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阶段法

四阶段法

四阶段法
四阶段法

四阶段法在交通规划中的应用

收藏下载跳至底部↓

阅读:3079次大小:2KB(共2页)

四阶段法在交通规划中的应用

□于明魏彦明李振勇

(山东东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山东淄博256414)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交通四阶段法的相关理论,并列举了各个阶段常用的预测方法和模型。并通过在威海市交通规划中运用四阶段法进行实例分析验证,得出此方法可行有效,对于以后进行交通规划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交通规划;四阶段法;预测;交通分配

前言

交通是指人、货物、信息在不同的地点间,伴随着人类思维意识的移动。交通运输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如何构建四通发达的交通网络对于提升国民收入、提高经济总体水平就体现出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合理的交通网络在经济上可以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车辆的油脂耗损、提高交通安全、降低运输价格;可以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扩大市场、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城市化、扩大就业、打破地区间距离的隔阂、促进地区之间的专业分工,形成一体化社会。

交通规划(Traffic/Transportation Planning)是根据国家/区域/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情况对交通运输设施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做出安排,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运输线网结构、港站地点位置、能力规模及建设序列。

交通需求预测作为交通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城市规划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确保交通规划符合未来发展需求。很多学者基于多种理论开发出众多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应用最为广泛的理论及模型为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四阶段预测法。作为交通需求预测的经典方法,其逻辑关系明确、步骤分明,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世界范围内也被广泛应用。

1.交通四阶段法相关理论

交通四阶段段法以居民出行调查(person trip survey)为基础,由交通生成(trip generation/attraction)、交通分布(trip distribution)、交通方式划分(modal split)、交通量分配(traffic assignment)四个阶段组成。

1.1 交通生成

交通生成预测即研究未来年对象地区内发生的总出行量及各交通小区的发生、吸引交通量。交通出行发生量我们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住户的社会经济特征、人口特征、收入特征、车辆的拥有特征。出行吸引量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土地使用的形态、土地面积,性质、建筑面积,性质。方法有增长率法、原单位法、函数模型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弹性系数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专家预测法等。

1.2 交通分布

管理观察?2009年5月

交通分布预测是根据现状的OD分布量、交通小区的经济特征、土地利用的发展变化,来找出未来各交通小区间的出行量。预测方法有增长率法,分为:常增长率法,平均增长率法,底特律法,福莱特法;重力模型法分为:单约束重力模型和双约束重力模型、最大熵模型等,常用的为重力模型法。

增长率法适用于短期的交通分布研究,比较简单,在进行迭代运算的时候,收敛速度比较慢,主要应用于交通网络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短期预测。重力模型法可以用于长期的研究或者短期研究中交通网络有较大变化的情况。

1.3 交通方式划分

方式分担是指一个出行与一种交通方式相对应,一个地区的全部出行数中利用该种交通方式的人所占的比例。综合运输规划的交通方式分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运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城市交通规划中的交通方式分为:步行;公共汽车;地铁;出租车;自行车;摩托车;私家车等。

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包括:

(1)出行者特性。分为:个人属性,包括职业、年龄、性别、收入、驾照持有与否、汽车保有与否、出行习惯等;家庭属性,包括单身、夫妻、有否小孩、是否与老人同居;地区特性,人口规模、区内人口密度、交通设施水平、地形、气候等。

(2)出行特性。分为:出行目的,包括上班、上学出行,业务出行,自由出行;出行距离;出行时间。

(3)运输设施特性。分为:量化因素的影响,包括行驶时间、费用、等待时间等;质化因素的影响,舒适性、方便性、安全性、可靠性、规律性。

1.4 交通量分配

交通分配是指将把各个交通小区之间的不同交通方式的出行分布量具体地分配到各条线路上的过程。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1)将现状OD交通量分配到现状交通网络上,以分析目前交通网络的运行状况,如果有某些路段的交通量观测值,还可以将这些观测值与在相应路段的分配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模型的精度。

(2)将规划年OD交通量预测值分配到现状交通网络上,以发现对规划年的交通需求来说,现状交通网络的缺陷,为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3)将规划年OD交通量预测值分配到规划交通网络上,以评价交通网络规划方案的合理性。根据道路状态是否达到均衡状态,可以将交通分配方法分为均衡分配模型和非均衡分配模型,具体分类如图1:

2.实例分析

为了验证四阶段法,笔者结合实际项目来介绍其在交通规划中的应用。我们选取威海市为例,将市区可划分为6个交通区,如图2所示:

图2 威海市交通大区划分示意图

我们根据调查得到的历史人口、汽车保有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2.1 交通生成预测

根据该市目标年份各交通小区的的人口总量和职业人口组成,结合不同职业居民平均日出行次数,运用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得出各交通小区的出行量和吸引量。

