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第六代电影的审美特征(一)
- 格式:docx
- 大小:15.42 KB
- 文档页数:3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导演,是继第五代导演之后崭新的一代电影人。
他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视角,为中国的电影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就“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创作特点、艺术风格以及社会影响。
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多元化的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涉及了多种题材,包括现实主义、历史反思、人文关怀等。
他们更倾向于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现象与人的命运。
在他们的作品中,观众可以见到更多对生活现实的反映和深度挖掘。
2. 鲜明的艺术风格第六代导演在电影艺术上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
他们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结构,通过跳跃的镜头和深邃的色彩运用,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同时,他们注重电影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使得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
3. 强烈的现实关怀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城市化进程、农民工问题、教育问题等。
他们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三、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品分析以贾樟柯、王小帅、陆川等导演为例,他们的作品均体现了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
例如,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以深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无常;王小帅的《地久天长》则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光辉。
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四、第六代导演的社会影响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在国内外影坛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创新性,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通过他们的作品,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思考人生价值。
此外,第六代导演的作品还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五、结论总的来说,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在题材选择、艺术风格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为观众呈现了一部部具有现实关怀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一、引言随着电影产业的持续发展,中国电影界涌现出了多代导演,其中第六代导演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逐渐在国内外影坛崭露头角。
本文旨在探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分析其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第六代导演的概述第六代导演是指在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崭露头角的导演群体,包括贾樟柯、王小帅、张艺谋等知名导演。
他们受到全球化、数字化等多种文化冲击的影响,同时深刻认识到社会变革的巨大挑战,这使得他们的电影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和主题。
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特点1. 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在题材选择上,更倾向于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反映现实问题。
他们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挖掘,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展现人性的真实面貌。
2. 叙事手法:在叙事手法上,第六代导演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结构,通过多线索、多角度的叙述方式,使影片更具张力和深度。
3. 影像风格:在影像风格上,第六代导演注重运用现代电影技术,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丰富的色彩运用等手法,使影片更具艺术性。
4. 文化内涵: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思考,展现出独特的文化视角。
四、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影响1. 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在国际影坛上屡获殊荣,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们的作品也深受国内观众喜爱,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2. 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内涵: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在题材、叙事、影像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内涵。
