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性表现
- 格式:docx
- 大小:12.40 KB
- 文档页数:7
了解音乐歌舞在音乐歌舞电影中的作用一、电影音乐介绍电影是音画艺术,眼睛和耳朵两个器官是在第一时间接收信息的。
人们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一大原因,就是想听声音刺激。
电影能从无声发展到有声,这也正是人们对动效和声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摄影美术之外的表达形式。
为电影而创作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演奏通过录音技术与对白、音响效果合成一条声带,随电影放映而被观众所感知。
电影音乐是20世纪新出现的音乐体裁,有音乐的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在当代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电影音乐的主要特征视听统一的综合性电影基本上是一种视觉艺术,但听觉要素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部分。
电影音乐是在影片中体现影片艺术构思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
电影音乐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现代音乐体裁。
二、音乐对电影的影响(一)体现故事发生的时代的文化精神电影诞生一百多年米,除了默片时代以外,可以说,很多的影片部和声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两曲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随着电影和声乐艺术自身的发展,各自表现范围的扩大,功能张力的增强以及人们审美领域的不断拓展,,诸多的原因造就了电影中声乐艺术存在的必然性。
与此同时,电影中声乐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美学原则、价值体系、功能属性等方而的独特品质。
从人类文化生成的角度米看,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旅的文化都有其特定的时空位置,都是特定时代、特定空间的文化产物。
就中国声乐发展而言,每个时代都有其作为主流而存在的音乐形态。
无论是先秦的民间歌曲、唐宋的诗词大曲,还是近代的学堂乐歌、80年代以来的通俗歌曲,无不投射出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影像。
这些声乐是时代的声音,是特定时代生活、精神风貌、审美情趣的艺术化的留存。
因而,声乐也具有叙述历史、表现影像、展示时代文化精神的作用。
电影导演和声乐的演唱者的密切配合,不仅能有效地感染激励观众的情感参与,而且也很容易展示特定的时代文化精神。
电影音乐中的审美特性一以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周玉雪英国约克大学摘要:姜文作为中国鬼才导演,一直秉承匠心,将一些现实主义元素与个人思想情感相融合,并注入其电影作品中。
电影音乐是电影语言与音乐语言的融合,在电影音乐的选择方面,姜文导演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 审美观念。
在他的电影作品中,音乐不再只是配合画面的叙事工具,它自身的叙事能力和情感抒发能力,尤其 是通过音画结合的手段产生的戏剧性的叙事效果被大量使用和开发。
本文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从电影音乐中审美特性的角度探析姜文的电影中音乐的表现方式。
关键词:电影音乐审美特性姜文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 )01-0144-04姜文的电影注重对人性的思考和讨论。
其内容的 衍伸,更多的是讨论现实社会中出现的矛盾。
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的思想和行 为之间的矛盾、人的情感和欲望之间的矛盾、人的价值 观和行为选择之间的矛盾。
《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视作品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影片的背景立 足于文革这一中国特殊历史时期,在内容的呈现上和导演思想情感的表达上,还有对现实中矛盾的讨论上都进行了隐喻化手段的处理和情感的渲染。
其中电影 音乐的隐喻表达和艺术手段处理方式极为丰富。
本文 将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探讨其中电影音乐的审 美特性。
一、电影中音乐象征性的表现方式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其主要特征在于抒发情感。
电影音乐则是将音乐与电影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情感的表达。
在一些电影中,电影音乐是 一个隐晦表达导演思想情感的有效方式。
(一)时代的象征音乐记忆是影响观众观影过程中欣赏影片并加深 对影片理解的方式。
音乐所承载的信息是音乐记忆的 基础,观众对音乐的记忆就是音乐信息传递的结果。
因此,音乐的定位性对于创作者和欣赏者来说具有重要作用。
它不仅可以定位一种情感,还可以定位一个地 区,甚至是一个特定的时期。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的艺术特征分析【摘要】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的艺术特征包括主题音乐的兴起与发展,配乐与电影情节的结合,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受西方音乐影响的趋势以及音乐风格的多样性。
这些特征反映了当时中国电影音乐的独特风格和多样性。
