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龋病流行病学
- 格式:ppt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17
03、龋病第三节龋病一、龋病流行病学(一)龋病常用指数记录龋病情况常用的指数有龋缺失补指数、患病率、龋病发病率与根龋指数,分述如下:1. 恒牙龋、失、补指数(DMF index)是检查龋病是最常用的指数,用龋、失、补牙数(DMFT)或龋、失、补牙面数(DMFS)表示。
“龋”即以龋坏尚未充填的牙;“失”指因龋丧失的牙;“补”为因龋已作充填的牙。
作为个别患者统计,DMF指数是指龋、失、补牙数或牙面数之和,而在某人群中的DMF指数为这个人群的平均DMF牙数或牙面数,通常可称之为龋(牙)均(DMFT)或龋面均(DMFS)。
成年人因牙周病而失牙的几率较高,因而统计成年人龋失补牙数时有可能将牙周病丧失的牙也计算在内。
因此,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记录,检查45岁以上者,不再区分是龋病还是牙周病导致的失牙,其失牙数按口腔内实际失牙数计。
2. 乳牙龋、失、补指数(dmft index)指乳牙的龋、失、补牙数(dmft)或龋、失、补牙面数(dmfts),龋、失、补定义与恒牙龋相同,计算龋丧失的牙数须与生理性脱落的乳牙区分,不应以患儿或家长的回忆为依据。
世界卫生组织计算失牙的标准是:9岁以下的儿童,丧失了不该脱落的乳牙,如:乳磨牙或乳尖牙,即为龋失。
或用龋拔补牙数(deft)或龋拔补牙面数(defs)作为乳牙龋指数。
“拔”指因重度龋坏,临床无法治疗已拔除的乳牙。
也可用龋补牙数(dft)或龋补牙面数(dfs)说明人群中乳牙的患龋情况(表19-8)。
表19-8 龋失补牙数和牙面数使用方法患龋情况DMFT/dmft DMFS/dmfs一颗牙近中面患龋D(d)=1 D(d)=2一个牙面有填充体另一牙面有原发龋的牙D(d)=1 D(d)=1一个牙面上既有原发龋又有充填体的牙D(d)=1 F(f)=1D(d)=1可疑龋不记分不记分一颗丧失牙M(m)=1 后牙龋失M(m)=5前牙龋失M(m)=13. 龋均和龋面均龋均(DMFT)指受检查人群中没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
龋病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研究现状【关键词】龋齿;龋病易感性;口腔卫生;流行病因素;危险因素龋病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继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后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患病率高、危害范围广。
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龋病仍然是一个严峻的健康问题,60%~90%的学龄儿童及大部份成年人均受到龋病的阻碍[1]。
我国乳牙龋患发病严峻,1995年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资料说明[2],我国儿童乳牙龋病患病率为%。
已引发国内外许多学者的重视,并对儿童龋病的流行情形及相关危险因素做了很多研究,以寻觅合理有效的预防方式。
现将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1 龋病流行病学情形2004年,WHO流行病学研究数听说明:目前,活着界各国及不同地域,由于经济、文化、地域等不同,龋病的发病情形及严峻程度是不平稳的。
以12岁儿童为调查对象,在美州,DMFT=,欧洲地域DMFT=,而在非洲DMFT=。
最近几年来,进展中国家的儿童患龋率仍低于各国的平均水平,但已显现上升趋势。
而在过去的20年中,西方工业化国家儿童的患龋率尽管高于各国的平均水平,但已呈下降的趋势[1]。
在我国,对儿童龋病的患病情形、进展趋势有很多研究。
1999年全国第二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2]:乳牙龋患率高,龋患严峻,而恒牙龋患状况较轻。
在部份城市,如银川市从1990~2001年,对市区青青年进行了龋病调查,并对其转变趋势进行分析。
研究发觉[3],随年代的进展,龋病患病率、龋均、龋面均都呈下降的趋势。
而部份城市患龋情形却有上升。
对龋病的流行研究还显示出龋病的流行具有城乡不同。
在我国四川,12~13岁儿童DMFT指数在城市、郊区、边远地域不同具有显著性:城市儿童DMFT指数最高,边远地域最低[4]。
2 与龋病流行相关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与龋病的关系已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
Schou等[5]发觉社会地位与儿童牙齿健康的关系是刷牙与牙齿健康关系的2倍,是食糖量与龋关系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