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准则对会计利润操纵现象的影响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501.50 KB
- 文档页数:10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内容摘要利润表在财务会计报告概念框架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润表的名称?列报的依据?列报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变化,将?本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利润表的变化情况作出分析?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利润表项目进一步增加,将部分未实现资产增值收益纳入利润表,这在增加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降低了其可靠性。
文主要从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关键词:新准则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目录一、利润表变化的原因……………………………………………………………4-6 (一)利润表变化的总体趋势……………………………………………………4-5 (二)利润表存在的问题…………………………………………………………5-6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6-9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资产负债表…………………………………7-7 (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7-7 (三)报表列表的变化……………………………………………………………8-8 (四)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8-9 三、利润表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9-10 (一)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恢复………………………………9-9 (二)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9-10 (三)“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10-10四、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10-11 (一)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10-10 (二)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10-11 (三)计入损益的利德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德和损失……………11-11 五、结论…………………………………………………………………………11-12 参考文献…………………………………………………………………………13-13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又被称为“收益表”和“损益表”。
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r\n [摘要]新准则体系的实施,不仅给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将从许多方面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
财务者只有深入理解新旧准则之间的各种差异,才能准确把握企业的脉搏,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利润;影响2006年2月15日,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及38项具体准则,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施行。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等更深层次上实现了国际趋同。
也更加关注会计信息的质量与使用价值。
执行新准则后。
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营成果角度对新准则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加以探讨。
一、减缓企业利润波动的新会计准则(一)《资产减值》准则《资产减值》准则是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准则之一,该准则不仅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还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
我国的原会计准则允许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但以其实际运行情况看,该规定已经成为一些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重要手段。
在《资产减值》准则的第17条中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此项规定有效地杜绝了部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转回而迅速改善财务状况的现象。
使会计信息更具真实性,同时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利润的非正常波动。
(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报表的合并范围更加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加以控制的子公司均须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也取消了原会计制度中许多不纳入合并范围的例外情况。
这一规定使得母公司必须承担所有能加以控制的子公司的债务,令一些隐藏的债务得以显现。
与此同时,新准则也可以防止一些通过关联交易来调节利润的现象发生。
上述变革,遵循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阻断了一些企业通过缩小持股比例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业务从合并范围中剔除,以粉饰整个企业集团经营业绩的惯用手段,相应地减少企业利润的巨幅波动。
2.通过混淆会计期间,把下期销售收进计进本期,或将本期销售收进延期确认,来调剂当期利润。
这类做法的目的,多是企业为了建立本身业务逐年增长的外在形象。
如“星火公司”上市后,在利润回属期上大做文章,将1996年度的销售收进1.76亿元和销售利润3800万元,调剂至1997年度。
1997年度又以一样的方法,将该年的销售收进2.26亿元和销售利润4700万元转移到1998年,从而制造连续3年稳定盈利,销售和净资产利润率稳定增长的假象。
(二)利用关联方交易调剂利润我国的很多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通常为通过对国有企业局部改组而成,因此股份制改组并上市后,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之间将存在着扑朔迷离的关联交易。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通过资金拆借,向关联企业收取资金占用费。
按我们的法律法规规定,企业间不得相互拆借资金,但企业间相互拆借比比皆是。
这类资金拆借行为,上市公司没法事前对外表露,所以投资者及有关监管部分没法对其公道性作出判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一些企业利用拆借资金调理利润。
2.通过转嫁用度的情势调理当期利润。
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对用度题目应当有明确的划分,但上市公司效益不理想,或不足以到达所需要的利润目标时,便采取替上市公司分担部份用度如广告费、离退休职员的用度和其他管理用度的办法来调理上市公司的利润。
(三)通过人为的调剂有关账务调剂利润1.通过“资本公积”科目进行利润调剂。
依照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的潜亏应当通过规定的程序,计进当期损益,在利润中予以反映。
但相当一部份企业,特别是需将利润作大的上市公司,通过资产评估将待处理财产损失、坏账、毁损的固定资产和存货、待摊用度等确以为评估减值,直接冲减资本公积,以到达虚增利润的目的。
2.通过“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科目调理利润。
依照现行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其他应收款主要核算企业发生的非购销售活动的债权,其他应付款主要核算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和其他的应付暂收的款项,但一些企业违反其核算内容,通过这两个科目进行利润调理。
