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龋病1
- 格式:ppt
- 大小:4.68 MB
- 文档页数:90
龋病精品医学课件汇报人:2024-01-05•龋病的概述•龋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龋病的治疗目录•龋病的预防与保健•龋病治疗的难点与展望01龋病的概述龋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由口腔内细菌引起的牙齿硬组织破坏,表现为牙齿的色、形、质改变。
定义根据病变程度,龋病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
分类定义与分类病因与发病机制龋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口腔内细菌、食物中的糖分以及牙齿表面的牙菌斑。
发病机制口腔内细菌利用食物中的糖分产生酸,酸会侵蚀牙齿表面的釉质,导致牙齿硬组织破坏。
龋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为常见。
预防龋病的主要措施包括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口腔检查、控制糖分摄入和使用含氟牙膏等。
流行病学与预防预防流行病学02龋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龋病患者通常会有牙痛的表现,疼痛的性质多为自发性疼痛、刺激痛和冷热酸甜等激发痛。
疼痛表现由于龋洞形成,食物容易嵌塞在牙齿之间,导致口腔不洁和不适感。
食物嵌塞随着龋坏的发展,牙齿表面可能出现色泽变化,如变黑或变黄,严重影响美观。
牙齿变色如果龋病深入到牙髓腔,患者可能出现牙髓炎的症状,如自发痛、夜间痛等。
牙髓炎症状临床表现视诊探诊拍片检查温度测试和电测试诊断方法01020304医生通过观察牙齿的形态、色泽和质地变化,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龋坏。
使用探针检查牙齿表面和龋洞的深度、质地和位置,以进一步确诊。
通过X光或CT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龋坏的范围和程度。
通过温度或电刺激测试牙髓的反应,判断是否有牙髓炎的存在。
与龋病相似,但牙本质过敏症表现为刺激痛,无自发痛,且牙齿表面无明显色泽变化。
牙本质过敏症牙髓炎根尖周炎牙周炎牙髓炎主要表现为自发痛、夜间痛等症状,但牙齿表面不一定有龋坏。
根尖周炎主要表现为牙齿松动、咬合痛等症状,但牙齿表面可能有龋坏或牙髓治疗史。
牙周炎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牙齿松动等症状,与龋病在临床表现上有明显的区别。
鉴别诊断03龋病的治疗药物治疗适用于龋病早期,主要用于控制龋病的发展,缓解疼痛和预防继发感染。
龋病学习要求掌握:釉质龋、牙本质龋、牙骨质龋的病理变化。
关键词病理变化病变分层概述龋病龋是一种牙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是由于细菌作用,牙硬组织脱矿、有机物分解,从而造成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一种疾病。
累及组织(1)釉质龋(2)牙本质龋(3)牙骨质龋釉质龋1.发生在釉质内2.基本变化:脱矿与再矿化3.研究方法:釉质磨片。
普通光镜、偏光显微镜、显微放射摄影、扫描电镜、氩离子减薄技术和高分辨电镜、生化分析等。
1.平滑面龋好发位置:邻面接触点下方、颊舌面近龈缘牙颈部病变特点:肉眼观察:(1)早期表现为白垩色不透明区,表面无缺损。
探针探诊时釉质仍质硬、光滑,常规X线摄影也不能检测到病变。
(2)以后,由于色素沉着,此白色病损区可变为黄色或棕色,并可向颊、舌侧方向扩展。
(3)当病变进一步发展,病变区逐渐变得粗糙,最终病变进展,组织崩溃,龋洞形成。
与周围正常的透明釉质不同,这种不透光是由于釉质的脱钙使其光折射率改变。
显微镜观察:典型病变呈三角形,三角形的基底部向着釉质表面,顶部向着釉质牙本质界。
顶部为病变最早、最活跃的部分。
形态与釉柱的排列有关。
结合透射光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显微放射摄影观察早期平滑面釉质龋纵磨片,由深层至表层分四层:1.透明层2.暗层3.病损体部4.表层(1)透明层:位于病损的最前沿,和正常釉质相连,是龋损最早发生的组织学改变。
此层釉质晶体开始出现脱矿,晶体间孔隙较正常釉质增大,孔隙容积约为1%,较正常釉质(0.1%)增多。
当用加拿大树胶(折光率1.52)或喹啉(折光率1.62)作为介质封片时,这些大分子物质可进入到孔隙中,由于这些介质的折光率与正常釉质(折光率1.62)相似,故在光镜下观察,釉质的结构消失而呈透明状,与深层的正常釉质及透明层表层的暗层分界清楚。
(2)暗层:紧接于透明层表面,当磨片浸渍于树胶或喹啉时,此层表现为暗黑色。
暗层较透明层孔隙增加,孔隙容积约为2%~4%。
孔隙大小不一,部分孔隙较大,部分孔隙较透明层中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