随着年代的发展,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的艺术成就逐渐显现,展现出中国电影音乐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未来,随着技术和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电影音乐有望在创新和发展中继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艺术特征、主题音乐、配乐、电影情节、民族音乐、西方音乐影响、音乐风格、多样性、艺术成就、未来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电影音乐在20世纪30年代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征,随着电影制作技术的进步和音乐理论的发展,电影音乐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这一时期,许多优秀的音乐家纷纷投身到电影音乐的创作中,为中国电影音乐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为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主题音乐的兴起与发展在30年代的中国电影中,主题音乐往往通过重复的旋律或主题来强调电影中的情感和主题。
这种形式的音乐通常会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等关键场景中出现,以引导观众进入电影的氛围。
主题音乐还可以通过改变节奏和音色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氛围,为电影增添更多的表现力和张力。
随着主题音乐在3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尝试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为电影音乐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多样性。
这些音乐作品不仅可以独立存在,还可以与电影中的情节和对白相互配合,形成一种紧密的音乐与画面的关系,使电影更加生动和感人。
主题音乐在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还为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谈国产动画电影中音乐元素的审美特征如果说动画是赋予人物生命的过程,那么音乐就是给生命注入情感。
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别,既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辅助其他艺术活动完成任务,并在此基础上给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内心感受。
单纯地听音乐是独立于影像之外的,而电影音乐则与电影叙事相关。
如今,随着国产动画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意识到国产动画要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道路。
同样,在动画电影的配乐上我们也应该发掘一条适合国产动画的风格与模式。
鉴于此,本文着重研究国产动画电影中音乐元素的审美特征,以便促进国产动画电影事业的健康与持续发展。
一、动画电影音乐的特点近些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剧集层出不穷,动画音乐也在技术上、风格上呈现出了多样化和国际化,充分满足了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
通常来看,动画电影音乐具有自身的独特点,主要分为表现性和功能性,二者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动画影视音乐的质量。
其一,关于动画影视音乐的表现性特点,就是指动画片的画面可以让人们看到声音的来源,比如:在《我为歌狂》中,一共有四位主角,每个角色各自唱出的歌声都是有源音乐(如图1所示)。
其二,关于动画电影音乐的功能性特点,就是指观众无法从银幕上看到声音的来源,而要通过动画角色的对话、动作、心理活动等来了解情节所需的意境,例如迪士尼经典动画电影《狮子王》,通过气势宏大的交响乐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摇滚乐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独具一格是视听享受。
二、国产动画音乐元素的审美特征(一)相对完整性即使在声画同步之前,电影人就已经认识到音乐对电影的独特影响。
音乐是一种引起情绪反应的强有力的手段,经过多年的实践,音乐元素与和它们的影像暗示关联层面的某种惯例逐渐形成。
由于动画电影的特殊性,角色不能够像真人实拍的电影一样自主表演,所以动画电影往往是前期录音,其中的配乐也是與动画制作同时进行的。
在动画电影音乐的创作中,作曲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音乐与画面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叙事完整的动画故事必定要配以叙事完整的音乐。
解析电影音乐的作用和特征电影音乐是电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之一,可以为影片增色添彩,突显情感、氛围和节奏,引导观众进入电影世界,深入角色内心世界,达到更好的视听效果。
本文将从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和特征两个方面解析电影音乐的重要性。
1、烘托氛围。
在电影中,音乐可以营造出各种氛围,比如悬疑、紧张、欢快、悲伤、浪漫等,使观众更加融入到剧情中去,产生共鸣和情感反应。
2、引导情感。
电影音乐可以通过旋律和节奏引导观众的情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和剧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感动。
