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边缘构件配箍率(100617)
- 格式:xls
- 大小:3.14 MB
- 文档页数:1
抗震等级3
最小箍率轴压比
0.92780.9280.4以上
1.17230.6366670.3~0.4
《0.3就是构造配箍率计算
外箍面积 50.3
外箍长度4200
箍筋的直径
拉钩面积0分布长1880
拉钩长0
分布直径50.3850
核心区面积 241600分布间间距2001078.5
箍筋或拉筋间距100分布核面积24160012113
钢筋体积211260
配箍率0.874配箍率0.196
Y
合计 1.070最小配箍率0.927778
满足要求YES
边缘构件面积241600
最小配筋率0.01
最小配筋率2416
14161812
153.9201.1254113.1
12004
合计2299.2
标高小于C35均为16.7
特征值砼强度钢筋强度最小配箍率考虑水平分布筋
0.216.73600.928
0.1219.13600.637
《0.3就是构造
50 78.5 113
核心区的面积是箍筋的面积计算以箍筋中心计算
分布钢筋的直径
面积是以箍筋内边缘计算。
目录一. 一般与短肢剪力墙的判别二. 短肢剪力墙较多的剪力墙结构三. 剪力墙截面厚度四. 剪力墙墙身配筋五. 剪力墙边缘构件六. 控制剪力墙平面外弯矩七. 小墙肢设计八. 约束边缘构件非阴影区设计九.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体积配箍率十. 梁截面宽度十一. 梁分析模型十二. 梁主筋构造十三. 梁箍筋构造十四. 梁腰筋构造十五. 梁附加箍筋和吊筋十六. 楼板厚度十七. 楼板配筋十八. 板式楼梯十九. 梁式楼梯二十. 楼梯平台板二十一. 双跑楼梯平台梁二十二. 剪刀楼梯平台梁参考资料结构统一技术规定一.一般与短肢剪力墙的判别1.短肢剪力墙是指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h w/b w为5~8的剪力墙,一般剪力墙是指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h w/b w大于8的剪力墙。
2.下列情况的剪力墙不认为是短肢剪力墙:a)T、L、H等形状的剪力墙,其中一肢的h w/b w大于8时;b)当墙肢的h w/b w=5~8,但墙肢两侧均与较强的连梁(连梁净跨与连梁截面高度之比l b/h b≤2.5)相连时(1);c)当墙肢的厚度大于300时。
二.短肢剪力墙较多的剪力墙结构1.判别标准:符合下列两款中的任一款,则可判定为短肢剪力墙较多的剪力墙结构。
a)短肢剪力墙承受的倾覆力矩占结构底部总倾覆力矩的40%~50% (2);b)高层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负荷的楼面面积与全部楼面面积的比值大于1/2时(1);多层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负荷的楼面面积与全部楼面面积的比值大于2/3时(1)。
2.注意事项:a)最大适用高度应比一般剪力墙结构适当降低,7度和8度抗震设计时分别部大于100m和60m;b)短肢剪力墙较多的结构中应设置筒体或一般剪力墙,形成短肢剪力墙与一般剪力墙共同抵抗水平力;c)抗震设计时,筒体和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倾覆力矩不宜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d)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比规范规定的剪力墙抗震等级提高一级采用;抗震设计时,各层短肢剪力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产生的轴力设计值的轴压比,对于高层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为一、二、三时分别不宜大于0.5、0.6和0.7,无翼墙或端柱的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其轴压比限值相应降低0.1;对于多层剪力墙结构(1),不论是否属于短肢剪力墙较多的结构,抗震等级为一、二、三时分别不宜大于0.3、0.3和0.5;e)用SATWE进行抗震分析时,应采用“短肢剪力墙结构”和指定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以便程序按《高规》第7.1.2条第5款进行内力调整;(待证实)f)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截面的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对于高层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不宜小于1.2%,其他部位不宜小于1.0%,对于多层剪力墙结构(1),底部加强部位不宜小于1.0%,其他部位不宜小于0.8%;g)高层剪力墙结构的短肢剪力墙截面厚度不应小于200mm,多层剪力墙结构的短肢剪力墙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80mm(1);h)7度和8度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宜设置翼缘。
边缘构件最小配筋率
【最新版】
目录
1.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概念
2.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计算方法
3.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合适范围
4.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过大的处理方法
5.结论
正文
一、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概念
约束边缘构件是指在结构中受到约束的边缘构件,如剪力墙的边缘构件。
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是指约束边缘构件中的钢筋配筋面积与混凝土截面面积之比。
二、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计算方法
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计算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约束边缘构件的最小纵筋配筋率及直径数量要求
2.箍筋的最小直径间距及配箍率要求
3.非阴影区对纵筋没有要求,可同墙体钢筋
4.箍筋满足阴影区的一半配箍率要求
三、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合适范围
一般来说,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合适范围为 0.25% 至 1.4%。
在满足计算要求的同时,还需检查是否满足上述的配筋率要求。
四、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过大的处理方法