2.2 交通分布预测

根据基准年份的全方式居民出行矩阵和目标年份的出行产生和吸引量,采用增长系数法预测目标年份的居民出行分布矩

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笔算计算题.doc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练习题 例: 92÷30= 1、30÷10= 2、64÷30= 3、85÷40=4、93÷30=5、620÷20= 例: 140÷30= 6、150÷20= 7、565÷80= 8、312÷60=9、364÷70=10、352÷50= 例: 84÷21=11、69÷23=12、324÷81= 13、245÷ 71=14、64÷22=15、350÷51=

例: 196÷39=16、185÷37=17、272÷69= 18、90÷29=19、402÷79=20、203÷49= 例: 140÷26=21、96÷16=22、305÷56= 23、108÷ 26=24、276÷36=25、308÷46= 例: 576÷18=26、312÷24=27、414÷23=

28、288÷18=29、665÷25=30、816÷51= 例: 930÷31=31、720÷24=32、640÷16= 33、860÷43=34、720÷18=35、840÷21= 口诀 3:同头无除商8、9 57、532÷55=58、629÷64=59、123÷13= 60、222÷25=61、626÷6662、324÷36

63、225÷25=64、189÷1965、525÷58= 口诀 4:“除数折半”商4、5 66、248÷48=67、369÷72=68、124÷24= 69、485÷96=70、388÷76=71、236÷46= 口诀 5:倍数不估直接商(几倍就商几) 72、336÷11=73、608÷12=74、909÷30= 75、808÷16=76、644÷16=77、656÷13= 78、842÷12=79、968÷12=80、907÷15=

层次分析法模型

二、模型的假设 1、假设我们所统计和分析的数据,都是客观真实的; 2、在考虑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时,假设我们所选取的样本为简单随机抽样,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基本上能够集中反映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 3、在数据计算过程中,假设误差在合理范围之内,对数据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三、符号说明

四、模型的分析与建立 1、问题背景的理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转轨加速,社会转型加剧,受高校毕业生总量的增加,劳动用工管理与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的不尽完善,以及高校的毕业生部分择业期望过高等因素的影响,如今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为了更好地解决广大学生就业中的问题,就需要客观地、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毕业生就业的若干主要因素,并将它们从主到次依秩排序. 针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评价其就业情况,并给出某一专业的毕业生具体的就业策略. 2、方法模型的建立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介绍: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它用来帮助我们处理决策问题.特别是考虑的因素较多的决策问题,而且各个因素的重要性、影响力、或者优先程度难以量化的时候,层次分析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决策方法. 通过相互比较确定各准则对于目标的权重,及各方案对于每一准则的权重.这些权重在人的思维过程中通常是定性的,而在层次分析法中则要给出得到权重的定量方法. 我们现在主要对各个因素分配合理的权重,而权重的计算一般用美国运筹学

家T.L.Saaty 教授提出的AHP 法. (2)具体计算权重的AHP 法 AHP 法是将各要素配对比较,根据各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判断,再根据计算成对比较矩阵的特征值获得权重向量k W . Step1.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假设比较某一层k 个因素12,,,k C C C 对上一层因素ο的影响,每次两个因素i C 和j C ,用ij C 表示i C 和j C 对ο的影响之比,全部比较结果构成成对比较矩阵C ,也叫正互反矩阵. *()k k ij C C =, 0ij C >,1 ij ji C C =, 1ii C =. 若正互反矩阵C 元素成立等式:* ij jk ik C C C = ,则称C 一致性矩阵. 标度ij C 含义 1 i C 与j C 的影响相同 3 i C 比j C 的影响稍强 5 i C 比j C 的影响强 7 i C 比j C 的影响明显地强 9 i C 比j C 的影响绝对地强 2,4,6,8 i C 与j C 的影响之比在上述两个相邻等级之间 11 ,,29 i C 与j C 影响之比为上面ij a 的互反数 Step2. 计算该矩阵的权重 通过解正互反矩阵的特征值,可求得相应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后即为权重向量 12 = [ , ,..., ]T k k k kk Q q q q ,其中的ik q 就是i C 对ο的相对权重.由特征方程 A-I=0λ,利用Mathematica 软件包可以求出最大的特征值 max λ 和相应的特征向 量. Step3. 一致性检验 1)为了度量判断的可靠程度,可计算此时的一致性度量指标CI :

四年级乘除法的简便运算

乘除法的计算技巧 常用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有: 1.乘法的交换律:a×b=b×a 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或者a×(b-c)=a×b-a×c 2.除法的运算性质: a÷b=(a×n)÷(b×n)=(a÷n)÷(b÷n) a÷b÷c=a÷(b×c) a÷b×c=a÷(b÷c) 例1用简便方法计算 (1)23.×4×25 (2)16×16×25×125 例2.用简便方法计算: (1)125×24 (2)25×32×125 例3.用简便方法计算: (1)472×99 (2)402×25 (3)333×333 例4.用简便方法计算: (1)387×46+387×54 (2)945×324-945×224 (3)316×48-340×28+24×48