新准则下滥用会计估计问题探析摘要:会计估计是把双刃剑,合理、恰当的估计会使会计核算结果更加贴近经济现实;相反,滥用会计估计会人为扭曲企业的业绩。
本文将针对我国广泛存在滥用会计估计操纵利润的现象,结合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探讨滥用会计估计的主要手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估计;利润操纵;对策建议所谓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做的判断。
需要进行会计估计的项目通常有: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与净残值,无形资产的受益期限,或有损失,等等。
这些项目需要会计人员运用大量的专业判断,并且通过成本、费用最终影响公司的利润,也就为企业利用这些项目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一、新准则对滥用会计估计的限制新的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新准则对上市公司以前大肆滥用会计估计调节利润的手法进行了限制,即明确规定“依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
下面就分析一下新准则执行前上市公司惯用的伎俩,进一步理解新准则的用意。
1.巨额计提,亏出盈利空间。
由于我国退市规则规定上市公司连续3年亏损就要执行暂停上市。
因此,一些亏损、处于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在平时对于应该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提或者少提,减轻业绩的下滑程度,“需要”时就一次提个够,进行“大洗澡”。
通常是在第一年出现亏损后,第二年大额计提,使第二年公司利润巨亏,第三年又以各种理由将资产减值准备大额转回,从而使财务报表在第三年扭亏为盈,使用“亏损-巨亏-盈利”的扭亏模式,以避免退市。
这一方法常被ST公司当作最后的救命稻草来使用。
2.收益平滑,调节利润。
这也是很多上市公司惯用的手法之一。
在盈利超预期时,多计提减值准备;当盈利下滑或者出现亏损时,再将减值准备冲回,用以平滑各年间的利润。
上市公司一般倾向于呈报逐年增长的利润,以向市场传递公司具有不断提升的长期盈利能力的信息,有利于树立公司业绩稳定、正常发展的良好形象,以获得市场的认可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浅析新会计制度的深远影响近几年,一些上市公司运用各种手段对利润实现情况进行人为的调整、操纵,美化上市公司的“本来面目”。
“银广夏”造假事件的曝光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内幕,广大投资者为之震惊,同时,也引起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治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已经成为完善证券市场,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当务之急。
然而,要从根本上消除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动机,堵塞利润操纵的途径,必须从相关的法规制度建设着手。
我国新会计制度、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正是应治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之急需,对真实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具有深远影响。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内幕探析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手段多样,形式各异,总体上来讲,有以下几种形式:(一)利用关联交易,伪装经营业绩。
我国上市公司中,绝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经过资产剥离、分拆后发行上市的,它与母公司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利益关系,这就为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实现利润操纵提供了基础条件。
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以协议价格购销材料、货物和服务;根据需要转嫁或提高各种费用;通过关联方的转让、置换和出售资产,利用公允价值,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减少不良资产带来的损失;通过与母公司之间进行资产的托管经营和联合投资业务弥补亏损,伪装业绩。
(二)“巧用‘会计政策,扩大经营成果。
会计政策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并最终产生会计报表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
不同的会计政策将导致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差异。
一定时期,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会计政策应保持前后连贯一致性。
但针对企业的自身情况,有些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就为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可乘之机。
有些上市公司根据需要改变折旧的计算方法和存货的计价方法,减少当期的成本费用,改善财务状况,增加账面利润;对于长期投资通过在成本法与权益法之间的变动调节利润。
(三)利用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虚增利润。
上市公司利用应收账款进行利润操纵的主要方式有:大量采用赊销业务;关联公司之间虚构交易业务,并以应收账款挂账;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继续挂账;不按规定的比率计提坏账准备,利用直接转销法调低坏账率,虚增利润,同时也夸大了上期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的可实现价值。
浅谈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及其应对摘要:上市公司通过伪造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等方式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在国内外都普遍存在.因此,需要相应的会计制度和准则进行规范。
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的特殊情况,财政部编制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陆续开始实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制度向国际趋同迈出的重要一步,也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和盈余管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新准则在存货计价、减值准备冲回、企业合并等方面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进行了限制,但是同时也给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另外的空间。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利润操纵Under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of the profits of list ed companies and the measures to manipulationAbstract:The listed company by forging accounting vouchers, accounting statements,and the phenomenon of profit operation way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universal existence。
Accordingly, need appropriate accounting system and standard specification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nd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of the special circumsta nces of the new enterprise accounting standard,from 2007 has begun。
