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植物成花和生殖生理
- 格式:pdf
- 大小:5.68 MB
- 文档页数:105
第八章植物的生殖生理一、名词解释1.春化作用: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
2.去春化作用:已春化的植物或萌动种子,在春化过程结束之前,如置于高温条件下,春化效果即行消失,这种现象叫去春化作用。
3.光周期与光周期现象:在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叫光周期。
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叫光周期现象。
4.光周期诱导:植物只需要一定时间适宜的光周期处理,以后即使处于不适宜的光周期下,仍然可以长期保持刺激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诱导。
5.诱导周期数:植物达到开花所需要的适宜光周期数。
不同植物所需的诱导周期数不同。
6.临界日长: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照时数,或诱导长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日照时数。
7.临界暗期:昼夜周期中短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长暗期长度。
8.长日植物:日长必须长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
9.短日植物:日长必须小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
10.日中性植物:在任何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的植物。
11.花熟状态:植物在能感受环境条件的刺激而诱导开花时所必需达到的生理状态。
12.双受精现象:在精核与卵细胞互相融合形成合子的同时,另一个精核与胚囊中的极核细胞融合形成具有3n的胚乳核,这种现象叫双受精现象。
13.花粉识别蛋白:能够感受柱头上感受蛋白的刺激而决定花粉是否萌发,存在于花粉外壁上的一种膜蛋白。
识别蛋白是一种糖蛋白。
14.花粉的群体效应:在人工培养花粉时,单位面积上花粉越多,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越好。
二、填空题1.低温光周期2.Gassner 柴拉轩3.低4.茎尖生长点5.Garner Allard6.长日照植物短日植物日中性植物7.开花素赤霉素8.不开或延迟开开9.短日照延长光照(或暗期中闪红光)10.延长早熟缩短迟熟11.雌雄雌雄12.雄雌14.长短15.长日植物短日植物16.低温17.淀粉蔗糖脯氨酸18.蛋白质表膜三、选择题1.A 2.B 3.B 4.A 5.C 6.C 7.A 8.B 9.B 10.A 11.B 12.C 13.A 14.C四、是非判断与改正1.(⨯)短于临界日长条件下2.(⨯)光期若短于2~4小时短日植物也不能成花3.(⨯)愈短4.(√)5.(√)6.(⨯)可以开花7.(√)8.(⨯)长于9.(√)10.(⨯)引早熟种11.(√)12.(⨯)会缩短13.(⨯)外壁蛋白。
第八章植物的生殖生理本章内容提要:完成幼年期生长的植株的开花,还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低温和光周期是成花诱导的主要外界条件。
一些二年生植物和冬性一年生植物的成花需要低温的诱导,即春化作用。
光周期对植物成花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类型主要分为三类:短日植物、长日植物和日中性植物。
光敏色素参与了植物的开花过程,P fr/p r的相对比值影响植物的成花过程,短日植物的成花在暗期前期要求“高P fr反应”,在暗期后期要求“低P fr反应”,长日植物与此相反。
春化处理和光周期的人工控制,可调节植物的开花时期,春化和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中有重要利用价值。
植物花器官的形成和性别分化受环境影响较大。
花粉能否正常萌发和受精取决于花粉和柱头之间的亲和性,人为干预可打破不亲和性。
外施生长素类调节剂可诱导单性结实。
第一节春化作用大多数植物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开花之前要达到一定年龄或是达到一定的生理状态,然后才能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开花。
植物开花之前必须达到的生理状态称为花熟状态(ripeness to flower state)。
