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 MIT 经济学教授达龙
- 格式:pdf
- 大小:313.35 KB
- 文档页数:4
我们如何面对科技瓶颈安·兰德(Ayn Rand)曾说过:我们都应该真正的敬畏科技革新。
想要实现它,所缺乏的只是决心,以及转变我们集体态度的勇气。
《大停滞?》一书试图阐明一种观点,美国已经身处科技高原,它作为全球的一个缩影,我们都将在停滞中等待新的机会、成长和革命。
该书作者泰勒·考恩,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任教于乔治梅森大学,曾入选《经济学人》过去十年“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
他的博客在全球经济类点阅榜上高居第二位,更被赞誉为“下一个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作者)。
20世纪初的美国有着快速的经济增长(同时伴随着严重的环境问题)、更为活跃的阶层流动性、如火如荼的城市化、发明了电力系统、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州际公路、打赢了二战还实现了登月。
而如今新创造的产品,其变革性远不及当初,新进的发展使唱片机变成了MP3和CD、汽车变得更加舒适和安全、食品的样式更多、电视的画质更为清晰,凡此种种并非变革性的发明,反而为美国创造了最大的中产阶级、昂贵的医保系统和更加堵塞的城市。
这都可以看做美国进入了一种停滞的状态。
书中指出美国快速发展的历史建基于唾手可得的物质财富,考恩称之为“低垂的果实”——大片闲置的土地丰厚而肥沃;大量的欧洲移民为过上优质的生活,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加之强大的科技创造,从 1880年到1940年间出现了难以计数的科技成果,包括电灯、汽车、铁路……相形之下,近几十年我们只有互联网可以称之为革新性的发明。
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和高居不下的失业人口正是逐渐放缓的科技创造所带来的,更多的发明关注个人的需求和感受,而关涉大众生活的寥寥无几。
近几十年来互联网确实堪称最为革新的发明,但它只是使人际交往的关系更加紧密,难以立即带来可观的利润和就业岗位,比如享誉全球的Twitter直到2010年只有大约300名员工就是最好的证明,IT专家们并没有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美国政府发布的经济数据来看,发展显然没有那么迟缓,并伴随着几次复苏。
你不知道的超级成功者的三个秘密励志文章当我想要寻找一个真正能够被长时间热烈掌声打断的演讲者时,我找到了《成功》杂志的出版商达伦·哈迪。
达伦曾采访过一些最著名的成功者,找出了他们创造非凡成就的方法,即超级成功者的三个成功的秘密,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第一个秘密也许会令你大吃一惊。
很多人都想知道理查德·布兰森等人成功的原因,但按达伦的说法,他们的成功根本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些什么,而是因为他们不做什么。
达伦认为,说“是”很容易,但说“不”才是主要技能。
达伦在采访沃伦·巴菲特时,问了他一个所有人都希望得到答案的问题:“你的伟大成功是怎样得来的呢?”巴菲特表示,他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是:“如果说我得到过100次巨大机会的’话,有99次我会说‘不’。
”超级成功者的第二个秘密是学会把重点放在至关重要的少数事情上面。
达伦说:“我们很多人总想掌握很多东西,想在很多方面做得很好,可结果却是我们甚至无法在几件事上面做到最好。
请看看奥林匹克运动员、诺贝尔奖得主或爱因斯坦吧,他们都只是在几件事上堪称世界一流,而在其他方面都是很平庸的。
”达伦指出,工作时间长跟辛勤工作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辛勤工作是指做几件难做的事情,但却能取得巨大成就。
“我们很多人都有一个这样的误区,认为我们应该介入所有的事情,而且应该擅长做所有的事情。
”他补充说,“其实,你只需在一些至关重要的事情上做得出色或优秀,就能够创造巨大成功了。
”什么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呢?唯一只有你才能做到的三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对你工作成功贡献最大的是哪三件事情?如果你花时间把它们写下来,就能迫使你把注意力的重点放在每天都应该做的事情上面。
达伦的个人目标是将他90%的时间花在他认为至关重要的三件事情上面。
畅销书作家吉姆·柯林斯也这样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三件以上优先考虑的事情,那就是等于他的人生没有目标了。
史蒂夫·乔布斯在管理皮克斯的时候就知道,在一个时间段内只做一件大事,会有巨大能量。
2023IDA国际龙奖观后感2023年,我有幸参加了IDA国际龙奖。
这是一场盛大的颁奖典礼,让我流连忘返。
整个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世界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首先,IDA国际龙奖的设置让我对人类的创新能力感到震撼。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这次颁奖典礼上,我目睹了一系列的创新项目,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杰出成果。
这些项目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无论是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还是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些创新都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启发。
它们告诉我,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就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世界。
其次,IDA国际龙奖强调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纷争的世界里,全球合作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关键。
这次颁奖典礼上,我看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齐聚一堂,共同分享他们的成果和经验。