新会计准则对于企业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如下:
1. 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增加: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更加准确地记录和披露财务信息,以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
这有助于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 会计估计的变化:新会计准则可能导致企业需要改变会计估计方法,进而影响财务报表的金额和披露。
例如,对于收入的确认时间和方法、资产和负债的计量等方面可能有所改变。
3. 财务报表的一致性提高: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报告财务信息时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确保财务报表之间的比较性和可比性。
这有助于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好地分析和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 财务风险的识别和披露增加: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更加全面地识别和披露财务风险,包括可能影响企业的未来经营、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风险。
这有助于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好地评估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可持续性。
5. 企业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改进:为了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可能需要改进其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以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总的来说,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是积极的,可以提高财务
报表的透明度和比较性,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助于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好地了解和评估企业的价值和风险。
同时,企业也需要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改进其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
毕业论文新准则对会计利润操纵现象的影响探讨学生姓名:学号:学院名称:专业名称:指导教师:山东女子学院教务处制年月日新准则对会计利润操纵现象的影响探讨摘要近年来,我国在经济上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从证券市场上却出现不和谐的音调,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被媒体曝光,给广大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热情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和财务报表舞弊已经成为影响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一颗毒瘤,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针对旧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之处,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
新会计准则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但是作为一个新的会计准则,也有它不成熟的地方,表现在它的一些规定给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新的操纵空间,使得上市公司仍然可以利用这些规定进行财务舞弊。
本文就新会计准则如何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进行遏制以及新的会计准则在哪些方面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提供了新的操作空间等方面进行探讨,并针对新会计准则可能给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提供机会方面提出了几点防范意见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利润操纵;防范措施目录1绪论 (1)1.1新会计准则对会计利润调节的目的 (1)1.1.1控制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 (1)1.1.2 完善会计准则的必然要求 (1)1.2影响企业利润形成的相关准则内容 (1)1.2.1固定资产 (1)1.2.2资产减值准备 (1)1.2.3存货 (2)1.2.4所得税 (2)2新会计准对会计利润调节的表现 (2)2.1企业合并 (2)2.2存货准则 (3)2.3资产减值准备 (3)2.4合并报表准则 (4)3 限定会计利润调节的相关措施 (4)3.1完善会计监管的机制 (4)3.2加大操纵利润处罚的力度 (5)4 结论 (6)参考文献 (6)致谢 (6)附录 (56)附录A (56)附录B (57)一、绪论1.1 新会计准则对会计利润调节的目的1.1.1 控制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会计准则的不完善是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重要原因之一。
会计准则制订者应当考虑在坚持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之上,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把利润操纵行为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
1.1.2 完善会计准则的必然要求会计准则制定者要认真审查已经颁布的准则和制度,发现其中的真空和漏洞,相关部门既要检视已颁布的会计准则,寻找并填平其中的真空地带,又要检视当前的社会现实,发现其中的新变化,及时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因此,无论怎样通过完善准则和制度来防范利润操纵,“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是时有发生,上市公司总能找到会计准则存在的疏漏。
因此,我们只能不断完善有关准则和制度,加大上市公司钻空子的成本,从而达到抑制或消除利润操纵的目的。
1.2影响企业利润形成的相关准则内容1.2.1.固定资产固定资产使得弃置费用的核算增多,这就需要企业经营过程要遵循法律规定,自觉承担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的责任。
而在一些特殊行业的固定资产规划时,弃置费用则是确定其初始入账成本时需要重视的方面,如果计入入账成本则在之后的经营中应摊销增加折旧金额,影响了企业的利润形成。
1.2.2.资产减值在新准则中,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做出的规定是,其减值损失一旦确认后则不禁止转回。
早期所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尽可以资产处置、出售、扩大投资、债务偿还时才能转出,这调整了旧准则中减值准备在计提后能在之后的会计期间在原计提金额的范围内转回且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此规则的改变将严重影响了企业利润调节活动。
1.2.3.存货企业会计准则的第1号存货内容提到:“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而这种方案的实施一个途径则是要把后进先出法取消,显然会对企业利润带来影响。
1.2.4.所得税新准则对企业所得税的规定中,改变了企业所得税的核算方法。
主要是将应付税款法变为了资产负债表发下的债务法,相关差异归纳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中,尤其在现实工作里会出现可抵扣差异使得递延所得税资产扩大,降低了相应的所得税费用,是企业的利润增多。
二、新会计准对会计利润调节的表现新会计准则在充分考虑中国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的基础上修订了若干业务核算准则,其核心内容是:较多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规范和控制了企业对利润的人为操纵,提高了盈利质量。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2.1 企业合并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曰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