植物在达到花熟状态之前的生长阶段称为幼年期(juvenile phase)。
处于幼年期的植物,即使满足其成花所需的外界条件也不能成花。
已经完成幼年期生长的植物,也只有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才能开花。
外界条件主要特征表现为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
1、春化作用及植物对低温反应的类型早在19世纪人们就注意到低温对作物成花的影响。
如小麦和黑麦的有些品种需要秋播-“冬性”品种;有些则适应春播--“春性”品种。
如果将冬性品种改为春播,则只长茎叶,不能顺利开花结实;而春性品种不需要经过低温过程就可开花结实。
在一些高寒地区,因严冬温度太低,无法种植冬小麦。
前苏联的李森科(Lysenko) 将将吸涨萌动的冬小麦种子经低温处理后春播,可在当年夏季抽穗开花,遂将这种方法称为春化,意指冬小麦春麦化了。
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
8-9 植物生殖和衰老生理名词解释1、幼年期幼年期:指植物在花芽分化前的所处的年龄或生理状态,此时即使植物在开花的环境条件下生长,也不能开花。
2、春花作用春化(作用):植物生长周期对低温的响应,尤指低温诱导开花;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
3、光周期一天24 小时内光和暗的变化称为光周期,植物成花(或发育)对光周期的响应称光周期现象。
4、光周期诱导光周期诱导:植物在达到一定的生理年龄时,经过一定天数的适宜光周期处理,以后即使处于不适宜的光周期下,仍能保持这种刺激的效果而开花,这种诱导效应叫做光周期诱导5、SDP(LNP),LDP(SNP),DNP短日植物,长日植物,日中性植物:只有在日长短于临界日长的条件下才能开花的植物称短日植物,秋天日长变短时开花;只有在日长长于临界日长的条件下才能开花的植物称长日植物,多在春末和夏天开花;不存在临界日长,只要温度等其他条件满足,可在任何日照条件下开花的植物称日中性植物,如番茄、黄瓜、茄子、四季豆。
6、临界日长临界日长:植物成花所需的极限日照长度,指昼夜周期中诱导短日植物开花的最长的日长或诱导长日植物开花的最短日长7、临界夜长临界夜长:指24 小时周期的夜间长度,诱导SDP 开花的最短长度和诱导LDP 开花的最长长度。
8、植物成花多因子途径9、衰老衰老:指植物的器官或整个植株的生命功能的自然衰退,最终导致自然死亡的一系列恶化过程。
10脱落11自由基和活性氧【自由基】自由基为具有未配对电子的离子、分子或原子,极不稳定只能瞬时存在,但具有强氧化能力【活性氧】活性氧:需氧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活性氧簇,包括O2-,H2O2,·OH 等。
12自由基清除系统自由基清除系统:分为非保护酶系统和保护酶系统,非保护酶系统由抗氧化剂清除自由基,保护酶系统靠SOD、AAO、谷胱甘肽还原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清除自由基。
13程序性细胞凋亡(PCD)程序性细胞死亡(PCD):生物体控制细胞死亡过程的启动和执行,这些类型的细胞死亡被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CD)。
第 8 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自测题:一、名词解释:1. 幼年期2. 花熟状态3. 春化作用4. 春化处理5. 春化素6. 光周期7. 光周期现象8. 长日植物9. 短日植物 10. 日中性植物 11.临界日长 12. 临界暗期 13. 光周期诱导 14. 成花素 15. 受精作用16. 识别反应 17. 集体效应或群体效应二、缩写符号翻译:1. LD2. LDP3. SD4. SDP5. DNP6. LSDP7. SLDP8.IDP三、填空:1.植物在达到花熟状态之前的生长阶段称为____________ 。
2.1918年, 发现,冬黑麦在萌发期或苗期必须经历一个低温阶段才能开花。
1928年, 将吸水 萌动的冬小麦种子经低温处理后春播,可在当年夏季抽穗开花,他将这种处理方法称为春化。
3. 根据所要求春化条件的不同, 一般可将小麦分为 、 和 三种类型。
4.一般来说,冬性越强,要求的春化温度越 ,春化天数越 。
5.对大多数要求低温的植物来说,最有效的春化温度是 。
在一定期限内,春化的效应会随低温处理时间的 延长而 。
6.除了低温这一主要条件外,春化作用还需要一定的 、 和 ________ 条件。
7.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是美国园艺学家 和 在1920年研究日照长度对烟草开花的影响时发现的。
8.植物光周期的反应类型主要有3种: 、 和 。
9.植物成花诱导中,感受光周期诱导和低温的部位分别是 和 。
