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伯尔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62.00 KB
- 文档页数:29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奥苏伯尔( D · P · AtlStbel, 1918- )根据知识学习过程的性质(学习者是否理解所要学习的材料)的不同,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1)机械学习。
机械学习有两种情况:一是机械材料的机械学习,如孤立的数字、圆周率的近似值等;二是有意义材料的机械学习,如乘法口诀等。
机械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联结。
(2) 有意义学习。
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言语符号或其他符号在学习者头脑中引起的心理意义。
符号引起的心理意义包括,单个符号引起的具体事物的表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即概念)以及一组符号引起的命题。
有意义学习的基本机制是“同化”。
而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只关注可以观测到的行为,反对研究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机制。
同行为主义心理学相反,认知心理学则注重研究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
“同化”是接纳、吸收、合并成自身一部分的过程。
有意义的言语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
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
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大致可以构成三种关系:其一,类属关系,即原有观念为上位的,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下位观念;其二,总括关系,即原有观念是下位的,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其三,并列关系,即原有观念和新学习的观念是并列的。
在这三种关系中,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不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也有很大不同。
有意义学习可以分为“由简到繁”的五类:(1) 表征性学习。
表征性学习就是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譬如,阿拉伯数字“ 3 ”,圆周率“ π ”,函数符号“ y=f(x) ”等。
(2) 概念学习。
概念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而概念学习就是要掌握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
譬如,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就是要能够理解三角形是“平面上由三条线段两两顺次相连而构成的封闭图形”这一共同的“本质”属性。
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如下是有关奥苏伯尔学习理论: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
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奥苏伯尔认为,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意义学习才能发生。
他把意义学习的条件分为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两种。
客观条件主要是指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
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满足能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要求,即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是指学习者自身的因素。
主要包括:第一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第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基础;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并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2.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者策略(1)认知同化理论学习者接受知识的心理过程就是概念同化过程。
表现为: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这些观念能够对新知识起到挂钩(固定点)的作用;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起固着点作用的观念间的相同点;最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使新概念与原有概念之间有清晰的区别,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
即意义学习就是通过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相互作用,使新旧知识发生意义同化实现的。
奥苏伯尔按照新、旧观念的概括水平及其联系方式的不同,提出了三种同化模式。
①下位学习。
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奥苏伯尔(1914—)是美国纽约州大学研究院的教育心理学教授,其理论是美国最新理论之一。
主要著作有《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的观点》、《学校学习:教育心理学导论》。
奥苏伯尔与布鲁纳一样,同属认知结构论者,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他着重研究了课堂教学的规律。
奥苏伯尔既重视原有认知结构(知识经验系统)的作用,又强调关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关系。
认为学习变化的实质在于新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相互作用,那些新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关系,进行同化和改组,在学习者头脑中产生新的意义。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的主要观点是:1.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新的意义被同化的过程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将认知方面的学习分为机械的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两大类。
机械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学生不理解文字符号的实质,其心理过程是联想。
这种学习在两种条件下产生。
一种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无内在逻辑意义。
另一种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知识基础可以用来同化它们。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个体获得有逻辑意义的文字符号的意义,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过程就是个体从无意义到获得意义的过程。
这种个体获得的意义又叫心理意义,以区别于材料的逻辑意义。
所以有意义学习过程也就是个体获得对有意义的材料的心理意义的过程。
有意义的学习是以同化方式实现的。
所谓同化是指学习者头脑中某种认知结构,吸收新的信息;而新的观念被吸收后,使原有的观念发生变化。
概念被同化的特征是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概念,同时将概念组成按层次排列的网络系统。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下列条件:①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教材一般符合此要求。
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固定点),便于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
奥苏伯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奥苏伯尔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学习新知识或技能时,会从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中转移相关的认知结构,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如果一个人已经学过一种语言,那么他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可能会转移关于语言学习的认知结构,包括如何分析语法规则、记忆单词和短语等。
奥苏伯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这种认知结构的转移是通过人的经验、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等因素影响的。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奥苏伯尔(D · P · AtlStbel, 1918- )根据知识学习过程的性质(学习者是否理解所要学习的材料)的不同,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1) 机械学习。
机械学习有两种情况:一是机械材料的机械学习,如孤立的数字、圆周率的近似值等;二是有意义材料的机械学习,如乘法口诀等。
机械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联结。
(2) 有意义学习。
