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研究【摘要】纪录片作为一种传媒形式,能够通过丰富的图文信息展现生活的多样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民间性质。
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研究对象,从受众角度分析纪录片传播效果,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获取调研数据,综合分析传播方式、热度、受众群体及内容认知等方面,得出纪录片传播时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传播效果;舌尖上的中国一、引言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影响力的文化现象,被广泛应用于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形式中。
《舌尖上的中国》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部电视纪录片,其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画面呈现,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效果,揭示其成功的原因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为今后纪录片制作提供一定参考。
二、传播方式1. 电视传播《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中央电视台播出,覆盖范围较广,节目播出时间合理,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
同时,电视广告和电视节目提示也能进一步提醒观众关注该节目。
2. 网络传播在网络时代,纪录片也能够依靠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
《舌尖上的中国》在网络上推出了多个视频网站的支持,观众能够在网络上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加强互动性,提高观看率。
3. 活动支持《舌尖上的中国》还通过开展一系列线下活动来提高其传播效果,如“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节、舌尖上的中国摄影展等。
这些活动进一步拉近了纪录片制作方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增加了观众的参与度和对该节目的印象。
三、热度1. 口碑营销《舌尖上的中国》不仅自身内容精彩,也通过各种渠道,如新闻报道、论坛等,扩大了观众群体,形成了口碑传播。
2. 热门话题《舌尖上的中国》触及了人们的生活,从温暖到感人,从吃货到艺术,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同时,该节目引发的话题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进一步提高了热度。
四、受众群体1. 年龄通过调查数据发现,《舌尖上的中国》在18-35岁年龄段的观众群体占比较高,这也符合该节目的定位和内容风格。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由著名导演陈晓卿执导的纪录片,该片以中国传统美食为主线,通过美食展示中国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以及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
这部纪录片不仅在国内引起了轰动,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在观看完整部纪录片后,我深受启发,不仅对中国传统美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人文景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纪录片中展现的中国传统美食令人垂涎欲滴。
从东北的冰雪美食到西南的辣味风情,从北方的面食文化到南方的米饭文化,每一种美食都体现了中国不同地域的独特风味和文化底蕴。
例如,东北的冰糖葫芦、四川的火锅、云南的过桥米线、广东的早茶等,都是中国传统美食的代表,它们不仅在口感上让人回味无穷,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感。
通过纪录片,我对中国传统美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珍惜和热爱这些美食文化的传承。
其次,纪录片中展现的中国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令人感叹不已。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各具特色,这在纪录片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从北方的冰雪世界到南方的雨林气候,从东部的海洋文化到西部的边疆风情,每一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而这些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又深深地影响着当地的美食文化,使得每一种美食都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底蕴。
通过纪录片,我对中国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向往和向往这些神奇而美丽的地方。
最后,纪录片中展现的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令人感动不已。