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与账面价值(或发行股份面值总额)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对价按资产账面价值进行会计处理,放弃使用公允价值,可以避免利润操纵,提高企业利润的可信度。
2.2 存货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即在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存货计价方法改变,压缩了企业通过变更存货计价方法调节利润的空间。
现行的存货发出的计价可以选择的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等,而在新准则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由于结转成本不一样,企业计算出的利润也就不一样。
具体体现在存货的价格波动上,当存货价格处于上涨时期采用后进先出法,成本是按照最高成本进行结转的这样就使当期成本费用上升,当期利润减少;若采用先进先出法,成本是按,最低成本进行结转的,这样就使当期成本费用下降,当期利润增加。
若存货价格处于下降时期,则正好相反,即釆用后进先出法会导致成本减少,利润增加;采用先进先出法则导致成本增加,利润减少。
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企业通过变更存货计价方法调节利润的空间。
2.3 资产减值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七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内不得转回。
”即从2007年开始,“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计提后不得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内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
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可转回,使得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的空间越来越小。
现行制度规定,所有的资产都要计提减值准备(货币资产除外)。
从现行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方法上看,资产减值发生时大致可以作为三种情况处理:一是作为费用处理,二是作为投资损失处理,三是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
但是,某些资产发生减值后,有时候又有可能发生增值,所以这就涉及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问题。
而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无疑会导致当期利润增加。
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具有很大的伸缩空间,而其计提和转回又会对利润产生影响,因此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就成为一些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重要手段。
正是由于我国企业频频发生利用减值转回,人为调整利润的现象。
所以,资产减值的新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冲回。
而且,对应收款项在一定条件下作为金融资产处理,并要求必须有“客观证据表明”发生减值才能计提减值准备。
这些证据包括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很可能倒闭或进行其他债务重组等。
该规定封死了减值冲回这一公司操纵利润的主通道。
2.4 合并报表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一章第十条规定,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规定,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而不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
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
这一规则的变革,遵循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将对企业合并报表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使得一些企业不能再利用分离若干子公司、缩小持股比例、将经营状况不良的业务从合并范围中剔除的方法来粉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
新准则合并报表范围的变化将减少企业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空间。
三、限定会计利润调节应采取的措施3.1 完善会计监管的机制要花大力气做好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的宣传指导工作,完善会计准则制定与实施之间的配合协调机制,以增强会计准则执行的经济价值和它的硬约束力。
我国对企业进行监管的部门众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政府监管,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国资部门、财税和审计、银行等部门的监管。
社会监管,包括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的监管以及企业内部财务和审计部门的监管。
我国的会计监管存在监管不足和监管过度并存的现象。
如对因上市公司会计操纵而导致的股东损失,至今仍没有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追究,这是监管不足的表现:而对企业不断地进行多头重复性检查,则是监管过度的表现。
相对于监管不足,过度的会计监管会泯灭会计主体的自主性和本来应有的信誉机制,处于高压下的企业或者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守法者 >,或者奋起而抗之,寻求自我利益的实现(违法者>,二者都是市场无效的表现。
政府监管越多,政府官员设租越多,被监管主体寻租越多,双方获取的利益越大,诚实守法的会计人员越无立足之地,法制和监管部门的权威越低,公平和正义的理念也将消失。
其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不是致力于新增价值的创造,而是挖空心思地寻求包括滥用会计政策在内的寻租方式以对既有财富进行重新分割,社会的发展呈现为停滞甚至倒退。
3.2 加大操纵利润处罚的力度根据经济学“追求效用最大化”和“有限理性经济人”的原理,利润操纵者必定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获得预期收益为主要目的。
某些企业之所以肆无忌惮地进行利润操纵,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利润操纵的预期风险收益远远大于其预期风险成本。
因此,要有效遏制利润操纵,必须增加操纵成本,加大处罚力度,使操纵被揭露的成本远远大于其可能的收益,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民事赔偿机制。
要尽快建立民事赔偿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利润操纵者的经济赔偿维护广大投资者权益,提高利润操纵者被发现的可能性和受到惩处的力度。
(2)加大监管机构对企业违规操纵利润的处罚力度。
企业违规操纵利润、蓄意造假,致使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损失,或转移国有财产、偷逃税收等致使国家利益受损。
监管机构对企业这种行为,应当予以重罚。
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其民事赔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只有惩罚力度加大了,企业造假、操纵利润等的概率才会减少。
(3)建立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
尽快构建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对有利润操纵行为的上市公司立即摘牌,对相关中介机构坚决取缔,对利润操纵者不仅追究其民事责任,还将追究其刑事责任。
这样,既可以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又能给造假者彤成实在的经济压力,从而抑制其违法造假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