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教案 溶解度

初三化学教案 溶解度

初三化学教案  溶解度
初三化学教案  溶解度

第三节溶解度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

3.气体溶解度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曲线

2.难点: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3.疑点:溶解度与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间的关系。

4.解决办法:

(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可以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度与溶解性在概念上的不同。

(2)通过一些基础练习,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3)通过例题的示范,学生的练习,可以更清楚地使学生理解溶解度和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导入]:在生产和科研中,经常用易溶、可溶、微溶和不溶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那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呢?

[板书]:一.溶解性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

[学生活动]:根据生活实践讨论: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总结板书]:2.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还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讨论并设计实验:如何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如氯化钠、硝酸钾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在相同温度下,将氯化钠、硝酸钾分别加入相同量的溶剂中,观察哪一种可以溶解更多一点。

[总结]: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性大小:

(1)在一定温度下(相同)

(2)在一定量溶剂里(相同)

[目的]:锻炼学生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引出溶解度的概念作铺垫。

[板书]:二.固体溶解度(溶解性的定量描述)

[教师活动]:介绍固体溶解度。

[板书]: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

溶解的质量。

[练习]: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克。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3)20℃时,在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8克。

(4)10℃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蔗糖的溶解度为15克。[学生活动]:讨论以上说法是否正确,并认真归纳。

[板书]:2.理解溶解度应注意四个因素:(1)条件一定温度下。

(2)标准:100克溶剂中。

(3)状态:饱和状态。

(4)单位:克。

[目的]:通过练习归纳总结,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能力。

[提问]:“在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①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②20℃时,食盐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板书]: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教师活动]:讲解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这种溶解能力既取决与溶质本性,有取决与它与溶剂之间的关

系。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

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中溶剂中所能溶

剂外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区别。

[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在溶解度概念,为什么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在100克溶剂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35,找出易溶物质、可溶物质、微溶物质和不溶物质溶解度的关系。

[总结板书]:20℃时:溶解度大于10克易溶物质

溶解度大于1克可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1克微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0.01克不(难)溶物质

[板书]:四.溶解曲度线

[讲解]:饱和溶液与温度和溶剂量有关,在描述固体溶解度时,溶剂量已经确定(100克),所以固体物质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表7-1。

[学生活动]:根据表7-1中的数据,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作图。[目的]:通过绘图,锻炼学生的作图能力,且有利于学生对溶解度曲线所包含的意义的掌握。

[板书]:1.溶解度曲线: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画出的表示物质溶解

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学生活动]:观察图7-1、7-2,完成以下练习,并总结归纳: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是什么?[练习]:通过溶解度曲线图完成以下问题:

(1)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7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

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8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

是。

(2)在70℃时,氯化钠、氯化铵、硝酸钾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分别为、、。

(3)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等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目的]:培养学生识图、用图及分析综合能力。

[总结板书]:2.溶解度曲线意义:

①可判断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或某一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

③反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教师活动]:指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板书]:五.气体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某气体在101千帕,一定温度下,溶解在1体积水了达到饱和

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数。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37,回答:

(1)理解气体溶解度应注意哪些问题?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总结板书]:2.注意:①气体溶解度在叙述中一定要指明:101千帕、一定温度、1体积

水、饱和状态、无单位。

②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目的]:通过学生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参照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39-140第1.2题

2.判断正误:

(1)向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克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增加。

(2)随水量的增加,能溶解的物质增加,所以溶解度随溶剂量的增大而增大。

(3)将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克采用加溶剂、降温的方法。

(4)一定温度下,100克氯化钾的饱和溶液中有氯化钾10克,则: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10克。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完整)知识讲解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完整)

溶解度t/℃ 21m m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下面,我们从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入手,对溶解度作进一步的理解。 (一)点 1.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2.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3.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 A 物质才达到饱和。 4.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二)线 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如K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