中国人对于美食的热爱和执着,不仅体现在他们对美食的精心制作和品味,更体现在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家庭的情感。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普通人的故事,他们或是在家中细心烹饪美食,或是在外奔波劳碌,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希望。
这种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让人深受触动,也让人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总之,《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纪录片,它不仅让人对中国传统美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人对中国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四篇)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四篇)导语: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中国美食更多的以轻松快捷的表达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变迁,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以及那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
下面是的观后感,欢迎阅读。
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纪录片,从饮食的角度启迪人生。
大学毕业前就听说这部纪录片风行网络,但真正驱使我观看的动力是听朋友说“片中几乎一半内容都与云南有关”,身在异乡的我忍不住便决定一饱眼福。
看了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后,我只想到了一句话:常怀感恩之心。
感恩家乡。
作为云南人,我有幸从小在美丽的自然风光环绕下长大,在丰富的美食给养中长大,自从高中毕业离家去上海读大学,每年仅有两次回家时机,如今工作了,离家更远,很可能一年才得回家一次。
在许许多多人眼中,云南是一个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那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恐怖的毒枭。
我曾因自己来自云南而自卑,曾嫌弃家乡经济。
随着我思想逐渐成熟,我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感到惭愧。
我懂得:云南,我的家乡,不应和其他经济兴旺的省市拼GDP,受限于地理环境和国家宏观部署,它永远不可能成为经济强省。
也正因为这样,它才能较好地保存其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而这是当代社会最稀缺的!看到片中找松茸的卓玛,我想到了终生在农村耕作的爷爷奶奶,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我的今天。
无论我走到何处,最开心的是看到别人知道我是云南人时惊讶的表情,“怎么可能,你普通话说得那么好;你的英语说得那么好;你居然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来……”没错,我是云南人,我离开家乡不是嫌弃它,而是那里的生活过于安逸,年轻的我要追求挑战与超越,我要让云南人的名字传遍中国,传到海外。
总有一天,“彩云子弟”会回家……感恩祖国,感恩人民。
无论是采摘松茸的卓玛、出海打渔的林红旗、年迈的鱼把头,还是挖藕的兄弟俩,亦或是种笋的老包、阿亮,研制火腿的诺邓父子……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为了生活干着平凡的事业。
《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结构分析《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以“尝试用美食领域探讨中国文化”为构思的纪录片。
由节目主持人、餐厅主理人郭晶晶联合国内知名厨师李珀瑾联袂主持,在五色漾电视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以“美食文化”为重点,通过对中国大片面取材,展现了中国多样的饮食文化。
通过叙事,探讨了中国特色的美食文化的形成以及其特点。
《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结构分析,首先从结构上进行分析。
整部纪录片由11集组成,每集以“食物与生活”、“古今东西文化”、“异域风味”、“饮食小故事”等主题为契机,讲述了中国人端午节和家宴、饮食文化传统与技艺发展,以及乡村饮食文化等诸多有趣的故事,融入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食材、烹饪技术、饮食习俗等内容,形式多样丰富,并将文化文本、历史文本、实践文本形式糅合。
继而,从叙事角度进行分析,整部纪录片由郭晶晶和李珀瑾联合主持,营造了一种亲切、贴心的主播模式,让观众身临其境,增强观众与节目参与度。
两位演员以辅导者、饮食研究者的身份,带领观众走进中国各地,用美食入侵中国文化,循环叙事的方式,深入探讨中国文化的滋养、演变和生活,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活灵活现。
此外,纪录片中融入了背景音乐、照片、画面及图片,辅助理解叙述,提供更加具体直观的内容。
最后,从内容上进一步分析,整部纪录片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食材、烹饪技术、饮食习俗、用餐礼仪等诸多内容细节展现,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地域、宗教和民族多元性,令观众走进中国文化的神秘领域,让观众能够实践性学习中国文化,更能运用于生活。