他们通过合作,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解决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
这样的合作精神让我感到深深的震撼和钦佩,也让我相信只有通过合作,人类才能够在困难面前战胜困难,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IDA国际龙奖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这次颁奖典礼上,我不仅看到了已经取得的成就,还看到了许多令人期待的未来科技。
比如,有一位科学家研发的新型能源技术,可以解决全球能源问题;还有一家公司开发的智能机器人,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
这些科技项目让我感到人类还有无限的可能性,也让我相信只要我们持续努力,未来会更加美好。
总之,参加2023IDA国际龙奖让我对世界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我相信科技创新和全球合作会为人类带来更好的生活,解决更多的问题。
我也希望自己能够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和全球合作中,为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美国金融学教授希勒《非理性繁荣》读后感导语:美国金融学教授罗伯特·J·希勒的新作《非理性繁荣》出版后,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
在此书中,希勒用了较多的金融行为学理论来解释九十年代后期美国股市的泡沫成因。
以下是XX整理的希勒《非理性繁荣》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美国金融学教授希勒《非理性繁荣》读后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储蓄、股票、房贷、基金、债券等金融理财产品,已深入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可以说,当今社会几乎人人离不开金融,学金融,懂金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应将金融学作为自己的一项人生必修课。
经朋友推荐,我阅读了金融系列图书之一的《非理性繁荣》,对股票投资有了新了认知,颇有收获。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
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非常惨淡,甚至十分危险。
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
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们就可以通过投资来获利。
而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
作者告诫投资者不要过于相信自己已经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
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提供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预测和理解股价的波动规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作者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涵盖了我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影响到股价的因素。
犹如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个无底洞。
读书报告——《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克里斯·安德森>提要:《长尾理论》产生于互联网兴起不久,它用种种数据和事例向我们展现了互联网给予整个社会经济及行业的繁荣及改变,同时,它也在某种意义上补充和更新了80/20法则,80/20法则在经济匮乏时期的人们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互联网的普及及繁荣使得整个社会开始步入丰饶经济时代,80/20法则不再那么适用,相反长尾特征开始显现端倪。
关键词:长尾经济学新生产者利基市场幂律分布作者学术生涯: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互联网时代的思想家、预言家,《连线》杂志前主编。
其畅销作品《长尾理论》、《免费勿和《创客努风靡全球、颠覆了西方主流经济学,成为商业时代的风向标。
从《连线》杂志辞职之后,安德森从互联网跨越到实体经济、成为机器人制造企业3D Robotics的联合创始人。
克里斯·安德森,这个站在时代最前沿并总是第一个吹响商业变革号角的预言家,也不断地在中国互联网领域掀起思想风暴,更被众多业界有影响力的大人物奉为“精神导师”。
作为时代的思想家和预言家,令无数人叹为观止并顶礼膜拜的是,克里斯·安德森所做的三大商业预言都已成为现实:《长尾理论》掀起的渠道革命,Google,、亚马逊等公司深受影响;《免费》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变革,腾讯、百度、36o 借此开疆辟土;《创客》所激起的生产、创新和制造业变革,更是风靡中国。
著作产生背景:长尾理论诞生于21世纪初,计算机网络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网络技术的应用缩短了空间的距离,使得远隔万里的人们可以实现交流,当然也可以进行商业活动。
同时,世界进入丰饶经济学时代,物质品种丰富,人们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到以前看不到的商品,从而满足自己多样化的需求。
在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如网络图书音像销售领域,人们发现,即使最冷门的产品也有消费者购买,而这些冷门产品的购买总量已经能与畅销产品的销售量相媲美,长尾理论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
北理博士生对于会龙评价引言会龙,作为北理工的一名博士生,是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他以其卓越的学术能力、卓越的科研成果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众多同行的赞誉和肯定。
本文将从北理博士生的口碑出发,对会龙进行评价和分析。