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 的性质有关.根据物质在20℃时溶解度的大小不同,把物质的溶解性通常用易溶、可溶、 微溶、难溶等概念粗略地来描述. (2)固体的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 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在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五个要点: 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定值,但这定值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给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指出在什么温度下的溶解度才有意义. ②“在100g溶剂里”:溶剂质量有规定的值,统一为100g,但并不是100g溶液,在 未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指水. ③“饱和状态”: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的溶解达到了最大值. ④“所溶解的质量”:表明溶解度是有单位的,这个单位既不是度数(°),也不是质量分数(%),而是质量单位“g”. ⑤“在这种溶剂里”:就是说必须指明在哪种溶剂里,不能泛泛地谈溶剂.因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度是不相同的. (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温度的高低也是影响溶解度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计算 a根据:温度一定时,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与饱和溶液质量成正比.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水的组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水的组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水的组成》教案 教学目标 1.水的物理性质。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教学重难点 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确定水的元素组成,引出氢气。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了解水是由氢元索和氧元素组成的,水的化学式是H2o。 (二)整体感知 本节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教材。通过电解水实验的事实,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并且通过实验和推导要给学生一个启示,物质的化学式是实验事实再通过严格的计算得出的,不是凭空捏造的,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含义,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本节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引出氢气,为下一节内容打基础。所以本节的关键是做好实验,一定要保证实验成功,否则必须重做。以使学生对实验事实有正确的表象。使他们可以进行正确的分析,得到正确结论。 讲解本节内容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水污染的形成,

危害以及防治办法。知道了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要保护水、爱惜水,节约用水。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的物理性质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强调]:水是一种纯净物,而江水、河水以及我们日常所用的自来水都或多或少带有杂质,是混合物。通常我们化学中所说的水或蒸馏水都是指纯净的水。在前面我们学化学式时,我们就已经知道水的化学式是h2o。水是我们天天接触到的东西,但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首先我们来学习水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水的物理性质 [教师活动]:展示一瓶蒸馏水。https://www.doczj.com/doc/5218243728.html, [学生活动]:观察后描述一下水的颜色、状态,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概括一下水的物理性质。 [总结板书]: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并且,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lg/cm3,水结冰时密度减小,体积膨胀。 [讲解]:那么水是单质还是化合物?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水的元素组成。 [板书]:二.水的组成 [实验]:演示实验3 1:电解水实验,注意提示学生观察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 [总结板书]:(一)电解水实验 现象:1.正负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2.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 [讲解]:那么正负极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实验]:演示实验3 2:用燃着的木棒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 用带火星的木棒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 [总结板书]:(二)验证实验 现象:1.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包火焰; 2.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火柴樟复燃。 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分子氢分子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

一.选择题溶解度曲线训练 1.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小 B.15℃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C.30℃时乙的溶解度为30g D.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 .. ....的甲溶液变为饱和 2.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t1℃时往两个盛有1 0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克A物质和b克B物质,充分搅 拌后都加热到t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两杯溶液均是不饱和溶 液 B.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A溶液为饱和溶液,B溶液 为不饱和溶液 C.t2℃时,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大,两杯溶液均是不饱和 溶液 D.t 2℃时,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大,A溶液为不饱和溶液,B溶 液为饱和溶液 3.右图为A、B两种不带结晶水的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是 A.30℃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g B.20℃时,A和B的溶解度相同 C.10℃时,等质量的A和B饱和溶液中,B的溶剂最少 D.等质量的A、B的饱和溶液从30℃降到20℃时,B析出的晶体 最多 4.根据下列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A.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采用蒸发结晶进行提纯 B.氢氧化钙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有晶体析出 C.80℃时,氯化钾与硫酸镁的溶解度相等 D.所有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或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A B C 0 t 1 20 t 2 温度/℃ g 40 溶解度 5.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是一种高级混合物 B .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C .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通过蒸发溶剂或加溶质的方法都可以达到饱和状态 D .20℃,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则20℃时100g 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钠36g 6.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 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水的顺序是甲>乙>丙 B.在t 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都会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D.当乙的饱和溶液中混有少量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析出丙 7.(10海南)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此判 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B. t3℃时,将60g 乙加入100g 水中可得l60g 溶液 C .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 D.t l ℃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 二.分析题 1. 2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9.7g ,其含义是在20℃ 时___________________;工业上用氨碱法制纯碱时,向饱和氨盐水中不断通入CO2,同时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但却只有碳酸氢钠结晶析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g水中溶解9.7g 碳酸氢钠即可达到饱和 相同温度下,氯化铵的溶解度比碳酸氢钠大 2. 右图为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⑴ t 20C 时,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 ⑵ 将t 20C 时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00 C 时,析出溶质 最多的是 ,无溶质析出的是 。 ⑶ 20℃时,将30g A 物质放入50g 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3.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甲物质在45℃时的溶解度为_______;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是____℃;要使甲 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应_____________(填“升 高”、“降低”)温度;常压下,CO 2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 化应类似于____(填“甲”、“乙”)曲线。