10.光敏色素对成花的作用与Pfr/Pr比值有关,其中,短日植物要求该比值 于一定的阈值,而长日植物要求 该比值 于一定的阈值。
11.要想使菊花提前开花可对菊花进行 处理,要想使菊花延迟开花,可对菊花进行 处理。
12.短日植物南种北引,则生育期 ,若要引种成功,应引用 种,长日植物南种北引,则生育 期 ,应引用 种。
13. 一般来说,持续短日照促使短日植物多开 花,长日植物多开 花,而长日照促使长日植物多开 花,短日植物多开 花。
甘肃农业大学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339科目名称:《农业知识综合一》“植物生理学”部分考查目标1.考核学生掌握植物营养代谢(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植物营养物质转化与运输分配,植物生长物质,植物生长发育(植物生长生理,植物成花与生殖生理和植物成熟与衰老生理)和植物逆境生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的水平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分析的能力。
试题类型单项选择,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参考书目[1]《植物生理学》(第一版),苍晶、李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2]《植物生理学》(第一版),李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3]《植物生理学》(第二版),武维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考查内容范围一、植物的营养代谢生理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第一节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一、植物体内的含水量及水的存在状态(一)植物体内的含水量(二)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二、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一)水分子的极性特点使其成为一种极好的溶剂,是构成细胞原生质的主要成分(二)水分子具有较强的表面张力和内聚力,是植物体内水分运转的重要机制(三)水是植物各种生化反应的重要介质与原料(四)水具有稳定的热力学特性,是植物有效降低体温的直接原因(五)水在植物保持固有形态中起着关键作用第二节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一、细胞的渗透吸水(一)渗透作用(二)水势与细胞的渗透吸水(三)植物细胞的水势组成(四)细胞水势各组分的变化关系(五)植物体内的水分运动二、细胞的吸胀吸水三、水分的跨膜运输第三节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一、根系吸水的区域二、根系吸水的途径三、根系吸水的方式和动力(一)主动吸水(二)被动吸水四、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因素(一)土壤水分(二)土壤温度(三)土壤的通气状态(四)土壤溶液浓度第四节植物的蒸腾作用一、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一)蒸腾作用是植物水分和矿质元素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二)蒸腾作用有利于光合作用(三)蒸腾作用是植物降低和保持体温的重要机制二、蒸腾作用的指标(一)蒸腾速率(二)蒸腾效率(三)蒸腾系数三、气孔蒸腾(一)气孔的结构与特点(二)气孔的蒸腾速率(三)气孔运动的调节机制四、影响蒸腾速率的因素(一)光照(二)温度(三)CO浓度(四)水分(五)风速2第五节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一、水分运输的途径与速度(一)水分运输的途径(二)水分运输的速度二、水分沿导管上升的机制第六节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一、作物的需水规律二、合理灌溉的指标(一)形态指标(二)生理指标(三)合理灌溉与作物增产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第一节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一、植物的元素组成二、植物必需元素的确定方法三、植物的必需元素(一)必需元素(二)有益元素四、必需矿质元素的生理功能及其缺素症第二节