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1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资勘10级黎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哲学思想发展的光辉结晶。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哲学就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一般还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世界和社会的看法。
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生观和价值观。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本质,而精神则不过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的,都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本质,而物质只不过是精神的产物或体现的,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历史上的一切哲学都按照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而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的哲学派别,这就是哲学上的党性或党派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就要自觉地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各种哲学流派和思潮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和抵制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
哲学除了要回答物质和精神何者为世界本原的问题,还要对这个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
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辩证法;采取孤立、静止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形而上学。
辩证法是正确的,形而上学是错误的。
所以,在哲学中既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又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各有辩证的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三、判断题:(判断并说明理由)(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就是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由于具备了阶级基础,自然科学条件和直接理论来源。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5、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1、人工智能是一种特殊的意识。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种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运动是绝对的”这一观点不属于形而上学。
2、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阶段同第一阶段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3、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是矛盾同一性寓于矛盾斗争性之中。
4、必然性是不一定与偶然性相联系的。
5、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6、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会导致改良主义。
7、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就是肯定。
8、物体的相对静止是正确理解绝对运动的条件。
9、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促使事物质变。
1 0、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偶然性通过必然性表现出来。
1 1、把“否定之否定”看作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的循环论的观点。
1 2、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普遍矛盾决定的。
1 3、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1 5、“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认识是人类被动地接受客观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而认识对实践则毫无作用3、“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4、人类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所以,认识可以一次完成。
第⼀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 ⼀、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西⽅的“上帝观”发⽣了变化,认为“上帝在我⼼中”、“上帝代表⼈类之爱”,这是 A.客观唯⼼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主义的观点 C.形⽽上学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命题⽬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主观唯⼼主义具体观点的辨认。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宗教哲学把上帝作为世界之本,⽽上帝是⼀个虚⽆缥缈、根本不存在的现象。
因此,从哲学倾向上说,“上帝本原”是客观唯⼼主义的观点。
但是如果认为“上帝在我⼼中”、“上帝代表⼈类之爱”,将“上帝”转化为⼈的主观意识,从哲学倾向上说,就属于主观唯⼼主义的观点了。
所以B项为正确答案。
本题也属于哲学常识,没有什么难点。
【举⼀反三】本题可变换命制不定项选择题或分析题。
2.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对⾃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然科学的基础 D.哲学是⾃然科学的概括 【命题⽬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哲学和具体科学既联系⼜有区别。
就⼆者的区别⽽⾔,哲学不等同于具体科学,因为哲学是⼀般世界观和⽅法论,它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的对象,回答世界最本质、最⼀般性的问题。
⽽具体科学是研究整个世界的某个部分、某个领域的特殊规律,是研究个性。
但是哲学⼜不能离开具体科学,因为哲学必须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共性的抽象和概括,离开具体科学,哲学也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同时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如果离开正确哲学的指导,具体科学的研究就会迷失⽅向。
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就是共性和个性、⼀般和个别、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以此关系分析题中的四个选项:A项明显是错误的,因为哲学不但不等同于各门具体科学,更不能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所谓“科学之科学”;C项也明显错误,不是哲学是⾃然科学的基础,⽽恰恰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D项本⾝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要求,因为题⼲中强调的是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指导作⽤。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答案√(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次练习有25题,你已做25题,已提交25题,其中答对25题。
当前页有25题,你已做25题,已提交25题,其中答对25题。
1. 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D、使人们一劳永逸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2. 世界观是()。
A、关于世界的观点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世界上的所有观点D、世界大观的简称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问题解析:3. 方法论是()。
A、关于方法的理论体系B、一种方法C、方法和理论的对立统一D、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5.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6.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世界是物质的D、世界是统一的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7. 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8. 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第一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与以往的哲学否认、掩盖其阶级性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表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服务的,是无产阶级阶级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武器,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体现在哪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核心的观点。
它要求把理论和实践贯通起来,打破了以往哲学知行脱节的严重弊端。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基础。
科学的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把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了科学的说明。
3、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同时就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观点,蕴含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重大任务。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论和历史观之中。
第一,实事求是体现了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实事求是体现了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第三,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第四,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马原哲学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它强调实践的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坚持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它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根本特征。
主要了解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发展史上实现了一次伟大的变革,与旧哲学在研究对象、内容和社会作用等方面都有本质的区别。
通过学习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
2、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必然性。
联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 哲学是世界观理论形态1、什么是哲学?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philosophia,本来由“爱”(philem)和“智慧”(sophia)两字所组成。
“哲”之为“学”,就是指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但这只是词源上的含义,并不是科学的定义。
从科学的意义上来看,哲学总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门特殊的学问,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自身、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不仅日益扩大和加深了对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的认识,形成了分门别类的具体科学,而且还在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整个周围世界的总的看法,升华为一定的世界观,不能称其为哲学。