综上所述,《舌尖上的中国》以叙事的方式深入探讨中国文化,让观众走进中国文化的神秘领域,从结构上、叙事角度以及内容上均能看到其精细考究之处,是一部非常有观赏性、有纪录性、有实践性的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美食纪录片,通过记录中国各地的美食和饮食文化,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独特丰富的饮食传统。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深感中国的美食文化之博大精深,同时也对传统饮食文化背后的深刻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美食文化差异巨大。
纪录片中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北方、南方、东部、西部不同地域的饮食风貌,令我深刻领略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地方的饮食习惯、选材和烹饪方法都有其独特之处,体现了中国人在吃方面对于原生态、原始味道的追求和表现。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制作团队深入到了各地的农村和市场,记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地方美食文化和历史。
这些珍贵的素材揭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人对于食物的独特感悟和对于美食的热爱。
在传统饮食文化的背后,是对自然和人文的尊重,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情感的表达,这种精神内涵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此外,纪录片中还展示了各种地方特色小吃和餐饮,这些美食无不令人垂涎三尺。
从热气腾腾的锅贴到鲜香可口的小龙虾,从绵软可口的面食到爽口清淡的海鲜,中国美食的种类之繁多让人大开眼界。
在细细品尝每一道美食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到食物本身的美味,还能体会到中国人对于食物的热情和情感传承。
经过观看《舌尖上的中国》,我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感悟。
中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蕴含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底蕴。
在这部纪录片中,美食不仅是食物,更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通过了解中国美食文化,我对于自己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承有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慨,也更加珍惜自己身处的文化环境和传统价值。
总的来说,《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富有温情和情感的美食纪录片,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生动展示和深刻解读,引领观众走进一个充满美食诱惑和情感共鸣的世界。
希望这部纪录片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美食的魅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美食成为人们心灵和身体的滋养,让中国饮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的纪录片,通过真实的食材、传统的烹饪技艺,以及丰富的地域特色,将中国的饮食传统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被深深地感染和启发,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部纪录片通过对中国各地不同菜系的展示,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从北方的饺子、面食,到南方的粤菜、川菜,再到西部的新疆菜、云南菜,每一种菜系都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底蕴。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式,让中国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中国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其次,这部纪录片通过对食材的采访和解说,呈现了中国人对食材的热爱和尊重。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的哲学,认为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尊重食材。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我们看到了种植大米的辛苦、磨豆腐的细致、制作面食的精湛,每一个食材背后都蕴含着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食物的敬畏。
这种对食材的尊重和热爱,也让中国的饮食文化变得更加深厚和有内涵。
最后,这部纪录片通过对传统烹饪技艺的展示,揭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智慧和传承。
中国有着悠久的烹饪历史,各种烹饪工艺和技巧在民间代代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制作饺子、蒸鱼、烤鸭等传统菜肴的过程,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烹饪技艺的尊重和坚守。
