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一章第一节2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第1课时)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
(2)初步学会物质变化的区分及物质性质的区分。
(3)理解观察与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4)了解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性质和组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身边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变化的具体实例的分析,学会区分物质的变化及区分物质性质。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2)通过小组实验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等科学精神。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重点:物质变化类型的区分,物质性质类型的区分。
难点: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变化、组成、结构、用途与制法的一门自然科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幻灯片自然界中有许多与物质有关的现象,也存在物质相关的许多问题,如:钢铁的炼制、钢铁的锈蚀、泥土烧成瓷器、焰火的多彩艳丽、石灰岩溶洞的形成、污水的处理等。
说来你也许会感到非常惊讶,现在化学实验室的前身是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土的作坊。
炼丹术土幻想通过炼丹发明长生不老药;炼金术土幻想通过点石成金,使贱金属变成贵金属——黄金。
他们的做法和想法虽然多脱离实际,但通过炼丹和炼金士工作,发明了许多化学实验器具,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发明了一些用于分离和合成物质的有效方法,为化学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做出了贡献。
(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1.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生成新的物质。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是否生成新的物质。
3.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变化、组成、结构、用途与制法的一门自然科学。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活动1:活动探究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提示】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要了解物质的变化,需从观察入手,运用自己的感官,借助仪器,尽可能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的内容包括: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等。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理解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理解自然、适合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理解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触化学的魅力、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
【教学难点】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准备】
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书写“变化中学、探究中学”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材料、用品、食品、药品等实物和相关的说明书、商标等,以及相关的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料。
【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实验展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
2、教学步骤:
3、活动与作业:
请你参考下列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查询相关材料或自主上网搜索(可参考课件)、,完成一篇小论文或自办、合办一期小报(报题目自拟,突出个性、特色)实行交流:
①相关化学学科形成的历史
②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举例
③探索学好化学知识的方法
④你最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
⑤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知识
⑥其它(自拟)。
知识点一:生活中的化学制品和现象家里的塑料制品:手机、牙刷、肥皂盒等厨房里:炊具——金属制品天然气、液化气——化工产品衣料中的化学合成纤维:特殊衣服——防寒衣、防水衣等化学与家居特点——牢固耐穿、易洗快干、安全舒适、抗皱性好食品中的添加剂:防腐剂、色素、香精等住房:钢铁、水泥、不锈钢、铝合金、玻璃、油漆等洗涤用品:洗涤剂、沐浴露、洗衣粉等化学制品例1 从自己的服饰或书包中找出与化学有关的物品,并写出名称。
答案:化纤服装、尼龙袜、棉手套、有机玻璃扣子、铅笔、课本、铅笔盒、钢笔等。
知识点二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现代农业离不开高效化肥现代交通需要新的化学材料现代医疗需要更多样的化学药品化学的作用国家安全需要特殊的新材料航天事业需要化学提供多种合成材料和高能燃料能源、资源、环境等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新的化学科学技术误区警告化学制品的不合理使用也会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
但并不是化学的发展必然带来环境的恶化,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得看问题,判断一种事物的优劣,应评价该事物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要掌握物质的性质,更好的利用物质,发挥其优点,避免其产生危害。
例2 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保障了人体健康B.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C.含碳燃料的直接利用,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D.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环节了人类粮食危机知识点三化学课的学习内容1. 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2.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3. 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4. 科学探究的方法。
误区警告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不是物体。
物质是组成物体的原料,物体是具体的事物。
一种物质可以组成多种物体,如铁这种物质,可以组成铁锅、铁勺、菜刀等多种物体。
例3 我们知道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A.开发新的能源B.空间形式和数量的关系C. 合成新的物质D.防止环境污染*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
沪教版初三化学第一二章知识点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1、我国古代化学成就:商代青铜器、春秋末期炼钢、唐朝火药、汉朝湿法炼铜等。
2、碳酸氢铵:性质:受热易分解、易溶于水。
碳酸氢铵加热氨气+二氧化碳+水保存:密封、干燥处。
