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13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科学,作为一种理性的认知方式和探索方法,以其严谨性和可验证性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科学的成功在于它建立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构建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
本文将探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讨论其在人类认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世界观是建立在现实主义基础之上的。
现实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我们的主观意识。
科学家们相信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并用理论来描述和解释这些规律。
科学的世界观追求客观性和普遍性,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们通过构建理论来解释观察到的事实,并进行预测和控制。
科学的世界观还强调可证伪性和经验主义。
科学理论必须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或者证伪,只有当理论经过多次独立的实验验证后,才能被认为是科学可信的。
科学家们采用经验主义方法,通过不断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积累证据,形成理论框架。
二、科学的方法论科学的方法论是科学实践的指导原则和规范。
科学方法的核心是观察、实验和推理。
观察是科学的基础,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的性质、现象和变化,科学家们收集数据以验证和推导理论。
观察与实验相辅相成,实验通过人为控制和干预来研究自然现象,以验证或者证伪理论假设。
科学的方法还包括假设与推理。
科学家们根据已有观察和实验数据,提出假设来解释现象或者预测新现象。
然后,使用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推导出一系列理论结论。
这些理论结论被看作是推测的,需要通过观察、实验来验证。
科学家们还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实验的重复性,通过多次独立实验的结果来验证和验证科学理论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三、科学的重要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人类认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科学的世界观强调客观性和真理追求,使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并致力于推动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更新。
科学的方法论还使科学研究更为有效和系统,提高了科学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
其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的世界观是指科学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认识观点,而科学的方法论则是指科学研究所遵循的一套科学方法和规律。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学的世界观是基于客观真理的。
科学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客观性。
科学的世界观强调对客观事物的客观认识,追求真理和客观性,拒绝主观臆断和片面看问题。
因此,科学的世界观是以客观真理为基础的,它要求人们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其次,科学的方法论是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
科学方法论强调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强调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设,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科学方法论要求科学家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和科学方法,要求科学家要善于观察、实验和总结,要求科学家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态度,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再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开放的和发展的。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开放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的。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发展的,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开放的和发展的,它要求科学家要有开放的思维和进取的精神,要求科学家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普遍的和共同的。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普遍的,它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团体的专利,而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共同的,它要求科学家要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要求科学家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对于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科学家要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要求科学家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和方法,要求科学家要有开放的思维和进取的精神,要求科学家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维导图笔记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维导图笔记强调了客观实践和理性分析,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及主观理解。
科学世界观以自然科学及共同的经验原则为基础,以促进科学实践的方法为保证,倡导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考方式,并用它来衡量、评估、研究和探究自身周围的现象和事物,从而获得更多的科学真理。
它的本质就是对抽象现象的客观分析,以及对特定现象的检验,其最终目的是推动科学发展,并不断发现新知识,以完善理解世界现象和规律。
科学方法论思维导图从观念上指导和支持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了解有效推进科学研究的因素,同时支持将考虑到它们精确而可持续的发展思考方式。
此外,它还支撑和推动现代科技革新发展,促进科学发展与科学应用。
它使一些非传统的技术和思维方法能够不断被新者探索、介入和发现,以技术创新不断改善、完善和发展,有助于科技进步、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
总而言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维导图是科学实践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我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客观的分析方法,从而更有效地探究世界各种自然现象和客观规律。
它支撑着我们的哲学、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更准确的理解和应用科学奠定基础,促进未来科学研究和科技进步。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科学研究所依据的理念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的世界观是指科学家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看法,而科学的方法论则是指科学研究的具体操作步骤和科学原则。
以下将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的世界观是基于实证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事实的客观性和科学理论的可验证性。
实证主义认为,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量,可以得到客观的事实,从而揭示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绝对真实的东西,人类只能通过感觉器官对物质世界进行感知。
因此,科学的世界观强调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发展科学理论,推动科学的发展。
其次,科学的方法论。
科学的方法论是指科学研究的具体操作步骤和科学原则。
科学的方法论强调理性思维和严谨的逻辑推理,倡导以实证为基础的科学实践。
科学的方法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具体现象,从而总结出一般规律性的结论。
演绎法是指通过推理和逻辑分析,从一般的原理出发,推导出具体的结论。
2. 假设和验证:科学研究常常基于假设,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假设的有效性。
科学家提出假设后,设计实验或采集数据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从而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
3. 可重复性和公开性:科学研究结果需要经过其他科学家的验证和复制,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科学家应该公开自己的研究方法、数据和结果,接受同行评议和科学界的批评和讨论。
4. 客观性和中立性:科学研究必须追求客观性和中立性,不受主观意识和个人偏见的影响。
科学家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实验结果,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意见的干扰。
5. 理论构建和修正:科学研究通过积累实验证据,不断构建和修正科学理论。
科学家应根据新的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来修正和完善原有的科学理论,以使其符合新的观测结果。
综上所述,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指导原则。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案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科学的世界观
2.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难点:巩固科学的方法论
三、教学过程
1. 呈现科学的定义。
(1)讨论问题:什么是科学?
