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着色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5
六种着色剂毒性研究进展天然色素应用技术推广实验室aingw@摘要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公布 6种色素可能会引起儿童多动症 ,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文章探讨了这 6 种色素日落黄、柠檬黄、喹啉黄、偶氮玉红、胭脂红、诱惑红毒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对南安普顿大学研究这6种色素的毒理分析做出详细的论述。
对未来食品合成色素的应用 ,提出建议。
关键字食品合成色素; AD I;毒性;儿童多动症1前言近年,食品添加剂已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关注焦点。
科学家们对6种常见的食用人工合成着色剂日落黄、柠檬黄、胭脂红、诱惑红、喹啉黄、偶氮玉红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2007年9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研究人员发现[ 1 ] ,许多食品含有的这6种着色剂(还包括防腐剂苯甲酸钠),能够引起多种儿童多动症的症状,比如过度活跃、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物质特别在软饮料、果汁、沙拉酱等儿童经常食用的饮料和食品中含量更高。
对于南安普顿大学的这项研究结果,英国政府非常关注。
英国食品标准局(FSA)在英国食品法规中除再次重申“1岁以下婴儿食用的食品中,不得含有任何添加剂”外,该局还提醒父母们不要给孩子们购买含有大量添加剂的饮料、糖果和加工食品。
2008年4月,英国食品标准局拟议禁止在食品内添加6种人工色剂:日落黄、柠檬黄、胭脂红、诱惑红、喹啉黄、偶氮玉红。
欧盟食品安全局也对此高度重视,开展相关物质的风险评估研究[ 2 ]为了更好地认识这6种着色剂毒性,特别是其对儿童行为能力的影响,我们对此作一综述。
2 6种着色剂着色剂,通常包括食用合成着色剂和食用天然着色剂两大类。
食用合成着色剂是用人工方法进行化学合成制得的[ 3 ]。
合成着色剂具有着色力强、色泽鲜艳、不易褪色、稳定性好、易溶解、成本低等特点,目前仍在广泛使用。
但近年来由于存在安全性问题,其使用品种逐渐减少。
2. 1 日落黄日落黄又名晚霞黄,橙红色粉末或颗粒,吸湿性强。
水溶性偶氮类色素,中性和酸性水溶液呈橙黄色,碱性时红棕色。
佛手果的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开发佛手果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亚洲地区的特殊水果,其独特的风味和香气使其成为许多人喜爱的食材。
然而,除了作为食品之外,佛手果还具有潜在的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的开发价值。
本文将探讨佛手果作为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的潜力,并介绍相关的开发研究进展。
首先,佛手果作为天然染料具有独特的色彩特性。
佛手果的果实外皮呈现出鲜明的橙黄色,这种色彩可以提取用于染料的杂色酮。
杂色酮是一种天然有机化合物,具有艳丽的橙黄色,并且对于染料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研究表明,佛手果提取物可以作为生物染料用于染色纺织品、皮革和纸张等材料,并且具有优良的染色性能和抗褪色特性。
其次,佛手果作为食品着色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传统的食品着色剂通常含有化学合成的化合物,这些合成物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相比之下,天然食品着色剂更安全可靠。
佛手果中的杂色酮被广泛用于食品着色剂的开发,这些食品包括果汁、饮料、冰淇淋、糖果、面包等。
由于佛手果具有天然的鲜艳色彩和独特的香气,其作为食品着色剂可以提供视觉和味觉上的双重享受,并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食用体验。
为了开发佛手果的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项研究表明,佛手果中含有丰富的杂色酮,其提取方法基本是将果实切开并提取其中的色素。
通过改变提取条件和纯化过程,可以得到高纯度的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
此外,科学家还研究了佛手果染料的应用性能,包括染色性能、抗褪色性能、热稳定性等。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佛手果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并且可以满足市场对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的需求。
然而,佛手果作为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的开发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佛手果的果实生长季节有限,因此其产量相对有限。
其次,佛手果的提取过程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生产成本。
此外,特定人群可能对佛手果染料和食品着色剂产生过敏反应,因此需要进行更多的安全性评估和监测。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仍然非常重要。
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红曲色素是一种天然的食品着色剂,是由红曲菌发酵产生的一种色素,其主要成分是赤霉素。
红曲色素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应用及其相关知识。
