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二讲 四十年代的戏剧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40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戏剧此部分主要参考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钱理群等主编的《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其他可以参考程光伟、孔庆东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董建、董乐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1、戏剧与戏曲戏剧是特殊的艺术类型,是一种时空综合性艺术,是表情和造型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如音乐就是一种表情艺术,绘画和舞蹈就是造型艺术),也是一门古来的艺术,自人类文明产生之始就有了古老的戏剧。
戏剧在狭义上就是话剧,是西方戏剧。
1907年戏剧传入中国,标志性事件就是春柳社按西方样式编演了新戏剧《茶花女》。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昆曲、皮黄戏、京剧等。
宋元之后,以歌舞演故事为主的南戏与杂剧占据戏曲舞台,清代则是京剧发展和兴盛的时期。
由国外传入的话剧被称为新戏,而传统戏曲被称为旧戏,新剧旧剧的对应即话剧与戏曲的对应贯穿整个中国的20世纪。
2、世界范围内得以保存下来的三大戏剧文化体系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戏剧(悲喜剧),古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
前三种戏剧和日本的能剧并为四大样式。
西方文化为主导文化,古希腊为源头,西方文化强势,而东方文化系统和印度梵剧已经消亡,日本的能剧和歌舞仍然存在。
在法国的学者发现东方戏剧的魅力在于是残酷戏剧。
中国戏曲的特点是角色行当化,表演的歌舞化和舞台构造虚拟化、写意化。
戏剧是与人类文明、人类本性、人类之根相结合,戏剧属于物质文化更属于精神文化(三大文化指物质、制度和精神)3、戏剧的起源戏剧起源关系到人的模仿的本能、表现的本能、观看的本能。
戏剧是一种社会化的艺术,是群体艺术,它与人的社会性相关,是社会化本能相结合的产物。
4、戏剧的本质特征与要素构成戏剧的基本要素有四个(1)演员和表演艺术(核心要素);(2)观众的因素,观演关系——戏剧的基本关系和基本矛盾;(3)剧本因素(意味着表演一个故事),戏剧的特定情境,剧本对戏剧的规定性,情节和戏剧冲突不可缺少。
绝版赏析·梨园往事(1-100)《绝版赏析》是上海⼴播电视台(SMG)2002年开始创办的⼀个赏析讲述传统戏曲艺术、历史的专题栏⽬。
已经播出了15年,⽬前由上海东⽅卫视属下公益媒体中⼼团队制作,在七彩戏剧频道播出。
其《梨园往事》系列秉承抢救、弘扬传统戏曲的⼀贯宗旨,以“叙述旧闻,钩沉往事,重谭梨园秘⾟,品味伶⼈⽢苦”为内容,把电视⽂献⽚与作品赏析相结合,交替运⽤了⼝述历史、⾳配像、情景再现等现代电视元素,整合了京剧⽂献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以多媒体⼿段钩沉戏曲历史,传播传统艺术⽂化的新路。
《绝版赏析》是⼀个⼩制作栏⽬,15年来,访问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杭州、武汉、贵州、沈阳等地数百位梨园⽼⼈和研究者,制作千余段戏曲⽼唱⽚的⾳配像,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艺术资料。
追忆昆剧“传字辈”(三⼗集)导演:柴俊为撰稿:袁⽟冰主持⼈:钱云解说:刘⼴宁命运赐予“传字辈”的是⼀笔⽆价的“财富”,但同时也伴随着⽆尽的坎坷。
传字辈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昆曲未来的命运,已经交托给了⼜⼀代“传⼈”们。
第⼀集:⼤厦将倾⼆⼗世纪初的中国,国运衰微,民⽣凋敝。
轻歌曼舞的旧梦已经⽆法在封建末世继续维系。
1920年6⽉,“全福班”献演于上海天蟾舞台,为造声势,假借已在16年前报散的⼤章、⼤雅两个昆班之名,号称“三班联合演出”,实际上,艺⼈们年事已长,歌嗓暗哑,7⽉的《申报》上有评论称“所谓三班合演者,欺⼈语⽿”。
昆曲,曾经是深⾕中孤洁傲世的⼀⽀幽兰,然⽽在新旧变⾰的疾风暴⾬之中,舞衫破旧,笛声残落,昆曲艺术之⼤厦早已形成崩裂倒塌之势。
第⼆集:昆班归来同合班和荣庆社把昆曲重新带回了北京,吴梅、蔡元培带领的北京⼤学⽣们都成了台下观戏的中坚⼒量。
不久之后,韩世昌正式拜吴梅为师,领受吴梅的教益。
由北京⼤学⾸先开启的⾼校昆曲课程和昆曲活动,为昆班重回北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遥远的南⽅,颓败的昆班⼜能否再度归来呢?第三集:元⾳不绝清末民初之时,在曾经孕育并滋养了昆曲的江南地域,仍然留存着深厚的昆曲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