初三化学溶解度

初三化学专题------有关溶解度计算题 (一)关于溶解度的计算的类型 1. 已知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求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例1:把50克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干,得到12克硝酸钾。求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练1.把20℃时53.6克氯化钾饱和溶液蒸干,得到13.6克氯化钾。求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 2. 已知某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求此温度下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或溶剂的质量。 例2:把100克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蒸干,得到24克硝酸钾。则: (1)若配制350克20℃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需硝酸钾和水各多少克? (2)若将78克硝酸钾配成20℃时的饱和溶液,需水多少克? 【典型例题】 [例1] 已知氯化铵在30℃时的溶解度为45.8克。30℃时将68.7克氯化铵配制成400克的溶液,通过计算: (1)溶液是否饱和? (2)若不饱和,为了使其饱和,可用下面的方法: ①蒸发溶剂法:需蒸发多少克水才能成为饱和溶液? ②加溶质法:需再加入多少克氯化铵,溶液才能成为饱和溶液?

[例2] t℃时,NaNO3的溶解度是25g,现向盛有200g 10%NaNO3溶液的烧杯中,加入30g NaNO3固体,则此时烧杯中() A. 溶液质量是230g B. 溶质质量是50g C. 溶剂质量是170g D. 溶质质量是45g [例3] 将两杯20℃时的食盐饱和溶液,甲为500g,乙为1000g,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分别蒸发掉15g水,析出的食盐晶体的质量() A. 甲=乙 B. 甲<乙 C. 甲>乙 D. 无法判断 [例4] 现有500g20℃的A物质溶液,若保持温度不变,蒸发掉20g水后,有5gA 析出,若再蒸发掉20g水后,又有7gA 析出,则在2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_。 [例5] t℃,将一定量A(不含结晶水)的不饱和溶液分成三等份,分别加热蒸发水,然后冷却至t℃,已知三份溶液分别蒸发水10g、20g、30g,析出A依次为ag、bg、cg,则a、b、c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 c=a+b B. c=2b-a C. c=2a+b D. c=2a-b [例6] 20℃时,将一定质量的NH4NO3完全溶解于100g水中,将所得溶液分成两等份,其中一份蒸发18.75g水,可使溶液饱和,另一份加入36g NH4NO3也达饱和,求⑴20℃时,NH4NO3的溶解度。⑵原溶液中NH4NO3的质量。 [例7] t℃时,向硫酸铜的饱和溶液中加入ag无水硫酸铜,析出bg硫酸铜晶体,则(b-a)g是() A. 饱和溶液失去溶剂的质量 B. 减少的饱和溶液的质量 C. 析出无水物的质量 D. 饱和溶液失去溶质的质量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氢气的性质及验纯的方法。 (2)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3)知道单质、化合物的区别及氧化物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水的电解实验的观察,了解并体验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学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氢气燃烧和水的电解实验,确定水的组成。 2、对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多媒体设备、水电解器、10%的氢氧化钠溶液、稀硫酸、锌粒、固——液常温型反应装置、小木条、火柴、烧杯、污物杯、塑料瓶、试管、酒精灯、气球、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如何爱护水资源、学会了如何将水进行净化,那么你知道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吗?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水的世界,一起来探究水的组成。 【教师】请大家阅读下今天的学习目标,明确今天的学习任务。 【板书】课题3 水的组成 【教师】大家明确了今天的学习任务了吗? 【学生】明确了。 【教师】好,既然确定了目标,就让我们扬帆启发吧! 环节一: 【过渡】在探究水的组成之前我们先研究下氢气。氢气都有哪些性质呢? 怎么检验氢气的纯度?每组的实验台上都有一组仪器药品,请同学们们动手操 作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 仪器和药品:氢气球、充满氢气的塑料瓶、烧杯、水。 学生观察塑料瓶中的氢气,记录氢气的颜色气味。 学生观察氢气球,发现氢气球向上漂浮,记录氢气的密度, 学生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集满氢气的塑料瓶,震荡。 【学生展示】各个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教师评价】大家都很厉害,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了氢气的性质,有同学 通过阅读课本还得知了氢气具有可燃性。在点燃之前应该注意什么呢? 【学生】检验纯度。 【教师】对,那怎么检验氢气的纯度呢?请同学们依据课本图4-23检验试验台上的氢气的纯度。 【学生实验】 仪器和药品:一支盛满纯净氢气的试管、一支盛有不纯的氢气、酒精灯、 火柴、污物杯。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检验氢气的纯度。 【总结】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声音很小说明氢气较纯。 【过渡】我们已经检验了氢气的纯度,氢气燃烧有什么现象呢?请同学们 观看实验视频。观看同时注意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展示】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总结】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无色液滴。 【过渡】无色液滴是什么物质?这个实验有没有新物质产生?是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同桌两人讨论问题,得出答案。并展示自己的结论。 【过渡】我们发现氢气在空气中燃烧能生成水,水分解又能产生什么物质呢?接下来我们进行环节二的探究。 环节二:探究水的组成 【板书】探究水的组成 【演示实验】电解水实验(大约2分钟,这段时间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会观察总结】两电极附近都有气泡产生,玻璃管内负极产生的气体多,正极产生的气体少,体积比大约是2:1。 【教师总结】现象:两电极均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负极产生的气体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课题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word完整版)初中化学中溶解度的计算