这些传统的烹饪技艺不仅代表了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观看完《舌尖上的中国》后,我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吃饭的方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通过品尝美食、感受烹饪的乐趣,我们能更好地体会到中国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美食的情感。
希望《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饮食文化,体会中国人对美食的执着和热情。
浅析电视美食节目的创新之路--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电视美食节目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传承阶段、升华阶段和创新阶段。
其中,《舌尖上的中国》是电视美食节目发展的创新代表之一。
一、传承阶段
传承阶段的电视美食节目是以介绍食物和食品文化为主。
此阶段的美食节目注重历史和文化的解析,通过介绍地方菜肴、食材和餐饮文化,让观众了解各地饮食习惯和文化底蕴。
代表性节目有《华夏美食》、《舌尖上的中国》等。
二、升华阶段
升华阶段的电视美食节目强调厨艺和制作艺术,注重将食材制作成高品质的美食,以激发观众的食欲和欣赏意识。
代表性节目有《妈妈再爱我一次》、《天厨传奇》等。
三、创新阶段
创新阶段的电视美食节目注重创意和创新,以食品为媒介表现不同的文化和故事。
代表性节目有《舌尖上的中国》、《吃吃更健康》等。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其主要的创新点如下:
1、把食物作为文化、生活、品质和收获等元素的表现形式,让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多彩食文化。
2、以极高的审美标准和极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完美的展现了美食的高品质,成为观众的品位与生活方式的指南。
3、以食材、民俗、历史、文化、地域等多种元素,科学理论与
专业知识相结合,让观众深入了解中国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魅力。
总之,电视美食节目的创新之路是在不断追求创意和创新的同时,注重加强文化层面的表现和传递,以情感为表达手段,真实生
动地展示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让人回味无穷的纪录片,通过对中国各地美食的探寻和呈现,展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和人文风情。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也领略到了中国各地不同地域的饮食特色和文化传承。
首先,纪录片中对中国各地美食的拍摄和呈现让我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从北方的烤鸭、麻辣火锅到南方的粤菜、川菜,每一种菜系都有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技巧,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气候、土壤和历史文化。
通过纪录片的展示,我了解到中国人对食物的热爱和对传统美食的珍视,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纪录片中对中国各地食材的采集和加工过程让我对中国饮食产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无论是海南的椰子、广东的海鲜还是四川的辣椒,每一种食材都经过精心的挑选和加工,才能成为一道美味佳肴。
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许多传统的食材和烹饪方式面临着消失的危险,纪录片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保护好中国的饮食文化遗产。
最后,纪录片中对中国各地餐饮文化和餐桌礼仪的展示让我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的了解。
中国人讲究“食在四方”,不仅注重吃的过程,更注重饮食的文化内涵和社交意义。
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商务宴会,中国人都会讲究餐桌礼仪和用餐方式,体现了对食物和对他人的尊重。
通过纪录片的呈现,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也体会到了中国餐饮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让人感动和启发的纪录片,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展示和呈现,让观众更加了解和珍视中国的传统美食和餐饮文化。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传承中国的饮食文化,让美食成为连接人与人、传承文化的纽带,让舌尖上的中国永远充满魅力和活力。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心得总结5篇近来,中国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在其播出之初,便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流传甚广。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舌尖上的中国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心得1每逢周五,对于“吃货们”来说,必不肯错过21点准时端坐在电视机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
这个一档关于吃的记录片,最近特别的“热“特别的”火”,要是谁没有看过的话,哈,一定会被人笑话“out”了。
