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历史明清“锁国”的历史代价
- 格式:doc
- 大小:119.00 KB
- 文档页数:7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背景与影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清朝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
它的开启,标志着一个独特而又多彩的文化、政治景象的到来。
而其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就是“闭关锁国”的政策实行。
对于这种历史政策的产生与维护,有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原因,以及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和衍生问题。
本篇文章将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背景与影响进行深入的讨论。
一、历史背景清朝闭关锁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1644年正式启程的明朝覆灭后,清朝没有了“明神宗万历”的丰功伟绩;而“顺治帝”的基本执政思路是与“满洲优越感”的高度相关的,进而导致了国内外色形各异的困境和危机。
这种思路扭曲的继续是因为中国社会在多年的战争中,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和挫折,不仅民间精神严重受创,也从种族文化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理解和传承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困境和危机,清朝在清初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主要原因是清朝政府希望利用它的经济和人力资源,来平衡国家的经济独立度。
二、经济与文化影响随着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对于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影响也逐步显现。
尽管清朝在其它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政策方向的调整和创新,但闭关锁国政策所造成的影响,却是致命的。
在经济方面,清朝的闭关锁国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步履维艰。
由于不开放外贸,没有丰富的进口市场和广阔的出口市场,许多行业和生产业都得不到发展,而且也长期缺乏追赶国外先进科技和人才的机会。
其结果就是,清朝的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非常落后,无法跟上国际社会的发展步伐。
在文化方面,闭关锁国也极大的限制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清朝时期,民间文化处于最低点,无法进一步得到传承,这也意味着许多文化创新和多样性方面的机会被清朝政府主张的“顺治文化”所忽视或者压制。
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文化市场被大大压缩,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在历史上不能确立国际地位的原因。
三、吸收西方文化的影响虽然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但也有一些值得称道的收获。
初中历史明清闭关锁国的教训明朝时期,中国面临了许多内外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明朝实行了一系列的闭关锁国政策。
然而,这一政策却导致了国家的衰落和失去了与外界的交流。
通过仔细回顾明清闭关锁国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明朝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初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这一政策使得明朝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然而,长期以来的封闭和对外界的拒绝,使得中国逐渐失去了技术和文化的进步。
对于明朝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训,即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基础之上。
随着明朝的衰落,清朝建立了新的统治。
然而,清朝在初期也采取了类似于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封建政权的长期统治使得中国社会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
在这个时期,外国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中国面临严重的国家危机和割地失土。
通过明清闭关锁国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的重大教训。
首先,封闭与拒绝外界交流只会让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吸收外来文化和技术,闭关锁国将阻碍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其次,闭关锁国对外敌的威胁是非常危险的。
当国家一直封闭并失去战争力量时,它很容易被其他国家侵略和控制。
历史上,中国在长时间的闭关锁国政策下遭受了很多外国势力的侵略,这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破坏。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保持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是保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最后,闭关锁国会使国家与世界脱节,无法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
历史上,中国闭关锁国导致了与外国的贸易失衡以及失去技术创新的机会。
在现代全球化的时代,闭关锁国会使国家失去了适应和合作的能力,无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结起来,初中历史明清闭关锁国的教训是:保持对外交流和开放的姿态,以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重视国家安全,不断增强军事力量,防范外来势力的侵略;与国际接轨,不断增强适应和合作能力。
只有从历史中学到教训,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才能使中国国家的发展更加稳定和繁荣。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重难点解析:明清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重难点解析:明清明清知识点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1、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
八股文,军机处。
2、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
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
*3、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
4、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
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
*5、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
7、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门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统一台湾。
10、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
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
*11、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双重性和两面性。
小说,民主思想,总结性的科技巨著。
教育。
(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专制居主和民主思想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
)12、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
13、清朝的疆域。
注意我国历史上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
说明:此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