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一、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一)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组织机构(二)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机理二、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一)矿质元素吸收的特点(二)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三)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第三节矿质元素的运输与分配一、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的运输途径二、影响矿质元素运输的因素第四节植物的无土栽培一、无土栽培的意义与应用前景二、无土栽培的种类与设施三、无土栽培的基本原理第五节合理施肥的生理学基础一、植物的需肥规律二、合理施肥的指标第三章光合作用第一节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其度量一、光合作用的概念及意义二、光合作用的指标第二节叶绿体与光合色素一、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一)叶绿体的超微结构(二)叶绿体的化学组成(三)叶绿体的功能二、叶绿体的光合色素(一)色素的种类(二)光合色素的光学特性(三)叶绿体色素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光合作用的机理一、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一)原初反应(二)光合电子传递及光合磷酸化二、光合作用的碳同化(一)C3途径(二)C4途径(三)CAM途径第四节光呼吸一、光呼吸的概念与特点二、光呼吸的生化过程三、光呼吸的生理意义第五节光合产物及其胞内转运一、光合产物的种类二、光合产物在叶绿体和细胞质间的转运第六节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一、内部因素二、外部因素(一)光照(二)CO浓度(三)温度(四)水分(五)矿质元素2第七节光合作用与光能的利用率一、植物的光能利用率二、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三、作物生产力的理论估算四、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第二部分植物营养物质的转化与运输第四章植物的呼吸作用第一节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一)呼吸作用指标(二)内部因素对呼吸速率的影响(三)外界条件对呼吸速率的影响第二节植物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一、呼吸效率的概念二、呼吸作用和作物栽培三、呼吸作用与粮油贮藏四、呼吸作用与果蔬贮藏第五章植物体内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第一节植物同化物的运输:从源到库一、“源”、“库”的概念二、“源”、“库”的相对关系第二节植物同化物的运输一、韧皮部转运(一)韧皮部的结构(二)韧皮部的汁液成分(三)韧皮部转运的速率和方向二、同化物的运输机理(一)韧皮部的装载(二)韧皮部的卸出(三)同化物在韧皮部运输的机理第三节植物同化物运输的调控及应用一、同化物的分配规律与调控二、同化物运输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第三部分植物生长物质第六章植物生长物质第一节植物生长物质概述一、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与种类二、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第二节生长素类一、生长素的发现二、生长素的种类和化学结构三、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运输(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四、生长素的生物代谢(一)IAA的生物合成(二)IAA的分解代谢(三)IAA代谢的调控五、生长素的作用机理六、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第三节赤霉素类一、赤霉素的发现二、赤霉素的化学结构与种类三、赤霉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