一、学术能力超群作为一名博士生,学术能力是衡量其水平和价值的重要标准。
而会龙在这方面可圈可点,被广大北理博士生一致誉为"学术之星"。
首先,会龙在博士生涯中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
通过对其论文的阅读和分析,不难发现会龙的研究思路清晰,论证严谨,对待学术问题认真负责。
有时候甚至是一些难题,也能在会龙的手里迎刃而解,这源于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扎实的研究功底。
其次,会龙在学术交流方面表现出色。
他热衷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上积极发言。
他的演讲通常睿智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讲解清楚。
他的演讲风格生动有趣,经常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并引发热烈的讨论。
二、团队合作能力突出在博士生的研究生涯中,团队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会龙在这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而积极的印象。
首先,会龙能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并愿意承担团队工作中的一份责任。
他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学术资源,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意见。
与会龙共事的同学无不感受到他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认为他是一个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团队成员。
其次,会龙在团队协作中能够与他人良好地沟通与合作。
他善于倾听并理解他人的观点,能够有效地协调不同意见之间的矛盾,使团队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同时,他还能够合理分配任务,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能力,使团队成员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三、工作态度积极向上一名博士生的工作态度直接关系到其成就和未来的发展。
而会龙的工作态度一直以来都是积极向上的。
会龙对待科研工作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
他能够克服困难和挫折,勇于接受新的挑战,对待科研问题持续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追求。
三颗巨星坠落三个巨人倒下安然世通安达信分析三颗巨星坠落,三个巨人倒下:安然、世通、安达信分析近几十年来,在企业界出现了一系列震惊全球的金融丑闻。
其中,安然(Enron)、世通(Worldcom)和安达信分析(Arthur Andersen)这三个曾经的巨人,均因为严重的道德败坏和金融欺诈行为而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些事件揭露出企业伦理以及金融监管体系方面的重大问题,对于商业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安然公司是一家拥有上千亿美元资产的能源公司,曾被誉为世界上最具价值的企业之一。
但是,2001年安然公司的破产却震惊了全球。
经过调查,发现该公司高层管理者进行了一系列的会计欺诈行为,通过虚构利润、隐瞒负债等手段,使公司的财务状况看起来异常健康。
安然公司倒闭的结果不仅让投资者损失惨重,也导致了员工的失业,对整个金融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世通公司则是电信行业的巨头,在2002年也因会计丑闻走向破产。
世通公司的高管采取了类似于安然的手段,通过虚构利润和资产净值来掩盖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
这种伎俩一度让世通公司在股市上拥有巨大的声望,但最终还是被曝光。
世通公司的破产事件再次暴露了公司内部管理的腐败问题,也揭示了监管机构在发现和制止这些欺诈行为方面的不力。
安达信分析是一家曾经享有盛誉的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审计全球众多大型企业的财务报表。
但是,在安然和世通公司的会计丑闻中,安达信分析的不端行为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该公司在审计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失职行为,对这些公司的虚假财务报表没有提出必要的质疑和检查。
安达信分析公司最终因其参与性质涉及隐藏证据和销毁文件的行为而面临刑事指控,并最终解散。
这三个巨人倒下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层的腐败、贪婪和欺诈行为;二是监管机构的失职和监管不力。
对于管理层而言,他们出于个人的私利,在业绩和财务报表上进行舞弊,给投资者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而监管机构在发现和制止这些企业欺诈行为方面存在疏漏,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追责机制。
如何评价 MIT 经济学教授达龙·阿西莫格鲁 (Daron Acemoğlu)?
1967年9月3日,Acemoglu (鉴于译名是阿西莫格鲁,我们后文称小鲁吧)出生于一个土耳其亚美尼亚裔中产家庭,父亲克沃克是一名法学教授,后来改行当了律师;母亲艾尔玛则是一名中校校长。
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对政治、经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目前来看,小鲁的家庭还算殷实,家庭还算幸福。
但当时的土耳其国内动荡、经济低迷、物价飞涨,大量农村贫民涌入城市谋生,时不时还会发生恐怖袭击。
1980年,土耳其发生军事政变,军政府统治全国。
在这样的环境中,胸怀大志的小鲁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相反,他常常在想为什么土耳其会是这样,为什么土耳其会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1986年,19岁的小鲁不负众望,从诞生了无数土耳其高官名流的土耳其顶级高中之一——Galatasaray高中毕业。
在他看来,当时的土耳其大专院校充斥着政治与官僚,并不适合做学术。
