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31.00 KB
- 文档页数:23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持续改进制度1.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
2.监测项目及频次(1)空气监测:感染高风险部门如手术室、产房、口腔科、母婴同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室、静配中心、导管室、介入室、血液透析室,内镜诊疗及清洗消毒室等每季度监测一次。
(2)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监测:感染高风险部门如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室、静配中心、导管室、介入室、口腔科、内镜诊疗及清洗消毒室、母婴同室、血液透析室、感染性疾病科等每季度监测一次。
(3)使用不稳定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现配现用,并在每次配制后进行浓度监测,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4)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等)每季度做生物监测;浸泡灭菌的内镜应每月做生物监测。
(5)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物理监测每锅做、化学监测每包做、常规生物监测做每周做,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
(6)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的监测:物理监测每次做、化学监测每包做、生物监测每天使用时应至少进行一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
(7)环氧乙烷灭菌的监测:物理监测每次做、化学监测每包做、生物监测每灭菌批次应进行。
(8)紫外线灯的监测:分日常监测和灯管辐照强度监测。
日常监测是指科室日常使用的监测记录,包含消毒时间、消毒地点、累计时间、灯管清洁等项目。
灯管辐照强度每半年监测一次。
(9)血液净化系统监测: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每月1次,细菌总数<100cfu/ml;内毒素检测至少每季度1次,透析用水内毒素<0.25EU/ml;透析液内毒素<0.5EU/ml;透析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每台透析机至少每年检测1次。
化学污染物至少每年测定1次,软水硬度和游离氯的检测至少每周进行1次。
(10)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污染有关时,应随时对其进行监测,并针对目标微生物进行检测。
3.不推荐医院常规开展灭菌物品的无菌检查,当流行病学调查怀疑医院感染事件与灭菌物品有关时,进行相应物品的无菌检查。
高压蒸汽消毒锅灭菌监测方法1 、生物学监测使用活的细菌芽孢制成生物指示剂,其抗力均大于或等于各种致病微生物。
在第 1个灭菌周期(灭菌时间3 min)对嗜热脂肪杆菌(ATCC7953)芽孢未全部杀灭。
经过第 1个周期后(灭菌时间5、7、9 min)对嗜热脂肪杆菌(ATCC7953)芽孢全部杀灭。
用生物指标剂来证明灭菌物品内微生物是否全部死亡,是判断灭菌是否合格的直接指标,也是最可靠的监测方法。
高压蒸汽灭菌所用生物指示剂是用嗜热脂肪杆菌芽孢制备,干热灭菌和环氧乙烷灭菌所用生物指示剂则是以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制备的。
但由于使用生物指示剂操作复杂,几天后才能出结果,不适于日常监测。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使用生物法监测高压蒸汽消毒锅每月1次。
监测使用的生物指示管必须放于标准包内,标准包放在消毒锅的最低层,主要考虑蒸汽穿透物品的时间和高压蒸汽消毒锅温度最低处,具有代表性。
2 、化学监测用某些热敏化学物质配成印墨印制而成。
在一定温度的饱和蒸汽条件下作用一定时间,使其颜色改变,再根据标准色来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因此是间接指标,种类有B—D试验指标图、化学指示胶带和化学指示卡。
(1) B-D测试(Bowie—Dick test) 专门用于预真空(包括脉动式喷射式等)高压蒸汽消毒锅空气排除效果的监测。
预真空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空(约有 2%空气)。
因此,空气的存在影响蒸汽对物品的穿透和杀菌效果,可导致灭菌失败。
所以,高压蒸汽灭菌时以物品包中是否有空气团的存在作为灭菌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每日进行一次B-D测试。
如B—D测试失败,须仔细查找原因,直至B-D测试通过后,该消毒锅方能使用。
B-D测试设计原理是使试验包成为消毒锅内残留空气的聚焦点,因为热蒸汽进入柜内时,它相对较大的体积和可透气性布料极易吸附、“捕捉”残留空气。
真空测试图上的化学指示剂对残留空气具有敏感性,能检测出残留空气在试验包中是否存在。
2023年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旨在评价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
为规范监测工作。
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特制定本方案。
二、监测范围1.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23)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23)3.医疗机构空气净化规范(WST368-2023)4.医院清白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23)5.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6.血液透析相关治疗用水三、监测方法及频次1.空气消毒效果监测:采用沉降法或空气采样器法。
每季度一-次。
2.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采用表面涂抹法或棉拭子擦拭法,每季度一次。
3.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采用棉拭子擦拭法。
每季度一-次。
4.医疗器械消毒效果监测:采用模拟使用法或真实使用法,每季度一-次。
5.化学消毒剂浓度监测:采用试纸法或仪器法,每日一次或每周一-次。
6.污水处理效果监测:采用试纸法或化学分析法,每日- -次或每周-次。
7.血液透析相关治疗用水监测:采用化学分析法或仪器法,每日- -次或每周一次。
四、监测结果分析与报告1.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纠正。
2.每季度形成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报告,报送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
3.对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持续改进。
五、监测人员培训与考核1.对参与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学握正确的监测方法和技术。
2.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培训效果符合要求。
3.对监测人员进行定期的再培训和考核,以保持其专业知识和技能。