对于“小吃货”的我来说,怎好错过,如此“饕餮盛宴”呢,为了更好地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我还特意温故了一遍《舌尖上的中国1》。
我记得有一集是介绍杭州的一道名菜——西湖醋鱼,让我对西湖醋鱼有了深入的了解:西湖醋鱼作为杭州派别中的代表菜,要选用西湖的鲲鱼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鱼笼中饿养一两天,让鱼儿排泄肠内杂物,除去泥土味。
厨师烹制时火候要求非常严格,三四分钟是烧得恰到好处的时间。
烧好后,再浇上一层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鳍竖起,鱼肉嫩美,带有蟹味,道鲜嫩酸甜。
肉滋别具特色。
仿佛透过屏幕,我已经闻到了它的酸中带甜,外焦里嫩,肉质鲜美,恨不能马上咬上一口尝尝,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的流下口水来。
作为一部“高,大,尚”的美食纪录片,搜罗到中国从南到北的万种美食,不仅仅是美食,还有感动的瞬间,总有触动泪点的瞬间。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在介绍中国传统的美食,还是在介绍美食所承载的文化:不仅是美食的视觉盛宴,而且还是一次精神的盛宴。
最有感触的是在《舌尖上的中国2》中:追逐花期的养蜂人:跋山涉水采集野生香菇的老汉:特别是一个叫白马占堆爬上高高的树上取蜂蜜的那一段,看着取到蜂蜜时品尝时的甜,更多让我感受的是苦涩,他们的辛苦:还有那些手工割麦的麦客们……舌尖上的中国,不仅牵挂着我们的味蕾,也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泪腺,我原来还对《舌尖上的中国2》的广告词有所怀疑,不甚理解,为什么要准备好纸巾擦口水和泪水。
直到看了以后,才有所明白……感动和幸福其实是一体的,有过感动我们才会发现,幸福弥足可贵:简单而淳朴,真实也感动。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引言《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中国大型纪录片,通过呈现丰富多样的中国美食、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展示了中国悠久的饮食传统和多元的地域文化。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对中国的美食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分享我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后的感受和思考。
第一部分: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饮食文化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舌尖上的中国》以饮食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丰富多样的食材、精湛的烹饪技艺和独特的饮食文化习俗。
例如,影片中介绍了四川的辣味美食、广东的港式点心和北京的烤鸭等代表性的地方美食,让人流口水。
不仅如此,影片中还将食材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展现了中国各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们对食物的热爱。
例如,描绘了长白山的雪蟹捕捞、云南的普洱茶采摘和长江三峡的豆腐制作过程。
这些场景让人感受到中国的壮美山河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二部分:中国的烹饪技艺《舌尖上的中国》将镜头对准了中国各地的厨师和烹饪技艺。
无论是高级餐厅的主厨还是农村的家庭主妇,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将食材变成美食。
他们讲述了背后的故事,并展示了他们独特的烹饪技巧。
影片中的烹饪技艺精湛而多样,如四川的川菜火锅、广东的蒸煮技巧和江苏的刀工技艺。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四川的麻辣火锅,那种麻辣味的独特感受令人难以忘怀。
通过这些烹饪技艺的展示,我深刻理解到中国美食的独特之处和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
第三部分:饮食文化与社会习俗《舌尖上的中国》还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与社会习俗之间的紧密联系。
中国人重视饮食的品味和仪式感,并将饮食作为社交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例如,春节期间的家庭团圆饭和中秋节的团圆月饼是传统的聚会形式。
这些饮食习俗代表了中国人对家庭、团结和传统文化的尊重。
此外,影片还展示了中国人对食物的独特追求和对口味的地域差异。
中国人在饮食中注重平衡、协调和口感。
有些地方追求酸甜口味,有些地方偏向辣味,而有些地方则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
这种多样性使中国的饮食文化充满魅力和变化。
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5篇)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5篇)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仿佛几天之内,所有的人都成了“吃货”,议论纷纷,话题不绝。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篇1仿佛一夜之间,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轰动了。
本来,近几年的经验使我对中国的影视行业中陡然而火的玩意儿都持续一种谨慎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可鉴于这次的导演是央视著名纪录片导演、吃货、有色人种、网络名人陈晓卿老师,倒使我实在闹不清楚这部片子的红火究竟包内含多少诚意,又有多少营销的成分在内,于是毅然决定,还是先看一看再说。