初中化学中溶解度的计算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所溶解物质的质量是一定的,反之,任意量的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或溶质质量与溶液的质量比是一定的,如果把一定温度下溶剂的量规定为100g,此时所溶解溶质形成饱和溶液时的质量称为溶解度。由此可得以下关系: 溶解度————100g溶剂————100+溶解度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饱和溶液质量) 可得出以下正比例关系: 式中W溶质、W溶剂、W饱和溶液分别表示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S表示某温度时该溶质的溶解度。 在以上的比例式中,100是常量,其它3个量中只要知道其中2个量就可求出另外一个量。由此,不仅明确了溶解度的解题的基本思路就是比例关系,从而避免质量混淆的现象,而且也使学生明确溶解度计算的一题多种解法,并从中找出最佳解法。 一、已知一定温度下某物质饱和溶液里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解度 例1 在一定温度下,ng某物质恰好溶于一定量的水中形成mg饱和溶液,求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解;由题意可知,W溶液=W溶质+W溶剂,因此mg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水的质量为:(m-n)g,此题可代入分式(1): 设某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为Sg 也可代入分式(2) 二、已知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求此温度下一定量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例2 已知在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现要在20℃时配制20gKNO3饱和溶液,需KNO3和H2O各几克? 解:设配制20℃20g硝酸钾饱和溶液需硝酸钾的质量为xg。 此题若代入公式(1),列式为: 若代入公式(2),列式为:

