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合同法》
- 格式:pdf
- 大小:164.05 KB
- 文档页数:4
《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评注合同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交易关系的法律规范,对于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交易具有重要意义。
而《合同法》第52条第5项则是合同法中的一项重要规定,涉及到合同效力的认定和处理。
在实践中,许多合同纠纷都涉及到这一条款的适用和理解,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评注显得尤为重要。
《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
”具体而言,强制性规定是指那些为了保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特定群体利益而作出的,不允许当事人自由协商变更的规定。
如果合同内容违反了这些强制性规定,则会被认定为无效合同。
该条款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合同,包括买卖、租赁、借款、担保等各类合同。
在实践中,该条款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合同内容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如:合同标的物属于限制流通物,合同约定了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等;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如:合同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等;合同存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序良俗的情况,如:合同中存在欺诈、胁迫等因素;合同标的物属于法律禁止流通物,如:禁止流通的财产等;以一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为例,出租人将一套房屋出租给承租人,但该房屋属于违法建筑,双方签订的租赁合同被法院认定为无效。
原因是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出租人未告知承租人该房屋为违法建筑的事实,导致承租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了合同。
最终法院根据《合同法》第52条第5项的规定,认定该租赁合同无效。
根据《合同法》第52条第5项的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
这里的“强制性规定”指的是国家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手段所作出的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规定。
如果合同内容或者履行过程中违反了这些强制性规定,就会影响合同的效力。
在上述案例中,出租人未告知承租人房屋为违法建筑的事实,导致承租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了租赁合同。
根据《合同法》第52条第5项的规定,该租赁合同应被认定为无效。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评析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在某些情况下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具体如下:
1.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2.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3.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4.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
的。
5.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此外,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这一规定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劳动者提供了一系列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有助于防止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的权益。
同时,这一规定也有助于促进用人单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企业的劳动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在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可能会滥用这一规定,通过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来迫使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以达到降低用工成本的目的。
因此,劳动者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应该注意保留相关证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为劳动者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在具体实践中仍需注意相关问题,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理性的困惑:请求权竞合理论解构--兼评我国《合同法》第
122条
周清林
【期刊名称】《现代法学》
【年(卷),期】2003(025)001
【摘要】请求权竞合是什么?真的有请求权竞合存在吗?本文从法典编纂中人类理性的狂妄和理性本身的局限性出发,在评价各家理论的基础上认为,请求权竞合仅为现象,实质上并不存在请求权竞合.在真正意义上,请求权竞合只反映一类法律关系, 只是囿于类型的局限,请求权竞合呈现在两类法律关系中.援用对话哲学的方式,通过两类法律关系之间的对话,本文力图使之趋于真实.
【总页数】8页(P40-47)
【作者】周清林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418
【相关文献】
1.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理论及比较法研究--兼评我国《合同法》122条及相关司法解释 [J], 岳巧轶;潘巍松;;;
2.浅谈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处理--兼评我国《合同法》第122条之规定 [J], 王志华
3.从加害给付看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之竞合——兼评《合同法》第122条 [J], 陈良涛
4.从加害给付看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之竞合——兼评《合同法》第122条 [J], 陈良涛;