3. 引领了电影创作的新潮流: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理念和手法对后续的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引领了电影创作的新潮流。
五、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未来发展趋势1. 更加关注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第六代导演将更加关注社会问题,通过电影作品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
2. 更加注重艺术性:第六代导演将继续注重电影的艺术性,通过精湛的叙事手法、影像风格等手段,使电影作品更具观赏性和思考性。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中国电影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其中,“第六代”导演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在电影界崭露头角。
他们以全新的视角和手法,为观众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视觉盛宴。
本文旨在探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特点、风格及其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二、第六代导演概述“第六代”导演指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活跃于中国影坛的一批导演。
这一代导演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他们的电影作品往往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关注社会现象、人性和人道主义。
三、电影创作特点(一)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大多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人民的生活,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命运起伏,让观众产生共鸣。
(二)多元化的叙事手法“第六代”导演在叙事手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模式。
他们运用非线性叙事、多线索叙事等手法,使电影更具张力和观赏性。
(三)艺术与商业的融合“第六代”导演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也注重电影的商业价值。
他们的作品往往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也能吸引观众,取得较好的票房成绩。
四、代表作品分析本部分将选取“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如贾樟柯的《小武》、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等。
这些作品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和风格,以及他们在电影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
五、对电影艺术的影响(一)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第六代”导演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电影的多元化发展。
他们的作品丰富了电影的艺术内涵,使中国电影更具国际竞争力。
(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人民的生活,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思考人生的平台。
他们的作品在传播社会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三)为后辈导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第六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上的探索和创新为后辈导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历来为各个时代的导演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近年来,中国电影界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导演群体,被称为“第六代”导演。
他们以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手法,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风貌和活力。
本文将就“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创作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在题材选择上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他们关注社会热点、现实问题,以及人性的探索与反思。
如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以人性的复杂多变为主题,展现了社会的变迁与人心的沉浮。
2. 叙事手法:第六代导演在叙事手法上注重创新,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时空交错等手法,使影片更具张力和深度。
例如,在张艺谋的《一个不能少》中,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叙述方式,展现了农村教育的现状。
3. 艺术风格:第六代导演在电影艺术风格上具有鲜明的个性。
他们追求影像的诗意和视觉的冲击力,注重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
如王小帅的《青红》,通过独特的色彩运用,营造出一种浪漫而怀旧的情绪。