运输(一)赤霉素的分布和存在形式(二)赤霉素的运输四、GA的代谢(一)GA的生物合成(二)GA的钝化和代谢调控五、赤霉素的作用机理六、赤霉素的生理作用第四节细胞分裂素一、细胞分裂素的发现二、细胞分裂素的化学结构和类型三、细胞分裂素的分布、存在形式及运输(一)细胞分裂素的分布和存在形式(二)细胞分裂素的运输四、细胞分裂素的生物代谢(一)细胞分裂素的生物合成(二)细胞分裂素的降解和修饰五、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模式六、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第五节脱落酸一、脱落酸的发现二、脱落酸的化学结构三、脱落酸的分布与运输四、脱落酸的生物代谢(一)ABA的生物合成(二)ABA的代谢失活五、脱落酸的作用机理六、脱落酸生理作用第六节乙烯一、乙烯的发现二、乙烯的生物合成和调控三、乙烯的作用机理四、乙烯的生理作用第七节其他天然的植物生长物质一、油菜素内酯二、茉莉酸类化合物三、水杨酸四、多胺类化合物第八节植物生长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一、生长素与赤霉素二、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三、生长素与乙烯四、赤霉素与脱落酸五、细胞分裂素与脱落酸第九节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植物生长促进剂二、植物生长抑制剂三、植物生长延缓剂第四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第七章植物的生长生理第一节植物生长的细胞生物学一、植物细胞生长、分化与发育二、植物细胞分裂及其调控三、植物细胞分化及其调控四、植物组织培养第二节种子生理一、种子休眠(一)种子休眠的概念和意义(二)种子休眠的原因(三)种子休眠的解除二、种子的寿命与活力(一)种子寿命与植物种类的关系(二)种子寿命与贮藏条件的关系(三)种子生活力与种子活力三、种子的老化四、种子的明发(一)种子萌发的外境条件(二)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三)种子的萌发过程第三节植物的生长一、植物的生长特性(一)植物生长的大周期(二)植物生长的季节周期性(三)植物生长的相关性(四)植物生长的独立性二、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一)影响生长的环境因素(二)光形态建成第四节植物的运动一、向性运动二、感性运动三、近似昼夜节奏—生物钟第八章植物的成花及生殖生理第一节影响植物成花的环境因素一、低温与花诱导(一)春化作用的概念(二)春化作用的条件(三)春化作用的诱导(四)春化作用的机理(五)春化作用的生理效应(六)春化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二、光与花诱导(一)光周期现象(二)光周期反应类型(三)光周期诱导机理(四)暗期光中断现象(五)光敏色素在成花诱导中的作用(六)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二节花器官形成一、花器官的形成(一)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二)花器官的形成二、花器官形成的条件(一)环境条件(二)生理条件第三节花的性别分化一、植物性别类型二、雌雄个体的代谢差异三、花的性别分化(一)环境条件对性别分化的影响(二)性别的化学调控第四节植物的授粉生理一、花粉生理(一)花粉的化学成份(二)花粉的寿命与贮藏(三)花粉(或花药)培养及其用途二、柱头生理(一)柱头的类型(二)柱头的寿命与授粉能力三、花粉与柱头细胞的识别(一)识别概念(二)识别机制(三)识别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一)花粉的萌发及影响条件(二)花粉管的结构和伸长第五节受精生理一、受精作用(一)受精过程(二)受精部位(三)受精特点二、受精引起的代谢变化三、无融合生殖与单性结实(一)无融合生殖(二)单性结实四、影响粉受精过程的因素第九章植物的成熟与衰老生理第一节种子与果实的发育与成熟一、种子的发育二、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一)淀粉含量的变化(二)脂肪含量的变化(三)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四)含磷物质的变化三、果实的发育四、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一)果实的生长(二)果实成熟中物质的转化五、外界条件对种子与果实成熟的影响第二节植物的衰老一、衰老的类型二、衰老的意义三、衰老