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18.78 KB
- 文档页数:7
阅读文言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答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攻大泽乡,收而攻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史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乙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何能知其梗概?鉴往以知来,援古①以证今,此如弈者观谱,旧谱既熟,新局自创。
天下事变虽繁,而吾人处之裕如②,盖应付之法,昔人言行往往有成例可资参证。
从古迄今,事变至赜③,处之者有经有权④,观其得失而悟其会通,此读史之益也。
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
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在诸学问中,可喻之为皮板。
羔裘豹饰⑤者,爱毛而不爱皮板。
抑知无皮板则毛何所丽⑥?印度为世界古国之一,其文化可称极高,而无历史以记载,至今印人不能追念其前代政化。
然则居今而言复兴文化,舍注意读史,其道奚由⑦?(章太炎《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1932年秋演讲于苏州,有删改)【注释】①援古:引用古代事例。
②裕如:轻松的样子。
③赜:zé,精微,深奥。
④有经有权:有时坚持原则,有时随机应变。
⑤羔裘豹饰:穿着羊皮豹皮等裘毛衣服。
⑥丽:附着。
⑦其道奚由:从哪里选取道路?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吴广素.爱人(2)宁.有种乎(3)如弈者..观谱(4)从古迄.今(5)舍.注意读史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2)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
《史记·太史公自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波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君不君那么犯,臣不臣那么诛,父不父那么无道,子不子那么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那么受而弗敢辞。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
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6—9题。
(共19分)(1)孝景崩,武帝立。
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
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2)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
太史公叙广最得意处,在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然此固.裨将之器也。
若夫..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
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取材于黄淳耀《史记评论》)(3)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
”司马温公【1】则曰:“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
”二者皆一偏之论也。
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
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
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
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
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
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
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
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
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
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
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注释:【1】司马温公,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士吏治.军簿至明治:办理②然虏卒.犯之卒:士兵③然此固.裨将之器也固:本来④若夫..堂堂之阵若夫:至于⑤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传:记载⑥匈奴畏李广之略.略:韬略⑦虽.无功犹不败虽:虽然⑧鲜.不覆亡鲜:少A.①⑥ B.②⑦ C.③⑧ D.④⑤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和行伍营阵的部署B.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士兵们也大都愿意跟随李广而挖苦程不识C.叙广不啻口出陈述李广(的事迹)脱口而出D.束伍严整,斥候详密约束部队纪律严明,侦察详细周密8.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7分)①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②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9.黄淳耀认为“李广非大将才也”,你赞同这一看法吗?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2023全国高考《史记司马迁传》文言文
阅读重点注释答案译文
本文旨在为2023全国高考《史记司马迁传》文言文阅读提供重点注释答案和译文。
该文是历史题材,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史学家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和著作。
注释:
- “始皇帝”指秦始皇,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政治家。
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文化改革,统一了中原地区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高墙和修路工程,这被后人称为“长城”。
然而,在统一了六国之后,他以极其苛刻的手段统一了诸侯国,妄图推行“一尺长、一尺短”的严密标准化政策,这引起了百姓的反感。
他对思想文化的统制也过于严苛,令许多人不满。
他还焚书坑儒,烧毁了许多书籍和残害了许多知识分子,这种极端的行为引起了后来儒家思想家的强烈反感。
秦始皇的突然去世引发了全国规模的动荡,同时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封建。
- “子之武”指赵武,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将军。
他在肥城之战中帮助了赵国的胜利,并一度成为赵国的首席将军。
- “赵城”指赵国的首都赵国,现在是保定市的一个县级市。
译文:
本文是对《史记司马迁传》的注释和译文。
本文中提到了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司马迁和他所著的《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志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涵盖了六个朝代的历史,包括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等。
本文对某些词语进行注释,例如“始皇帝”指秦始皇。
此外,本文介绍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将军赵武和他的胜利,还提到了赵国的首都赵城。
司马迁《史记信陵君列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司马迁《史记|信陵君列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
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
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
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
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
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乃装为去。
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
天下士复往归公子。
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
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
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从此:自此以后B.公子妄人耳妄人:狂妄的人C.平原君乃免冠谢免冠:脱下帽子D.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面目:脸色、面貌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②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B.①今平原君乃以为羞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①平原君闻之,谓其大人曰②问其深,则其好者不能穷也D.①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②臣请为王言乐9.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指代魏公子“从此两人游,甚欢”B.以无忌从之游,尚恐不我欲也指代“毛公”、“薛公”C.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指代“秦日夜出兵东伐魏”D.平原君门下闻之指代平原君“固留公子”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子天下无双”的一组是①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②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③天下士复往归公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太史公曰:虞夏以来,人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民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所验邪?农工商虞,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昔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隶,各有差品,然后上下序而民志定。
于是教民种树畜养,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
《管子》云:“古之四民不杂处。
”士相与言仁义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稻于田野,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
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且敬,贵义而贱利。
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
及周室衰礼法堕其流至乎士庶人莫不离制而弃本,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
至桓文后,礼义大坏,上下相冒,嗜欲不制,借差亡极。
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上争王者之利,下佃齐民之业,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货殖传》)10、材料二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及周A室衰B礼法C堕D其流E至乎F士庶人G莫不离H制而弃本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穷,意为穷尽、尽享,与前文“人耳目欲极声色之好”中的“极”意思相同。
司马迁《史记》原文及阅读答案司马迁《史记》原文及阅读答案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
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司马迁《史记》原文及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大家!袁盎者,楚人也,字丝。
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
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
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
上礼之恭,常目送之。
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
”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丞相如有骄主色。
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
”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
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
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
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
”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
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
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
其在禁中,常同席坐。
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
慎夫人怒,不肯坐。
上亦怒,起,入禁中。
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
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
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
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
