆向穿刺通过变换穿刺针的方向而容易固定以达到穿刺成功的目的。
静脉穿刺是常见的医疗操作,以下是进行静脉穿刺的方法和技巧:
穿刺部位的选择:在选择穿刺部位时,应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易于固定的静脉。
长期输液的患者应尽量选择深静脉进行穿刺。
止血带的绑扎:在选择好穿刺部位后,应绑扎止血带,以收缩血管并阻断血流。
绑扎时松紧要适宜,过松则无法起到阻断血流的作用,过紧则可能导致皮肤淤血或静脉压过高。
消毒皮肤:在绑扎好止血带后,应使用碘伏或酒精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
消毒范围应足够大,以防止细菌感染。
进针角度与力度:在静脉穿刺时,应选择合适的进针角度和力度。
一般而言,进针角度以20-30度为宜,力度要适中,避免过深或过浅,以免穿破血管或导致疼痛。
观察回血:在进针后,应观察回血情况。
如果回血顺畅,说明针头已经进入血管,可以继续进针;如果回血不顺畅或没有回血,则可能需要调整针头的位置或角度。
固定针头:在穿刺成功后,应固定好针头,以防止针头滑脱或刺破血管。
可以使用无菌敷料或胶带进行固定。
注意事项: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应注意避免在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行穿刺。
同时,应尽量选择最短的、最直的路径进行穿刺,以减少感染和血栓的风险。
以上是进行静脉穿刺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
了解护理中的静脉穿刺技巧静脉穿刺技巧是护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能帮助医务人员顺利、安全地进行静脉采血、输液或给药等操作。
正确的静脉穿刺技巧能减少患者疼痛感,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静脉穿刺技巧,供护理人员参考和学习。
1. 准备工作在进行静脉穿刺之前,护士需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要确保手部和护具的洁净。
护士应洗手,并佩戴洁净的手套、口罩等护具。
还需要准备好穿刺所需的器械和材料,比如注射器、穿刺针、消毒棉球、透明胶带等。
确保一切准备就绪后,可以开始进行静脉穿刺操作。
2. 选择静脉穿刺部位静脉穿刺的部位选择很重要,一般优先选择患者手腕、前臂内侧等比较表浅、容易触摸到的部位。
如果患者的表浅静脉不明显或不适合穿刺,可考虑选择患者其他部位,如手背、足背等。
选择合适的部位是确保穿刺操作成功的第一步。
3. 局部消毒在进行静脉穿刺前,要对穿刺部位进行局部消毒。
可以使用酒精棉球或消毒液对穿刺部位进行擦拭,确保消毒彻底。
消毒时要注意从内向外、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以避免污染。
4. 穿刺操作穿刺时要采用正确的穿刺角度和深度。
通常情况下,护士应以30°至45°角的角度进行穿刺,以避免穿透静脉而插入到动脉中。
穿刺深度一般为1.5至3cm,需根据患者情况和穿刺部位的表浅程度来确定。
穿刺时要保持手稳定,缓慢但坚定地进行。
5. 穿刺成功与失败的判断穿刺成功后,会出现明显的血液反流。
此时,护士应将针管与注射器连接,抽吸一定量的血液来确认穿刺了静脉。
如果护士无法抽吸到血液,或者出现渗血、淤血等情况,则说明穿刺失败,需要重新进行穿刺。
6. 插管固定穿刺成功后,需要将针管固定在患者身上,避免针头脱落或者移位。
固定可以使用透明胶带或者专用的固定带,将针头与患者的皮肤紧密连接,确保安全可靠。
7. 护理后的处理静脉穿刺操作完成后,需要对穿刺部位进行一定的护理。
可以使用消毒棉球对穿刺部位进行擦拭,保持清洁卫生。
静脉穿刺的技巧和方法
1.准备工作:①熟练掌握静脉穿刺要求;②检查血管支撑装置,静脉曲张板、穿刺针及注射器;③查看护理记录,了解患者相关情况及所用药物,为具体操作作好准备;④熟悉护理记录中对相关部位的解释;⑤认识血管的分布情况及深浅;
⑥以避孕套方式拆开以避免污染药物;
2.准备患者:①将患者安置在一个舒适的位置;②向患者进行解释讲解,以缓解恐惧情志;③给予说明仪式,让患者脱离恐惧;④注意患者的体温及心电图;
3.穿刺安置:①正确选择穿刺部位;②根据患者体位进行安置;③拇指及食指将皮肤肌肉小时拉起,轻揉后放松肌肉筋膜;④握住针管主管垂直穿刺进行注射;