3、突出角色。
电影音乐可以通过塑造特有的音乐性格,为角色人物赋予独立性格,突出角色的个性特征,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
4、烘托情节。
电影音乐还可以通过情景分析和配合,烘托情节的高潮和转折,增强观众对电影的感官体验和审美趣味。
5、提高节奏。
电影音乐还可以通过节奏的加速和减缓,提高电影的节奏和氛围,使观众体验到电影的紧张和刺激。
1、紧密结合。
电影音乐和影片情节紧密结合,没有情节的支撑和展现,音乐就失去了灵魂。
2、情感表达。
音乐与剧情相结合,能够传递情感,有助于观众更好地情深入剧情,感同身受。
3、区分场景。
电影音乐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中搭配不同的音乐风格,使得音乐和场景贴合,从而烘托出场景的特色和情感。
4、奠定基础。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中最先进入观众耳中的元素,它可以为电影的情感基础铺垫,奠定整个电影的基础。
5、独立宗旨。
虽然电影音乐作为电影中的元素之一,但它也是具有独立宗旨和个性的,可以单独运作来达到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性表现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增强电影情节的氛围、突显人物的情感、加强观众的情感共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电影故事的一部分。
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性表现是多方面的,包括音乐与画面的搭配、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音乐的表达手法等。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性表现。
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之一是音乐与画面的搭配。
电影音乐并非简单的填充,而是与影像紧密相连。
电影音乐的选择和运用要与电影情节、人物性格、场景氛围等紧密结合,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音乐的起始、高潮、落幕都需要与影像的节奏相呼应,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一部优秀的电影音乐作品,往往离不开对画面情绪的精准把握,用音乐来加强和突显画面的情感。
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也体现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上。
电影音乐的旋律往往要求简单易记,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电影音乐的节奏也需要具有节奏感,能够准确地配合影像的节奏变化,从而产生更好的画面效果。
比如在惊悚、悬疑类电影中,音乐的快速节奏和紧张的旋律能够加强电影的紧张氛围,让观众跟随着音乐的节奏感受到电影中的情节变化。
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还体现在音乐的表达手法上。
电影音乐不仅是简单的旋律和节奏的堆砌,更是对情感的诠释和对故事的陪衬。
好的电影音乐应该能够准确地表达出电影中人物的情感,突出故事中的重要情节,从而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感受情感。
比如在一部悲剧电影中,悲伤的音乐旋律和缓慢的节奏能够增强电影中角色的悲伤情绪,使观众更好地体会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性表现是多方面的,涉及到音乐与画面的搭配、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音乐的表达手法等多个方面。
一部优秀的电影音乐作品不仅要与影像紧密相连,还需要具有简单易记、富有感染力的旋律,具有节奏感,能够准确地配合影像的节奏变化,同时还需要能够准确地表达出电影中人物的情感,突出故事中的重要情节。
浅谈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与艺术特征作者:王菁宸来源:《今传媒》2021年第11期摘要:电影音乐是伴随着电影艺术的出现和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成为当前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拥有自身独特的风格特征和存在价值。
基于此,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电影背景音乐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优秀电影作品提出了电影背景音乐的应用特点,最终总结出了其艺术特征。
笔者认为,中国电影音乐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初创期、成熟期、十年“动荡”期以及当前的蓬勃发展期四个阶段,主要是以音画同步、音画对位、音画平行的方式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电影作品中;不仅发挥着抒情功能,而且还极大地完善了影片故事内容,吸引观众注意力等,由此成为当前电影作品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电影音乐;发展历程;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1-0085-03中国电影音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由联华公司出品的《野草闲花》,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式创作出的《寻兄词》由此成为中国第一首电影音乐作品。