如果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过大,可能是由于剪力墙布置有问题导致的。
可以尝试调整剪力墙的布置,或者按照框架柱的配筋率控制方法,将最大配筋率控制在 5% 以内。
五、结论
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的计算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一般来说,合适的配筋率范围为 0.25% 至 1.4%。
由于《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中对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考察较多,而《规范》中无具体计算公式,特整理如下,转载请注明出处。
1、计算依据:
2、计算公式
(1)体积配箍率:s A l A n cor i Si i ∑=v ρ
(2)混凝土构件保护层厚度为c (最外层钢筋,即箍筋到混凝土外边缘的距离),箍筋直径为φ,如果题中明确给出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则可以根据箍筋与纵向受力钢筋位置关系求出c 。
(3)根据《规范》,箍筋长度l 为箍筋中心线长度,混凝土核心截面面积Acor 为最外层箍筋内表面范围内的混凝土面积。
2、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计算简图及计算:
①li 如图中所示;②Asi 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附录A ;③ni 可从题中图形数出;③s 一般题中给出;④Acor 计算公式如下。
(a )暗柱
Acor=(bw-2c-2φ)×(h-c-2φ)
(b )有翼墙
Acor=(b+bw+b-2φ)×(bf-2c-2φ)+(h+c )×(bw-2c-2φ) (c )有端柱
Acor=(bc-2c-2φ)×(hc-2c-2φ)+(h+c )×(bw-2c-2φ) (d )转角墙(L 形墙)
Acor=(bw+b-c-2φ)×(bf-2c-2φ)+(h+c)×(bw-2c-2φ)。
一直没有搞清楚的概念,原来配箍率分为箍筋面积配筋率和箍筋体积配筋率,以前做题稀里糊涂的,现在明白了,整理如下:配箍率是对箍筋而言,分箍筋面积配筋率和箍筋体积配筋率。
一般情况下,面积配筋率是对受弯构件而言,体积配箍率是对受压构件而言。
Ⅰ. 箍筋的面积配筋率面积配筋率(ρsv):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
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弯剪扭构件:ρsv,min=0.28×ft/fyv。
Ⅱ. 箍筋的体积配筋率体积配箍率(ρ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 =(4×Ass1)/(dcor×s)。
式中,l1和l2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筋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v,min=λv×fc/fyv;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 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有此规定),fyv≤360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无此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有此规定)。
相关规范条文:A. 面积配箍率(ρsv):《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第10.2.10条、第10.2.12条、第11.3.9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J 186-2002) 第6.3.4条、第6.3.5条。
高层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配箍率计入水平分布筋的设计方法摘要:高层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计入符合构造要求的水平分布筋的规范条文,为广大结构设计师所了解。
但是何种水平分布筋符合构造要求?计入多少水平分布筋用量合适又常常是结构设计师感到麻烦的事情。
本文通过笔者对规范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高层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墙体水平筋;配箍率;具体方法;引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GB50010-2010)》11.7.18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6.4.5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GJ3-2010)》(以下简称《高规》)7.2.15条规定“箍筋体积配箍率,可计入箍筋、拉筋以及符合构造要求的水平分布钢筋,计入水平分布钢筋的体积配箍率不应大于总体积配箍率的30%”。
因为此条规定可以减少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中的箍筋用量受到了很多开发公司和结构设计人员的注意。
但是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因为设计周期短,出图任务重,而计入墙身水平筋的工作量又比常规计算方法大,相当多的结构设计人员还是没有采用。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不计入墙体水平筋的做法常规、简单、便于施工,设计和施工人员更为熟知,但是用钢量稍大。
如遇对用钢量要求苛刻项目,可采用计入墙体水平筋的做法,但是设计人员需要指明构造做法,以免产生错误,影响工程质量。
下面就此种设计方法的几个问题做以阐述。
符合构造要求的墙身水平钢筋《高规》7.2.15条的条文说明中论述:“本条符合构造要求的水平分布钢筋,一般指水平分布钢筋伸入约束边缘构件,在墙端有90°弯折后延伸到另一排分布钢筋并勾住其竖向钢筋,内、外排水平分布钢筋之间设置足够的拉筋,从而形成复合箍,可以起到有效约束混凝土的作用。
”在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设计时,要注意是水平筋在墙端的弯折,并勾住其对面的竖向钢筋,水平钢筋之间设置拉筋。
根据规范要求《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6G101-1)图集中第76页给出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计入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的构造做法。
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计算实例