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四、衰老的原因与调控(自由基)第三节植物器官的脱落一、器官的脱落的概念与类型二、离层的形成与器官脱落三、激素与脱落的关系四、影响脱落的外界因素五、脱落的外界调控第五部分逆境生理第十章植物的逆境生理第一节植物逆境生理总论一、逆境与植物的抗逆性二、植物在逆境下的形态与生理变化三、植物适应逆境的生理基础(一)渗透调节的作用与机制(二)植物激素在抗逆性中的作用(三)膜变化与自由基平衡(四)逆境蛋白(五)交叉适应第二节水分胁迫与植物的抗性一、旱害与植物的抗旱性(一)旱害的概念及其对植物的危害(二)植物适应干旱的机制(三)提高作物抗旱性的途径二、涝害与植物的抗涝性(一)涝害的概念及其对植物的危害(二)植物适应淹水胁迫的机制(三)提高作物抗涝性的途径第三节盐害与植物的抗盐性一、盐害二、植物适应盐害的机制(一)生理机制(二)分子机制三、提高作物抗盐性的途径第四节低温胁迫与植物的抗性一、冷害与植物的抗冷性(一)冷害的概念及其对植物的危害(二)植物适应冷害的机制(三)提高作物抗冷性的途径二、冻害与植物的抗冻性(一)冻害的概念及其对植物的危害(二)植物适应冻害的机制(三)提高作物抗冻性的途径共11页第11页。
第八章被子植物花的构造和发育花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生殖器官。
植物在完成营养生长后将转而进行生殖生长,这时茎尖顶端分生组织将逐渐形成花原基和花序原基进而分化形成花和花序。
花是形成雌、雄性生殖细胞和进行有性生殖的场所。
一朵完整的花由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等部分组成。
雄蕊是花中雄蕊原基发育而成的,由花丝和花药构成,其中花药由花粉囊和药隔组成,花粉囊内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发育形成花粉粒,花粉粒内最终形成两个精子。
雌蕊由花芽中的雌蕊原基发育而来,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心皮,形态上可区分为柱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子房内的胎座上着生胚珠,胚珠由珠心、珠被、珠孔、珠柄等几部分组成,珠心内形成胚囊,胚囊中产生卵细胞和中央极核。
雌、雄蕊发育成熟后,花粉粒从花粉囊中散出,通过不同的传粉方式传至雌蕊柱头,经与柱头识别后萌发形成花粉管,将精子输送至胚囊,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结合,完成被子植物特有的双受精过程。
一、基本概念1.植物的繁殖(1)繁殖: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就要通过一定的方式由旧个体产生新个体,来保持种族的延续,这种现象称为繁殖。
(2)营养繁殖:植物营养体的某一部分与母体分离或暂不分离,而直接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如扦插、分株、压条、嫁接、组织培养等。
(3)无性繁殖:植物体上产生一类称为孢子的无性生殖细胞,以后由这些孢子直接发育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4)有性繁殖:植物体上产生称为配子的有性生殖细胞、即雌配子和雄配子,两个配子融合后形成合子或受精卵,再由合子直接发育形成新个体。
它是种子植物主要的繁殖方式。
2,花的概念、组成和发生(1)花的概念:花是一种适应繁殖功能,节间极度缩短、不分枝的变态的短枝,其上着生着变态的叶子,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
(2)花的组成:一朵典型的花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花柄:也称花梗,生于花的最下部,支持花位于一定的空间,是茎与花之间的桥梁。
2)花托:花柄顶端部分.花的其他部分着生其上,通常呈膨大状。
第八章植物的生殖生理【主要教学目标】★掌握春化作用的概念和基本特点;★掌握光周期的主要特点及光周期理论在农业上的应用;★了解植物性别的分化和受精生理。
【习题】一、名词解释1.春化作用 2.光周期与光周期现象 3.光周期诱导 4.临界日长5.临界暗期6.长日植物 7.短日植物 8.日中性植物 9.春化处理 10.去春化作用11.诱导周期数 12. 花熟状态 13.花粉识别蛋白 14.花粉的群体效应二、填空题1.影响花诱导的主要外界条件是和。
2.春化现象最先是发现的。
提出成花素学说的学者是。
3.小麦的冬性愈强要求春化的温度愈。
4.植物接受低温春化的部位是。
5.光周期现象是和在研究日照时数对美洲烟草(马里兰猛象)开花的影响时发现的。
6.植物光周期的反应类型可分为3种:、和。
7.据成花素学说,SDP在长日下由于缺乏而不能开花,LDP在短日下由于缺乏而不能开花。