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言语符号或其他符号在学习者头脑中引起的心理意义。
符号引起的心理意义包括,单个符号引起的具体事物的表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即概念)以及一组符号引起的命题。
有意义学习的基本机制是“同化”。
而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只关注可以观测到的行为,反对研究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机制。
同行为主义心理学相反,认知心理学则注重研究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
“同化”是接纳、吸收、合并成自身一部分的过程。
有意义的言语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
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
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大致可以构成三种关系:其一,类属关系,即原有观念为上位的,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下位观念;其二,总括关系,即原有观念是下位的,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其三,并列关系,即原有观念和新学习的观念是并列的。
在这三种关系中,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不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也有很大不同。
有意义学习可以分为“由简到繁”的五类:(1) 表征性学习。
表征性学习就是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譬如,阿拉伯数字“ 3 ”,圆周率“ π ”,函数符号“ y=f(x) ”等。
(2) 概念学习。
概念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而概念学习就是要掌握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
譬如,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就是要能够理解三角形是“平面上由三条线段两两顺次相连而构成的封闭图形”这一共同的“本质”属性。
奥苏伯尔认知接受理论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奥苏伯尔( D.P.Ausubel )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
其代表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主要讨论了学校学习的本质、成果以及评价诸方面,同时,对认知结构变量、发展、智能、练习、动机、人格、教学材料、社会以及教师等影响学习的成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一、奥苏伯尔的认知接受理论(一)基本观点1 .学习过程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2 .原有的认知结构对于新的学习始终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3 .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在过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概念、命题等总是通过与学生原来的有关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条件下转化为主体的知识结构。
奥苏伯尔从两个维度对学习做了区分: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机械学习是指学生并未理解由符号所代表的知识,仅仅记住了某个数学符号或某个词句的组合。
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的(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
区分“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的标准: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是否与新的学习材料建立非人为的(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
接受学习指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
这种学习不涉及学生任何独立的发现,只需要将他所学的新材料与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内化)即可。
发现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不把学习的主要内容提供给学习者,而必须由学生独立发现,然后内化。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是教师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教师传授,学生接受。
自实行班级授课制以来,接受学习一直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但这种学习形式一直被误解为机械学习。
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只是因为一些教师使学生进行的是机械学习而采取的又是接受学习方式,才使接受学习被认为是机械的。
本书中奥苏伯尔理论归纳:(一)奥苏伯尔的有意义与机械学习分类P81-P831.《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者是否理解要学习的材料,学习被分为有意义的和机械的2.奥苏伯尔将有意义的学习由简到繁分为五类:(1)表征性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4)概念和命题的运用(5)解决问题与创造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阐明其中的限制条件。
(二)奥苏伯尔的同化论P92-941.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可以构成三种关系:(1)原有观念为上位的,新的知识是下位的(2)原有观念是下位的,新知识上位的(3)原有观念和新知识是并列的。
2.新旧知识的三种关系导致了三种形式的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3.知识的构建和组织遵循两条原则:(1)渐进分化的原则(2)综合贯通的原则4.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有三个条件:(1)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2)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础(3)将材料的潜在意义转化为学生心理意义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5.奥苏伯尔的同化论适合于解释知识学习中的理解过程和条件,但不能回答知识怎样向技能或认知策略转化。
(四)言语信息学习的过程和条件P98~P991.在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中,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2.奥苏伯尔认为,事实性知识是一种非概括的命题知识。
3.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有组织的整体知识学习的唯一重要条件是原有认知结构。
(五)概念学习、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P103-P1051.从辩证例证出发,逐渐发现概念属性的方式,奥苏泊尔称之为概念形成。
其心理机制可用奥苏泊尔提出的上位学习模式来解释。
2.奥苏泊尔称为的概念同化,其心理机制可以用奥苏泊尔提出的下位学习模式来解释。
概念同化是从上位到下位的学习,它要求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概念的适当上位结构,而且这一上位结构越巩固、越清晰,新的下位概念的同化就越容易发生。
3.学生进行的发现学习,用奥苏泊尔的同化学习理论来看,它属于上位学习。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指利用某一类领域的建筑方式的熟练程度去
吸纳另一类领域的建筑技术,从而使后者得到发展提升的思想模式。
1954年,瑞
士著名建筑师奥苏伯尔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Cognitive Structural Transfers)的理论,指出建筑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从有限的建筑结构中创造新的结
构的能力,这一理论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与肯定。
奥苏伯尔认为,认知结构迁移是对建筑设计方面的一种重大影响,这允许建筑
师用技术熟练的建筑方式来创造新的结构及建筑形式。
它的突出特点在于,通过认知结构迁移,在同一领域中,可以融会贯通不同建筑技术,并创造出新的建筑形式,从而使作品表现出更为新颖而圆满的效果。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由于在建筑设计上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这一理论的存在,建筑师们可以利用熟练把握的建筑结构将不同的构思加以迁移,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外观新颖的建筑形式。
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它可以极大拓展设计师的想象,助力他们获得成功,同时它又能为我们普通人带来足够的美术观感和文化享受,让我们大饱眼福。
综上所述,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为建筑设计带来不同的视角,可以说
为建筑设计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它们的应用不仅仅为新型的建筑形式提供了可能,还能给一般大众带来更多的美术享受,从而推动建筑设计的发展与提高。
起到了更大的建筑审美价值,从而开启建筑历史的新篇章。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人类的学习有多种多样的类型。