约束边缘构件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处于边缘位置的构件,如梁、柱等。
为保证其受力性能和使用寿命,需要进行配筋计算。
一般情况下,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箍率应满足以下要求:
1. 按照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强度等级、截面尺寸等确定构件的配筋等级。
2. 根据约束边缘构件的几何尺寸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确定构件的限制值。
3. 根据设计荷载计算得到约束边缘构件所需的纵向钢筋面积和箍筋间距,进而计算得到配箍率。
例如,对于一个具体的约束边缘梁,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钢筋强度等级为HRB400,截面尺寸为200mm×400mm,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5mm,设计荷载为50kN,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配筋计算,得到其限制值为80mm,计算得到其所需纵向钢筋面积为1562.5mm²,箍筋间距为150mm,进而计算得到配箍率为0.33%。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和计算,同时要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验算和调整,以确保约束边缘构件的稳定性和使用性能。
【干货】体积配箍率、面积配箍率、配筋率的区别体积配箍率、面积配箍率、配筋率的区别配箍率:在混凝土结构中,配箍率是用来体现箍筋相对于混凝土的含量,分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1、概念:(1)面积配箍率ρsv:是指沿构件长度,在箍筋的一个间距S范围内,箍筋中发挥抗剪作用的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混凝土截面面积b·s的比值(b为构件宽,其与剪力方向垂直的,s为箍筋间距)。
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计算公式:ρsv=A sv /bs=nA sv1/bs 式中:n为发挥抗剪作用的箍筋肢数,A sv1为箍筋单肢截面面积,直接按圆形计算。
(2)体积配箍率ρv:指单位体积混凝土内箍筋所占的含量,即箍筋体积(箍筋总长乘单肢面积)与相应箍筋的一个间距(S)范围内砼体积的比率。
复合箍筋应扣除重叠部分的体积。
体积配箍率ρv主要用于保证框架结构梁端部和柱节点区的抗剪能力,并提高构件在地震等反复荷载下的变形能力。
计算公式:ρsv=∑ni*A sv Li/Acor*s式中:ni:一个方向箍筋的肢数,Li:相对ni方向的箍筋的肢长,Acor:箍筋核心区的面积,s:箍筋间距。
2、作用:(1)面积配箍率ρsv:体现抗剪要求,要求ρsv≥ρsv,min(2)体积配箍率ρv: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
ρv≥ρv,min=λv f c/f yv,式中: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 c为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f yv为箍筋的屈服强度设计值。
3、配箍率与配筋率的区别(1)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控制配箍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斜截面的破坏形态,使构件不发生斜拉破坏和斜压破坏。
(2)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分别计算)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正截面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箍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箍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它对于确保剪力墙在承受水平荷载和地震作用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箍率的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是剪力墙。
剪力墙,顾名思义,是一种能够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力的墙体结构。
它在高层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因为它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可以有效地抵抗水平方向的外力。
而剪力墙边缘构件,则是位于剪力墙两端和洞口两侧的加强部分。
这些边缘构件就像是剪力墙的“铠甲”,为剪力墙提供额外的强度和延性,以保证剪力墙在受力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
那么,什么是配箍率呢?配箍率是指箍筋的体积与混凝土构件相应部分的体积之比。
在剪力墙边缘构件中,配箍率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构件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
为什么剪力墙边缘构件的配箍率如此重要呢?这是因为在地震等水平荷载作用下,剪力墙边缘构件往往会承受较大的拉应力和压应力。
箍筋的作用就在于约束混凝土,防止混凝土在受力时过早地开裂和破碎,从而提高构件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如果配箍率不足,边缘构件可能在地震中发生脆性破坏,导致整个结构的倒塌;而配箍率过高,则会造成材料的浪费和施工的困难。
影响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箍率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抗震等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般来说,抗震等级越高,要求的配箍率也就越大。
这是因为在高抗震等级地区,建筑物需要具备更强的抗震能力,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强烈地震。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会对配箍率产生影响。
高强度的混凝土在受力时容易发生脆性破坏,因此需要适当提高配箍率来改善其延性。
此外,剪力墙的截面尺寸和轴压比也会影响配箍率。