例5.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400÷4÷25 (2)39×68×27÷9÷17÷13 (3)5600÷(8×25) (4)3048 ÷(1016÷17)(5)8640÷2480×248 例7.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 (1)360×72+36×280 (2)(54×25×82)÷(82×25×9) 课堂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1)76×4×25 (2)25×9×8×4×125 2.用简便方法计算。 (1)25×12 (2)25×64×125×5 3.用简便方法计算。 (1)47×98 (2)301×25 (3)33×33 4.用简便方法计算。 (1)423×75+423×25 (2)258×26-158×26

5.用简便方法计算。 (1)5700÷25÷4 (2)4900÷(7×35) (3)2760÷340×34 (4)1230÷(41÷5) 课后练习 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 25×47×4 78×125×8 48×125 25×16×125 47×25+47×75 113×5-37×15 47×125+76×47-47 3500÷25÷7 2600÷25÷4

“四环节”教学法

“四环节”教学法 “四环节”是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课堂教学结构,也是一种教学法。它包括四个主要环节: 1.导入环节。导入环节就像高速公路旁的“引桥”,主要环节好像高速公路。导入环节包括: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 2.先学环节。即学生看书(读书)、检测; 3.后教环节。即学生更正、学生讨论、最后教师点拨; 4.训练环节。即完成作业、互改作业、公布结果。 “四环节”教学法给了老师们具体的操作方法,让中、小学生各学科老师灵活运用,很快通过“引桥”,奔驰在自学的快车道上,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四环节”课堂结构的实质是:全过程学生自学。 四环节课堂教学方法重点提示 教师提前3—5分钟到教室门前候课。 师生互致问候后、进入教学环节。(特殊班级特殊学段还要进行必要的组织教学) 第一环节——导入环节(共3点)控制在2分钟以内 1. 板书课题(要求) 引入一句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板书课题字迹要工整。 时间要求20秒完成。 2. 出示目标要求: 目标必须用课件或小黑板出示。 目标必须明确、实在、单一,忌模糊、空泛、复繁。 目标必须谈由点学生读、全班默读老师范读均可。 这节课没结束,目标不能撤下。 3. 自学指导(要求) 围绕目标设置2—4个问题 每个问题都必须具体、有针对性、有明确的答案,不能假、大、空。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所有问题都必须集中精力读一遍。 自学指导提示也不能随便撤下。 第二个环节——先学环节,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两个步骤) 1. 读书看书(要求) △先看自学提示,后读书看书。带着问题读书看书。 △一般只能带一个问题读书,多了无效。 △独立在书上做些批注找出答案 2. 检测练习或提问 △点学生演牌几道习题,其他学生在座位上做同样的检测题。

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

谈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 学前教育08级黄彦彦2008210828 摘要:科学教育学奠基人赫尔巴特提出的四段教学法,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系统教学论。这一理论曾对各国的教学活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依然能够随处看到这一理论的缩影。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传统的四段教学法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但它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巨大作用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赫尔巴特心理学理论基础四段教学法现代教育 赫尔巴特,近代德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在教育史上,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提出了著名的四段教学法。 一、心理学理论基础——统觉论和兴趣说 1、统觉论 赫尔巴特认为,任何观念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观念是相互作用的。统觉,就是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的同化过程。一个观念的统觉不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而且使他为意识观念所同化。该整体就被称为统觉团。统觉团越丰富、越系统化,就越能吸收新知识。依据统觉学说,教学上应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统觉过程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为学生所理解。赫尔巴特认为,学习和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统觉过程,是一个统觉团的形成过程。 我认为,赫尔巴特的统觉论思想,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同化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强调了新知识被原有图式所同化,但原有图式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改变本质,是人对环境的作用。很显然,同化理论只是描述了人一方面的发展情况,不能完全代表人的整体发展过程。这一点上,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相对赫尔巴特的统觉论就要全面一些。 2、兴趣说 在人的观念活动的过程中,兴趣既是统觉的基本条件,又是智力活动的前提。根据教育心理学动机理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强大的动机因素。赫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运算性质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运算性质教案》精选教案范例学习连除计算题中的简便算法。能让学生灵活的计算试题,养成灵活的解题技巧。培养学生对数的感悟能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运算性质教案》精选教案范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 学习xx 除计算题中的简便算法。 2. 能让学生灵活的计算试题,养成灵活的解题技巧。 3. 培养学生对数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连除式题中的简便计算方法。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对于加法、减法、乘法计算的题目,找到了一些简便算法,对于除法式题,有没有简便算法呢?有,是怎样的?想知道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教学例3。 (1) 出示植树画面。 师:植树需要买什么? 生:买树苗。 师:一共有25 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 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你会算出每棵树苗多少钱吗? (2) 生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生甲:1250-25-生乙:1250-25-5