一、红曲色素的特点1. 天然来源:红曲色素是由红曲菌发酵得到的一种天然色素,其来源天然、健康、安全。
2. 稳定性高:红曲色素在酸性、碱性、热处理条件下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不易受光、热、氧气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褪色与分解。
3. 色泽鲜艳:红曲色素呈红色至紫红色,对肉制品具有良好的着色效果,使肉制品色泽鲜艳、诱人。
4. 具有抗氧化功能:红曲色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在肉制品中可以延长保存期限,延缓肉制品的氧化变质。
二、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应用1. 火腿、香肠制品:红曲色素可以代替人工合成色素,为火腿、香肠等肉制品提供天然的着色剂,使其色泽艳丽,口感更佳。
2. 火腿肠、午餐肉等加工肉制品:红曲色素可以增加加工肉制品的色泽鲜艳度和诱人度,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腌制肉制品:在腌制过程中添加红曲色素能够增强肉制品的色泽,使其更加诱人。
三、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作用1. 增加色泽:红曲色素可以为肉制品增添红色或紫红色的色彩,使其外观更加诱人。
2. 提高品质:红曲色素可以提高肉制品的整体品质,使其外观更加美观,口味更加鲜美。
3. 增加营养:红曲色素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如氨基酸等,对肉制品的营养价值有所增加。
4. 增加抗氧化性:红曲色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能,可以延长肉制品的保存期限,降低氧化变质的可能性。
四、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添加标准根据国家的相关法规标准,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添加量是有一定限制的。
通常来说,红曲色素的添加量应该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内,不能超标使用。
而且在添加红曲色素时需要注意与其他食品添加物的搭配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五、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宠物食品添加剂及其研究进展宠物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宠物食品的营养成分、增加食品的可口性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等目的,通过添加剂对宠物食品进行调整和改进的一类物质。
加入适量的添加剂可以提高宠物的生活质量,并满足宠物对于营养和口感的需求。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宠物食品添加剂有以下几类:1. 营养添加剂: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等,用于补充宠物身体所需的微量营养素。
2. 香精添加剂:用于提升宠物食品的香味,增加食欲。
常见的香精添加剂有鸡精、鱼精、肉精等。
3. 抗氧化剂:用于防止食品中的脂肪氧化变质,从而延长宠物食品的保质期。
常见的抗氧化剂有维生素E、维生素C、BHT等。
4. 着色剂:用于使宠物食品具有更加诱人的颜色,增加食欲。
常见的着色剂有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等。
5. 防腐剂:用于阻止宠物食品中的细菌和霉菌的生长,保持食品的新鲜程度。
常见的防腐剂有硫酸盐、对羟基苯甲酸酯等。
6. 增稠剂:用于增加宠物食品的粘稠度,改善口感。
常见的增稠剂有生物胶体、明胶等。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对宠物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宠物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白鼠、狗、猫等动物的实验,不断优化宠物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还有一些研究集中在开发新型的宠物食品添加剂,如利用天然植物提取物替代人工合成的添加剂,增加食品的健康性。
还有一些研究关注宠物食品添加剂的标签信息、安全性评估和监管等方面,以确保宠物主人对添加剂的选择能更加科学和明智。
宠物食品添加剂在宠物食品生产和市场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宠物生活质量的不断要求提高,相信宠物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也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及应用技术研究近年来,食品行业不断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口感,食品添加剂逐渐成为了这个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品添加剂是一种用于改善食品质量、延长食品保质期和提高食品外观的物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历程和应用技术研究的进展。
首先,回顾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一些天然食材来改良食品。
例如,柠檬汁被用作抗氧化剂,酒精被用作防腐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研究和开发更多的人工食品添加剂。
