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水谷摄入不足,无以滋养骨骼亦是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原因。
3
脾肾两虚
肾中之精气为后天形体之基础,而肾中所藏
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化生与补充
4
。
风寒湿痹阻癖血阻滞
肾中精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深侵入骨, 导致脉络痹阻,骨失所养。
病理机制
骨重建功能衰退
病理机制
骨源性干细胞减少和成骨分化障碍
维生素D缺乏 抑制性免疫调节减弱
临床表现
1.疼痛
以腰背部疼痛最为常见。开始为活动或劳累后疼 痛,逐步发展为持续性的,以腰痛为主,有时背部、 腰骶、腰臀及股后均可出现,但多不超过膝关节。 疼痛部位广泛而不固定,此起彼伏,时重时轻。
临床表现
2.身高减低、驼背
由松质骨和皮质骨组成的骨骼中,松质骨更易发生骨质疏松改 变。特别是脊 椎椎体前部,几乎全部是松质骨,而且支持体重,负重量大,若已 发生胸椎和腰椎的压缩变形,则出现身长缩短和形成驼背,易产 生症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骨密度低于同性别峰值骨量的1个 标准差以上,但小于2.5个标准差为低骨量,骨密度低于同性别 峰值骨量的2.5 个标准差以上为骨质疏松,若在后者基础上伴 有自发性骨折则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
常见的继发性原因有: 1.内分泌代谢性:如糖尿病、性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Cushing 综合征; 2.肿瘤性: 如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及肿瘤骨转移; 3.药源性: 如长时间服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华法令、肝 素及过量的甲状腺素; 4.营养缺乏性: 如维生素K、C、D 缺乏, 蛋白质缺乏; 5.胃肠道疾患; 6.风湿性: 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 疮等; 7.废用性: 如长期卧床、制动、失重; 8.肾性骨营养不良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