=50 - 5=1250 - (25 X 5) = 10(元)=1250 - 125 =10(元) (3) 师:说说,你们先算什么? 生甲:我先算每个小组种的树苗花多少钱。 生乙:我先算25个小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苗。师:你们说得很好,也算得对。从这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小组里交流。 (4) 生汇报。生丙:我发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5) 师:你说得真棒!小组里互相说一说。有几道题你想做吗? 2. 试做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1,2题。 出示:2000-125- 8 1280 -16-8 生汇报。 生甲:2000- 125-生乙:1280- 16-8 =2000-(125 X 8)=1280 - (16 X 8) =2000-1000=1280 - 128 =2=10 师:你们同意这样做吗?你是这样做的吗? 大家都很聪明,老师非常高兴。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 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① 1280 - 16 - 8 25 X (4+8) 5 X 99+5 2、小明用3个星期把一本习字本写字,一共写了420个毛笔字。他平均每天写多少个毛笔字?

“五环节教学法”初探

“五环节教学法”初探-教师教育论文 “五环节教学法”初探 ◆河北省昌黎县第一中学冯宏臣 【摘要】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要结合实际,总结课改实践,文章推介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43-02 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探索符合本校实际、具有本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笔者总结两年半的课改实践,认为有必要在此推介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法”,以期抛砖引玉,交流共享。 一、“五环节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五环节教学法” 教学模式,顾名思义,这一课堂包括五个环节,即自主学习、探究提升、成果展示、训练检测、总结反思。 1.自主学习环节。自主学习是学生的三种基本学习方式之一,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础,按照“三讲三不讲”的原则,把学生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全都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改变教师满堂灌和面面俱到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 时间上,自主学习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种方式,教师可以安排整块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分散任务,利用零散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人员上,教师可以安排全班学生统一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化整为零,由学生个体分头进行自主学习;

任务上,自主学习包括没有任何指导和要求、有一定提示和学习任务、利用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三种方式。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安排自主学习环节,而且必须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提示,必须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要求、时间和方法。当然,如果课下教师已经安排自主学习内容了,课上就不要再安排同样的自主学习内容,因为“放羊式”和“重复式”的自主学习只会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意义,教师可直接安排下一个教学环节——检测反馈,以便在了解自主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探究提升环节。从实施途径角度看,这一环节主要包括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两种基本方式。 探究式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给出一些事例、问题和方法指导,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概念、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指导思想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觉学习和主动探索,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研究客观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发现事物变化的原因和途径,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结论。在探究式教学方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能力都得到实现和加强。 研究性学习就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全员参与,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南韩村小学“四步“课堂教学模式 一、研究背景: 课堂教学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转变的诸多挑战,试图寻找挑战的策略与方法,走优质、高效、轻负的课堂教学之路,变“讲堂”为“学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强化目标意识:目标是一节的“灵魂”。 确立教学目标,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在他的《为掌握而学习》一书中提出来的。确立目标就是为了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发展学生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基础教育要打好两个基础:一是要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二是为他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而要打基础,培养能力是核心。 3、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他不是学习的工具,更不是知识的容器,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因此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 4、及时反馈,矫正。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因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交流系统,只有依据目标,不断进行反馈、矫正,才能有效控制和改善教学过程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功和不足,及时调整。 三、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总目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的“四步”课堂教学模式,营造主体或创新型课堂学习环境,发展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 基本目标: (1)教师目标: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教师定位,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人。 (2)学生目标:落实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关注差异,发展潜能生,让优秀者更优,使后进的成优。

四、四步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 第一阶段:预习阶段(2—3分钟) 预习是四步模式的关键环节,学生预习到位,可就成功了一半。预习可在课上,也可在课下或家庭,但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 1、教师上课前两周完成教学案设计,集体讨论,形成共案。 2、学案设计要把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三维目标,老师推荐的学习方法等设计细致,立足学生,便于学生理解,操作。学案设计提前交给学生,是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课前预习。 3、每位学生每个学科建立一个预习笔记,通过预习培养了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4、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的预习做适当的指导。 5、上课前老师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也可小组检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根据预习情况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目标导学(5—10分钟)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材的编写也是在引起学生产生“问题”。“目标导学”即是在老师研究、分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出导学“问题”和自学任务,通过诱导质疑自学,唤起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在自学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自主学习中去研究和生成问题、解决问题。 1、按照新课程标准,提出“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 2、出示导学提纲:明确自学的时间、内容、方法和要求。力求做到设计出依纲据本,能挈领教材内容重点、难点,能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问题”,为学生自学提供“路标”。 3、学生自学:①依据导学提纲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看例题,做试验,做到基本理解教材内容。②找出疑难问题,标记后作为下段合作探究内容。个别问题老师可点拨解决,倡导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生成新的问题。③试做导学提纲中提出的练习。 (提示:老师在进行“目标导学”阶段的教学设计时,主要应考虑“如何引导学