在19世纪,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食品添加剂的应用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人们发现了一些新的添加剂,例如硫磺作为防腐剂,亚硝酸盐作为着色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健康影响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担忧。
在20世纪,一些食品添加剂被认为对健康有害。
这引发了对食品安全法规的改革和对添加剂的严格监管。
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开始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为推进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努力。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研究的新时代。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通过新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和应用食品添加剂。
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新的添加剂。
生物技术可以利用微生物、酵母等生物体来生产食品添加剂,例如酶和调味剂。
这些新型添加剂相对安全,且对环境友好,符合现代人对绿色生活的追求。
此外,人们还开始关注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研究。
天然食品添加剂指的是从天然原料中提取的物质,例如天然色素、抗氧化剂和酸度调节剂。
相比之下,人工合成的添加剂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因此天然食品添加剂成为了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找到更多的天然物质,并研究它们在食品中的应用效果。
这将有助于提高食品的品质和口感,同时减少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一项重要的技术是纳米技术的应用。
天然色素的生产及研究现状天然色素应用技术推广实验室aingw@食品色素分为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大类。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发出了许多种新型的食品天然色素。
与合成色素相比,天然色素最大的优点是相对地安全性较高,天然色素的缺点是对光、热及pH的敏感性较高,对氧化的敏感性较大,溶解度较小,色素浓度较低,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天然色素的成本远高于合成色素的成本。
1.发展历史人类为食品着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概括为:天然色素———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天然色素与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并用———更加安全、稳定的天然使用色素。
自1856年英国人W.H.Perkins合成第一个人工染料苯胺紫后,人工合成染料借其特有的色艳、稳定性强、易于复配、价廉等优点很快替代了天然色素。
随着化学合成色素及其生产技术在我国的传入,食品行业中也开始用合成色素取代天然色素进行相应的产品生产。
20世纪初,毒理学和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原先曾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食用色素中,大多数种类对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尤其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后果,这一点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大部分具有一定毒性的合成色素被淘汰使用。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在食用天然色素资源的开发、生产技术、工艺、装备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使得天然食用色素的品种、产量、质量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生产现状近年来,天然食用色素在国际市场上销售额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由于市场前景看好,需求量逐年上升,各国竞相开发生产。
而食用色素的生产是需要得到有关方面许可后方可进行,如在世界范围内食品添加剂是由FAO/WHO吸收发展中国家参加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JECFA)来制定一个国际性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但JECFA只对极少数天然食用色素制定了ADI值,其余均未作评价,允许按需要量添加,这是由于大多数天然食用色素安全性很高的缘故。
目前各国对天然食用色素允许生产和使用的种类还存在差异。
如FAO/WHO允许使用的天然食用色素有:紫草红、安拉妥、花色苷类、辣椒红、焦糖色素、红花色素、叶绿素铜钠(钾)、β-胡萝卜素、β-阿朴-8′-胡萝卜醛、番茄红、姜黄色素、藏红花、郁金香、叶黄素等。
食品添加剂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加工必不可少的主要基础配料,它提高了食品的营养价值,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其使用水平是食品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