(2)让学生理解科学的定义:科学是一种针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所采用的认识方法,以及由此形成的理论体系。
2. 讲授科学的世界观。
(1)讨论问题: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
(2)让学生理解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世界观是一种建立在客观事实和理性推理上的一般性的观点,它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世界,以推理的方式理解现象。
3. 讲授科学的方法论。
(1)讨论问题:什么是科学的方法论?
(2)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方法论:科学的方法论是一种由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步骤组成的一般化的程序,指导科学家理解自然现象,
建立解释性理论,这种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地分析、解释、预测和改造人类的行为、自然现象等,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教学总结
本节课对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介绍使学生能够了解科学,能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从而能够合理分析、解释、预测和改造自然和人类的行为等。
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世界观是指关于自然、社会及人类思维的总体认识,它主张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有其固有的规律,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加以认识。
科学世界观的核心观点包括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
唯物主义主张现实世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它们都是通过人的认识而得到发现和了解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意识和思维活动不是独立于物质世界存在的,而是物质世界的高级反映。
辩证法是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对立和统一的一种方法。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驱动的。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认为事物之间存在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质与量等对立统一的关系。
认识论研究人类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
科学世界观的认识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实践和实验来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科学认识要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和修正,最终达到较为准确的认识。
科学方法论是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原则、方法和技巧。
科学方法论主张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问题。
常见的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比较法和分类法等。
科
学方法论强调实事求是、严谨求实、怀疑一切、创新发展等原则。
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提供了解决自然、社会和思维问题的基本方法,为科学研究和现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人类在各个领域取得新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科学的世界观是基于观察、实验和推理的方法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证主义:科学方法强调通过实证证据来验证或证伪假设,只有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的事实才能被视为真实和可信的。
这要求科学研究必须是可观察、可测量和可重复的。
2. 理性主义:科学方法依赖于理性思考和推理,科学家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并通过推理提出新的假设和理论。
这要求科学研究必须是逻辑严谨和合理的。
3. 经验主义:科学方法注重基于经验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法则的总结,科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积累事实,从中归纳出一般性规律和理论。
这要求科学研究必须是基于实践和经验的。
4. 拒绝主观性和个人偏见:科学方法追求客观和普遍适用的知识,强调科学研究应该摒弃主观偏见和个人情感的影响,而是以公正和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以获得客观真实的结论。
5. 科学严谨性:科学方法要求科学研究必须严谨,包括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明确的研究问题、可靠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有效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处理等。
科学研究必须按照严格的科学标准进行,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综上所述,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强调基于实证、理性、经验和严谨的方法来获取客观和普遍适用的知识,摒弃主观偏见和个人情感的干扰,以追求科学真理。
第一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是一门古老又常新的学问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一词,在古希腊文中,是由“爱”和“智慧”这两个词组成;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
概括: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普遍具有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不系统的,没有上升到理论形态。
哲学以理论的形态对世界观问题做出系统的回答和必要的论证。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自觉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贯彻和体现在人生领域,就是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意义和最终目的的看法和根本态度,它包括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生死、苦乐、荣辱等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哲学与具体科学从历史上看,哲学在产生的初期,是同具体科学结合在一起的。
哲学和具体科学研究的领域和对象是有区别的。
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某一特殊的领域和方面,研究它的特殊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还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哲学不能离开具体科学。
哲学的智慧是从具体的科学知识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
另一方面,各门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二、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是指科学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方式,而科学的方法论则是指科学在实践中所采用的方法和规范。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的基础,也是科学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的保证。
下面将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世界观基于实证主义,即只有经过实证验证的观点和现象才是可靠的。
科学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且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来进行认知和解释。
科学的世界观还强调客观真理的存在,即存在于事物本质和规律中的真理,而不是主观的主张和信仰。
科学的世界观还强调理性和经验的结合。
科学研究基于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但也需要通过实验证据的支持和验证。
经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和实验才能得到有效的科学结论。
科学的世界观也追求系统和统一性,即通过建立统一的理论体系来解释和整合各种现象和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体系和框架。
二、科学的方法论:科学的方法论主要包括观察、实验、归纳和演绎等方法。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通过观察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来发现科学问题和现象。
观察需要准确和全面,通过准确的记录和描述来确保科学结论的可靠性。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来验证假设和推测。
实验需要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设备,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和可重复性。
归纳是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过程,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的具体事实和现象,推断出一般性的规律和原则。
归纳需要基于充分和准确的观察和实验数据,通过逻辑推理和归纳推理来得出科学结论。
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即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和规律,预言特定实验或观察下的现象和结果。
演绎需要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和规律,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来推导和预测科学现象。
科学的方法论还强调开放性和批判性的思维。
科学研究需要科学家具备开放的思维,对新的经验和观点保持敏感,并且能够接受和尝试新的理论和假设。
科学家还需要具备批判性的思维,在科学研究中对已有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评估和批判,从而推进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第一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是一门古老又常新的学问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一词,在古希腊文中,是由“爱”和“智慧”这两个词组成;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
概括: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普遍具有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不系统的,没有上升到理论形态。
哲学以理论的形态对世界观问题做出系统的回答和必要的论证。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自觉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贯彻和体现在人生领域,就是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意义和最终目的的看法和根本态度,它包括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生死、苦乐、荣辱等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哲学与具体科学从历史上看,哲学在产生的初期,是同具体科学结合在一起的。
哲学和具体科学研究的领域和对象是有区别的。
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某一特殊的领域和方面,研究它的特殊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还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哲学不能离开具体科学。