数学建模之层次分析法

第四讲层次分析法 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会遇到决策的问题,比如如何选择旅游景点的问题,选择升学志愿的问题等等。在决策者作出最后的决定以前,他必须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或者判断准则,最终通过这些准则作出选择。 比如选择一个旅游景点时,你可以从宁波、普陀山、浙西大峡谷、雁荡山和楠溪江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旅游目的地,在进行选择时,你所考虑的因素有旅游的费用、旅游地的景色、景点的居住条件和饮食状况以及交通状况等等。这些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我们将这样的复杂系统称为一个决策系统。这些决策系统中很多因素之间的比较往往无法用定量的方式描述,此时需要将半定性、半定量的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问题。层次分析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 一、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一个决策系统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1) 最高层(目标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 (2) 中间层(准则层):这一层次中包含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可以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考虑的准则、子准则; (3) 最低层(方案层):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 比如旅游景点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决策系统: 目标层——选择一个旅游景点 准则层——旅游费用、景色、居住、饮食、交通 方案层——宁波、普陀山、浙西大峡谷、雁荡山、楠溪江 二、构造成对比较判断矩阵和正互反矩阵 在确定了比较准则以及备选的方案后,需要比较若干个因素对同一目标的影响,从额确定它们在目标中占的比重。如旅游问题中,五个准则对于不同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是肯定会有不同的重要程度,而不同的方案在相同的准则上也有不同的适合程度表现。层次结构反映了因素之间的关系,但准则层中的各准则在目标衡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一定相同,在决策者的

四年级加减乘除法简便运算实用公式

四年级加减乘除法简便运算姓名_______________ 提示:如能凑成整十或整百,必须先满足。最常见4×25=100和8×125=1000 ●加法有交换律、结合律 a+b=b+a (交换律)a+b+c=a+(b+c) (结合律) 例如:298+323=323+298 546+374+126=546+(374+123) 498+127+502+73=(498+502)+(127+73)(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使用)●减法: a-b-c=a-(b+c) a-b-c=a-c-b 例如:897-412-288=897-(412+288) 4857-1208-857=4857-857-1208 ●乘法有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1) a×b=b×a (交换律)a×b×c=a×(b×c) (结合律) 例如:48×24=24×48 78×4×25=78×(4×25) 8×68×125=8×125×68=68×(8×125)(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使用)(2) a×(b+a)=a×b+a×c例如:8×(25+125)=8×25+8×125 (a+b)×c=a×c+b×c例如:(46+128)×6=46×6+128×6 等式反过来也一样: a×b+a×c=a×(b+c) 例如:36×78+36×122=36×(78+122) a×c+b×a=a×(c+b) 例如:67×345+255×67=67×(345+255) ●除法: a÷b÷c=a÷(b×c ) 例如:1100÷4÷25=1100÷(4×25) 等式反过来也一样: a÷(b×c)=a÷b÷c 例如:468÷(8×9)=468÷8÷9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四环节”教学模式流程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四环节”教学模式流程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知识体系螺旋上升,知识结构由浅入深,由不同的版块(五大版块)和课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组成。为了适合不同版块和课型的教学,现就“四环节”统一教学模式表述如下: 一、课前预习,自主提问。这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和关键。每次上课前,教师应有目的地布置预习內容,但不提出任何问题(低年级可适当实行提示),只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因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只做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和兴趣的激发,充分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记录,准备带进课堂实行讨论。在这个环节中,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至关重要。其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1、对课文标题提问。2、对文本中的“空白处”提问。3、对文本中的插图提问。4、对文本中的“內部矛盾”提问。5、对文本中特殊的表达方式提问。6、对文本中內涵深刻的句段提问。7、对文本中的內容与现实生活矛盾处提问。 二、梳理问题,展开讨论。无论是哪一版块和课型的內容,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都会存有没有发现和发现了、提出了而解决不了的问题,上课时,教师可先安排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內实行汇总和梳理,然后由各小组代表实行汇报,教师牵头整理成几个大

问题,交由各小组发挥集体智慧实行研讨解答,研讨交流后仍解答不了的难题,则由教师启发、点拨实行解答并形成共识。 三、拓展延伸,激励创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此,仅解决文本中的知识点是不够的,还应实行知识链接与拓展,以达到课內与课外的有机统一。具体內容可依据不同版块和课型而定。 四、达标检测,完成作业。根据不同版块和课型的知识点、德育渗透点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实行达标检测,课內完成作业。