六、质量保证措施1.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的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对监测试剂和消耗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其质显和稳定性。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四川省消毒卫生监测技术方案(试行)》的通知各市、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和《四川省消毒管理条例》,加强和规范我省消毒卫生质量监测工作,根据卫生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加强消毒卫生监测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省开展消毒卫生质量监测的工作经验,我中心组织专家研讨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制定了《四川省消毒卫生监测技术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按要求组织开展消毒质量监测工作.“方案"试行过程中有何意见或建议,请及时反馈我中心,以便进一步修订。
附件:《四川省消毒卫生监测技术方案(试行) 》二〇一〇年二月二十日四川省消毒卫生监测技术方案(试行)1。
目的规范我省的消毒卫生监测工作,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托幼机构、消毒产品质量和消毒服务机构的监督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医疗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托幼机构感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四川省消毒管理条例》。
3.引用标准及技术规范《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GB 14934-94)《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 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GB 15980-1995)《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 15981—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1995)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卫生部《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WS 310.3—2009)《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 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2009)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幼托机构消毒隔离工作常规》4。
院感消毒监测制度一、目的医院感染控制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保障医疗安全,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
消毒灭菌监测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完善的消毒监测制度至关重要。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临床、医技科室及重点部门,包括手术室、供应室、产房、新生儿室、口腔科、导管室、透析室、血透室、内窥镜室、布类洗涤、污水处等。
三、监测内容空气消毒效果监测:包括日常监测和定期监测,以评估消毒设备的运行效果和空气中的微生物含量。
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包括诊疗台、床栏、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的清洁与消毒效果。
医护人员手卫生监测:包括手部卫生情况及手部细菌含量的监测,以确保医护人员手卫生合格。
消毒剂浓度监测:定期监测各类消毒剂的有效浓度,确保消毒剂的有效性。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监测:对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进行抽样检测,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四、监测频次空气消毒效果监测:每日进行一次日常监测,每月进行一次定期监测。
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
医护人员手卫生监测:每月进行一次手部细菌含量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手部卫生情况检查。
消毒剂浓度监测:每周进行一次有效浓度的监测。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监测:每次使用前进行抽样检测。
五、责任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制定和完善院感消毒监测制度,并监督执行。
各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的消毒工作,并配合完成相关监测任务。
护理部门负责监督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并进行抽查和定期监测。
物资管理部门负责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采购、验收和使用过程中的监测和管理。
六、监测方法空气消毒效果监测:采用沉降法或浮游法进行采样,根据细菌菌落总数及卫生标准进行评价。
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用棉拭子涂抹法对物体表面进行采样,根据细菌菌落总数及卫生标准进行评价。
医护人员手卫生监测:采用棉拭子涂抹法对手部进行采样,根据细菌菌落总数及卫生标准进行评价。
文件制修订记录使用,整个洁净区的消毒为臭氧消毒方式。
臭氧灭菌的流程:关闭新风进风口和回风对外排放阀门,使整个被消毒的洁净区空间通过洁净系统风道形成循环状态,保持消毒空间相对密闭,预防臭氧泄漏,以确保臭氧在空间分布均匀,使洁净区的臭氧浓度达到10ppm,从而达到对洁净区空气、物体、设备、墙壁等的灭菌,同时还能对过滤系统、循环系统进行灭菌.1.验证目的通过对在一定的时间洁净室(区)内臭氧浓度的测试,验证在预定的消毒程序时间内洁净区各洁净间臭氧浓度是否达到标准规定;通过微生物挑战性试验,确定在预定的消毒程序时间内臭氧对洁净室(区)的消毒效果2.验证范围本验证方案适用于臭氧灭菌消毒的整个过程。
3.人员和职责验证小组人员:1.2.1、验证小组组长:负责验证方案起草,组织实施验证的全过程,验证结束写出验证报告。
1.2.2、验证小组组员:分别负责本方案中具体工作。
1.2.3、实验室、实验员:QC理化室及必须的检测仪器为本项目验证实验室4.验证内容4.1设计确认确认本系统使用的关键设备臭氧发生器的技术指标及臭氧消毒系统设计要求,包括规格、尺寸、材质、电流电压,臭氧产量、灭菌空气体积、灭菌消毒杀菌等是否符合要求,文件系统技术资料是否齐全(操作指南、使用手册、制造和设计标准等)。
设备技术指标及设备要求确认表设备关键性仪表及消耗性备品登记表4.2安装确认目的:评价臭氧发生器的安装是否符合设计规范及工艺要求。
方法:检查电气部分、辅助设施配套情况、机器安装情况、机器安装区域等。
标准:a、电气部分:电源控制系统和臭氧发生器一体式装置;电源380V/50HZ,连接方式正确,触点牢固,有良好接地。
b、辅助设施配套情况:冷却水:进口管道4′PVR管,阀门控制进水量;出水管道4′PVR管,直接排出,出口通畅。
压缩空气进气系统包括:捷豹EV51空气压缩机、油水过滤装置、吸附干燥制氧装置、精密过滤器、减压装置等。
捷豹EV51空气压缩机具有:安全可靠的结构设计;运转平稳、噪音低;自动压力开关及自动卸载系统等功能。
2016年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医疗机构空气净化规范(WST 368-201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 50333-20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血液透析相关治疗用水》等规范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一、监测标准(一)采样和检查原则1.采样后应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4 h;若样品保存于O℃~4℃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 h。