截面尺寸较大的剪力墙,其边缘构件相对更容易满足受力要求,配箍率可以适当降低;而轴压比较大的剪力墙,边缘构件承受的压力较大,需要更高的配箍率来保证其稳定性。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确定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箍率需要遵循相关的规范和标准。
配箍率系数配箍率系数是指钢筋混凝土构件中配筋密度的一个衡量指标。
它用来描述构件中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的数量与构件尺寸之间的关系。
配箍率系数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构件的受力性能、承载力、抗震性能等重要指标。
因此,合理确定和控制配箍率系数对于确保结构的安全可靠具有重要意义。
配箍率系数的计算公式为:配箍率系数=R/(n*x*y),其中R为纵向钢筋的总面积,n为纵向钢筋的根数,x为纵向钢筋的直径,y为横向钢筋的直径。
从公式可以看出,配箍率系数与纵向钢筋的总面积、钢筋的根数以及钢筋的直径密切相关。
在实际工程中,确定合适的配箍率系数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结构的受力性能要求,不同的构件在受力状态下需要承受不同的荷载。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构件的使用要求和受力特点来确定合适的配箍率系数。
其次是结构的尺寸与构件的受力分布。
尺寸越大,受力面积也就相应增加,需要增加纵向钢筋的数量和直径来保证结构的承载能力。
最后是构件的抗震性能要求,抗震设计中需要增加横向钢筋的数量和直径,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合理确定和控制配箍率系数对于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具有重要意义。
过高的配箍率系数会增加构件的钢筋用量和施工难度,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加。
过低的配箍率系数则会导致构件受力性能不足,影响结构的安全性。
为了确定合适的配箍率系数,工程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受力要求、尺寸和抗震性能要求等因素。
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借鉴相关规范和标准,结合工程经验进行合理估算。
在施工现场,建筑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配筋工作,确保配箍率系数的准确度和一致性。
总之,配箍率系数是衡量钢筋混凝土构件配筋密度的重要指标。
合理确定和控制配箍率系数对于确保结构的安全可靠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设计师和建筑施工人员应密切关注配箍率系数的计算和施工,以确保结构的受力性能、承载力和抗震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同时,不断积累工程经验,提高计算准确度和施工效率,为建设安全可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贡献力量。
TSPT墙柱校审内容柱箍筋1最小直径混9.3.2,第1条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为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
混9.3.2,第5条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混11.4.12-2(强规)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抗震等级┃箍筋最大间距(mm) ┃箍筋最小直径(mm)┃┣━━━━╋━━━━━━━━━━━━━━━━━━━━━╋━━━━━━━━┫┃一┃纵向钢筋直径的6倍和100中的较小值┃10 ┃┣━━━━╋━━━━━━━━━━━━━━━━━━━━━╋━━━━━━━━┫┃二┃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和100中的较小值┃8 ┃┣━━━━╋━━━━━━━━━━━━━━━━━━━━━╋━━━━━━━━┫┃三┃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和150(柱根100)中的较小值┃8 ┃┣━━━━╋━━━━━━━━━━━━━━━━━━━━━╋━━━━━━━━┫┃四┃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和150(柱根100)中的较小值┃6(柱根8) ┃┗━━━━┻━━━━━━━━━━━━━━━━━━━━━┻━━━━━━━━┛混11.4.12第4条(强规)四级抗震等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2加密区箍筋间距混11.4.12-2(强规)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抗震等级┃箍筋最大间距(mm) ┃箍筋最小直径(mm)┃┣━━━━╋━━━━━━━━━━━━━━━━━━━━━╋━━━━━━━━┫┃一┃纵向钢筋直径的6倍和100中的较小值┃10 ┃┣━━━━╋━━━━━━━━━━━━━━━━━━━━━╋━━━━━━━━┫┃二┃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和100中的较小值┃8 ┃┣━━━━╋━━━━━━━━━━━━━━━━━━━━━╋━━━━━━━━┫┃三┃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和150(柱根100)中的较小值┃8 ┃┣━━━━╋━━━━━━━━━━━━━━━━━━━━━╋━━━━━━━━┫┃四┃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和150(柱根100)中的较小值┃6(柱根8) ┃┗━━━━┻━━━━━━━━━━━━━━━━━━━━━┻━━━━━━━━┛混11.4.12第3条(强规)框支柱和剪跨比λ<=2的框架柱应在柱全高范围内加密箍筋,且箍筋间距应符合第二款一级抗震等级的要求.混11.4.12第4条(强规)一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及二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的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除底层柱下端外,箍筋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非加密区箍筋间距混9.3.2,第2条箍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及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且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混9.3.2,第5条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