⑤插针时注意针刃朝下,针尖进入细小血管后注射;
4.注射完成:①穿刺完成后,拉离针尖,以手轻轻捏住两侧皮肤,释放手;②收缩接针头处的血管,使血液套管注射药液;③当见到药液流入患者体内时,拔出针头,压迫两侧皮肤以止血;④将药液完全注射完后,移开手,让皮肤自然放松;
5.注射后处理:①检查患者有无负荷反应;②清洁静脉穿刺部位;③将患者安置于一个舒适的位置等待恢复;④根据患者情况,增加或减少检查及继续护理措施的实施。
浅谈静脉穿刺的几点技巧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虽看似简单,却有不少技巧。
如果使用得当不仅能有效减轻病患的疼痛感,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
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实践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立足岗位特点,现总结了几点技巧。
1血管的选择静脉穿刺常选用肘部浅静脉,及腕部、手背、足背部浅静脉。
对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输液者,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由细小静脉到大静脉,由远心端到近心端,且一根血管的同一部位不能连续使用(抢救例外)。
血管的选择确定是穿刺成功的前提,当遇到血管状况不良的患者,一定要耐心细致认真的寻找血管。
血管选择确定的原则是做到“心中有数”,即对欲穿刺血管的位置、方向、深浅、活动度等了如指掌,争取一次成功。
千万不可做试验性穿刺,否则针一刺进皮肤就出现盲目感,容易失败,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
因此,血管的选择决定穿刺的成败。
2穿刺前的握拳方法穿刺前握拳是输液的常规方法,多年来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目前资料认为,采用背隆掌空握杯状手和握指法更符合人体的生理学特点。
此法利用术者左手握住病人穿刺手的手指,使病人手指皮肤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被动牵拉绷紧,形成前臂和手背,手背和手指两个弯曲,克服病人握拳时指掌关节高于手背皮肤妨碍穿刺进针角度的缺点,又可使血管显露,易于固定。
3穿刺的方法3.1将手背以桡侧至尺侧三条静脉依次分为a.b.c静脉组,对穿刺部位疼痛进行比较,三组全部采用针头在静脉正上方斜行快速穿刺法,结果显示三组有显著差异,靠近尺侧的C组穿刺时疼痛最轻,而靠近A组疼痛最明显,这可能与神经分布,皮肤松弛及张力有关。
3.2对于穿刺的角度,静脉穿刺传统的进针角度为15°~30°,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以45°或接近45°角进针容易且省力,不会出现皮肤随进针方向向前推移及刺破血管下壁现象。
且由于角度大,通过真皮层的时间减少,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
静脉穿刺的技巧与方法
1、特殊静脉穿刺技巧
若患者静脉较细,见回血后立即停止进针,送针时动作要轻柔,以免血管被刺穿;若患者末梢循环差,可以先在穿刺部位用温毛巾热敷,待静脉充盈后再行穿刺;针对低静脉压的患者,穿刺后有时不一定见回血,可用注射器回抽,或在输液管下端或近心端血管进行挤压,见回血说明针头处于血管内,避免反复穿刺导致血管损伤;针对水肿患者,可根据静脉走行方向用手指朝四周按压穿刺点,此时皮下静脉可显现出来。
2、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技巧
主要是针对消瘦型老年患者,穿刺时需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左手食指和拇指固定血管;让患者握半拳,右手持穿刺针在血管上方与皮肤呈10°角处迅速进针,穿过皮肤和血管肌层后立即调整为20°角,沿静脉方向行走,见回血后平行送入0.5cm,固定针柄后放松止血带。
3、间接穿刺进针法技巧
一般情况下,穿刺进针时针头需与皮肤呈20~30°斜倾角,见回血后改为与血管平行进针,达到进入血管的预计深度。