需水的质量为20-4.8=15.2g 答:配制20℃时20gKNO3的饱和溶液需KNO34.8g和水15.2g。 三、已知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求一定量溶质配制成饱和溶液时,所需溶剂的质量 例3 已知氯化钠在20℃的溶解度是36g,在20℃时要把40g氯化钠配制成饱和溶液,需要水多少克?解:从题意可知,在20℃时36g氯化钠溶于l00g水中恰好配制成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设20℃时40g氯化钠配制成氯化钠饱和溶液需要水为xg 答:在20℃时,40g氯化钠配制成饱和溶液需要水111g。 四、计算不饱和溶液恒温变成饱和溶溶需要蒸发溶剂或加入溶质的质量 例4 已知硝酸钾在20℃的溶解度为31.6g,现有150g20%的硝酸钾溶液,欲想使其恰好饱和,应加入几克硝酸钾或蒸发几克水? 解:先计算150g20%的KNO3溶液里含KNO3的量为150×20%=30g,含水为150-30=120g,则欲使之饱和,所要加进溶质或蒸发溶剂后的量之比与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之比相等进行列式。 设要使20℃150克20%KNO3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需加入x克KNO3或蒸发yg水,依题意列式: 答:要使20℃150g20%的KNO3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需加入KNO37.92g,或蒸发25.1g水。 五、计算温度升高时变成饱和溶液需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的质量 例5 将20℃时263.2g硝酸钾饱和溶液温度升至60℃需加入几克硝酸钾或蒸发几克水才能变为饱和溶液?(20℃硝酸钾溶解度为31.6g,60℃为110g) 设将20℃时263.2gKNO3饱和溶液升至60℃时需加入xgKNO3或蒸发yg水后才能变成饱和溶液。 先计算20℃此饱和溶液中含溶质和溶剂的量,设含溶质为ag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5)溶解度曲线练习及答案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5)溶解度曲线练习及答案 1.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t1℃时b的饱和溶液加水可变为不饱和溶液 B.将t2℃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质量不变 C.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b D.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乙>甲>丙 D.t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3.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时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丙>甲=乙 4.(多选)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g B.t1℃时,30g甲加入到50g水中最多可得70g溶液 C.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变成不饱和溶液 D.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乙 5.(多选)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20℃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实验过程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A溶液和C溶液 C.实验过程中,只有B溶液和D溶液属于饱和溶液 D.实验过程中,B溶液与E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6.(多选)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2℃时将5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100g甲溶液 B.t2℃时配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甲所需要的水最少 C.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乙>甲> 丙 D.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最多丙溶液中无晶体析出 7.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 (1)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 g; (2)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 (4)当溶液的浓度都用溶质的质量分数(m)表示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 是(选填序号)。 A.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两种溶液浓度也相等 B.t2℃时,甲、乙、丙三种溶液的浓度可能相等 C.将t2℃的甲、乙、丙三种饱和溶液的温度为降至t1℃时,甲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最多 D.将t2℃的甲、乙、丙三种饱和溶液的温度分别降至t1℃时,所得溶液浓度的大小顺序为m(乙)> m(甲)=m(丙) E.将t1℃的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升温,其浓度可能都不发生变化 F.将t2℃的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降温,其浓度都可能发生变化

初中化学溶解性表

1.2Mg+O2点燃或Δ2MgO 化学反应现象:剧烈燃烧.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热.产生大量白烟应用:白色信号弹

2.2Hg+O2点燃或Δ2HgO 化学反应现象:银白液体、生成红色固体 应用:拉瓦锡实验 3.4Al+3O2Δ2Al2O3 化学反应现象:银白金属变为白色固体 4.3Fe+2O2点燃Fe3O4 化学反应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热 5.C+O2点燃CO2 化学反应现象:剧烈燃烧、白光、放热、使石灰水变浑浊 6.S+O2点燃SO2 化学反应现象:剧烈燃烧、放热、刺激味气体、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蓝紫色火焰 7.2H2+O2点燃2H2O 化学反应现象:淡蓝火焰、放热、生成使无水CuSO4变蓝的液体(水) 应用:高能燃料 8.4P+5O2点燃2P2O5 化学反应现象:剧烈燃烧、大量白烟、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应用: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 9.CH4+2O2点燃2H2O+CO2 化学反应现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气体和使无水CuSO4变蓝的液体(水)应用:甲烷和天然气的燃烧 10.2KClO3 MnO2Δ 2KCl +3O2↑ 化学反应现象:生成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应用:实验室制备氧气 11.2KMnO4Δ K2MnO4+MnO2+O2↑ 化学反应现象:紫色变为黑色、生成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应用:实验室制备氧气 12.2HgOΔ2Hg+O2↑ 化学反应现象:红色变为银白、生成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应用:拉瓦锡实验 13.2H2O通电2H2↑+O2↑ 化学反应现象:水通电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应用:电解水 14.Cu2(OH)2CO3Δ2CuO+H2O+CO2↑ 化学反应现象:绿色变黑色、试管壁有液体、使石灰水变浑浊气体 应用:铜绿加热 15.NH4HCO3ΔNH3↑+ H2O +CO2↑ 化学反应现象:白色固体消失、管壁有液体、使石灰水变浑浊气体 应用:碳酸氢铵长期暴露空气中会消失 16.Zn+H2SO4=ZnSO4+H2↑ 化学反应现象:有大量气泡产生、锌粒逐渐溶解 应用:实验室制备氢气 17.Fe+H2SO4=FeSO4+H2↑ 化学反应现象:有大量气泡产生、金属颗粒逐渐溶解 18.Mg+H2SO4 =MgSO4+H2↑ 化学反应现象:有大量气泡产生、金属颗粒逐渐溶解 19.2Al+3H2SO4=Al2(SO4)3+3H2↑ 化学反应现象:有大量气泡产生、金属颗粒逐渐溶解 20.Fe2O3+3H2Δ 2Fe+3H2O 化学反应现象:红色逐渐变为银白色、试管壁有液体