此时,对国内环境失望的他把目光转向了离土耳其不远,但学术积累深厚的英国。
同年,他来到了约克大学,一所位于英格兰的英国著名高等学府。
在那里,他开始学习政治学。
然而,政治学似乎并不是小鲁的兴趣所在,于是他转到经济系开始系统学习经济学。
在大学期间,小鲁学习成绩优异,奖学金是经常的事。
在大学最后一年,他还获得了Adam Smith Memorial Prize 和 Head of Department's Special Prize。
随后,他收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牛校——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可惜的是,MIT 并没有给他提供奖学金。
但小鲁毕竟是个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他进入另一个牛校——伦敦政经。
小鲁非常
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靠着奖学金,他疯狂地汲取着经济学这片大海中的每一滴知识。
三年后,他拿到了博士学位。
当时,作为他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现任教于牛津大学的 James Malcomson 教授给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评价:整部论文的七个章节论证翔实,每个章节都可以形成一篇质量极高的论文。
就算拿出其中三个最薄弱的章节我认为都足够他拿到博士学位了。
毕业后,小鲁留校任教,成为了一名“青椒”(青年教师)。
到这里,优等生小鲁的求学、就业之路似乎非常顺利,但背后的心酸谁能知道呢:1988年,父亲克沃克去世;三年后,母亲艾尔玛也去世了。
从一个动荡的国度到一个富饶安定的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留校似乎是现在已孤身一人的小鲁最好的选择。
但这个世界注定不是安稳的。
1992年9月16日,刚过25岁的讲师小鲁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读paper。
这一天,他的师兄,曾经和他一样从东欧国家匈牙利千里迢迢到伦敦政经求学,在美国风生水起的金融大鳄索罗斯,向英镑发起了进攻。
英格兰银行祭出270亿英镑的大招救市仍然落败,不得已只能退出欧洲汇率体系。
这一天在多年后的今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三”。
或许是童年对于动乱的阴影再次浮上青年小鲁的心头,不同的是,这次他没有父母、家庭的陪伴,只能孤身一人来面对这一切。
这时,曾让他向往不已的麻省理工再次纳入了他的视野。
很快,麻省理工给了他一份助理教授的工作,毕业一年后优等生小鲁从英国来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利坚。
美利坚是一个大牛遍地的地方,默默无闻的小鲁开始拿着工作签证和广大来自第二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群众开始了自己的美国梦。
但小鲁毕竟是个不一般的学霸,来到牛人遍地的 MIT 不久,治学严谨博学多闻的他就给同僚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
到后来,MIT 的学生也开始纷纷慕名前来在他办公室门口排起长龙,目的只有一个:寻求建议。
纽约大学斯
隆商学院教授 Simon Johnson 精准地评价了小鲁的能力:他之所以能成为出色的建议者是因为他总有办法帮助别人打磨并完善点子,而这一切,他之前从未遇到过这样的人。
三对于小鲁来说是个略显奇妙的数字,无论是他用三年时间分别获得本科和博士学位,还是他接下来实现的这个小成就。
美国梦的第三年,也就是1996年,辛勤耕耘的小鲁获得了一个小奖,他众多论文中的一篇被评为1996年度Economic Journal杂志最佳论文。
同年,小鲁获得美国国籍,第一次在顶级期刊 QJE 上发表了论文。
这一年,他29岁。
至此,鲁三,啊不,小鲁终于安定下来了。
当然,优等生小鲁后来遇到了同样是优等生的 Asuman Ozdaglar,一位聪明漂亮的 MIT 博士高材生……
后来发生了什么?请参考知乎无节操问题之一:学霸的性生活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吗?
再后来小鲁的事迹就比较广为人知了。
几乎所有人都认定他是一个高产的经济学家,早期发表的杂志也许不那么入大家法眼,但是从29岁起,他开始了能亮瞎所有人的论文发表之路。
在官方CV中,小鲁的著作足足可以打印12页A4纸。
你们知道学霸小鲁有多努力吗?由于他的论文实在太多,我们这里只做一个小统计。
2010年来他发表论文39篇,在排名前5的顶级期刊上共计20篇,包括American Economic Review(AER),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P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QJE) 和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REStud)。
而剩余期刊也基本在前20左右的水平。
对比同龄经济学家,大家都在努力刷顶级刷存在感,但他的速度和效率绝对是让同龄经济学家难以望其项背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 MIT 12年后,2005年,38岁的小鲁拿到了克拉克奖,一个只颁发给40岁以下并有出色贡献的经济学家的奖。
值得一提的是,克拉克奖得主中有40%在平均22年后获得诺贝尔奖。
一年后,小鲁当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
做个类比:胡适、李政道、丁肇中、钱学森都是该院院士或外籍院士,清华施一公教授(有趣的是,他和小鲁同岁)去年当选该院外籍院士和中科院院士。
2012年,打小拿奖拿到手软的小鲁又获得了另一个重要的奖:Nemmers Prize,通常翻译为欧文-普莱恩经济学奖。
该奖自1994年设立以来,只颁发给未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
有趣的是,在过去的11位得奖者中,有6位在后来都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奖。
去年,学霸小鲁写了一本畅销书,Why Nations Fail,介绍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写到这里,小鲁的事迹就告一段落了。
相信你也看出来了,小鲁就是那种既比你聪明,又比你努力的人。
综合来看,他绝对是一个ambitious economist。
他现在的成就也许还够不上诺奖的标准,但照聪慧勤奋如小鲁般继续在制度经济学上研究下去,很难想象他拿不到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