平心而论,片子拍得并不沉闷,甚至用“引人入胜”的考语来形容也不算谬赞,但几集看过,隐约总觉得什么地方差着点儿意思。
于是扭头问一同观看的妻,有什么想法。
她倒是毫不犹豫的说了句:主题很散。
是嘛,主题很散。
一共七集,虽然每一集都有各自的主题,但有很多资料总觉得似乎是强扭到一齐,关系并非那么紧密和理所当然,而有些资料又是重叠的,重复的,有些东西明明就是累赘,看着冗长又剩余,这些东西,给熟悉中国的我们看起来,似乎理解起来毫不费力,因为讲述的都是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有很多时候,还会因为各种乡愁引爆泪腺,但给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看,恐怕就未必能到达同样的效果。
常年在国外,我们也都喜欢看各种纪录片节目,所以看到类似的节目,总是免不了会设想一下,假如同样的题目,discovery会怎样拍,BBC会怎样拍。
比较之下,其间确实还是有高下的分别,不论是地理类,人文类还是历史类节目,哪怕分支剧情再复杂,并行线索再繁琐,BBC的纪录片总是会给人一个很清晰的线索,相较之下,《舌尖》就好比我们小学时候应付差事的作文,各种含混不清,各种眉毛胡子一把,各种泥沙俱下,各种一锅乱炖,但是不要紧,最后总会喊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用来总结了账,统一主题。
全集看下来,还让我发现,抛开那些令人感动的选题优点之外,这部片子的的确确是央视嫡传,有着最纯正的新中国纪录片科班印记,又带着明显的旧中国血统渊源。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悟“舌尖上的中国”是一档中国美食纪录片,通过展示中国各地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向观众展示中国人民的饮食文化、饮食哲学、食材采集、烹饪技艺等方面的精彩内容。
这档节目通过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让观众领略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观看完《舌尖上的中国》这档纪录片以后,我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和中国人对待食物的态度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中国人讲究“食在四方”,注重饮食的多样性和平衡,追求饮食的“色、香、味、形”。
无论是家常小吃,还是地方特色美食,每一道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故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纪录片中,我深深被每一位食客对于美食的描述所打动。
他们的眼睛闪闪发光,满脸笑容,讲起自己家乡的特色菜肴时激动不已,仿佛在讲述一个个珍贵的故事。
这让我意识到,中国人对待食物的态度不单单是填饱肚子,更多的是通过食物来表达感情、传递文化、凝聚人心。
在中国文化中,“好吃”的背后往往蕴含着百年传承的家族秘方,是祖祖辈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另外,纪录片中展示的各地美食也让我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地理环境以及民俗风情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每一种食材、每一种烹饪方式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
比如东北的冷面、四川的麻辣火锅、云南的过桥米线等,都是地道的中国美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独特风貌和饮食习惯。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这档纪录片,我深切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民对食物的崇敬。
中国的美食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心灵滋养。
希望未来能够通过更多的方式来宣传和传承中国的饮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的美食文化,让中国的美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
《舌尖上的中国》赏析《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记录片,主要记录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通过一系列元素让观众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的特有气质;最终达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的意义。
2012年5月14日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间10:30《魅力·记录》栏目中陆续播出。
播出后,《舌尖上的中国》在互联网上被高度关注,受到网民广泛热议和好评。
不仅引发了一场全民美食热潮,带动了食品相关产业链生意红火,还产生了一种新兴的网络语体“舌尖体”,《舌尖上的河南》、《舌尖上的南阳》等模仿文章层出不穷。
记录片的轰动在给人们美食文化享受的同时,也产生了社会影响。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节目共7集,摄制组耗时13个月,踏遍中国的大江南北,从繁华的大都市到闭塞的小山村,从森林深处到大海岸边,摄制组拍下了无数盘美味佳肴,更记下了无数个感人肺腑的关于美食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创下了很多中国记录片之最,收视率最高,影响最深远,关注度最高等。