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影响1. 推动中国电影发展:第六代导演的崛起,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创作理念和手法,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他们的作品在国际影坛上屡获殊荣,为中国电影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2. 反映社会现实: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将社会的真实面貌呈现给观众,引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3. 培养新一代观众: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
他们的作品培养了新一代的观众群体,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第六代导演的未来发展趋势1. 继续关注社会现实:第六代导演将继续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探索,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将更多的社会问题呈现给观众。
2. 创新叙事手法和艺术风格:第六代导演将继续在叙事手法和艺术风格上进行创新,为观众带来更多具有张力和深度的作品。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自中国电影的早期发展至今,导演的代际划分逐渐成为电影界的重要话题。
其中,“第六代”导演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视角,在电影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们凭借深刻的个人经历、对社会现实的敏感捕捉以及国际化的艺术追求,将中国电影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分析其特点、影响及未来展望。
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强烈的个人风格“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他们善于运用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手法,将社会现象、人物心理以及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
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思考,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
2. 现实主义题材“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多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关注社会现象、人性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
他们通过镜头语言,将社会现象和人物命运紧密相连,展现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他们的作品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也是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3. 精湛的叙事技巧“第六代”导演在叙事技巧上具有极高的造诣,他们善于运用复杂的情节、细腻的描绘和精妙的剪辑手法,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呈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深受观众喜爱。
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影响1. 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在国内外影坛均取得了极高的评价和影响力,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也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塑造中国电影的新形象“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塑造了中国电影的新形象。
他们的作品既具有国际化的艺术追求,又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他们的作品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电影,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四、“第六代”导演的未来展望随着中国电影的不断发展,“第六代”导演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从最初的起步阶段到如今的大银幕热潮,“第六代”导演作为当下中国电影创作的中坚力量,已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业内人士的赞誉。
他们的作品以其独特的人文情怀、多元的艺术表达、深沉的社会洞察等特点,不仅塑造了中国电影的新格局,还深刻影响了观众的审美认知和价值观塑造。
本文将从艺术表达、创作特点和社会影响力等角度出发,深入探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二、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的艺术表达(一)深刻的人文情怀“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注重表现现实生活和普通人,从平凡中挖掘人性的光辉和生活的真谛。
他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二)多元的艺术表达“第六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尝试了多种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如实验性叙事、非线性结构、多角度呈现等,使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具冲击力。
同时,他们还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技术、虚拟现实等,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