总之,一部中国古代史,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统一与分裂,治世与乱朝,融合与隔阂,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闭……,耐人寻味。
同步练习题1.宋太祖“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
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削弱地方的财政基础c.提高转运使的权力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2.自宋初以后,中国古代军阀割据的局面不复出现,其主要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民族大融合c.商品经济的发展d.政治制度的变革3.关于宋初加强中央集权作用的评述,正确的是①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②防止了重臣专权③造成州郡“日就困弱” ④影响北宋的统一战争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4.明朝初年废行省、设三司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的权力b.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划时代变革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d.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5.明朝为加强对官吏的监视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六部分理朝政b.设厂卫特务机构c.八股取士d.地方设三司6.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下面对其最恰当的表述是a.废除丞相,避免了君权相权矛盾b.设锦衣卫,开创了特务机构统治c.八股取士,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d.加强君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7.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a.废丞相分权于六部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c.设立军机处d.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宋元明清时期,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少数民族不断崛起,少数民族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海禁”与“闭关锁国”“海禁”与“闭关政策”政策:1、原因: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味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
②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明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清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倭寇骚扰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
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日益严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日益疯狂,威胁中国沿海安全和清政府的统治,这是清政府实行此政策的客观原因。
从根本上看,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2、表现:①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②清朝:海禁、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对外贸易。
3、影响:①曾起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
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分析:1、原因: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③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2、后果:①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②“海禁”的后果: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扩大,“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③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从工场到工厂工厂制度:(1)特点:生产资料、工人集中,采用机器生产,工人受严格纪律约束,又受机器支配。
课文注释:实行锁国政策的目的和危害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幕府的统治,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
日本实行锁国政策,制止了西南大名利用海外贸易增强割据实力的倾向,巩固了德川幕府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其次,全面禁止日本商人出海进行贸易,切断了国内商业资本与海外市场的直接联系,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小农经济免受冲击,以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
再次,在日本的历史上,被压迫的群众曾以宗教为旗帜进行过武装暴动,由此可根除宗教在日本农民中的影响,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从其主观动机来说,无疑为了防范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渗透、维护日本的国家独立,从客观的效果来看,在一定的时期内也确实起到了预期的作用。
但从长远看,这种政策只能延缓民族危机的来临,而其最终的结果必然酿成更为严重的危机。
因为,(1)在日本实行锁国的200多年间,西方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先是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再到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西方国家的实力增强;而日本由于实行锁国政策,贸易停滞,使国内经济几乎与世界市场隔绝,严重地影响了新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延缓了封建经济解体和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同时与外国交流终止,使江户时期的日本文化失掉了开阔与雄伟的精神。
这就使本来已经落后的日本,进一步被资本主义的西方抛在后面。
(2)锁国政策巩固了幕藩封建体制,当这一体制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时,锁国政策的反动作用也就更加明显了。
试析近代前夜以来中国锁国与开放政策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中国近现代史上经历过两次由封闭到开放的历史1、第一次封闭:明朝后期到1840年原因:封建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需求不大;明朝中期以来,倭寇和西方殖民势力骚扰海疆,威胁中国安全;清政府为了对付台湾郑成功父子的抗清势力,也严禁沿海人民下海。
2、第一次开放:19世纪中期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促使其疯狂对外侵略,寻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由于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后期,制度腐败,经济落后,国力衰退,成为英国侵略的对象;鸦片战争英国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
3、第二次封闭:1949年到1978年原因: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长期实行封锁、包围、扼杀的敌对政策;50年代末,苏联对中国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提出有损于中国主权的要求,被中国拒绝,中苏关系恶化;文革中,我国外交工作遭到林彪、江青等人的破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缺乏与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技术联系的愿望和要求。
4、第二次开放:1978年以来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越来越向国际化、全球一体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中求得生存;7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由两极向多极转变,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