记录片的成功是由诸多因素组合而成的,而其中温润饱满扎实有力的解说词功不可没。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其中的部分解说词,来体会一下舌尖上的中国带给我们的美食诱惑。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分析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如潮汕人爱“鲜”一样,中国人爱舌尖上的味觉享受。
一部纯中国的高端美食纪录片就这样腾空出世,一夜间“a bite of China”流动在每个中国人的舌尖上。
但这种感情并非一夜间短暂产生的,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食物呢,我想这得问问我们的老祖先吧。
“民以食为天”我觉得仅仅是为中国人而造的吧,中国人的食物不像欧美人那样随便百搭,不像日本料理那样呆板模式化,更不像现代化建筑那般的灰调冰冷……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必定会造就这样一种使外来文化也无能为力的“中国风——饮食文化”。
通俗说,中国人吃饭就是很屌,外国人不会懂也学不来。
时间紧迫,仓促只把第六集看完了。
但其中精髓已领略在心。
“酸甜苦辣咸”是中国人饮食的五种基本调味选择,可以说是ABCDE选项,但以中国的饮食习惯,很难出现单项选择。
现在人人都爱重口味,因此多项或全项的口味选择通常是“delicious”。
试分析这个节目,精辟总结出以下几点:制作:中国首款饮食纪录片,精美制作,画面高清,拍摄角度独特,色彩鲜亮。
拍摄手法、剪辑手段、音乐、灯光、美术造型、取景等与纪录片内容、纪录片节奏、主题等糅合得贴切、自然并紧扣核心思想。
内容:将饮食与中国人的生活习俗相结合,由点到面,从小人物到大城市。
视点鲜明。
取材有方,选取了广东潮汕、广州、厦门、四川乐山、重庆、江苏等地的饮食,在与各地人的生活习俗相结合的层面上,表现中国人饮食是基于人们生活习俗又高于传统生活意义。
视角:选取小人物故事视觉角度立体,贴近大众生活。
地域横跨半个中国,囊括进几个独具代表性的小人物饮食劳作生活小故事,使其环环相扣。
趣味性故事穿插其中,设计线索有料——有人物性格、人物背景、人物关系、人物代表性事件串联成一个不会枯燥略带温馨情分的民间饮食故事。
风格:创作视角突破过去传统纪录片硬性模式,有创新、别具一格的风格部分,但并非另类。
虽然此类纪录片的口味大众难调,但它做到了老少皆宜。
《舌尖上的中国》是以美食为主题进行拍摄的一个大型纪录片系列,《自然的馈赠》是它的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拍摄画面优美而且制作精妙不仅具有极强的可看性而且带给观众很强的真实感,可谓华实并具,并没有因为艺术性而抛却真实性,是纪录片中的典范。
整个系列追求的是对美食制作过程的记录,《自然的馈赠》主要记录的是美食制作的第一个环节一食材的获取,通过对多个地域多个民族特色食材的追踪记录向观众呈现出了一个个独特的食材获取过程,用纪录片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来评价这个过程的话,那个词一定是馈赠。
作为纪录片,解说词是必不可少的,它的出现不仅有助于观众理解纪录片,而且担当了充分调动观众情绪的重任,毕竟声画结合才是最能感染观众的。
但近年来,有些纪录片过度夸大了解说词的作用,甚至将解说词摆到主要位置上完全的违背了纪录片的规律,但是这部纪录片完全不存在这种现象,它坚持遵循了纪录片的原则画主词辅,从而达到了一种臻于完美的境界。
例如纪录片中刻画老包挖竹笋小心翼翼避免伤根这一动作时,尽管摄影师用特写加大了对这一动作的渲染,但仅凭画面将小心翼翼这种状态表现出来却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解说词在竹笋刚露出头时的恰当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它加深了观众对这一画面的理解,而且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凸显了出来所以这里的解说词运用得极其精准,而片中的解说词大多便是这样的。
另外,对于空镜头的巧妙运用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空镜头是一种纯景物描写的镜头,看似不重要,但若运用的不恰当却极有可能毁掉整部纪录片,而这部纪录片对空镜头的运用巧妙至极。
在纪录片一开头,从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青青的群山,到葱郁的竹林中正在出土的竹笋等一系列与纪录片中将提到的地方有关的景色的不断切换,搭配上紧接的同样不断切换的人物镜头,将本片中将要呈现的人物与景物巧妙的表现了出来,再加上空镜头数量恰当,所以丝毫没有使纪录片产生虚假感,反而与纪录片浑然一体加强了真实感。
类似这样的镜头影片中还有很多,无一处不精妙。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这样的道理,吃对中国人还说不仅仅是填饱肚子这么简单的事儿,它更像是一种仪式。
舌尖上的中国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向你介绍一种美食,更加深入到通过食物认识当下的中国人如何纠结于传统以及如何惊慌的面对发展。
我在看第一季的时候饿了,第二季的时候直接哭了。
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可能不算创新,因为拍摄美食的纪录片数不胜数。
但是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局限于八大菜系,而是纪录每一个普通家庭对食谱的古老传承,体现出农业大国对家庭文化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舌尖上的中国每一个镜头质量都非常高,这是央视第一次用高清机器拍摄的纪录片。
陈晓卿团队拍摄了近千个镜头,每一个镜头所选取的时间不过几秒,有一次为了拍摄一个要做4小时的菜,整整拍了28小时。
频繁剪辑与精致的特写画面结合,使得整个影片非常的美,色彩斑斓,食物背景虚化的非常好。
抖动的镜头更能突显纪录片的真实感,跟拍的形式使观众们身临其境。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影片的解说词十分简练。