三、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一)现实主义与批判精神“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往往以现实主义为基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和批判,引发观众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敢于直面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以电影为载体传递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二)创新性的电影语言“第六代”导演在电影语言上大胆创新,突破传统叙事手法,尝试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他们运用非线性叙事结构、多角度呈现等手法,使电影更具观赏性和思考性。
同时,他们还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推向新的高度。
四、社会影响力及作用(一)对电影产业的推动作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们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人文情怀,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关注,也提高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艺术追求也激发了更多电影人的创作热情。
(二)对观众审美认知的影响“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通过其深刻的人文情怀和多元的艺术表达,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简析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作品的特质苏鸣[摘要]电影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新一代电影与前几代电影相比肯定拥有面貌殊异的特质。
与前几代电影相比,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特质具体表现为故事的虚构性置于纪实性中,在意识形态的冲突与妥协中确立身份,以纪实性个人叙事为主导的美学观。
[关键词]纪实性;意识形态;个人叙事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电影界逐渐成长起一股新生的力量,评论者通常将它称为“第六代”或“新生代”、“独立电影”、“先锋电影”。
这几个概念各有言说的向度、含义不尽相同。
为了弄清中国电影纵向发展的脉络,本文宁取时间性较强的“第六代”概念。
它能够使我们联想到在世纪之交独特的中国语境下进行电影实践的一批批青年人,以及作者们从各个向度探索电影实践的可能性与有效性。
电影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新一代电影与前几代电影相比肯定拥有面貌殊异的特质,以下择要论析几点。
一、故事的虚构性置于纪实性中优秀的第六代电影导演通常能用自己的镜头语言建构独特的艺术世界,从语言风格、叙事方式中表达出对事物的个性化认识。
试看,贾樟柯以自己的方式重构历史记忆,思考这个世界变迁的意义,而不是重复那些自命深刻的哲理说教。
《小武》以纪实的风格从新一代人的感觉中揭示时代的氛围,多少带有一种自传的味道。
《世界》在更大规模上表达变迁,但场景的运用延续了传统电影的方式,纪实性在虚构的世界中展开。
《三峡好人》叙写两个寻找亲人的故事,通过三峡、山西两地的勾连展示出广阔的社会变迁图景。
很显然,贾樟柯在研究中国社会方面下了一番功夫。
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移民问题在当下具有典型性,类似的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同时带来社区的消失、人际关系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化。
近年来山西矿难不断,对大多数观众来说只拥有新闻报道死亡人数的记忆碎片,缺少从劳动者角度去体验问题的过程。
《三峡好人》将山西矿工生活与三峡移民工程联系起来,使观众似乎和主人公同时置于正在经历的社会大变迁之中。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历经数个发展阶段。
本文着重探讨近年来在电影领域中异军突起的“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分析“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风格、影响等方面,以期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
二、第六代导演的概述“第六代”导演是指继“第五代”导演之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批电影导演。
他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
这一代导演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关注社会现象,以电影为媒介传达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三、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多元化的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在题材选择上更加多元化,涵盖了社会现象、人性和心理等各个方面。
他们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故事,将观众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2. 真实的情感表达: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真实,他们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人性的弱点与美好。
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使观众产生共鸣。
3. 创新的表达方式:第六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上勇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如非线性叙事、多视角呈现等。