8.根据C/N比理论,C/N比值小时,植物就花,C/N比值大时,植物就花。
9.要想使菊花提前开花可对菊花进行处理,要想使菊花延迟开花,可对菊花进行处理。
10.SDP南种北引,则生育期,故应引用种;LDP南种北引,则生育期,故应引用种。
11.一般来说,短日照促使短日植物多开花,长日植物多开花;长日照促使长日植物多开花,短日植物多开花。
12.矮壮素能抑制花的分化。
三碘苯甲酸抑制花的分化。
14.我国处于北半球,夏天越向北越是日夜。
15.暗期后半段,高比例的Pfr /Pr促进植物成花,抑制植物成花。
16.要想使梅花提早开花,可提前对正常生长的梅花进行处理。
17.可育花粉和不育花粉在内含物上的主要区别是、和的多少或有无。
18.雌蕊的识别感受器是柱头表面的。
三、选择题1.冬小麦经过春化作用后,对日照要求是:()A.长日照下才开花 B.短日照下才开花 C.任何日照下都开花2.将北方冬小麦引种到广东栽培,结果不能抽穗结实,主要原因是() A.日照短 B.气温高 C.光照强3.为了使小麦完成春化的低温诱导,需要有()A.适量的水 B.光照 C.氧气4.小麦、油菜等经过春化处理后体内赤霉素含量会()A.减少 B.增加 C.不变5.如果将短日植物苍耳,放在14小时日照下将()A.不能开花 B.能开花 C.不一定开花6.菊花临界日长为15小时,为使它提早开花需进行日照处理,必须() A. 15小时 B.<15小时 C.等于15小时7.植物接受光周期的部位是()A.茎尖生长点 B.腋芽 C.叶片8.植物发生光周期反应诱导开花的部位是()A.茎尖生长点 B.腋芽 C.叶片9.用不同波长光来间断暗期的试验表明,最有效的光是()A.蓝光 B.红光 C.绿光10.用红光间断短日植物苍耳的暗期,则会()A.促进开花 B.抑制开花 C.无影响11.用远红光间断长日植物冬小麦暗期,则会()A.抑制开花 B.促进开花 C.无影响12.一般来说,氮肥少,土壤干燥,则会使植物()A.多开雄花 B.多开雌花 C.影响不大13.花粉中的识到蛋白是:()A. 色素蛋白 B.脂蛋白 C.糖蛋白14.植物花粉生活力有很大的差异,水稻花粉寿命很短,只有()A.5~10分钟 B.1~2小时 C.1~2天15.水稻柱头的生活力在一般情况下,能维持()A.几小时 B.1~2天 C. 6~7天四、是非判断与改正1.在短日照条件下,长日植物不可能成花。
第八章生殖器官——花一、花的组成(一)植物的主要三类繁殖方式1.营养繁殖(vegetative propagation)营养繁殖是植物用其自身的一部分,如鳞茎、块茎、块根和匍匐茎等,自然地增加个体数的一种繁殖方式。
低等植物的藻殖段、菌丝段等和高等植物的孢芽、珠芽、根蘖均可用来营养繁殖,农林生产中广为应用的扦插、压条、嫁接和离体组织培养等也属于营养繁殖。
2.孢子繁殖(或无性繁殖asexual reproduction)孢子繁殖是藻、菌、地衣、苔藓、蕨类等植物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繁殖方式。
这些植物在生活史的某一阶段能产生一种具有繁殖能力的特化细胞----孢子,当孢子离开母体后,在适宜外界环境下便能发育成一新的植物体的繁殖方式。
3.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指植物在繁殖阶段产生两种生理、遗传等均不同的配子,经其结合形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的植物体的生殖(或繁殖)方式,故又称配子生殖。
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两种形态大小、生理功能、活性完全不同的两种配子即雄性的精子和雌性的卵子,精卵结合产生合子发育成胚,由胚发育成新的植株。
(二)花的概念从形态和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花是节间极度缩短而具有变态叶(雄蕊、心皮)以适应于生殖的变态短枝。
花是种子和果实的先导,可进一步发展为种子和果实。
花的来源:从枝条--> 茎-->(逐渐缩短)花柄,叶(演变)-->花萼、花冠、雄蕊、雌蕊。
(三)花的基本形态一朵被子植物的完全花(Flower)通常由花梗、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等几部分组成。
1.花梗(花柄)花梗是着生花的小枝,结构和茎的结构相似。
支持花向各向展布,各种营养物质由茎转运到花的通道。
花梗的长短因植物种类而异,有的植物甚至没有花梗。
2.花托花托是花梗顶端略微膨大的部分,其节间很短,很多节密集在一起,花的其它部分按一定的方式排列其上。
花托有扁平、凸起、圆锥状、倒锥、坛状、杯状等多种特殊形状。
草莓的花托膨大呈圆锥状,并且肉质化;莲的花托呈倒圆锥形,俗称莲蓬;桃的花托凹陷呈杯状;落花生的花托,在受精后迅速延伸,将着生在其先端的子房插入土中,结成果实,这种花托叫做雌蕊柄或子房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