若患者因出血、脱水、高热等原因而导致血管充盈度欠佳时,采取直接穿刺法进针则会导致针头对血管腔造成压迫而刺破血管壁,引起穿刺失败。
针对这类患者,宜采取间接穿刺进针法,即穿刺时先刺入皮肤,再沿着血管侧面刺入静脉管腔。
4、寒冷季节静脉穿刺技巧
秋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寒冷刺激会导致患者外周浅表静脉收缩。
如果患者刚
从室外回来,此时不能急于进行静脉穿刺,让患者在室温下待一会儿,必要时可让患者将双手在温水中浸泡5min,或使用暖水袋暖手,确保患者穿刺静脉扩张后再行穿刺。
十种静脉穿刺技巧1.选择合适的静脉: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要,选择适合穿刺的静脉。
常见的选择包括手臂上的桡动脉、肱动脉和副动脉。
2.消毒:在穿刺之前,必须对针头和穿刺部位进行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适当的针头选择: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头。
通常采用常规的静脉穿刺针头,根据静脉的大小和血液的流量来选择针头的尺寸。
4.定位准确:在确定穿刺部位后,用一只手指压迫静脉,以定位和固定静脉,以便更容易进入静脉。
5.正确的穿刺角度:根据肌肉和组织的厚度,选择正确的穿刺角度。
通常情况下,穿刺角度为30-45度。
6.适当的穿刺深度:根据静脉的深度,选择适当的穿刺深度。
通常情况下,静脉的深度在0.5-2.5厘米之间。
7.使用轻柔的手法:穿刺时要使用轻柔的手法,以减少疼痛和创伤。
同时,应保持稳定的手部动作,以避免在穿刺过程中针头弯曲或脱离静脉。
8.适当的穿刺速度:穿刺速度应适中,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
太快会造成血液外溢,太慢则会加重病人的疼痛感。
9.观察针头进入静脉的迹象:在穿刺过程中,应观察针头是否顺利地进入静脉,是否能见到闪光的血液。
如果进入顺利,可以继续穿刺;如果有困难或遇到阻力,应停下来,并调整穿刺角度或深度。
10.固定针头并保持通畅:成功穿刺后,应固定针头,以防止其意外脱落。
并且要保持静脉通畅,避免将血管压迫或弯曲,以确保血液的顺利流动。
总结起来,静脉穿刺是一项需要技巧和经验的医疗技术。
医护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消毒、选择合适的针头、准确的定位和穿刺角度,同时要注意轻柔的手法、适当的穿刺速度、观察进入静脉的迹象,以及固定针头并保持通畅。
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并加以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患者的舒适度。
静脉穿刺技术的小技巧1、评估优先在静脉穿刺前要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时间、用药情况及外周静脉条件做好全面评估。
2、寻求帮助除穿刺技术以外,护患心理因素和客观血管条件都是影响穿刺成败的重要因素。
①双方心理因素:护士有阴影,担心打不上;病人心里也有阴影,不再放心让年轻护士打,彼此都没有信心。
②客观条件:病人外周静脉条件不好,可选的血管有限。
这种情况下,建议请穿刺技术较好的同事协助进行进行。
我们要有血管保护和安全输注意识,对患者的血管保护必须有效落实到每一次的静脉输液中去,INS 《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对用短导管进行外周静脉穿刺时也有规定:①尝试次数不超过2 次,限制尝试总次数为4 次。
②对于静脉条件不好、需要长时间间断治疗的病人要保护好患者的血管。
总之,特殊情况下,应该寻求帮助。
3、主动创造合适的环境面对条件极佳的静脉,却没有一针见血,这时或许应该让自己静静,不管是有难度还是简单的操作,都尽可能排除外界的干扰,主动给自己创造合适的、无干扰的环境。
让前来探望患者的家属小声聊天,或请家属在病房外等候,把病房电视等声音关小,把静脉条件较差的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等等。
4、总结经验,现学现用很多新护士静脉穿刺屡屡失败,信心丧失,导致碰到难找的血管就退缩。
这时,万万不能逃避,更不应该静静。
要迎难而上,量力而行,多总结失败经验,多观察身边的同事是如何穿刺成功的,并虚心请教,然后去实践。