5.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冲突时的请求权基础——兼评我国《合同法》第41条后段之不合理性 [J], 张建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合同法编》(审议稿)民商合一的规范技术评析一、问题民商合一的实质是私法的商事化,其将传统上属于商事性质的规则融入了普通私法,使得商法不再成为特别私法。
从这个意义上,私法的商事化同时代表了商法的胜利及商法走向实质性的灭亡。
[1]但这也只是从整体意义上而言的,从相关法律规范的表达上,民商合一的法典仍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民商事之间应有的差异。
瑞士、意大利和荷兰等采民商合一的国家的民法典在将可以一般化了的商事规则整合入民法典的同时,也将那些仍然仅适用于商事活动的规则进行了体系性或特别安排,因而在规范表达上既体现了民商融合,也体现了一定的商事规则的特殊价值。
1999年《合同法》是在原《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基础上,并主要参考《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出台的,它们均主要以企业或经营者为调整对象的合同,亦即其主要内容为商事的,因而相应规范表达主要体现了商事性质。
但由于该法同时还调整“包括自然人之间的买卖、租赁、借贷、赠与等合同关系”,[2]有关规范还体现着其民事性质。
也就是说,1999年《合同法》是以商事为主,民事为辅的规则体系。
作为民商合一的典范,其不仅应在形式上实现民商合一,也应在实质上实现民商合一。
前者是指合同法之外不需要另行单独制定有关商事合同的专门立法,后者是指合同法的有关内容既要体现出民事规则与商事规则的统一,也要体现出二者之间应有的差异。
但从实际情况上来看,1999年《合同法》将民事规则与商事规则进行了统一,所有合同不分对象与行为性质均适用同样的规则,而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3]在1999年《合同法》基础上,《民法典分则·合同法编》(审议稿)(以下简称《合同法编》(审议稿))关于民事规则与商事规则的合与分上体现出了较高的技术性,将能够更为合理地适用于经济生活实践之中。
但同时也能够发现,该审议稿对于民商合一的规范技术及表达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国新合同法中的表见代表制度评析摘要:表见代理制度在我国新合同法上的确立,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对交易安全保护的重视。
有关表见代理构成要件的理论纷争,是对这一制度作用于实际生活所应当发生的具体效果以及立法选择之合理性的不同角度的观察结果。
关键词:表见代理;构成要件;合同法我国新合同法第49条对表见代理作了规定。
此规定宣告了新合同法制订过程中就这一制度有关问题之激烈争论的结束。
但是,结束的当然仅是立法的选择而非理论的探讨。
为此,特对之作如下评析,以使新合同法上这一制度的实施能够符合立法者的初衷。
一、立法根据:表见代理制度的法律价值在我国新合同法颁布以前的民事立法中,并无表见代理的明确规定。
虽然早在80年代中期,理论界便有人提出了在我国建立表见代理制度的主张,但这一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直至近几年,表见代理制度方渐成研究热点。
并作为颇具代表性的新制度写入新合同法草案第一稿(学者建议稿),并最终为新合同法所确定。
表见代理制度重新“崛起”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合同立法保护交易安全之价值取向的进一步确立。
合同法上的交易安全是交易环境应当有的一种确定状态,亦即交易者基于对交易行为合法性的信赖及对交易行为效果确定性的正当期待而进行的交易,应当获得法律的肯定性评价,否则,交易活动便会因其过分的危险和不确定而迫使交易者过分谨慎,从而抑制其从事交易的积极性。
实质上,交易安全的保护对象为交易秩序即社会整体利益,而此种保护,则通常以牺牲某种个人利益为代价。
而表见代理制度,则是以牺牲本人(无权代理之“被代理人”)利益为代价,通过侧重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达到保护交易安全的目的。
历史上,表见代理制度肇始于1900年德国民法典。
崇尚理性的德国人在抽象出代理人之三方关系的同时,以极其严谨的逻辑演绎确定了代理制度的基本法则:首先,代理权之存在,得产生本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其次,代理权之行使,得产生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第三,代理权之实现,得使代理行为法律效果归属于本人。
《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评注《合同法》是我国司法实践中最为重要的一部法律法规之一,它对于规范和保护合同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第52条第5项是合同法中的一项重要规定,它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和违约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对《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进行评注,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看《合同法》第52条第5项的具体内容:“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违约方应当依法支付对方合理支出的费用,使其不致因订立或履行合同所发生的费用损失:(五)在合同订立前,违反正当原因单方解除或变更合同的。
”从这一条款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主要涉及的是在合同订立前,违反了正当原因单方解除或变更合同的情况下,违约方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在实践中,合同的解除和变更一般会经过双方协商一致,并按照约定的条件和方式进行。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一方可能会违反合同约定,擅自解除或变更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
《合同法》第52条第5项的出台就是为了解决这种情况下的赔偿责任问题。
根据《合同法》第52条第5项的规定,当事人在合同订立前,如违反正当原因擅自解除或变更合同,违约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支出的合理费用,以补偿其因此而产生的费用损失。
这就意味着,如果有一方违反合同约定,擅自解除或变更合同,对方可以要求其承担因此而产生的费用,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那么,什么是正当原因呢?《合同法》并没有对正当原因做出明确的定义,因此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一般来说,正当原因是指合同当事人的合理需求或者合法权益所要求的合同解除或变更行为,例如合同中约定的某种情况发生,或者遇到不可抗力等情况下,一方有权解除或者变更合同。
在适用《合同法》第52条第5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费用支出必须是合理的,即是为了实现合同目的或者因解决合同问题所必要支出的费用,而不是过度或不必要的费用。
其次,费用损失必须是因合同解除或变更而直接产生的,而不是由其他原因导致的费用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