而哲学是由哲学家把一定的世界观运用一系列哲学概念、范畴,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原则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即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 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⑴、社会根源;⑵、阶级根源;⑶、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⑵、客观唯心主义: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⑴、在对象上:是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的指出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⑵、在内容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在作用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三个特点。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的两种对立思潮: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基础;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物质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⑴、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⑵、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⑶、而且是客观实在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重要意义: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⑵、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⑶、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运动的定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⑴、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⑵、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⑶、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⑷、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了物质谈运动;⑸、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设想成没有运动的物质。
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静止的定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况。
⑴、指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⑵、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⑴、对立统一关系;⑵、绝对和相对的关系;⑶、整体和局部的关系;⑷、相互渗透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空的定义: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8、时空与物资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9、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10、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微观领域、宏观领域、宇观领域的物资结构层次的多样性、无限性,证明自然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层次结构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
11、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的哲学意义:证实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将进一步深化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定义:13、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实践不同理解: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定义的两层意思:⑴、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⑵、是物质的、客观的、有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1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6、实践的基本特征:17、实践的基本形式:18、实践的主体:⑴、指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⑵、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⑶、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
19、实践的客体:20、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是第一性、第二性关系。
21、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⑴、主体客体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⑵、客体主体化:⒈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为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⒉人通过实践活动,产生新的意识,也是客体主体化的一种表现。
2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意义:⑴、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客体成为"为我之物";⑵、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容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打破限定,超越现实客体。
这种限定和超越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⑶、实践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使世界二重化(一分为二)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构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观意义。
2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⑴、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⑵、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
24、自在世界的定义:(超纲)指天然世界,是人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世界。
25、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⑴、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⑵、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
26、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⑴、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⑵、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精神。
27、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⑴、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指自然界及其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社会存在等同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由生产方式为主、及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构成。
28、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⑴、世界是多样的;⑵、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9、折中主义:调和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30、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⑴、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是物质世界;⑵、世界上存在包罗万象的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⑶、意识也不过是物质的产物和属性,并不能独立的存在;⑷、物质是世界上一切变化、发展的基础。
31、意思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2、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33、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的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34、意识的本质: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⒈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包括正确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
⒉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⒊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Ⅰ、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Ⅱ、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5、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含义: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
36、意识能动性的表现:37、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⑴、物质决定意识;⑵、意识反作用于物质;⑶、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⒈主张意识决定作用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⒉主张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38、人工智能的含义:人工智能是根据控制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
39、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人工智能在功能上表现上代替甚至超过人脑的部分思维能力。
⑵、人脑和人工智能有本质区别:人脑人工智能40、如何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⑴、要坚持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相统一的观点,恰当估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⑵、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⑶、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⑷、要明确认识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感性的活动即实践并通过实践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
4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这是因为:⑴、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⑵、物质世界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主观符合客观并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客观规律;⑷、这个原理的意义是既反对思想僵化,落后于实际,又要反对思想超越实际。
42、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⑴、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来改造客观世界。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⑵、解放思想是指从过时的、僵化的、错误的思想特别是"左"的错误思想的束缚下摆脱出来,树立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相一致的新思想新观念;⑶、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