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7、高中美术《人间生活》
- 格式:ppt
- 大小:34.10 MB
- 文档页数:121
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案范文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案范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1、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和风俗画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这些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历史文献价值。
3、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的生活。
课时:1课时教学思路: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脱离宗教时代之后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并理解促进艺术家创作这些作品的社会观念是什么,以及这些作品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活有什么帮助。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美术主要是为了宗教和政治信仰服务,比如: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金字塔、《女史箴图》、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佛本生故事》等(图片展示),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人类脱离宗教时代之后,艺术家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开始关注自己的真实生活现象,美术也自然转变为描绘人们的日常生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课本的第四课《人间生活》,了解一下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时期的画家所描绘的他们眼中的真实生活。
(板书“人间生活”)二、讲授新课:其实早期的美术作品中并非没有表现人间生活的情景,汉代的画像砖石上就保留着很多生动的生活劳作场面,但他们不是为生人而修建的。
如:东汉《戈射、收获画像砖拓本》南宋大足石窟雕塑《养鸡女》而真正把人间生活作为美术创作题材的美术作品在我国主要开始于隋唐时期,在西方则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
我们分别来学习一下。
<一>、隋唐时期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佛教美术最为兴盛的时期,除此之外,这时也开始出现一些表现贵族生活的美术作品,其中最为典型的题材是“仕女画”,它们不再以对女子进行道德教化为目的,而是专门描绘宫廷妇女的日常生活。
高中美术《人间生活》说课稿第一篇:高中美术《人间生活》说课稿高中美术《人间生活》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上篇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第一课时,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1.教材分析这节课主要讲述《人间生活》(中国古代美术作品部分):教材列举了从唐代到宋代的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并分析了这些作品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本节课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讲述与思考、体验与探究、使学生真正认识理解画家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
能力目标: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美,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2)教学要点重点:美术作品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难点: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生活。
兴趣点:画家是怎样捕捉并表现精彩的生活。
2.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法、练习法等相结合。
综合运用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比较式鉴赏。
3.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5分钟)①播放背景音乐《生活》②出示字幕:《美术鉴赏》上篇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第1课时(2)复习导入(2分钟)以古筝曲为背景音乐,多媒体课件(每幅6秒的速度)展示关于宗教方面的美术作品。
并同步讲述: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宗教和政治因素的不断减弱,艺术家们开始把世俗生活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
他们的灵感主要来自于现实社会中真实的生活场景,即描绘人间生活。
板书课题:人间生活(第1课时)(3)新课讲授,创设情景(28分钟)①播放影视片段《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局部(3分钟)(以启发式、谈话式)(3-4学生回答)。
看视频思考以下问题: 剧中讲述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剧中妇女的体型是胖还是瘦?她们穿戴的服饰有何特色?在你印象中这个朝代的社会状态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回答:唐朝;比较暴露、领口低、颜色很鲜艳;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思想开放。
《人间生活》教学反思
本课是《人间生活》第一课时的内容,上好一节美术鉴赏课,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我一直在探索。
本课由于学生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较多,在教学时间上略显紧凑,以点带面,让学生体验隋唐五代、宋朝那段历史时期艺术家所表现的现实生活,由于高一年级学生美术欣赏基础不高,因此,教学中要着重在对两幅美术作品的欣赏上,拓展教材内容,挖掘学生易感兴趣的知识点,生动灵活的展开教学,善于抓住作品的鉴赏切入点、有主有次、以点带面,把作品放入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学生便会主动走入你的课堂。
本节课我紧抓住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教学、新课程要求的新方法,在教学中始终注重以各种方式(比如挖掘作品有趣的地方、有趣的问题、视频短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学生不但眼观耳听、而且手动:注重创设情景,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觉不是美术欣赏的旁观者,而是融入其中,是参与者。
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以问题教学法,设置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交流,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