初三化学水的组成以及答案

初三化学水的组成以及 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同步达纲练习】 一、选择题(60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雪花溶化成水 B . 水蒸发成水蒸气 C.水凝结成冰D.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 2.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是() A.氢原子B.氢元素和氧元素 C.水分子D.氢分子、氧原子 3.能准确描述水的物理性质的是() A.水不能燃烧 B . 在101千帕下,水在4℃时密度最大 C.水的沸点是100℃D.水电解可得到两种气体 4.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 A.氢气、氧气组成 B.一个氢分子,一个氧原子构成 C.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5.鱼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 A.水的组成中含有氧元素B.水在常温下为液态 C.水能分解放出氧气D.水中能溶解一定量的氧气 6.常温下,碘与镁化合时速率很慢,若滴入几滴水,则反应剧烈且形成一股美丽的紫色烟,此时水的作用是() A.反应物B.氧化剂 C.催化剂D.还原剂 二、填空题(30分) 7.在通常状况下,纯净的水是,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为,沸点为,在,水的密度最大为. 8.电解水时正极上汇集的气体能,证明是;负极上汇集的气体能,证明是,其体积比为,质量比为.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或,这个实验证明水是由组成,同时也验证了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9.从原子、分子的观点来分析,水电解的实质是 . 三、简答题(10分) 10.冬天露在地上的自来水管要用保温材料裹住,请运用水的物理性质和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素质优化训练】 1.在有些关于水的广告中说:“某某水,有点甜.”试问:如果是纯净的水,广告中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2.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此性质对水中生物的生存非常重要.如果固态水(冰)的密度比液态水大,水中生物将会是什么命运呢 3.有两杯无色透明的液体,一杯是雨水,一杯是纯水,请用实验方法证明,哪一杯是雨水. 4.24.5克KClO3含有的氧元素与多少克水中含有的氧元素质量相等.

中考化学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

中考化学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 1. X 、Y 、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将t2℃ 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 温至t1℃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第1题图 A.X>Y>Z B.Y>Z>X C.Z>Y>X D.X=Y>Z 【答案】B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常将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和生石灰在水中混合,用上层清 液漂白丝帛。清液的主要成分及溶解度如图所示。 (1)t1 ℃时3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2)20 ℃时,向4个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钾并充 分溶解。4组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A B C D 加入氢氧化钾的质量 7 14 56 70 /g

溶液质量/g 57 64 106 106 第2题图 由上述实验数据可知: ① 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的是(填序号); ②20℃时,将C继续恒温蒸发25 g水,过滤,得到质量为 g的固体。 【答案】(1)Ca(OH2 KOH K2CO3 (2 ①AB ② 28 3.下表是Ca(OH2 和NaOH的溶解度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Ca(OH2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NaOH 31 91 111 129 313 336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Ca(OH2 和NaOH的溶解度曲线,下图中能表示NaOH溶 解度曲线的是(填“A”或“B”)。 第3题图 (2)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Ca(OH2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措施有(填序 号)。 ① 蒸发水② 升高温度③ 降低温度④ 加入水⑤ 加入氢氧化钙 (3)现有60 ℃时含有Ca(OH2 和NaOH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要得到较纯净的NaOH晶体,应采取的物理方法是。 (4)现有20 ℃时Ca(OH2的饱和溶液(甲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后恢复20 ℃,得到乙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为甲乙(填“>”、“<”或“=”)。 【答案】(1) A ( 2 ①②⑤ (3)冷却热饱和溶液(4) = 4.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意义,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和结晶,做了如下所述过程的实验: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

《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 2 (4)溶解度曲线 ℃时A的溶解度为 80g 例:(1)t 3 (2)P点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 相同 (3)N点为 t ℃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 3 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 ℃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1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7)t 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 1 ℃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 的有 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新人教版初三化学 总复习教案