四年级数学两位数乘除法练习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练习 27×41= 43×46= 25×23= 66×57= 47×33= 87×10= 84×13= 15×46= 95×37= 45×86= 98×27= 43×90= 96×54= 84×81= 91×80= 84×41= 91×32= 41×31= 34×40= 42×64= 31×41= 23×99= 56×72= 20×26= 14×78= 58×37= 42×11= 88×17= 86×39 = 61×39= 45×62= 79×78= 54×37= 35×57= 43×98= 81×22= 35×96= 17×69= 72×98= 42×56= 26×12= 96×29= 58×26= 58×42= 60×47= 37×97= 38×26= 59×93= 46×76= 93×35= 92×62= 88×49= 87×38= 84×44= 27×57= 26×76= 83×23= 82×52= 79×19= 36×76= 78×28= 77×57= 76×46= 75×35= 27×41= 43×46= 25×23= 66×57= 47×33= 87×10= 84×13= 15×46= 95×37= 45×86= 98×27= 43×90= 96×54= 84×81= 91×80= 84×41= 76×46= 60×62= 43×10= 82×46= 91×32= 41×31= 34×40= 42×64= 31×41= 23×99= 56×72= 20×26= 14×78= 58×37= 42×11= 88×17=

86×39= 61×39= 45×62= 79×78= 54×40= 83×77= 81×96= 10×62= 60×47= 37×97= 38×26= 59×93= 26×83= 36×30= 42×40= 39×93= 54×37= 35×57= 43×98= 81×22= 35×96= 17×69= 72×98= 42×56= 26×12= 96×29= 58×26= 58×42= 14×21= 94×33= 89×66= 55×91= 99×75= 54×35= 56×41= 20×90= 12×66= 60×56= 70×60= 41×20= 39×84= 78×88= 72×65= 47×23= 52×61= 88×94= 40×91= 49×66= 97×73= 82×10= 18×14= 21×44= 11×20= 24×34= 10×59= 31×83= 10×55= 53×21= 25×50= 40×19= 24×55= 11×87= 86×74= 93×91=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 165÷25= 482÷41=115÷15=664÷52= 342÷18=7728÷92=5005÷77= 5238÷54= 6231÷67=1240÷62=1204÷14=936÷12= 861÷21=745÷33=216÷32=368÷18= 679÷91=2619÷27=490÷70=704÷28= 1764÷21=5664÷96=5525÷65=1118÷43= 1804÷41=1476÷41= 682÷31=3315÷39=

层次分析法模型

二、模型的假设 1、假设我们所统计与分析的数据,都就是客观真实的; 2、在考虑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时,假设我们所选取的样本为简单随机抽样,具有典型性与普遍性,基本上能够集中反映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 3、在数据计算过程中,假设误差在合理范围之内,对数据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三、符号说明

四、模型的分析与建立 1、问题背景的理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转轨加速,社会转型加剧,受高校毕业生总量的增加,劳动用工管理与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的不尽完善,以及高校的毕业生部分择业期望过高等因素的影响,如今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为了更好地解决广大学生就业中的问题,就需要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与评价毕业生就业的若干主要因素,并将它们从主到次依秩排序、 针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评价其就业情况,并给出某一专业的毕业生具体的就业策略、 2、方法模型的建立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介绍:层次分析法就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它用来帮助我们处理决策问题、特别就是考虑的因素较多的决策问题,而且各个因素的重要性、影响力、或者优先程度难以量化的时候,层次分析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决策方法、 通过相互比较确定各准则对于目标的权重,及各方案对于每一准则的权重、这些权重在人的思维过程中通常就是定性的,而在层次分析法中则要给出得到权重的定量方法、 我们现在主要对各个因素分配合理的权重,而权重的计算一般用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提出的AHP法、 (2)具体计算权重的AHP 法 AHP法就是将各要素配对比较,根据各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判断,再根据 W、 计算成对比较矩阵的特征值获得权重向量 k

小学四年级小数乘除法计算题300道

÷16÷7÷9÷105 ÷ ÷36÷23×12÷7×24 ÷210÷÷×÷ ÷×÷÷15÷ ×××96×× ÷5×÷×× ÷×÷×55× ÷×83×61×× ×××÷× ×××85÷×8 (循环小数的用简便方法,除不尽保留2位小数): ÷÷÷÷3÷ 32÷42÷÷÷÷ ÷= ÷= ×=×= ×= ×36=×=×≈ ×3=×22 ÷ × ÷ ÷ ÷÷= × ÷× × ×5× × ÷ × × ÷25 ××= ×=×≈(保留两位小数) ÷= (保留三位小数)÷= (商用循环小数) ÷= (用乘法验算)×= (用除法验算) 3能简算的要简算 ××4 ×99+×+ ×99+ ×50× 64-× 26×+×24 +× +× ×÷÷×× ×× × ×+ ×× ×+ 32+--× -×8 × ×99+×-× + ÷ × - × ×××8 ×+ ×101 ÷()× ÷ × ×(15 ÷ )