二、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外贸】1、明代的海禁【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
明代的外贸分民间贸易和官方贸易。
】(1)官方贸易:一直没有中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郑和下西洋。
(2)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政策。
①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的统治。
②内容: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府的主持下进行,禁止民间贸易。
③结果:倭寇之患消除后,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2、清代的“海禁”与“闭关锁国”(1)闭关锁国政策的概念: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交往的政策。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精选6篇)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篇1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学习目标1. 中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这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经济规律相符,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无法推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却使中国无法和他国交流,而更加落后与世界。
3.思考“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闭关锁国”政策难点:明清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1、农业:原产南美洲的、等高产粮食作物,自明朝传入我国,明朝还从外国引进的农作物还有、和。
2、手工业棉纺织业:丝织业:瓷器:3、商业:4、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明朝中后期,、等丝织业中,出现了,他拥有资金机器,开设厂房,他们雇机工工作,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这种“,”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二、“闭关锁国”政策1、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2、政策:禁海政策→开放政策→闭关政策清政府规定只开作为对外通商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3、“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合作探究】阅读教材119页的动脑筋题,并回答问题【当堂检测】1、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a.中西方文化的差异b.长期的闭关锁国c.中西方人种的差异d.中国文人的偏见2、清朝统一中国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下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a、广州b、漳州c、宁波d、云台山3、学完中国古代史后,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了基本的了解。
2010高考历史难点突破明清“锁国”的历史代价明末清初的“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封闭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主要原因。
研究本专题知识对于认识国情、坚定改革信念意义重大。
●难点磁场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澳门矣。
”(引自梁廷楠的《粤海关志》)故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
材料2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夷商每年五月到十月,才可到广州贸易,过期就要回国或回澳门。
……夷商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携带武器……。
夷商不准到街上购买东西,不准探听物价,不准买中国书籍。
”(引自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材料3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派使团来中国,要求建立“充分地外交关系”。
英使所提要求,遭到了拒绝。
乾隆帝在给英王的训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引自梁廷楠的《粤海关志》)回答:(1)阅读材料1、2,说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什么样的政策?(2)根据材料1、3,说明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3)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影响是什么?2.(★★★★)概述明代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呈现出什么趋势?为什么呈现出这一趋势?造成的后果如何?●案例探究1.(★★★★★)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的最严重的后果是A.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工商业发展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中外经济交流C.长期与世隔绝,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D.避免西方影响,维持封建君主专制命题意图:本题为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因为只能从四个结论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个,各项之间区分度极小,故该题迷惑性极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知识依托:“闭关政策”的影响。
错题分析:解答该题主要失误在于难于正确区分各项之间,尤其是一般选项和最佳选项在程度上的差别。
通常情况下,很多考生不能恰当地把问题置于广阔的世界背景中分析比较,去认识闭关政策带来的严重后果。
解题方法与技巧:(1)首先从试题立意角度入手,筛选出自身错误或题意不符的选项。
如D项只是闭关政策的目的,并非客观结果。
(2)将问题置于更广阔的世界背景下去思考,从与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趋势的比较中把握各种后果之间在程度上的差别。
答案:C2.(★★★★)材料1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
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
遂下令禁民间海船。
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摘自《永乐实录》卷二十七材料2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摘自《台湾外纪》卷十二材料3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摘自《海防纂要》卷七(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2)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比较两朝海外贸易的目的有何区别。
(3)对上述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评价。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比较分析等多种能力。
本题依托材料,紧扣课本,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知识依托:明清两朝的海外贸易政策。
错题分析:解答该题常见的失误在于:(一)虽然能对材料内容形成基本的理解,但却不能用简洁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恰当地概括,有时只用材料中的原话敷衍。
(二)针对带有很强主观性色彩的第(3)问,往往随意发挥,不能恰当地把握答题范围,即必须从政策的原因和危害等几个重要方面思考。
解题方法与技巧:解答本题首先研究设问,考虑本题要求回答什么,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根据设问,提取所需有效信息。
