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龋病病因
- 格式:ppt
- 大小:19.71 MB
- 文档页数:27
第二章龋病病因与发病过程龋病的四联因素细菌与菌斑饮食因素宿主因素时间因素第一节牙菌斑定义:是指在牙齿或修复体上形成的一种软而粘的、不易被去除掉的、非矿化的细菌沉积物。
一牙菌斑的结构菌斑牙界面平滑面菌斑{中间层牙菌斑结构{菌斑表层窝沟菌斑平滑面菌斑菌斑---牙界面:细菌位于获得性膜的上方,呈扇贝状排列于上方。
中间层:包括稠密微生物层和菌斑体部,在界面的外层为稠密微生物层,有3-2021胞深度。
稠密微生物层外方为菌斑体部,占菌斑的最大局部。
菌斑表层:菌斑外表的微生物可呈球菌状、杆菌状、玉米棒形式的微生物。
细胞间基质由蛋白质和细胞外多糖构成。
窝沟菌斑:在均质性基质中以G球菌和短杆菌为主二牙菌斑的组成组成:80﹪水和2021体糖和蛋白质菌斑的成分{细菌无机成分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是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成分。
葡聚糖和果聚糖均用作菌斑代谢的碳水化合物储存,同时葡聚糖还具有促进细菌附着于牙面及细菌间选择性黏附的功能。
蛋白质:成分:含量取决于菌斑的部位和年龄。
菌斑中含有钙、磷酸盐和高浓度的氟。
菌斑中的氟化物浓度为14-2021三牙菌斑的形成与发育获得性膜形成※菌斑形成的三个阶段{菌斑生长繁殖菌斑成熟〔一〕、※获得性膜1、定义:口腔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所形成的生物膜清洁并抛光牙面后2021,形成5-2021的获得性膜4小时后开始有细菌吸附24小时后,散在沉积物完全融合,牙面被这些不定形物质完全覆盖。
获得性膜外层为外表膜,其下方为外表下膜牙菌斑的形成与发育2、组成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总体特征是甘氨酸、丝氨酸和谷氨酸含量高,占氨基酸总量的42%〕3、功能A 修复或保护釉质外表B 为釉质提供有选择的渗透性C 影响特异性口腔微生物对牙面的附着D 作为菌斑微生物的底物和营养牙菌斑的形成与发育〔二〕、细菌附着、生长繁殖〔各种细菌〕〔三〕、菌斑成熟〔2天〕〔四〕牙菌斑微生物学悉生动物实验证实:①没有微生物存在就不会发生龋病②龋病损害只在饲以碳水化合物的动物中发生③凡能造成龋病损害的微生物均能代谢蔗糖产酸④但不是所有能产酸的微生物均能致龋四牙菌斑微生物学链球菌属血链球菌最早在牙面定居变异链球菌其致病性主要取决于其产酸性和耐酸性轻链球菌五菌斑的物质代谢糖的分解代谢糖代谢糖的合成代谢蛋白质代谢无机物代谢糖的分解代谢口腔细菌通过透性酶转运系统和磷酸酶转运系统完成糖的主动转运过程,实现糖的吸收,将糖由胞外转入胞内。
牙体牙髓病学钟晓波绪论牙体牙髓病学的概念:研究牙体硬组织和牙髓组织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的一门口腔临床学科。
龋病学: 龋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非龋性疾病学:研究除龋病外的其它牙体硬组织疾病。
发育异常:四环素牙等牙外伤:慢性损伤:磨耗等牙髓病学:研究发生在牙髓的疾病以及主要由牙髓病导致的根尖周围组织的病变。
特点研究内容看:发生在牙体组织上的疾病,特别是龋病是口腔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就诊率高;治疗方式看:以手术治疗为主,在教学形式上有理论课和实验课两种学习形式,二者比例约为1:2。
西方教育体系的对应学科:cariology “龋病学”operative dentistry “牙体外科学”Endodontology “牙髓病学”oral medicine “口腔医学”Conservative Dentistry “保存牙科学”齿科保存科学Ⅰ牙体牙髓病学发展简史龋病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在数十万年前的罗得西亚人的头盖骨上发现了龋病的踪迹。
早在公元前1400年,中国最古老文字殷墟甲骨文上有相当于现在的龋字。
其它如:三国时代嵇康《养生论》中的“齿晋而黄”,的描述。
这比早了1800多年。
我国口腔医学的四大发明汉代砷剂失活唐代银膏补牙辽代植毛牙刷宋代牙再植术并称为我国口腔医学的四大发明。
国外,一些文明古国很早也开始了口腔医学的活动,如古埃及有用乳香、薄荷治疗牙病的记载。
现代口腔医学起源于西方。
在达芬奇和维塞利斯的人体解剖学基础上,1723年,法国牙医生Fauchard 首次写了关于牙齿的专著《牙齿外科学》,对牙齿的解剖、生理、病理和临床进行了系统描述,并提出了分科的概念,开创了牙体牙髓病学的先河。
19世纪末美国西北大学牙科学院G.V.Black依据牙体解剖形态和龋齿的特点创立了牙体治疗学的完整理论与技术操作体系,牙科学界习惯地称这一历史时期为Black时期。
浅谈龋病病因的四联因素龋病的历史很长,有人类出现就伴随着龋病发生。
人类一直没有停止对龋病病因的研究,先后提出了许多学说,龋病是由细菌、食物和宿主3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这3个因素是龋病发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要产生龋病,以上3个因素构成的高度致龋攻击力必须持续存在相当长的时间。
3个因素中,任何 1个因素的减弱或消失,都会导致它们构成的高度致龋性降低,从而使龋病不发生,或龋病过程变慢,甚至停止。
1 细菌因素细菌是龋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
无菌动物实验发现在无菌条件下饲养的动物不产生龋;抗生素能减少龋病的发生;由龋损部位分离出的细菌接种于动物体内,能引起动物龋或离体牙人工龋样病损;未萌出的牙不发生龋,一旦牙萌出在口腔中与细菌接触就可能发生龋。
这些研究都证明,没有细菌就没有龋病[1]。
细菌引起龋病必须具备较强的产酸力和耐酸力,能利用糖类产生细胞内外多糖,特别是水不溶性多糖的能力;对牙齿表面有强的黏附能力。
口腔中变异链球菌属、乳杆菌、放线菌等都具有这些特性,被认为是主要的龋病相关菌或致龋菌。
牙菌斑生物膜是位于牙齿表面以细菌为主体的微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代谢、繁殖衰亡,细菌的代谢产物可能对牙齿产生破坏。
牙菌斑生物膜主要由细菌和基质组成,基质中的有机质主要有多糖、蛋白质、脂肪等,无机质有钙、磷、氟等。
光镜下,牙菌斑生物膜的基本结构为3层,基底层、中间层和表层。
从唾液中的糖蛋白选择性地吸附在牙齿表面形成获得性膜(基底层),细菌在膜表面的黏附定植到牙菌斑生物膜的成熟一般需要5~7天的时间。
牙菌斑生物膜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在牙菌斑生物膜的中间层形成丝状菌成束排列,球菌和短杆菌黏附其表面的栅栏状结构,在牙菌斑生物膜的表层形成以丝状菌为中心,球菌或短杆菌黏附表面的谷穗状结构[2]。
牙菌斑生物膜一经形成,紧紧地附着在牙齿表面,常用的口腔卫生措施,如刷牙不能消除,长期集聚于牙齿表面。
细菌定植其中利用糖类进行无氧酵解,产生有机酸,堆积在牙菌斑生物膜与牙齿表面的界面,界面pH下降至临界pH以下,牙齿表面出现脱矿,导致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