自此之后,随着音乐制作技术的不断升级以及人们音乐欣赏水平的日益提升,中国电影音乐不仅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呈现出迥异的制作特点与风格特征。
一、中国电影背景音乐发展历程(一)中国电影音乐的初创期1905年至1949年被称为中国电影音乐的初创期。
最初,中国的电影作品是以默片的形式出现,但在放映时却拥有相应的“配乐”方式。
如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沿用了西方“剧院音乐”的配乐方式。
银幕上是黑白的活动影像,银幕后则是由3~5人组成的小乐队,一方面,來活跃现场气氛;另一方面,帮助人们理解剧情。
从1929年由联华公司出品的《野草闲花》开始,有声影片逐渐兴起,电影音乐也成为电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这一时期,很多电影歌曲风靡一时,广泛传唱,如《渔光曲》《毕业歌》《天涯歌女》《十字街头》《义勇军进行曲》等。
影视作为一种视听艺术的结合,"声音"的创作在现在愈加被艺术创作者们所重视。
影视当中的"声音"成为与画面同等重要有时又更为突出的一个主要元素。
影视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是通过声、光、电、磁和机械来完成的,并通过画面语言、文学语言、音乐音响语言来完成的。
而音乐作为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表达元素,在影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说电影与音乐是骨肉相连的事物。
人们的眼睛和耳朵在同一时间接受讯息,视听觉共同作用于我们的大脑,音乐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并且一直保持着和画面的节奏统一。
音乐产生于劳动,在人类发展长河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在现代生活中,音乐更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事物。
不同场合总出现不同种类的音乐。
电影音乐,实际上在电影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深化主题,深化情绪,深化内容,渲染背景气氛,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等。
当我们讨论场景与场景,事件与事件,镜头与镜头之间所产生的对比,对观众造成视觉上,情感上的震撼时,我们发现音乐在其中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在影视作品中音乐与电影画面会组合成不同的音画关系, 从而产生影片独特的审美效果。
一部影片, 音乐、音效、语言的有机结合, 交替互补, 可以形成单一画面元素所没有的张力和强烈的表现力。
电影音乐具有抒发感情、参与叙事、展现环境、创造节奏等作用,是与电影其他元素相结合而起作用的。
视觉与听觉不属于同一范畴,可是作为电影这一综合艺术中的音乐,必须溶于整体之中,也就是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完全一致。
所以电影音乐必须服从影片整体的结构、节奏、必要性、长短等等。
每一部电影都有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电影中的各个艺术元素,诸如导演、摄影、表演、美术……都围绕着主题思想而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电影音乐则用音乐这一手段为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当然,这种作用的产生是各种艺术元素综合的结果,在电影这门艺术中尤其是这样。
不仅电影歌曲可以起到深化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电影乐曲同样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并且比用歌曲的时候多。
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性表现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性表现。
一部电影的音乐不仅能够为观众带来视听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的运用,电影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塑造角色、推动情节发展,从而提升整部电影的艺术品质和观赏性。
本文将从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性表现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1.情感表达电影音乐能够通过旋律、和声、节奏等音乐要素,直接触动人们的情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中的情感变化和角色内心世界。
比如在悲剧场景中使用悲伤的音乐可以加深观众的悲伤情绪,帮助观众更好地情感共鸣,使电影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2.氛围营造电影音乐可以帮助营造电影的氛围和情境,比如通过不同类型的音乐来表现不同的场景氛围,比如紧张的氛围、轻松的氛围、恐怖的氛围等。
通过音乐的引导,观众能更好地融入到电影所表现的环境中,增强电影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3.情节推动电影音乐还可以通过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
比如在紧张激烈的动作戏中使用快节奏的音乐,可以增加观众的紧张感和刺激感,使电影情节更加生动有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强电影的观赏性。
4.人物塑造电影音乐可以为不同的角色创造各自的音乐主题,通过不同的音乐主题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内心世界和成长轨迹,从而更好地塑造角色形象。