初三化学总复习提纲(新人教)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怎样证明这一点?(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提高) 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 重难点突破 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 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提高) 【学习目标】 1.掌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及相互关系;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2.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要点梳理】 要点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一)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存在以下转化关系(溶质为固体): 4.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一般说来,可以向原溶液中再加人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再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要点诠释】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1)首先要明确“一定条件”、“一定量的溶剂”。在某一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了。如室温下,100 g水中溶解31.6 g KNO3达到饱和,若升高温度或增大溶剂(水)量,原来饱和溶液就变为不饱和溶液。所以溶液饱和与否,首先必须明确“一定条件”和“一定量的溶剂”。 (2)必须明确是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对于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但是对于蔗搪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2.由于Ca(OH)2的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将Ca(OH)2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升高温度;将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降低温度。 要点二、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1.固体的溶解度:(《溶解度》二)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说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正确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需要抓住四个因素: (1)一定温度。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

(完整版)初三化学有关溶液的计算)

课题 有关溶液的计算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有关溶液的计算 教学内容 有关溶液计算的复习 ■基本公式 (1)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 (2)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100s (3)%100?=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溶解度 概念: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 注意点:(1)一定温度下(2)饱和状态 ■质量分数 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注意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 (2)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3)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4)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具体情况 (1)若溶质全部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直接利用上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若溶质虽不与水反应,但没有全部溶解,则溶质质量只计算溶解部分,未溶解部分不能参与计算 (3)若溶质溶于水时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就为反应后的生成物了 (4)若溶质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其溶质的质量就不包括结晶水的质量。因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 时,结晶水就转化为溶液中的溶剂了 ■溶解度S 与质量分数C%之间的换算 (1)c%=100 s s +×100%(2)S =c -100c ×100g 换算前提:温度不变、饱和状态 ■溶解度曲线 (1)曲线上方区域点表示在该温度下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并有溶质析 出, 即没有全部溶解,如图中点a (2)曲线点表示在该温度下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没有溶质析出也不能继续溶解,如图中点b

初三化学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1. X 、Y 、Z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将t 2℃ 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 A.X>Y>Z B.Y>Z>X C.Z>Y>X D.X=Y>Z 【答案】B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常将草木灰(主要成分K 2CO 3)和生石灰在水中混合,用上层清液漂白丝帛。清液的主要成分及溶解度如图所示。 (1)t 1 ℃时3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2)20 ℃时,向4个盛有50 g 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钾并充分溶解。4组实验数据如下: 由上述实验数据可知: ① 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②20℃时,将C 继续恒温蒸发25 g 水,过滤,得到质量为 g 的固体。 【答案】 (1)Ca(OH)2 KOH K 2CO 3 (2) ①AB ② 28 3.下表是Ca(OH)2 和NaOH 的溶解度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Ca(OH)2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NaOH 31 91 111 129 313 336 实验序号 A B C D 加入氢氧化钾的 质量/g 7 14 56 70 溶液质量/g 57 64 106 106 第2题图 第1题图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Ca(OH)2 和NaOH 的溶解度曲线,下图中能表示NaOH 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 ”或“B ”)。 (2)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Ca(OH)2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措施有 (填序号)。 ① 蒸发水 ② 升高温度 ③ 降低温度 ④ 加入水 ⑤ 加入氢氧化钙 (3)现有60 ℃时含有Ca(OH)2 和NaOH 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要得到较纯净的NaOH 晶体,应采取的物理方法是 。 (4)现有20 ℃时Ca(OH)2的饱和溶液(甲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 后恢复20 ℃,得到乙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为甲 乙 (填“>”、“<”或“=”)。 【答案】 (1) A ( 2) ①②⑤ (3)冷却热饱和溶液 (4) = 4.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意义,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和结晶,做了如下所述过程的实验: 小资料: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 项目 10℃ 20℃ 30℃ 40℃ 50℃ 60℃ 70℃ NaCl 35.8g 36.0g 36.3g 36.6g 37.0g 37.3g 37.8g KNO 3 20.9g 31.6g 45.8g 63.9g 85.5g 110g 138g (1)物质A 是 (填“氯化钠”或“硝酸钾”)溶液 (2)状态“④”时,物质A (填“部分”或“全部”)溶解。 第3题图 第4题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