这些创新使电影更具观赏性,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四、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品及分析1. 《霸王别姬》:该片以戏曲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导演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使影片更具深度。
2. 《疯狂的石头》:该片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现象,通过荒诞的情节和鲜明的角色塑造,使观众在欢笑中思考人生。
3. 《目击者》:该片以一起离奇的案件为线索,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与复杂。
导演在电影中运用了多视角呈现的手法,使影片更具观赏性。
五、第六代导演的影响与贡献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同时,他们的作品也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作品的影视美学特征分析
陶奕骏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1(000)011
【摘要】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作品的总体美学特征是"真"。
他们呈现的镜头是自己所看到过或者所亲身经历过的事;他们在电影中通过一些故事还原,要告诉观众一个真实的当今中国社会。
他们以贴近生活、关怀大众的影视艺术创作理念不断地在创作中前行,拍摄着反映人性,呼唤真、善、美的电影作品。
【总页数】3页(P110-112)
【作者】陶奕骏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11.1
【相关文献】
1.绚丽光影下的黯淡忧伤——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新城市"美学 [J], 张珊珊
2.试论中国"第六代" 电影导演的美学追求 [J], 梁红伟
3.简析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作品的特质 [J], 苏鸣
4.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探索之路 [J], 夏秋悦;陈红梅
5.时代影像的历史地平线——关于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历史演进的主体报告[J], 贾磊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六代电影不是指第六代导演电影,两者应该区别开来。
第六代导演作为电影生产者,王小帅、张元、贾樟柯这一批导演的创作目前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并不会终结。
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还会延续很长时间。
实际上,第六代电影在更大意义上指的是一种相对于前五代电影不同的具有新的电影风格、电影形态的电影作品,这是第六代电影之所以成立的本质特征,否则就不会有第六代电影之说。
人物边缘、主题低沉、写实的镜语体系等是第六代电影的特有风格。
[1]第六代电影中的人物带有导演个人生活的私人烙印,表达的体验也带有很强的私人性。
流浪歌手、北漂青年、吸毒演员、戏团演员、灯塔守望员、摇滚歌手等等在社会中处于“被遗忘的角落”的人物成为第六代电影的主角。
这种“海底浮游物”(李迅语)式的人物在社会中属于灰色人群,没有知名度,没有财富,人生平淡低沉,缺乏理想,沉溺于形而下的物质欲望的满足,在个人想象空间中绘制虚幻的精神文化地图。
这种主角的选择对电影作品的整体形态作出了预设性规定,电影的主题与形式风格都由此被规定。
第六代电影的主题是低沉的,平庸的人的日常生活以平淡的手法被反复的表现出来,节奏缓慢不带修辞色彩。
在此之前的电影或载道、或明志、或纪实、或抒情的主题取向在第六代电影中荡然无存。
第六代导演因为创作困境和艺术自觉意识而采取与大众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精英意识形态间离的主题取向,从而导致第六代电影精神价值的稀释,反审美、反主流意识形态、反娱乐的精神内核使得影片价值取向迷误,主题的消解带来影片内蕴所指的迷惘。
第六代导演复制了西方后现代电影艺术潮流的形式风格,但是,由于社会、时代基础性文化背景的缺失,第六代电影的解读与观看成为艰难的事情。
第六代电影采取的是写实的镜语体系,简朴粗糙的电影语言与人物生存状况、主题是相吻合的。
但是对观众而言意味着一场灾难,对这样的电影少数电影专家可以进行文本读解,反主流意识形态的取向可以吸引精英知识分子窥视欲。
但是,透过国际电影节的光芒客观地评判,第六代电影作品缺乏创造市场利润的功能,缺乏审美价值,也缺乏建构社会精神价值的功能。
试论第六代电影的审美特征(一)
论文关键词]第六代个人化都市边缘人小人物影像
论文摘要]以张元、娄烨、王小帅、贾樟柯等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导演群体,以个人化的叙事策略和对都市场景与边缘人、小人物生活的展示以及强烈的影像塑造意识,体现出他们共同的“代”的意识与审美特质。
以张元、娄烨、王小帅、贾樟柯等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导演群体是在80年代相对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是在中国电影面对一个新的环境中开始拍摄的。
与“第五代”相比,他们有着诸多不足以自成一派的因素,甚至其中很多导演也拒绝这种代际划分。
但就笔者个人的看法,随着“第六代”作品的不断问世,他们在电影审美追求上的共同之处也渐次清晰。
因此,对他们电影的整体特征进行描述,也许是可行的。
一、个人化的叙事策略
“个人化”这一概念,滥觞于日本的“私小说”创作,它是一种无视社会意义、专写私生活、敢于自我暴露的写作。
是在现代主义哲学思想活跃,“反传统情绪、个人主义思想,为之弥漫。
一般人由关心国家变为关注自我,由国家主义转为‘沉潜的个人主义’”的社会思潮下,某些对自身处境不满、对社会极端失望的作家的产物。
笔者之所以借用“个人化”这一概念,是因为“第六代”的叙述艺术,与小说界的“个人化”写作很类似。
“个人化”叙述的特征首先是,放弃“社会代言人”的角色,回归个人的叙事状态,远离公共话语和宏大叙述,而面向个人的狭小生活。
“第六代”的作品从《头发乱了》,到《北京杂种》、《小武》、《长大成人》、《苏州河》、《月蚀》、《阳光灿烂的日子》、《非常假日》、《蔓延》……无不如此。
青春的困惑、成长的烦恼等存在主义意义上的精神状态,成为影片中作为主人公的个人化叙述的中心话语,虽然在这些作品中有社会因素存在,但那不过是作为故事的背景而已。
在他们的作品中,尽管有很多对社会阴暗现象的揭示,但叙述者并不以“代言人”的口气,而只是一种“平民当事人”的个人化讲述与宣泄。
其次,是叙述中总有纪实与自传的叙述框架。