目前,国际上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已达10000种以上,我国许可使用的有23类,2000多个品种。
1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我国食品添加剂共分为23类,分别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食品用香料、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及其他类等。
生产生活中较常用的食品添加剂有907种,如防腐剂、抗氧化剂、增稠剂、乳化剂、甜味剂、疏松剂、香料等。
2·食品添加剂的作用2.1 利于食品保藏、运输、延长保质期,保持食品质量目前,我国常用的食品防腐剂主要有苯甲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丙酸及其盐类、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如酱油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较丰富,极易被微生物侵染,在酱油中加入防腐剂苯甲酸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产繁殖,防止酱油腐败变质,确保酱油质量。
2.2 改善食品色香味等感官指标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适当使用着色剂、护色剂、食用香料以及乳化剂、增稠剂等食品添加剂,可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如亚硝酸盐与肉中的乳酸产生复分解反应而生成亚硝酸,亚硝酸很不稳定,易分解产生氧化氮,氧化氮与肌肉纤维细胞中的肌红蛋白结合而产生鲜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使肉具有鲜艳的玫瑰红色。
2.3 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各种生鲜食品和高蛋白质食品如不能及时加工或加工不当,出厂后将很快腐败变质,带来巨大损失。
食品防腐剂和抗氧化剂既可防止食品在加工储藏的过程中氧化腐败变质,保证食品在保质期内保持应有的品质,又对保持食品的营养价值具有一定意义。
食品着色剂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对食品着色剂的应用与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并对着色剂的特点、稳定性、安全性及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指出了食品着色剂应用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动向。
关键词:食品着色剂;安全性;稳定性;研究进展颜色是评价食品外观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人们在判断食物的好坏时往往先观察其色泽,自然、柔和、令人赏心悦目的颜色可以激起人们的食欲,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反之,如果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变色或者退色,食品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食品中加入食品着色剂加以调色,以适应广大消费者的需要。
食品着色剂又称食品色素。
食品染料、食品着色剂按结构分为偶氮类和非偶氮类着色剂;按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着色剂;按来源分天然和人工化学合成着色剂。
天然着色剂主要是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组织中通过物理方法提取得到的,而合成着色剂是通过人工化学合成的方法所得到的有机着色剂[1]。
1食品着色剂的发展概况1.11856 年以前阶段(早期天然色素阶段)此阶段是从人类文明的早期至 1856 年的三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过程。
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人类已经开始从植物、动物、矿物质中取得有色物质,用于食物、衣服、皮肤等染色。
当时对这些植物、动物、矿物质来源的有色物质主要着眼于有效性,即有颜色即可,对它们的安全性,特别是潜在的安全危害性所知甚少,考虑不多。
此阶段暂称为主要注重颜色的早期天然色素阶段。
1.21856 年至 1900 年阶段(以化学合成染料为主阶段)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染料工业。
1856年,英国人 Sir Willian Henry Perkins 用煤焦油做原料,用化学合成方法合成了人类第一个化学合成染料——苯胺紫。
随后,在欧洲许多种合成染料问世。
化学合成染料一经问世,比过去所用的天然色素表现出许多优点:①不受生物资源、季节、栽培条件、气候等限制,可随时在化学反应器中生产;②成本低、价格便宜;③纯度高、质量均一、溶解性好、染着性好、可调整色调;④色泽鲜艳;⑤稳定性好。
食品着色剂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对食品着色剂的应用与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并对着色剂的特点、稳定性、安全性及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指出了食品着色剂应用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动向。
