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学习共同体对学习者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48.54 KB
- 文档页数:3
国家开放大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1)》复习题库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数据、信息、物质和能量是组成世界的四大基本要素。
(×)2.完成3次大作业和全部自测题,就完成了课程的全部形成性考核任务。
(×)3.在“用计算机教孩子真正的数学”的讲座中,演讲者认为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孩子如何运算,而没有用足够的时间去教孩子如何把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求证——这计算机能够帮助数学教育解决以上问题。
(√)4.判断此目标的描述是否正确:“完成全文背诵。
”(√)5.判断此目标的描述是否正确:“教会学生20个生词。
”(×)6.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7.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当前状态与期望达到状态之间的距离。
(√)8.教学目标设计是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较为宏观的把握。
(×)9.全文搜索引擎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主流搜索引擎,国外代表有Google,国内则有著名的百度。
(√)10.评价数字化学习资源时,先进的技术和美观的呈现效果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
(×)11.如果要避免搜索某个词语,可以在这个词前面加上一个减号(“-”,英文字符)。
在减号之前必须留一空格,“-”和检索词之间也必须留空格。
(×)12.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学生能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的刺激,更丰富的学习情景,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被结合在一起。
(√)13.整合课程实现的是学生的经验整合、社会整合和知识整合。
(√)14.整合了信息技术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没有任何优势。
(×)15.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于学生先前经验和教学内容的情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同学资源、教师资源主动建构知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从中心走向边缘。
“两微一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的作用方麒琛如今,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接受信息和教育的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
“两微一端”中“两微”即微博和微信,“一端”就是新闻客户端。
本文通过对“两微一端”在高校发展的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两微一端”存在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中发挥作用不理想等问题。
导致问题的原因有缺乏有效的监管、思想教育者的素质满足不了“两微一端”发挥作用的要求、部分高校缺乏对网络技术平台的建设的重视。
综合分析后提出以下对策:加强对“两微一端”的监管,并推进制度建设、提高思想教育者有效利用“两微一端”教育方法的能力、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技术平台。
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两微一端”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两微一端”在高校发展的现状目前,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广州商学院等众多高校纷纷开通了官方的微博和微信,通过微博、微信传播正能量,引领大学生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展示了高校的新形象,具有受众范围更大、自主性更强、更具舆论引导力的特点,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不足,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同时,通过微博、微信的交互性,促进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了大学生们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热情,使其积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言献策,受到了教师和在校大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两微一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宣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阵地。
2“两微一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原因分析2.1“两微一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2.1.1 存在有违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信息在这个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们每时每刻都接受着来自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也潜移默化地被这些信息所影响。
部分大学生由于不具备一定的自控力、辨别力和选择力,在面对信息洪流时,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出现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等。
青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通过总结,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不足,为个人发展提供参考和改进的机会。
在总结中,我们应该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和事实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通过内容青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的参考,我们可以提高总结的质量和水平,写出更加优秀的总结作品。
青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精选篇1)网络文明建设是当前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为一名普通网民,我深感自己有责任积极参与其中,推动网络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要保持网络行为的文明礼仪。
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常常因为隔离的物理距离而忽视了与他人的互动。
因此,要注意在网络上言行举止要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
与他人交流时,要用友善、和善的语言进行沟通,避免冲突和争吵。
同时,要遵守网络道德,不发布违法、淫秽、恶意攻击或侮辱性言论,也不散播谣言和虚假信息。
其次,要注重自身网络素养的提升。
网络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每个人都有一种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要学会审慎使用网络,遵守互联网法律法规,增强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和辨识能力。
同时,要培养自己对网络世界的正确认识,不盲目追求网络名利,不沉迷于虚拟世界,不陷入网络欺诈和网络侵权的陷阱中。
再次,要运用网络力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互联网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工具,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通过社交媒体、微博、*等平台,积极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和议题的发酵,传递正能量,共建良好的网络生态。
同时,要关注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主动参与网络监督,严厉谴责网络谣言和不良行为,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健康。
最后,要鼓励多元化的网络文明表达形式。
网络世界是一个开放、多样化的空间,我们应该提倡多元化的网络文明表达,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和辩论。
网络中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和思想,我们要保障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自由,但是不应该用言语伤害他人,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并遵守基本的公序良俗。
构建基于微博的大学英语学习共同体摘要:微博以其独特的交互性、增强情感交流、碎片化、即时性和原创性等特点促进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大学英语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运转,使学习共同体发挥最大效应,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微博大学英语学习共同体交互性归属感一、学习共同体共同体概念始于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滕尼斯的《共同体和社会》,强调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1]。
国外教育领域,教育家博耶尔1995年首先提出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概念,认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2]。
我国教育领域,也有学者将其译为“学习社区”。
学习共同体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3]。
该定义强调了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在构建知识过程中的相互分享,学习者能够有归属感;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帮助,不仅仅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
学习共同体以社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从知识的建构性出发,重视知识意义的合作建构,鼓励学习者之间的经验交互,关注社会文化的学习情境。
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互活动,对其认知产生促进作用;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相互提供建议和帮助,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的动力[4]。
因此,依托网络建立英语学习共同体可以提高学习者的集体归属感与凝聚力,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虚拟的共同学习环境,共同交流和参与探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不断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然而微博的出现为英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全新模式。
二、微博应用于教学现状微博是web2.0时代网络技术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人类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美国社交网站twitter是最早的微博网站,用户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断更新140个字符以内的消息。
社交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与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进步,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教育领域,社交媒体所带来的影响尤为显著,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与交流渠道。
然而,社交媒体在教育中并非没有挑战和风险。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社交媒体的教育应用1. 促进学习和知识分享社交媒体为教育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上分享知识、讨论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微博、微信、Facebook等社交平台发布学习资源,包括课程资料、学习指南、视频讲座等。
学生们也能够通过平台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这种互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增强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
2. 丰富的学习资源社交媒体能够打破信息获取的壁垒,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
许多教育机构和教师都会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在线课程、研讨会、学习视频等。
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YouTube上有许多高质量的教育频道,内容涵盖从数学、科学到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吸引了大量学生观看和学习。
3. 开启全球化视野社交媒体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连接在一起。
通过社交平台,学生可以参与国际项目、在线交流和全球合作,开阔视野,增加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这种全球化的学习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加游刃有余地适应多样化的工作环境。
4. 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社交媒体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教师提供了更多了解学生需求的机会。
通过观察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反馈和表现,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不仅如此,社交平台也使得教师可以进行课后的补充沟通,帮助学生解答疑惑,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二、社交媒体应用中的挑战1. 信息过载与虚假信息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导致了信息的爆炸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