NH4HCO3 NH3↑+H2O+CO2↑3、二氧化硫(SO2):有刺激性气味、有毒、使高锰酸钾退色、大气污染物之一。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定义: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1、物理变化:现象:外形、状态、形状的变化。
例如:三态变化、酒精挥发、煤块粉碎、电灯发光、铁钉变弯等变化:化学变化:定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现象:发光、放热或吸热、变色、生成沉淀、放出气体等。
例如:铁生锈、物质燃烧等。
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定义: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例: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气味、溶解性、挥发性等。
性质:定义: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实例:可燃性、稳定性、酸性、受热易分解等。
性质决定变化,变化是性质的表现。
木条能燃烧(性质:“可”、“易”、“能”),木条燃烧(变化:正在进行)3、组成与结构:组成:宏观角度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结构:微观角度微粒(分子、原子、离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1、铜绿(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2CuO+H2O+CO2↑现象:绿色变黑色、试管中有水生成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现象:产生气泡、铜绿溶解。
2、常用仪器的用途及注意事项。
仪器名称用途及注意事项试管1、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2、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一般略向下倾斜(防止试管炸裂)3、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向上倾斜45°,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章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探索的是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化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物质的分类、元素与化合物、物质的性质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指构成一切事物的实体,可以根据其性质和组成进行分类。
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1)纯物质纯物质是由同种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具有确定的组成和一致的性质。
常见的纯物质有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具有独特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元素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具有独特的性质。
化合物根据其组成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2)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组成和性质不固定。
混合物可以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均匀混合物又称溶液,是由溶质均匀溶解在溶剂中而成的。
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可以通过浓度来表示。
非均匀混合物是由不同的物质存在于一个系统中,可以分为悬浮液、胶体和乳液等。
二、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化合物。
化学键主要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吸引力形成的键,常见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化合物。
正离子是电子数小于原子核中质子数的离子,负离子是电子数大于质子数的离子。
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电子的共享形成的键,常见于非金属原子之间的化合物。
共价键的特点是电子密度在原子核之间。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通过自由电子的流动形成的结合力,常见于金属元素。
三、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不改变物质化学组成的性质。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来确定。
化学性质是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会导致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一章一节奇妙的化学
(第二课时化学常伴现象)
教学目标:理解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辅助手段不是判断的主要依据
教学重点: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的现象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1、什么是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判断下列材料属于哪种?
木材、煤炭、石油、大理石、玻璃、沙子、纸张、草、
铝土矿、铝合金、塑钢、棉花、铁矿石、涤纶、光导
纤维、陶瓷、塑料、钢铁、味精、石灰石、铝、合成
纤维、合成橡胶、天然橡胶
2、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判断下列变化属
于哪种?
玻璃打碎铁熔化纸张燃烧
锯开木材水结成冰泥土烧制成瓷器
折断粉笔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牛奶变酸
布料成衣湿衣服晾干消化食物
气球爆炸酒精挥发呼吸作用
轮胎爆炸樟脑消失爆竹爆炸
棉花纺线汽油挥发火药爆炸
用麻织布氧气变液氧铁生锈
锅炉爆炸电炉通电发光瓦斯爆炸
(引入):物理变化常表象为物质外形或状态的变化,化学变化发生的时候也常常伴随一些现象。
(实验演示):
1、镁条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状物
质,并放出热量。
2、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
现象:溶液变红
3、稀硫酸中加入锌粒
现象:产生气泡并放热
4、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现象:产生蓝色沉淀
(汇总):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点拨):1、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上述现象,并非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有上述现象。
2、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3、判断变化的根本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4、化学变化还会伴随能量的变化(吸收、放出)
(反馈练习):判断正误:
1、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中一定伴有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和
沉淀等现象()
3、有上述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5、物理变化中一定有化学变化()
6、化学变化一定放出能量()
课堂小结:化学变化中的常伴现象不是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课后作业:1、必做:
2、选做: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