+×99 ×185×40 ×-× +9.37+9.37+9.37)× 2.5 ×+× ×× ××× ×101 ××39+ ×72 46×+54× (8× × +×99 ×185×40 ×÷ ÷–+÷ ×99 × × ×= ×= ×= ×= ×= ×= ×= ×= 5×= 3×=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7×= 6×= ×= ×= ×= 8×= ×= 10×= ×= ×= ×= ×= ×= ×= ×= ×= ×= ×= 12×= ×= ×= ×= ×= ×= ×= × = ×= 10×= ×= ×= ×= ×= ×= ×= ×= ×= ×= ×= 60 ×= ×= 5×= ×= 2×= ×= ×= 6×= ×= ×= ×= ×= ×= ×= ×= ×= ×= 10×= ×= ×= ×=

三环节六步教学法

平罗七中“三环节、六步教学”模式内容及操作步骤 一、三环节 “三环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即导、学、练。 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读、思、问、练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广漠的学习空间,使学生逐步学会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正确确定学习目标,按计划循序渐进地学习,做到会读、会问、会合作,会思考,善交流,主动参与读书自学的活动中。 二、六步教学 “六步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详尽教学过程中,按“预习检测”——“合作交流”——“探讨展示”——“质疑问难”——“精讲解惑”——“当堂训练”“六步”组织教学。详尽步奏为: 1.第一步,“预习检测”(三分钟),在于引领学生复习相关知识,检测预习情况,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程引入做好准备。 对学生而言,起到了“回忆旧知识,做好上课准备”的作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对教师而言,教师是上课的引导者,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为新知识的引入做好铺垫。 2.第二步,合作交流(五分钟),要求教师课前设计好本节课学习目标,并通过投影或板书展示,提醒学习要点,强调重点和难点,同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自学成果分享。 3.第三步,探讨展示(四分钟),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将探讨的学习成果通过视屏展示台展示供师生互动评价。 4.第三步,质疑问难(三分钟),学生在探讨展示的基础上,查找问题并记下疑难问题,找出共性问题纠错增效。 5.第四步,精讲解惑(十五分钟)教师精讲,突出重点难点,重点解答学生经自学、讨论仍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进一步增强对教材的理解能 1/ 2

力;教师应确凿概括教材体系及重难点,对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疑难问题重点讲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思想。 6.第五步,当堂训练(十分钟),进行课堂练习和总结点拨,在此基础上,注重与其它知识的结合,对重点问题进行拓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通过学生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纠错,寻求规律,帮助学生归纳,指导学生运用。 2/ 2

四阶段教学法

四阶段教学法是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从德国引进的三种新教学法之一,它以示范——模仿为核心,由准备、示范、模仿、归纳四个阶段组成。四阶段教学法的恰当运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确保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和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阶段教学法要求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课堂教学用具要齐全、对演示内容要熟练以及如何解决学生练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等,都要做到精心准备,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很重要,要体现真实性,要考虑内容的多少,难易程度,学生是否感兴趣等。学生在模仿时,先要分析、理解模仿内容,并在模仿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老师的引导及时解决问题。 四阶段教学方法的实施具体过程通常包括: 1.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是为课程的教学所做的一切准备,主要是以教师行为为主。其中,应包括教师在课程知识内容上的准备,对教学对象情况的掌握及相关教学用具的准备等。教师在准备阶段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尽可能以企业真实发生的业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和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想学”和“乐学”的基础上掌握有关会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并获得与将来职业相关的综合职业能力。做好这一部分的准备,将很有利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处于有利的地位,“知已知彼”才能有效地在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2.教师示范阶段 教师先完整的操作一遍后,再进行分步骤的操作示范。这一阶段关键是要求教师对操作要熟练和准确。教师操作的熟练、准确程度不仅是保证了学生在稍后模仿的正确性,而且从教师本身树立形象,建立威信这一角度来说,这也是很有帮助的。四阶段教学法特别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己的经历获得的。 另外,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在示范操作的同时,附以生动的讲授说明,让学生明确这是在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

四年级乘除法计算题44902

乘法练习 146×12=235×14=176×47=426×25=237×82= 124×73=46×215=224×36=28×253=47×214= 234×16=152×32=246×34=182×47=322×24= 245×36=659×23=286×45=347×56=72×425= 358×14=28×135=35×146=128×65=157×24=

187×32=218×56=256×27=136×48=432×45= 230×50=360×60=420×45=680×32=180×51= 415×56=47×135=82×256=380×24=540×18= 630×18=640×12=409×23=708×25=360×40=

460×70=85×270=580×54=609×24=806×35= 142×36=516×24=359×21=270×40=390×36= 603×20=270×40=407×52=29×480=805×90= 743×17=467×17=165×58=530×60=497×60=

160×32=608×68=556×82=218×36=560×56= 256×14=317×28=348×27=256×26= 72×252= 908×60=406×15=170×60=90×140=236×61=

295×18=209×35=135×48=36×504=40×760= 48×209=836×12=38×800=709×27=270×62= 52×528=183×90=580×40=358×60=750×750= 804×75=120×250=108×65=609×38=78×315=