哲学的智慧是从具体的科学知识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
另一方面,各门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二、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
另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凡是认为我们的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是可认识的,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世界能够达到一致,这就是可知论点。
凡是认为我们的思维不能认识存在或不能完全认识存在,就是不可知论。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它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区分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
在实践中科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矛盾是在实践中得到解决的。
任何人的实践,首先面对的是外部世界即自然界,必须承认作为实践对象的外部世界是先在的,第一性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这就在本质上唯物主义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第一方面的问题。
人的实践既包含意识要素,如实践的计划、目的、方法等,又包含物质的要素,如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以及实践的结果等,实践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的变换过程,是把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在实践中既扬弃了物质的纯粹客观性,又扬弃了精神的主观性,通过主体的物质性活动,使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在实践的结果中既体现了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又体现了意识对世界的正确反映,达到了物质与意识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三、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斗争还伴随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则有三种历史形态,辩证法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者都认为,思维或精神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物质是由精神派生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页。
的。
主观唯心主义把精神,即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客观物质世界是这个主观精神的产物。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贝克莱“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把精神看作是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客观精神,并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作“理念”、“宇宙精神”或“绝对观念”等,认为这种客观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演化产生的,并最后归结于这种外在于物质的精神。
(柏拉图,“理念”论;黑格尔“绝对精神”,朱熹“理”)唯心主义哲学的社会根源: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立的社会条件下,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一般总会夸大自己的意志和精神力量的作用,而贬低物质生产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地位。
认识论上的根源:人类认识过程是曲折的,而不是直线式的,如果把这个曲折过程中的某一个片断夸大起来推向极端,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第一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其特点是把世界的来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物,(水、火、气或细小的原子;五行说)。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常常还具有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一切皆变、有生有灭。
例如,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不断燃烧永不熄灭的火,上升为气,下沉为水和土。
中国古代思想家与五行说相联系,用阳阳二气来解释世界上各种事物发生、发展、变动的原因。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有可贵的辩证法思想,但它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某几种具体的实物,则是肤浅直观的认识。
第二阶段: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吸取了近代科学的成果,是从自然科学基础上产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它的缺陷在于:第一,机械性。
有些唯物主义哲学家甚至把动物和人都比作是一部机器,只是比钟表更加精细的机器。
这种唯物主义因此也被称为机械唯物主义。
第二,形而上学性。
当时的自然科学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的经验阶段,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孤立的研究;同时,把客观事物看作是既成的事实,而忽略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但这种孤立的、静止的研究方法,经过培根和洛克把它从自然科学领域移植到哲学中来,就形成了近代唯物主义特有的形而上学性,成为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第三,不彻底性。
在对社会历史的解释上仍然没有摆脱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束缚,表现出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裂,因而是一种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3、第三阶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继承了古代和近代唯物主义优秀传统,又克服了它们的严重缺陷,把唯物主义世界观建立在现代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并在社会实践观点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而成为真正科学的革命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革命变革。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产物。
科学前提: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恩格斯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
这样,我们就能够领先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联系的清晰图画。
”2在社会领域,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创立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劳动价值论,指出了通过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去探索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道路。
19世纪初叶法国历史学家基佐、米涅等阐述的社会阶级斗争的历史,也提供了一把打开近代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钥匙。
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创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第一个全面地自觉地叙述了辩证法。
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猜测到了客观事物本身辩证发展的规律,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发展过程,这是黑格尔最重要的贡献。
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思想中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是头脚倒置的,唯心主义的封闭的哲学体系窒息了革命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尖锐地批判了基督教教义和宗教神学,指出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造上帝。
他揭露和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主张使哲学从抽象的思辨回到现实的自然,从幻想的天国回到人间。
费尔巴哈最大的贡献是在德国哲学唯心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1-242页。
主义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这是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
但是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时,把其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抛弃了。
恩格斯形象地指出,他在倒洗澡水时,把澡盆里的婴儿也倒掉了。
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而且在社会历史观上仍然没有越出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窠臼,是一种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拯救出他的辩证法这个“合理内核”,又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历史唯心主义,吸取了他的唯物主义这个“基本内核”,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特别是提出社会实践的观点,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了起来。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对象: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宣告了以往旧哲学作为“科学之科学”的终结,并明确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首先,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具体科学以世界的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以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其次,两者又有联系。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要继续从具体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养料,来丰富自己。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为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内容。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第三,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特点,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思想者选集》,第一卷,第19页。
是批判的、革命的,并把变革旧世界和变革现存事物作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科学发展为基础,通过实践,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它要求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要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科学。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