经验总结:见回血后没有先退钢针,一送到底,导致进针过深。
这种方法对于血管条件好的不成问题,但是对于细小静脉就很危险,一不小心就要重新来过。
①让血管充盈的方法②进针时找平衡进针角度不宜过大,回血后压低角度再进针约0.2 cm;退针芯,此时要注意固定好针翼,防止在退的过程中滑出血管外;送软管,估计已经在血管内就差多了。
5、选择合适的部位静脉穿刺成功的首要条件是选择最佳的穿刺部位和血管。
如骨突隆、关节部位、静脉活瓣、血管硬化、血管分布呈索状,医源性造成的血管损伤等都容易造成失败原因。
静脉穿刺的技巧
1.确定穿刺位置
确定穿刺位置,在肘部横纹上方6cm处扎一条止血带,病人握紧拳头,手肘有较大的弹力和拉力,即为血管充盈,是穿刺点。
2.消毒
将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无菌棉签沾取碘伏,然后螺旋状消毒,使针头直径超过5cm。
3.穿刺
一只大拇指握住穿刺点下方的皮肤,另一只拇指和食指握着采血针,针尖向上,与皮肤呈20-30°的角度,迅速地刺入皮肤,待血液恢复后,将针头沿着静脉的方向移动,然后将采血针固定在抽血完成后,松开止血带,让病人松开手,取出采血针,然后用无菌的干棉签在穿刺位置按3-5分钟。
4.术后
穿刺完毕后洗手,处理医疗废物,及时送检抽血,并作好相应的记录。
如果在进行静脉穿刺后出现不适,应立即就医进行治疗。
浅谈基层护士静脉穿刺的技巧摘要:静脉输液应用于临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因其具有快捷的治疗效果,成为临床最广泛的治疗方式。
对护理人员而言,静脉输液是一项必备的技能。
因此,基层护士探索穿刺技巧,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笔者就工作中的一些穿刺技巧总结综述如下。
关键词:静脉输液;技能;穿刺技巧影响护士成功进行静脉穿刺的因素是多样的。
不仅包括护士的手法技巧和熟练程度,还包括了护士在操作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1 保护血管保护血管很重要,尤其对于需要长期输液、婴幼儿和血管不好的患者,更为重要。
1.1选择部位合适的静脉是穿刺成功的关键,选取时一般从远到近,由细到粗,先难后易。
首选手背、足背、手腕的浅静脉,采用活动肢体、手指触摸、拍击、局部热敷的方法,使血管充盈扩张。
穿刺时宜选取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同时应注意避开关节和静脉瓣。
当遇到血管不好的患者,一定要耐心细致的寻找血管。
选择血管的原则是做到“心中有数”。
即对要穿刺的血管的位置、方向、深浅、活动度等了如指掌,争取一次成功。
不可做试验性穿刺,否则针一刺进皮肤就容易出现盲目感,容易失败,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痛苦。
1.2无菌操作从配药、插管、穿刺都要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以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1.3牢固固定针头穿刺成功后,手指应牢固固定针头,不能移动,防止针头碰破血管。
胶布应牢固固定,不能让针头漂浮在皮肤上,特别是对不配合治疗的婴幼儿,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1]1.4拔针技巧拔针时压迫穿刺处的手法不正确或压迫时间过短是造成皮下淤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皮下淤血后静脉显露不良,出血量大时血肿机化压迫血管,致使血管易与周围组织粘连,使该血管无法继续使用。
所以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应快,按压方法应正确。
以保护好血管,方便下次穿刺。
拔针时将棉签与血管平行直压在血管上,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2cm,操作者用拇指沿血管方向直行轻轻压住棉签,迅速拔出针头,然后用力按压,时间2分钟。
[2]正确的按压方法能有效避免血液渗出血管外引起皮下淤血,从而提高了血管的重复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