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
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
(一)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1】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遂饿死于首阳山。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注释:【1】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
(二)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
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武王周公圣人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
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
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取材于韩愈《伯夷颂》)(三)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
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
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
韩子因之,亦为之颂。
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
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欲往归焉。
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
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部编六年级语文《史记二则》课内阅读及答案《史记二则》为部编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由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的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两则故事选段。
下面是本文的内容概要及问题解答。
第一则故事:阴阳家的胡母夜叉阴阳家的胡母夜叉是古代一个盲人卜命的道士,在为人卜命时,常常用自己的儿子替代客人。
后来,在为赵国卜命时,他又想用自己的儿子来替代赵国的太子卜命。
这时太子得知后,却将自己腰间的玉佩作为代替品来卜命,蒙混过关。
胡母夜叉非常震惊,认为是太子的灵性超群,于是便向太子求教学。
太子却指出,自己知道父母的喜好,并不代表自己的贤良,相比而言,他的弟弟更值得胡母夜叉去研究。
问题:1. 阴阳家的胡母夜叉是如何为人卜命的?2. 阴阳家的胡母夜叉想如何替代赵国的太子卜命?3. 赵国太子用什么代替卜命?这件事对于胡母夜叉的影响是什么?4. 太子为什么认为他的弟弟更值得胡母夜叉去研究?第二则故事:秦始皇问法秦始皇曾经问了法家代表李斯和儒家代表孔子,他应当如何处理弟子廉颇和蒙恬之间的矛盾,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李斯提议“斩首示众,以威天下”,而孔子则提出“以德化人,以和为贵”的观点。
最后,秦始皇倾向于李斯的建议,斩首示众的决策被执行。
事后,孔子对此表示遗憾,并离开了秦国。
问题:1. 秦始皇为什么要问法家和儒家代表?2. 李斯和孔子的建议分别是什么?3. 最终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做出了什么决定?4. 对于孔子来说,这件事情的结果是什么?总之,这篇阅读文章的重点在于通过两则故事向学生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的学派及其思想体系,并让学生思考它们对于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于今天的启示和警示。
同时,语言简练贴切,富有启发性,是一篇很好的语文课内阅读文章。
《史记》原文及翻译史记简介《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十二本纪》简介《五帝本纪》原文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获宝鼎,迎日推策。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司马迁《史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
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
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
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
上礼之恭,常目送之。
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
”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
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丞相如有骄主色。
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
”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
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
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
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
”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
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
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
其在禁中,常同席坐。
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
慎夫人怒,不肯坐。
上亦怒,起,入禁中。
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
今陛下既已立后,
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
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
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
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
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
②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
阅读题: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参考答案】D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
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用来褒扬死者,如齐宣王的“宣”,周厉王的“厉”。
C.谏,主要指规劝君主、尊长和朋友,对其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使改正错误。
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均是谏官。
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D.皇后,皇帝的正妻。
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
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
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参考答案】B 谥号有褒有贬,周厉王的“厉”是贬义,“杀戮无辜曰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说周勃的坏话,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很恨他,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因而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
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因为他常常忌恨袁盎,袁盎对他也头痛。
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但文帝因他所言符合礼的规矩,只能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孝文帝一次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打猎,举行皇家宴会,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
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参考答案】
D, “袁盎拉慎夫人入座”错,原文是“袁盎引却慎夫人坐。
”即袁盎过来将慎夫人的坐垫(座位)向后拉了一些,引,拉,却,后退,这样慎夫人就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了。
从下文也可以看出,袁盎强调妾主之间尊卑有序,慎夫人是妾,是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译文: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也不理睬他)。
(注意“已而、望、而、廷毁、谢”的翻译)
(2)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
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译文:我听说与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
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一个宦官(直译为受过刀锯切割的人或受过去势的人也可)同坐一辆车呢!”(计分点:①“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之意;②臣闻……者,……豪英,为判断句;③“汉虽乏人”之意;④独奈何……,固定句式,译为:为什么单单要和……或为什么唯独要和……;⑤刀锯余人,译为:宦官,或受过去势的人,受过刀具切割的人均可)
参考译文
袁盎是楚地人,字丝。
他的父亲从前曾经与强盗为伍,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
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
等到汉文帝登上了皇帝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的官。
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朝觐之后,便急急忙忙地走出朝廷,很是踌躇满志。
皇上对他非常恭敬,常常目送他。
袁盎进谏说:“陛下以为丞相绛侯是什么样的人?”皇上说:“他是国家的重臣。
”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
国家的重臣能与皇上生死与共。
当年吕后的时候,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以致使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的细微,几乎快要断绝。
在这个时候,绛侯周勃当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正挽救。
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对诸吕,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那个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
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
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
”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也逐渐敬畏起来。
过了不久,丞相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也不向他谢罪。
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封国,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
皇族中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
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
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
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说得慷慨激昂。
宦官赵同因为不只一次地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为此感到忧虑。
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侍从骑士,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
袁种劝说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毁谤的话不起作用。
”汉文帝出巡,赵同陪同乘车,袁盎伏在车前,说道:“我听说陪同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
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于是皇上笑着让赵同下去,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
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
她们在宫中的时候,慎夫人常常是同席而坐。
这次,等到就坐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坐席,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后拉退了一些。
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坐。
皇上也发怒,站起身来,回到内室。
袁盎就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区别,那样上下才能和睦。
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只不过是个妾,妾和主上怎么可以同席而坐呢!这样恰恰失去了
尊卑的分别了。
再说陛下宠爱她,就厚厚地赏赐她。
陛下以为是为了慎夫人,其实恰好成了祸害她的根由。
陛下难道没有看见过‘人彘’吗?”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
慎夫人赐给袁盎黄金五十斤。
但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