影片主人公多是在焦虑和失落中茫然而行的少年或青年,他们的故事在大众心目中几乎无足轻重,但由于导演与作品的主人公在年龄、经历、命运方面往往具有相关性——如姜文,在《日光灿烂的日子》中,干脆找一个酷似自己的“小姜文”,以示与自己经历的相关——人物形象便不仅是解读影片的显形符码,还成为解读导演的隐形符码,因此有理由认为“第六代”电影具有纪实与自传的叙述性质。
再次,是“第六代”多不采用“第五代”所擅长的影像象征、暗示等寓言模式。
而善于采用直截了当的内心独白方式,表现某种敢于抗争的、玩世不恭和任性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
在这个意义上,“个人化”叙述成了第六代表达个人情绪的一种策略。
第六代导演的以个人化叙事传达自我情绪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即兴创作”。
电影不仅丢掉了戏剧的“拐杖”,而且完全不使用剧本,演员在导演情绪感觉的指挥下直接表演,整个电影的建构全部在剪辑室里完成,使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彻底摆脱了文学的范畴。
影片《北京杂种》就是导演张元即兴创作的作品,并使导演体验了这种即兴创作中随意自由的快感:“《北京杂种》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真正的自由的创作。
我们那帮人,崔健、杜可风、还有舒琪,那次拍摄经历是我最大的幸运。
我也不知道第二天要拍什么,常常是凭着即兴和随意的想法去做。
完全是把自己身边的几个人物放在一起,很自由的一个空间。
”当然,这种即兴创作显然是第六代导演叙事叛逆性的一种极端表现,旨在表明与传统的叙事风格的对立。
同时,影片中插入了许多摇滚乐队演出的场面,以此来打破故事的完整性。
导演借助现代摇滚乐的叛逆性,在影片叙事中表达自我感受,使这部影片的叙事呈现出个人化、情绪化的特征。
第六代导演所选择的这种个人化乃至情绪化的叙事策略,使他们放弃了“社会代言人”的角色,远离公共话语和宏大叙事,回归到个人的叙事状态。
受西方艺术电影的影响,他们追求的是自我方式的“纯艺术”。
而并不完全把电影当作“大众的艺术”。
因此在电影叙事中采用直截了
当的内心独自方式表现某种敢于抗争的、玩世不恭的和任性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
有的评论者把这种叙事状态称为“主体性叙述”,即将抽象的、逻辑的、清晰的、理性的思维,诸如思想主旨、哲学理念、生活见解,以及艺术风格与造诣等等,全部统领和提契着他们作品的具象叙述。
或者通俗地说。
就是在观看他们作品的时候。
常常会感到一个无形的解说者在那里对观众耳提面命。
二、都市场景与边缘人、小人物生活的展示
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中。
“都市”是一个关键词。
作为与城市共同长大的青年一代导演,他们的摄影机镜头没有越过城市的高楼大厦去摄取他们并不熟悉的乡风民俗。
而是通过手中的摄影机执守都市来对抗第五代对历史与乡土寓言的抒写。
20世纪90年代前期,夏刚(执导《遭遇激情》、《大撒把》、《无人喝彩》等影片)、李少红(执导影片《四十不惑》)、周晓文(执导《青春无悔》、《青春冲动》等影片)、黄建新(执导《站直了,别趴下》、《脸对脸。
背靠背》等影片)等导演在一个别样的社会语境中,拍摄了一系列新的都市电影,被评论者称为90年代前期中国电影与文化中“时隐时现的都市”与早期“时隐时现的都市”不同,第六代导演关注都市生活最为实在的感性层面,在切身体验中获得现代都市光与影、声音与色彩的真实感觉,捕捉现代都市瞬息性的现在时态和躁动不安的情绪。
而且第六代导演本身就处在都市边缘人的文化身份定位中,成为现代都市中“漂泊的一代”。
因此他们对现代都市空间的体验是破碎、零散与变形的,并采用后现代性的反抗方式,不断消解全球语境下城市化进程中的现代性神话。
影片《苏州河》(娄烨。
1997年)是一部典型的表现都市碎片的第六代影片。
上海是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但导演却绕开了对上海恢宏的现代性的表达。
影片没有表现具有现代都市指征的摩天大楼、现代化机场与商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及都市霓虹灯,取而代之的是片头就出现的废弃的大楼、陈旧的驳船与码头、残破的桥梁、腐臭污浊的苏州河以及河两岸狭窄的街道、阴暗的民房。
他以“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的宣言,真实再现了苏州河两岸的现状。
可以看出。
在影片中导演没有解读上海经济的奇迹和这种奇迹给社会个体带来的物质繁荣。
而执着于城市“现代化”浪潮中拆迁和重建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大楼和阴暗的街角。
执着于城市文化转型的集中场域——城市中浮动的准城市和城市的临时居民,从而昭示着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中城市边缘人物内心的失落和心灵的空虚。
与娄烨的上海苏州河题材相呼应。
张元以异样的视角描写北京的胡同和广场以及北京过去的记忆。
从《妈妈》到《广场》,再到《北京杂种》《东宫,西宫》和《过年回家》,张元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观察视角来解读北京。
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则把镜头对准了他的家乡山西汾阳。
在这个由县改市的新型小城市中,新旧杂陈的街道,狭长的巷弄,随处可见的拆迁房屋涌入镜头,表现了导演对城市基层居民在社会转型中的情感和命运关注。
由此,第六代导演也以异样的城市文本形成了一系列地域烙印电影序列。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以镜头展示都市生活场景的时候,几乎不约而同地把摄影机对准了当下都市的边缘人物。
他们不少影片的主要人物是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边缘人。
他们沉浸在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里。
痛苦地面对着自己的青春岁月。
城市繁华热闹将他们无聊无望的生活衬托得格外刺目,无因的反叛情绪控制着他们,但并没有为他们带来最终的解脱,而是令他们陷入了更为寂寞无奈的境地。
张元在《北京杂种》中,借剧中人的话说。
展现了一群“由着性子活的那种人,都是社会的异己分子”。
他(她)们是摇滚乐手、画家、艺术院校的学生、混在北京的浪子。
摇滚乐手们(崔健、窦唯饰)为他们热爱的音乐而奔波,没钱买乐器,到处被赶着搬家,甚至住到建筑工地上:乐手之一的卡子四处寻找已怀孕的女友,自己沉湎于混乱的两性关系中,承受着精神折磨:大庆的钱被骗,自己也欠了朋友的钱,到处追债和被追债:而他的朋友们也困顿窘迫。
黄耶鲁被人瞧不起,酒后还让胖子(臧天朔饰)打了一顿,沮丧失落:周明没什么可靠收入和正经事做,老婆还怀孕了:金玲面临毕业,想留在北京但困
难重重-另一位女性李钰是某摇滚乐手的妻子,过着没着没落的生活。
导演就这样以一个在喧嚣空洞的大城市里的无所事事游荡的青年的漫不经心的目光,勾勒出一幅零乱错落的社会边缘文化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