很多氛围都用音乐和音效烘托了起来,给观众很多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其实很多人类的情感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出来的,100个人眼中就有100种哈姆雷特,人类的情感需要观众自己去领悟。
这是一种艺术手法,这个片子没有意识形态的捆绑,正因如此,才把这个片子推向了国际化,这种不狭隘的创作手法才能被全世界认同与欣赏。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自然,主食,转化。
中国人在本身所处的自然条件下,驯化改良出了各种不同的主食,尽管主食的________只有很少的几种,但是中国人还是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改进制作方法和手段,创造出数不尽的美味食品。
中国人的主食是靠天吃饭,这磨砺着中国人的性格,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的天气如何,所以中国人习惯于接受现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人懒就没人给他钱”,老人家说的就是中国人在骨子最为笃信的真理。
中国人其实是最爱抱怨的,但也是最不把抱怨的事当心头事的,因为为了生存,为碗中舌尖的一口饭食,还是得振作精神,安慰自己,然后继续付出自己的努力。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优秀6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一就在不久之前,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仿佛几天之内,所有的人都成了吃货,议论纷纷,话题不绝。
这显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关于美食的节目,历史地理、人文环境、民风习俗、故土乡情、民族传承、人类自然等等都在其中一一展现。
有人怀疑在食品安全问题泛滥成灾的当下,这部纪录片的出现可能是一种注意力的转移或者对急功近利的商业制作的有力抨击。
我却觉得这更像是一部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有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传统的流逝和传承的呼吁这是一种文化,可以有无限地延伸和旁支研究。
文化,历史,地理,风情,习俗。
对待食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像中国那样深入,细致,不折不挠。
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沉淀在这个纪录片中可窥见那透露的一小角。
《舌尖》将最日常的食物,最被津津乐道却不曾细致思考过的食物与民族的精神传承结合在一起,加上文案对传统流逝的刻意提醒和镜头画面有意的煽情,电脑电视屏幕前的你我无法不被吸引,不被震动!总导演陈晓卿也说,《舌尖》与以往的美食纪录片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不仅令人见识到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而且也能使观众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前段时间接待一位瑞典的外宾,我很自豪地给他推荐了《A bite of China》,并将视频给他看了一小段。
显然,他也被中国的美食吸引住了,连口夸赞。
记得不久前看过一个视频,有个香港的学生拍了个访谈片子,他们问了在中国旅游或生活的来自各个不同的外国人对中国的第一印象,令人感叹的是,九成以上的人都在第一时间想到了中国的美食,并赞不绝口,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进而领略中国人对于生活的热爱,这无疑是中华文化传统输出和浸润的最佳方式。
分析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
如潮汕人爱“鲜”一样,中国人爱舌尖上的味觉享受。
一部纯中国的高端美食纪录片就这样腾空出世,一夜间“a bite of China”流动在每个中国人的舌尖上。
但这种感情并非一夜间短暂产生的,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食物呢,我想这得问问我们的老祖先吧。
“民以食为天”我觉得仅仅是为中国人而造的吧,中国人的食物不像欧美人那样随便百搭,不像日本料理那样呆板模式化,更不像现代化建筑那般的灰调冰冷……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必定会造就这样一种使外来文化也无能为力的“中国风——饮食文化”。
通俗说,中国人吃饭就是很屌,外国人不会懂也学不来。
时间紧迫,仓促只把第六集看完了。
但其中精髓已领略在心。
“酸甜苦辣咸”是中国人饮食的五种基本调味选择,可以说是ABCDE选项,但以中国的饮食习惯,很难出现单项选择。
现在人人都爱重口味,因此多项或全项的口味选择通常是“delicious”。
试分析这个节目,精辟总结出以下几点:
制作:中国首款饮食纪录片,精美制作,画面高清,拍摄角度独特,色彩鲜亮。
拍摄手法、剪辑手段、音乐、灯光、美术造型、取景等与纪录片内容、纪录片节奏、主题等糅合得贴切、自然并紧扣核心思想。
内容:将饮食与中国人的生活习俗相结合,由点到面,从小人物到大城市。
视点鲜明。
取材有方,选取了广东潮汕、广州、厦门、四川乐山、重庆、江苏等地的饮食,在与各地人的生活习俗相结合的层面上,表现中国人饮食是基于人们生活习俗又高于传统生活意义。
视角:选取小人物故事视觉角度立体,贴近大众生活。
地域横跨半个中国,囊括进几个独具代表性的小人物饮食劳作生活小故事,使其环环相扣。
趣味性故事穿插其中,设计线索有料——有人物性格、人物背景、人物关系、人物代表性事件串联成一个不会枯燥略带温馨情分的民间饮食故事。
风格:创作视角突破过去传统纪录片硬性模式,有创新、别具一格的风格部分,但并非另类。
虽然此类纪录片的口味大众难调,但它做到了老少皆宜。
可以说是一部可以四世同堂都坐下来欣赏的纪录片。
它并让我看到了中国新一代纪录片的鲜活生命力,真的让我感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