总体感觉,本人认为这堂课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教材分析:本讲教材以《捣练图》、《韩熙载夜宴图》和《清明上河图》为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表现世俗生活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经过前面课程学习,高一年学生了解一定的美术鉴赏方式,通过不同的鉴赏方式,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的理解,通过感悟式鉴赏方式使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展开丰富想象,用比较式鉴赏让学生更直观的与自己生活体验作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教学准备:唐、宋有关日常生活的影视片断,相关网络搜索链接的查看与确认,图片、资料,课件制作。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美术在题材上开始关注世俗生活的时期,美术创作题材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2、让学生了解我国唐、宋两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所表达的社会观念有何差异。
3、让学生尝试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料。
教学重点:1、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学会如何使用互联网搜索作品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1、美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及历史文献价值。
2、如何甄别、筛选搜索到的信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本课(师)播放:白居易:长恨歌,伴奏:霓裳羽衣曲,(生)聆听……(师)大唐帝国是中国古代史上光辉灿烂的一段时光,它曾经以自己绚丽光彩照耀了整个的世界。
盛唐时期的中国,国富兵强,通过由国都长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丝绸之路,将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四海,世界各国的国君、使臣、客商、僧侣、学生、工匠、医生、胡姬纷至沓而来。
他们一旦进入了大唐帝国的领土,看到那些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无不由衷的赞叹(摘自:百度百科)现世生活如此美好,唐代艺术家纷纷将目光由天上转到人间,用他们手中的画笔开始描绘美好的人间生活……。
设计说明:通过长恨歌、霓裳羽衣曲等唐代的经典,把学生带到大唐盛世,从而进入本课【新授】课题:人间生活(板书)一、反映宫廷生活的人物画(板书)1、唐代张萱:《捣练图》(板书)(师)介绍作品之前组织学生看视频: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汉唐乐府梨园教坊(捣练图)(2分钟)提问:根据视频,讲一讲这幅画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与艺术特色。
普通高中《美术鉴赏》上篇《人间生活》第2课时教材分析:⏹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这是《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当美术家开始关注生活的时候,中外美术创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宗教美术呈现世俗化趋势。
因此与前面所学的内容有着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但也有着质的区别。
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欧洲文艺复兴以及17、18世纪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了解有代表性的日本浮世绘作品。
理解美术创作与社会的关系,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的。
⏹能力目标:灵活运用美术鉴赏的各种方式鉴赏美术作品。
能够从尝试体验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途径。
⏹情感目标:弘扬民族精神,倡导“以人为本,与人为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教学重难点:⏹重点:欧洲文艺复兴到18世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及作品所体现的审美特征、社会观念和历史文献价值。
⏹难点:欧洲中世纪以来绘画风格、创作观念的演变;及从“尝试体验”中出现的问题。
⏹1、学习者特征分析:⏹现在的高中生思维活跃,见解独到,因此本课侧重于从学生个人的角度去体会艺术家如何表现生活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理解美术作品跟日常生活的关系,合理运用感悟式、形式、社会学式和比较式鉴赏,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作品。
⏹2、文本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本课内容多,跨度大,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才能达到预定目标:如情景营造,图片显示焦点透视,视频欣赏,作品欣赏,图表归纳人物画的历史背景、表现主题、艺术形式等方面。
⏹3、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分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合理使用启发式、问答式教学,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体验相结合。
综合运用感悟式、形式、社会学式和比较式鉴赏。
⏹4、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准备:⏹教具:多媒体播放工具、照相机、小卡片。
⏹学具:教材、笔记本(或作业纸)、笔。
⏹教师:⏹1、出示课题。
⏹2、播放动画视频和背景音乐。
(林志炫《蒙娜丽莎的眼泪》)⏹3、将学生分组就坐。
美术《人间生活》教案(湘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能够运用这些技巧表现人间生活的场景。
2. 通过观察和分析人间生活的场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人间生活。
4.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学会相互欣赏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学习绘画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 观察和分析人间生活的场景,感知生活的美好。
3. 创作人间生活场景的绘画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绘画基本技巧,能够表现人间生活的场景。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绘画技巧生动表现人间生活的场景。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绘画材料等。
2. 学生准备绘画作品展示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人间生活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学习:教师讲解绘画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并示范绘画过程。
3.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所学技巧,自行创作人间生活场景的绘画作品。
4. 作品展示:学生将作品展示在展示板上,相互欣赏和评价。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作品展示和学生的互动表现,评价学生在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方面的进步。
2.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绘画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当地画家或艺术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绘画经验和创作心得,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拓宽审美视野。
3. 开展绘画比赛或展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和自信心。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绘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