但从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关系来看,可以把人类学习分成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来看,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
在教学过中,学生通过“发现”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
“发现学习难以成为一种有效的、首要的手段。
”绝大多数的知识仍然需要学生通过“接受式学习”来掌握。
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要是接受间接知识,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学生获取大量知识必须是接受性的。
奥苏伯尔批评了把言语讲授和接受学习贬为空洞的说教和机械模仿的说法,他用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接受学习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指出它不可能与机械学习划上等号,它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
如果教师能将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学生也能采取相应的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出最易于与新知识联系的旧知识。
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会发生积极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即“同化”,导致原有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织,使学生获得关于新知识方面明确而稳定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在这一同化过程中发生了意义上的变化,具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获得了知识的心理意义。
那么,接受性学习将是有意义的。
他指出,只要教师清晰地组织教材,就会使学生出现稳定面明确的有意义学习,就会使有组织的知识体系长期保存下来,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有效途径,从而形成了以言语讲授和有意义学习为特征的有意义接受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奥苏伯尔认为,学校的首要工作是向学生传授学科中明确、稳定而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获取和牢固掌握有组织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奥苏伯尔将认知结构定义为:“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或者,就教材学习而言,指个体的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在他看来,学生的认知结构即是他所称的有意义学习的结果。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巫山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理论有意义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
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参与下使用有意义的学习资源,以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来进行的学习。
(一)有意义学习的标准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将学习的发生分成 2 个维度:按学习发生的方式①发现学习②接受学习按学习发生时新旧知识的联系①有意义学习②机械学习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这一论断既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的定义,也指出了区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2 条标准。
要判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或是机械的,必须了解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的联系(简称为新旧知识的联系)的性质。
新旧知识联系的性质既受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背景的影响,也受要学习的材料本身的性质的制约。
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两条标准:①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
②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无意义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只能机械学习,因为这样的材料不可能与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任何已有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必须在逐个字母或项目之间建立联系。
这样的学习完全是机械学习。
一切机械学习都不具备上述有意义学习的2条标准。
(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新的学习材料可以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固定点,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p81-83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者是否理解要学习的材料,学习被分为有意义的和机械的。
根据学习材料的意义是由学习者发现的或是他人告知的,学习可以被划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奥苏伯尔将有意义的学习由简到繁分为如下五类:(1)表征性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4)概念和命题的运用;(5)解决问题与创造。
2.p92-94 奥苏伯尔的同化论。
奥苏伯尔认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可以构成三种关系:第一,原有观念为上位的,新的知识是下位的;第二,原有观念是下位的,新知识是上位的;第三,原有观念和新知识是并列的新旧知识的三种关系就导致了三种形式的学习,即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三个条件:第一,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第二,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础;第三,将材料的潜在意义转化为学生心理意义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 p95 奥苏伯尔的同化论适合于解释知识学习中的理解过程和条件,但不能回答知识怎样向技能或认知策略转化。
4. p99 奥苏伯尔认为,事实性知识是一种非概括的命题知识。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有组织的整体知识学习的唯一最重要条件是原有知识及其组织的特征,原有知识及其组织统称为原有认知结构。
5. p103 从辨别例证出发,逐渐发现概念属性的方式,奥苏伯尔称之为概念形成。
其心理机制可用奥苏伯尔提出的上位学习模式来解释。
6. p104 上述获得概念的方式被奥苏伯尔称为概念同化。
其心理机制可用奥苏伯尔提出的下位学习模式来解释。
概念同化是从上位到下位的学习,所需的条件与概念形成不同。
7. p111 奥苏伯尔于1978年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模型。
该模型不仅论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而且提出了“问题背景”知识、“推理规则”和“策略”等不同类的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8. p212 奥苏伯尔在其《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一书的扉页中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奥苏伯尔的理论:
一、有意义与机械学习分类:根据学习者是否理解要学习的材料,学习被分为有意义的和机械的。
根据学习材料的意义是由学习者发现的或者是他人告知的,学习可以被划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将有意义的学习由简到繁分为五类:表征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的运用、解决问题与创造。
——P82
二、奥苏伯尔的同化论:又称为认知建构观的学习理论。
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可以构成三种关系:第一、原有观念为上位的,新的知识是下位;第二、原有观念是下位的,新知识是上位的;第三、原有观念和新知识是并列的。
新旧知识的三种关系就导致了三种形式的学习,即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P216-217
三、先行组织者理论: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
它在概念与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但以学习者易懂的通俗语言呈现。
它是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
——P239
四、奥苏伯尔的讲解式教学法:人的认知过程往往是先认识事物的一般属性,然后在这种一般认识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其具体细节。
——P245
学习疑问
1、与临近学科之间的关系,比如:教育学或者教育心理学?
2、学与教的心理学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为什么?
3、当今社会的教育干预的是人的身体还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