一个鲜明的音乐主题能够使角色更加鲜活和有个性,增加角色的艺术魅力。
5.整体配合电影音乐还需要与影像、对白等其他要素进行协调配合,形成一个完美统一的整体画面。
良好的音乐配合可以提升整部电影的质感,使电影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1.创作手法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首先体现在作曲家的创作手法上。
优秀的电影音乐往往需要作曲家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和创作技巧,能够根据电影的情节、题材、风格等特点进行合理创作,做到既符合电影情感需要,又具有独特的音乐艺术魅力。
2.音乐风格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还体现在其音乐风格的多样性上。
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性表现电影导演为了使影片故事情节的渲染性达到最大化, 一般会借助音乐来实现这一目的, 利用音乐诠释影片的内容。
作曲家会根据电影导演的整体思路, 深入了解影片故事中所要展示的主题思想才会进行音乐的创作构想。
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结合, 需要体现出电影的艺术构思和美学欣赏的原则。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电影音乐具有“画面音乐”之称。
电影音乐, 顾名不难思义, 是进入电影中的音乐,音乐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使命, 体现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这就决定了它带有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审美属性:一方面,它具有音乐艺术的审美属性, 例如抒情性、形象性、表现性、表演性、节奏性、韵律性等: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电影艺术的审美属性, 诸如互动性、综合性、蒙太奇性、画面性、银幕性、造型性等。
这种特殊的审美属性, 决定了电影音乐特殊的审美品格――电影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关联性电影音乐不像普通的音乐只为展示自己的美, 而是要完成电影整体的艺术意图的传达。
不论是引起听者的联想和想象也好, 还是直接唤起人们的情感认知也好, 还是纯粹展示音乐本身的美也好,纯音乐都不存在同另一个外在的艺术元素之间的关系问题。
当音乐进入电影艺术以后, 音乐与画面的形象一同出现, 画面中表现的剧情和展示的人物性格、场景的气氛都变得具体而真切画面中的一切对于音乐是在进行客观说明的。
由于音乐与电影画面中展现的事物、人物与电影情节的密切关系, 人们往往根据画面的形象内容和电影的剧情来感受音乐。
而作曲家进行电影音乐创作时不能像创作纯音乐时那样自由发挥, 因为音乐被置于故事氛围和情节之中。
当音乐被附上直接可观、生动的画面时, 人们对音乐的感受自然会与故事内容联系到一起, 产生比较明显的感受和理解。
电影音乐要从属于影片的总体构思, 它必须要受到影片作为母体的制约, 不能离开电影本体范畴。
电影《美丽人生》的音乐之所以一次次打动观众的心, 是因为它的出现让观众看到一颗父亲对孩子的无私之爱。
(二)电影音乐的审美形态具有多样性电影音乐的审美形式丰富多彩, 无论是器乐还是声乐, 无论是民族音乐还是外国音乐,只要符合人物和场景, 就被赋予了灵魂, 就能深入观众的心里。
如《恋爱通告》中的古筝曲、美国影片《星球大战》中的交响音乐,《我的野蛮女友》中的《D大调卡农》等。
在电影《英雄》的配乐《风》中, 将日本鼓用中国的传统打法演绎并且加入中国叉和人声, 听起来杀气腾腾, 震人心神。
在电影《夺命感应》的电影配乐中加入了澳大利亚土著人的乐器作为音乐的表现形式, 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效果。
电影《英雄》中,西洋交响乐团发挥了巨大的表现力,北方粗犷、豪迈、果敢的人物性格和帝王霸气、大漠孤烟、黄沙漫天的意向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三)电影音乐的审美指向性电影音乐是以电影为载体的特殊艺术形式, 其内容必然是为电影服务的, 电影中的音乐是有目的存在的, 或反映主人公心情, 或烘托影片气氛, 或控制影片节奏等。
总之, 它必须受到电影情节和画面的制约。
如在反映主人公内心情感时, 观众从视觉上得到的审美特征是人物最直接的喜怒哀乐, 音乐的作用就在于对这种内心进行一定程度的渲染。
电影逐渐走向高潮时, 观众的审美更多关注在多角度变化的画面、局促的电影节奏上, 衬托的音乐也必须具有紧张、刺激的审美特征, 因为只有这种明确的指向性, 才能保证音画一致。
《与狼共舞》中, 影片的最后, 狼叫声的原生态音乐, 哀伤、壮丽,宣告了印第安马背文明的结束, 引起观众对于现代文明发展造成的破坏的深切思考。
(四)电影音乐的乐段组合性从宏观上讲, 电影主要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综合, 亦即画面艺术与声音艺术的综合。
而在电影的声音艺术中, 音乐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电影音乐不同于一般的音乐的一个重要价值特征是它不具有时间上的连贯性, 而是以间断的形式呈现。
电影情节的变化推进和画面的跳跃性以及音乐和画面的从属关系造成了电影音乐的这种价值特征。
电影音乐受到蒙太奇结构的直接制约。
描写情感情绪完整的纯音乐很难配合电影急速跳跃的画面。
电影音乐有相对完整的片段, 但大多数情况下, 电影音乐是数以秒计的短促片段, 把这些片段组合才构成一部电影的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必须与电影画面紧密结合, 并遵循电影叙事的时空系, 其内容、结构、长度, 都必须由电影的要求来决定。
(五)电影音乐的审美效应产生的吸引力巨大许多电影音乐到处演唱、演奏, 甚至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程度, 电影音乐成为音乐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许多电影音乐作品, 也成为名歌、名曲。