关键词:食品着色剂;安全性;稳定性;研究进展颜色是评价食品外观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人们在判断食物的好坏时往往先观察其色泽,自然、柔和、令人赏心悦目的颜色可以激起人们的食欲,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反之,如果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变色或者退色,食品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食品中加入食品着色剂加以调色,以适应广大消费者的需要。
食品着色剂又称食品色素。
食品染料、食品着色剂按结构分为偶氮类和非偶氮类着色剂;按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着色剂;按来源分天然和人工化学合成着色剂。
天然着色剂主要是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组织过物理方法提取得到的,而合成着色剂是通过人工化学合成的方法所得到的有机着色剂[1]。
1食品着色剂的发展概况1.11856 年以前阶段(早期天然色素阶段)此阶段是从人类文明的早期至 1856 年的三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过程。
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人类已经开始从植物、动物、矿物质中取得有色物质,用于食物、衣服、皮肤等染色。
当时对这些植物、动物、矿物质来源的有色物质主要着眼于有效性,即有颜色即可,对它们的安全性,特别是潜在的安全危害性所知甚少,考虑不多。
此阶段暂称为主要注重颜色的早期天然色素阶段。
1.21856 年至 1900 年阶段(以化学合成染料为主阶段)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染料工业。
1856年,英国人 Sir Willian Henry Perkins 用煤焦油做原料,用化学合成方法合成了人类第一个化学合成染料——苯胺紫。
随后,在欧洲许多种合成染料问世。
化学合成染料一经问世,比过去所用的天然色素表现出许多优点:①不受生物资源、季节、栽培条件、气候等限制,可随时在化学反应器中生产;②成本低、价格便宜;③纯度高、质量均一、溶解性好、染着性好、可调整色调;④色泽鲜艳;⑤稳定性好。
由于当时医学毒理学尚不发达,人们尚未顾及到化学合成染料用于食品的安全性的严肃性,因此,在欧洲很快将化学合成染料用于食品着色,一时间,化学合成染料用于食品着色几乎替代了过去的天然色素,并漫延到世界各地。
此阶段对化学合成染料用于食品着色,主要基于有效性,而对化学合成染料的安全性及潜在的安全性、继代的安全性尚未能顾及。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生命和健康有了不断提升的要求,又由于医学毒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对用于食品中的合成染料安全性予以关注。
为此,引出食用着色剂下一阶段的发展。
1.31900 年至 1990 年阶段(安全性第一阶段)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人类有了进一步关注自身生命与健康的条件,特别是关注食品的安全性。
而医学毒理学的发展,使人类有了深入评价食品安全性的技术和手段。
大约在 1900 年以后,世界各国政府已经开始关注食用着色剂的安全性问题。
1900 年,德国人 B C Nesse 开始了化学合成染料安全性评价工作,他从世界上 37 家化工厂生产的近 700 种合成染料中选出用于食品着色的 80种进行安全性评价。
这 80 种中,有 30 种未经过毒理学试验,确认为安全性不明;另有26 种虽然进行过毒理学试验,但试验结果自相矛盾,说明安全性也存在问题;另外有 8 种可以预料就是不安全的。
这样,用于食品着色的 80 种合成染料中已经有 64种被确认为安全性存在问题。
剩下的 16 种进行严格系统地毒理学试验,试验模型从兔、狗,一直做到人体。
经过毒理学试验和安全性评价后,最终确定这 80 种中只有 7 种是安全的。
B C Nesse 把这 7 种被确认为安全的合成染料推荐给当时的美国政府。
美国政府于1907年正式批准允许这7种合成染料作为食用色素,它们是:丽春红(1907 年批准使用,1961年撤销使用)、苋菜红(1907 年批准使用,1967 年撤销使用)、赤藓红(1907 年批准使用,现在仍使用)、橙色 1(1907 年批准使用,1956 年撤销使用)、萘酚黄 S(1907 年批准使用,1959 年撤销使用)、亮绿 SF微黄(1907 年批准使用,1960 年撤销使用)、靛蓝(1907 年批准使用,现在仍使用)。
美国政府 1907 年批准使用的 7 种合成色素中,现仍使用的只有 2 种,即赤藓红、靛蓝。
经过近一百年对化学合成食用色素的安全性评价,现在美国政府批准的食用合成色素仍为 7 种:赤藓红、红色 40、柠檬黄、日落黄、坚牢绿、靛蓝、亮蓝。
在这个阶段中,世界各国相继出台食品添加剂法规,对本国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用法规进行严格管理,基本原则是:第一位的是安全性,然后才是有效性。
1.4 1990 年以后阶段(天然、安全、有效、具有生理功能新阶段)自 1900 年以后,食用着色剂一直是以安全性为原则发展的。
这一百年间,人类一方面在不断筛选那些更安全更有效的合成色素;同时也在大力开发天然色素。
因为天然色素不但具有天然、安全、有效等优点,而且有些天然色素品种还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调节人体正常代的生理功能。
我国食用天然色素的研发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在短短几年时间就研究开发出几十个天然色素品种,随后有些品种进入中试,相继产业化。
二十多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瞄准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大步快跑,使我国迅速形成的食用天然色素产业已经与国际接轨。
1994 年,我国正式宣布中国食品添加剂发展方向是“天然、营养、多功能”,这个方针指引着我国食用天然色素产业走上了国际食用着色剂发展的轨道。
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批准允许使用的60 种食用着色剂中,有 47 种是天然色素,从前面介绍的数据可算出,2003 年,我国天然色素和产量是食用合成色素的 21 倍之多。