(完整版)四年级_简便计算_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1、选择。下面4组式子中,哪道式子计算较简便?把算式前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⑴①(36+64)×13与②36×13+64×13 () ⑵①135×15+65×15与②(135+65)×15 () ⑶①101×45与②100×45+1×45 () ⑷①125×842与②125×800+125×40+125×2 () 2、判断下面的5组等式,应用乘法分配律用对的打“ü”,应用错的打“×” ①(7+8+9)×10=7×10+8×10+9 () ②12×9+3×9 = 12+3×9 () ③(25+50)×200 = 25×200+50 () ④101×63=100×63+63 () ⑤98 ×15= 100 ×15 + 2 ×15 ()类型一: (40+8)×25 125×(8+80) 36×(100+50)24×(2+10) 86×(1000-2)15×(40-8) 类型二: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 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2 简便计算120道练习题 (1)67+42+33+58 (2)258-58-26-74 (3)125×16 (4)50×(2×4)×25 (5)7×8×3×125 (6)26×103 (7)501×12 (8)25×(40+8) (9)39×14+61×14 (10)163×8+37×8 (11)202×13 (12)77×4×5 (13)27×99 (14)48×250 (15)98+303 (16)49+49×49 (17)55×25+25×45 (18)123×67-23×67 (19)39×101-39 (20)99×64+64 (21)76×23+24×23 (22)12+19×12 (23)21+254+79+46 (24)25×16×5 (25)52×32+48×32 (26)18×137-18×37 (27)450÷18 (28)420÷35 (29)480÷15 (30)21×99 (31)125×32 (32)12×301 (33)75×3×4 (34)19+99×19 (35)256×9-46×9 (36)13+13×49 (37)(25+125)×8 (38)541×67-67×441 (39)43×201 (40)102×35 (41)304×22 (42)(30+4)×25 (43)38×7+62×7 (44)152×8+148×8

四环节教学法

“四环节”教学的基本问题 一、“四环节”教学的基本涵义 “四环节”的典型模式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四环节”,并根据内容适当选择和调整,从而形成的课型。 具体说来,“四环节”是指:学案引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启发引导、精讲点拨;当堂达标、训练拓展。 二、“四环节”教学的核心要义 将知识学习与思维训练统一起来,实现课堂学习的“五个转变”,即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由“授受式”向“探究式”转变,由知识灌输向思维训练的转变,由个人分散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的转变,“知识接受在课堂”到“知识内化在课堂”的转变。 三、“四环节”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 基本特征是“自主、互助、探究、实践”。 基本要求是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多元评价。 四、“四环节”教学的课堂模式 学案引领、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前根据老师设计的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熟悉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并将难点、重点、疑点做好记录,为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学生把自主学习中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和疑点提交给学习小组,共同探究,并将探究的

成果在全班交流展示。再由教师汇总交流展示中存在的疑点和问题,为精讲点拨奠定基础。 启发引导、精讲点拨:教师就自主学习、小组探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点拨,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规律,找出方法。力求“三讲三不讲”,即: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当讲则讲,讲在该讲之处,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当堂达标、训练拓展:根据教学目标,精选达标训练题,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训练题,并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等多种方式了解学情,及时反馈、有效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并结合教学目标,拟定拓展性主题,组织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

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的教学法 “完整的行动”、综合职业能力必须依靠每一次教学来培养,围绕选定的训练学生能力的任务,设计“能力的实训过程”,整个实训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选择行动导向的教学法,主要有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法、现代四阶段教学法等,做好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技能、知识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集成于学生“能力的实训过程”中。 一、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训练专业技能和并构建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法。“基于工作任务”是这种教学法的核心思想。 这种教学法是针对把知识与任务剥离开来的传统教学法的弊端提出的。在传统教学法中,知识被看成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独立于工作任务的符号体系,因而其教授也是在教室中,在纯粹符号层面上采取与工作任务相剥离的方式进行,这些知识的实践价值要通过学习者把它们应用到实践中来实现。 建构主义和情境理论对这种知识观提出了挑战,前者认为,只有当个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情境理论则认为,知识只有在与实践情景的联系中才有意义。这是任务教学法的知识论基础。 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要做到:(1)课程内容必须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从课程中应能找到这些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清晰联系;(2)必须形成学生的任务意识,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把知识和任务整合起来。前者是课程内容开发中需要完成的,后者虽然也需要相应的教材模式的支持,但最终需要运用任务教学法来实现。 任务教学法包括五个步骤:(1)提示工作任务,即教师首先给学生讲清楚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尝试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在简单演示后,即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教师适当指导,如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完成任务,那么就应当尽快转入第三个阶段;(3)提出问题,如果学生通过模仿教师能够基本完成任务,那么所提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如何理解操作过程的,如果学生无法完成任务,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问题解决的;(4)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