影片《霸王别姬》的音乐《当爱已成往事》, 《人鬼情未了》的音乐《奔放的旋律》, 《海外赤子》插曲《我爱你, 中国》, 影片《魂断蓝桥》的插曲《友谊地久天长》《泰坦尼克号》的插曲《我心依旧》等, 都为影片的传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而那些以演唱电影歌曲而闻名的歌星数不胜数, 如席?卜?•迪翁、惠特妮•休斯顿、成龙等。
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聂耳、雷振邦、谭盾, 著名电影音乐指挥家尹升山, 著名电影音乐歌唱家郭兰英等, 更为广大观众所熟知。
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和录音器材的不断更新, 电影音乐越来越为大众所喜爱认可, 欣赏电影音乐也成为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作为电影艺术的基本结构元素之一, 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是多方面的。
(一)电影音乐营造画面的具体氛围, 渲染声画合一的艺术效果音乐都在抒发着情感, 使作品中的人物有感而发, 揭示了人们的内心活动。
在电影《雏菊》中, 贯穿电影的配乐是由钢琴和小提琴打头阵, 多了大提琴的浓墨, 整首乐曲就具有神奇的力量。
音乐由小提琴开篇,紧接着钢琴响起, 这种基调让人的眼前闪过的是一种充满阳光、宁静和谐的生活。
当过渡到女声和声和大提琴混合时,女声空灵的唱腔衬托着大提琴的厚实, 让人的心也不由得跟着震颤, 这好像置身于梦境一般。
画面中的雏菊花在微风的吹拂下,有节奏地颤动着, 而大提琴的琴弓正是随着雏菊的颤动而有节奏地触碰着琴弦, 神奇的画面, 让受众感到每一次触弦, 雏菊的颤动是那么有力。
隐喻了女主人公其实拥有不为人知的力量, 埋藏在她看似柔弱温柔的外表下的是一颗寻找真爱并且为爱人牺牲的坚强的心。
(二)电影音乐能最大限度地丰富作品的表现手法, 有效地提升作品的质量品位以强烈的感染力、震撼力强化艺术效果。
《美丽的大脚》是一部立意清新的唯美电影, 电影中多用意象的艺术手法来展现自然背景、文化思考、生存状态、民俗风情等。
静态的画面中插入非常和谐的音乐和静止的画面相互交织、相互融合, 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展现了乡村教师的善良和质朴,引领观众进入一片纯净美好的艺术天地。
通过音乐和流动画面有机融合, 在观众心目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
《恋爱通告》虽然是一部爱情文艺片, 但是其中的主题音乐《你不知道的事》贯穿剧中, 让每个怀春的少女憧憬爱情的美好。
(三)电影音乐在电影中还能激发联想, 引发时空的转变帮助画面转接欣赏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联想的过程. 我们不可能将电影音乐视作一串简单的音符在连续进行。
电影音乐往往采用一些特别的音乐来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联想, 有时通过音乐交代时间背景。
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以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革命歌曲乃至《国际歌》的片断, 表现了“文革”时期的时代背景。
让受众联想到那个时代的生活状况。
通过视听, 观众内心会自然产生一种心理联想, 这种联想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及音乐的渲染, 在观众的心目中会出现一种不自主的情感释放。
(四)电影中的音乐可以帮助剧情加大情绪的渲染我们都知道电影如果没有了音乐就显得毫无生气, 音乐给大家带来的不光是听觉上的享受和剧情上的渲染, 更重要的是加大了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电影情节从一开始直到发展过程到顶端都需要音乐起着调节作用。
轻重缓急之间使观众产生了联想的享受。
这就是优秀的电影给观众美的感觉和评价。
例如在日本很有名的电影《东京审判》中, 就是按照音乐节奏和电影情节发展合拍共进的。
开始时音乐低缓, 到了高潮阶段音乐开始激荡热烈, 让人感觉心跳加快。
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音乐的节奏也是伴随剧情的发展不断变化节奏, 来烘托电影达到艺术的顶峰。
(五)电影音乐抒发着情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有感而发, 是人们内心活动的揭示电影是艺术,而艺术是对生活的升华, 因此其也承担了弘扬善良、美丽,鞭笞凶恶、丑陋等责任, 即电影的抒情功能,而抒情功能最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的描写以及一些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感和心境, 而这也正是音乐的表现力所在。
观众通过音乐的抒情, 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物, 并形成对人物的喜爱或憎恨。
影片《人工智能》中的略带金属质感的间奏,《红颜祸水》的悠扬华美之曲, 《侏罗纪公园》中时而壮美时而婉转但都不缺乏气魄的和声, 《冲出亚马逊》中时而低沉、时而高亢但总给人以振奋的乐音,都让受众完全沉浸于影片中, 被影片的情绪所感染。
三、结语电影音乐的审美特性在于它形成了对电影主题思想的融合与烘托, 显示出电影音乐语言审美特征上的升华, 展现音乐与特定画面结合上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这些审美属性是征服观众的深层原因所在。
电影音乐在伴随电影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已经具有自身一套完善的创作体系, 电影音乐这种画面与音乐“化合生成”的特殊艺术作品,必将如其他优化变异的事物一样, 以独有的杂交优势, 呈现出巨大的创造性、丰富的表现力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