第(1)问材料1指出“禁民下海”,材料2指出“不许下海”“不许越界”,材料3指出“内外隔”,如果能抓住以上几句,第(1)问便迎刃而解。
解答第(2)问要抓住材料1中的“因以为寇”,材料3中“构之衅无以生矣,虽窥伺我也,何可得哉”等字句。
解答第(3)问时不能随心所欲,要从明清政府禁止海外贸易的危害性角度考虑。
答案:(1)相似政策:明清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海外贸易。
(2)目的区别:明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清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沿海反清势力联系,威胁其统治。
(3)评价:材料3提到“夷货非衣食所需”,说明当时中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对外国商品需求很少;明清禁止海外贸易的政策,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之一。
●锦囊妙计1.首先要科学地理解闭关自守的含义。
应当准确认识到:对于对外贸易和西方事物,明清政府并不是“禁绝”和“一概排斥”,而是“严格限制”。
2.用比较方法认识闭关政策的危害性。
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乘着工业革命的巨轮,闯荡世界,而清政府却紧闭国门,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逐渐落后于世界而浑然不知。
在猝然而至的侵略面前束手无策,落得割地赔款,国破民怨的结局。
3.要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角度认识闭关自守政策。
它属于政府对外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经济决定的。
4.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一个国家、民族的对外政策是不断变化的。
如,历史上隋唐时期的对外政策就比较开放,在经历了明清长期的闭关锁国之后,当代中国又迎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5.要全面深刻地分析闭关自守政策的原因和背景。
除了“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这一点根本原因之外,还要结合背景认识到,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等客观原因给明清统治者带来的对世界认识的变化。
●歼灭难点训练一、选择题我国古代对外是比较开放的,只是到了清代才趋于保守,直至实行了闭关政策。
请结合有关知识回答1~4题。
1.(★★★★)唐宋元三代对外交往频繁的最主要原因是A.中央帝国,万邦来朝B.交通发达,通往各国C.开放政策,招来外商D.经济文化领先世界2.(★★★★)对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严格禁止外商来华贸易B.长期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C.防范西方殖民入侵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是深层原因3.(★★★★)清政府完全放弃闭关政策的标志是A.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B.外国公使驻京和总理衙门的设立C.蒲安臣代表中国出访欧美国家D.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4.(★★★★★)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这段话的含义表明,这场战争①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③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过渡④是一场反封建的战争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对外开放、积极与外国交流,有利于自身的提高和发展,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回答5~8题。
5.(★★★★)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经历了从陆路贸易到海路贸易的变化。
陆路、海路贸易同时繁荣是在A.东汉时期B.隋朝时期C.唐朝时期D.北宋时期6.(★★★★)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了越来越严厉的闭关政策,其后果有①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的侵略②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③导致中国人闭目塞听、愚昧无知④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使我国的政治制度与国际接轨B.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外资,发展民族经济C.加速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体制改革的进程D.尽快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推行“一国两制”8.(★★★★)2002年,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正式成员,根据WTO的规则,我国市场将全部对外开放。
早在100多年前,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也使中国全境对外开放。
然而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主要表现为A.“门户开放”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而加入WTO则是我国长期争取到的权利B.“门户开放”是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而加入WTO则是我国主动对外开放C.“门户开放”政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加入WTO扫除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D.加入WTO全面否定了“门户开放”政策规定的外国对华贸易的最惠国地位二、材料解析题9.(★★★★★)阅读下列有关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材料:材料1 ……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
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引自《中国古代经济史纲》材料2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引自《论南洋事宜》材料3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引自《论南洋事宜》依据材料,联系教材,写出一篇“评述明清对外政策”的短文。
要求:包括转变过程,转变的利弊、后果和自己对该问题的认识等。
限300个字内,多者扣分。
参考答案[难点磁场]1.解析:第(1)问可根据材料1中:“下令停止……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材料2中“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和设问中“对外贸易”等有效信息认定题目中的“清政府”是指清朝前期政府,它采取的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闭关政策”,第(2)问可根据提示,“将又成一澳门矣”“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由于设问没有限制,因此可摘引原文相关字句,也可根据所学知识解答。
第(3)问较难,要把已知的相关历史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分析,从航海、经济、科技等方面简明扼要的说明其“影响”。
答案:(1)因为(防夷五事)虽从各方面限制外国商人在中国的贸易,故可以说明清政府实行的是“闭关政策”。
(2)原因有二:一是害怕宁波“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即害怕外国侵略势力乘机深入;二是清政府自傲自大,认为“天朝……无所不有”,无须与外国互通有无。
(3)使中国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航海事业开始落后;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在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上开始落后世界。
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外关系的特征,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广,能力要求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大趋势考虑,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朝代或时期,解答第二问、第三问可利用本专题“锦囊妙计”中的观点,从我国明清时期的经济基础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