可见我国天然色素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1999 年,欧洲国际食品配料和食品添加剂展览在巴黎举行,这是世界最大规模的食品配料及食品添加剂展览。
本次展会首次打出“健康食品配料和健康食品添加剂”的理念。
自此以后,每隔一年,这个欧洲展均为“健康”。
所谓健康,既指:天然、安全、有效、有生理功能。
目前国际国食用着色剂发展趋势是天然,天然色素是发展方向,并且天然又兼有生理功能的天然色素更是今后将会优先快速发展的。
目前我国政府批准允许使用的功能性天然色素有天然β-胡萝卜素、黄素、辣椒红、红米红、栀子黄、黑豆红、高梁红、玉米黄、萝卜红、红曲米、葡萄皮红、茶黄素、茶绿素等,尚未批准已试产或生产外销的有番茄红、叶黄素等。
这些天然色素除有着色作用外,还具有各自特有的生理功能。
2 食品着色剂的特点食品着色剂具有以下特点[5,6]:(1)天然着色剂色调比较自然柔和,能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天然着色剂染色能力较差,染色不均匀;合成着色剂色泽鲜艳,受到消费者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欢迎。
(2)天然着色剂一般来自动植物本身,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与合成着色剂相比,安全性较高,但合成着色剂有着色力强、易于溶解、无臭无味,价格便宜等优点而备受人们欢迎。
(3)大多数天然着色剂对光热、金属、酸碱、氧化剂比较敏感,在这些条件下不稳定,色调会发生很大变化,而合成着色剂正好能弥补这一缺点。
(4)有些天然着色剂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和天然防腐剂,由于合成的抗氧化剂和防腐剂存在安全问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使用天然的抗氧化剂和防腐剂。
(5)大多数天然着色剂同时也兼有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食品着剂在医疗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例如,红甘蓝色素对人体心脏病和动脉硬化都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3 影响食品着色剂优化的因素3.1 食品着色剂的安全因素随着毒理学家和分析化学家的不断深入研究,众多合成着色剂已被人们所认识,合成着色剂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人工合成着色剂大多是偶氮类型化合物,许多偶氮类型化合物在人体可代生成有毒副作用的α—萘胺和β—萘胺[1]。
鉴于合成着色剂的不安全因素,国外对这些食用合成着色剂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我国也对各地区正在生产使用的食用着色剂进行了抽样调查[7]。
我们知道,许多物质超过一定的摄入量就会表现出一定的毒副作用[8],同样,食品着色剂也不例外。
着色剂只要在国家允许的围使用,一般不会对人体有健康危害,但是,目前食品着色剂种类繁多,添加着色剂的食品随处可见,可能某一种食品着色剂的添加量是合格的,但是消费者多次多量地摄入某种或多种着色剂后仍然会有毒副作用。
3.2 食品着色剂的稳定因素研究天然着色剂的突破点是改善其质量和提高其稳定性,各国化学家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
通常对天然着色剂稳定性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9-11]:(1)光照因素。
指的是着色剂在日光直射下的颜色变化,例如,叶绿素广泛存在植物的叶茎中,遇光易分解,为了提高其稳定性,一般制成铜钠盐。
(2)温度因素。
考虑的是着色剂的耐热性,红花黄色素的耐热性较差,若使用在含Vc较高的食品中可提高其稳定性。
(3)酸碱因素。
是指着色剂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颜色以及稳定性的变化,如β—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胡萝卜和藻体,在弱碱性条件下较稳定,但是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若加入少量Vc可提高其稳定性;玫瑰茄色素颜色随溶液的pH值变化而变化,酸性条件下呈红色,中性为紫色,碱性呈蓝色。
(4)金属离子因素。
常见的有铜离子、钠离子、镁离子、铁离子等,栀子花色素对铁离子的耐受性不强,一些金属离子能使着色剂变色甚至退色,而有些金属离子能使某些着色剂稳定性增强,如叶绿素制成铜钠盐可提高稳定性。
(5)抗氧化剂和还原剂因素。
常用的抗氧化剂有Vc、硫代硫酸钠,例如,红花黄色素由于耐热性不好,对金属离子敏感,加入少量Vc可大大提高其稳定性。
(6)一些化合物如蔗糖、明矾、酒石酸盐的因素。
例如,地黄黄色素在加入明矾和酒石酸盐后其稳定性可明显增大。
(7)某些着色剂和另外一种着色剂相结合其稳定性也可提高,如甜菜红和菜色红两种着色剂相互结合后稳定性明显增强。
(8)溶解性因素。
葡萄皮色素和紫色素都是水溶性着色剂,而红米色素和紫草色素都是脂溶性着色剂。
另外,着色剂的耐盐性和耐微生物性对着色剂本身也有一定的影响。
4 我国天然食品着色剂的发展前景我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据考察,的乌饭树叶中黑色素含量高达18.7%;西双纳槠树果鞘中棕色素含量很高;仙人掌果实中紫红色素较高[12]。
另外,还有很多种类有待研究开发,仅天然的食用着色剂品种就有35类,绝大多数具有开发价值。
我国地大物博,动植物品种多样,可供开发的资源很多。
目前,广大消费者对天然绿色食品需求量日益增加,也使得天然食品着色剂在市场上的份额逐年扩大。
食品着色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天然着色剂、人工合成着色剂、天然与人工合成着色剂并用、天然着色剂四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