2.常规监督检查可不进行致病性微生物检测,涉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调查或工作中怀疑微生物污染时,应进行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3.I类环境为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分洁净手术部和其他洁净场所。
Ⅱ类环境为非洁净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血液病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
Ⅲ类环境为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室);其他普通住院病区等。
Ⅳ类环境为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治疗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病区。
(二)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的效果监测1.手术器械:每月随机抽取消毒供应中心机械清洗、手工清洗的手术器械;将器械分为平面类、关节类、管腔类、结构复杂类四种类型,每类器械随机抽取5个清洗后样本进行ATP检测。
1.1采样时间:手术器械清洗后。
1.2采样部位:手术器械全表面。
1.3手术器械检测方法:1.3.1采样:对器械的全部表面进行采样。
1.3.2激活/震荡:将采样棒蓝色末端彻底按压进入管腔内液体中,激活反应水平窄幅震荡5秒钟。
1.3.3测量:将采样棒放入荧光检测仪中读取数值。
2.内镜:将内镜分为灭菌内镜、高水平消毒内镜两种类型分别抽样检测;每季度抽取科室25%内镜数量进行ATP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一、必须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
监测时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二、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
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使用中的戊二醛应加强监测,常规监测每周不少于一次。
用于内镜消毒或灭菌的戊二醛必须每日或使用前进行监测。
三、对消毒、灭菌物品应同时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一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四、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灭菌的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
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高度危险物品包、大包和难以达到消毒部位中央的物品包等包内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
生物监测应每月进行。
新灭菌器使用前及大修后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材料、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五、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做到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无菌包包内、外进行化监测,每月进行生物监测,每年对灭菌间环境进行环氧乙烷浓度的监测;移植物等生物监测结果为阴性时方可使用;其他低温灭菌方式可参照产品说明书进行。
六、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灯管和使用中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30w普通石英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每半年监测一次;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99.9%。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方案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 )》、《医疗机构空气净化规范(WST 368-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 5033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血液透析相关治疗用水》等规范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自 1月1日起实施。
一、监测标准
(一)采样和检查原则
1.采样后应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4 h;若样品保存于O℃~4℃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 h。
2.常规监督检查可不进行致病性微生物检测,涉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调查或工作中怀疑微生物污染时,应进行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3.I类环境为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分洁净手术部和其它洁净场所。
Ⅱ类环境为非洁净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血液病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
Ⅲ类环境为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室);其它普通住院病区等。
Ⅳ类环境为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治疗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病区。
(二)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的效果监测
1.手术器械:每月随机抽取消毒供应中心机械清洗、手工清洗的手术
器械;将器械分为平面类、关节类、管腔类、结构复杂类四种类型,每类器械随机抽取5个清洗后样本进行ATP检测。
1.1采样时间:手术器械清洗后。
1.2采样部位:手术器械全表面。
1.3手术器械检测方法:
1.3.1采样:对器械的全部表面进行采样。
1.3.2激活/震荡:将采样棒蓝色末端彻底按压进入管腔内液体中,激活反应水平窄幅震荡5秒钟。
1.3.3测量:将采样棒放入荧光检测仪中读取数值。
2.内镜:将内镜分为灭菌内镜、高水平消毒内镜两种类型分别抽样检测;每季度抽取科室25%内镜数量进行ATP监测。
2.1采样时间:内镜清洗后。
2.2采样部位:内镜外表面及内腔面。
2.3软式内镜检测方法:
2.3.1内镜外表面的检测方法:
2.3.1.1取样:取末端10cm长的外表面进行采样,对采样棒施加适当压力,旋转采样棒,以“Z”形取样。
2.3.1.2激活/震荡:将采样棒蓝色末端彻底按压进入管腔内液体中,激活反应水平窄幅震荡5秒钟。
2.3.1.3测量:将采样棒放入荧光检测仪中读取数值。
2.3.2内腔:吸引/活检管道的检测方法
2.3.2.1准备:把检测工具包中的连接管,塞子连接到位。
2.3.2.2冲洗管腔:用40ml的无菌水冲洗要采样的腔道,并用60ml的空气冲洗腔道,收集所有灌洗用水。
2.3.2.3激活/震荡:用水质采样棒对灌洗用水采样,立即激活并水平窄幅震荡5秒钟。
2.3.2.4测量:将采样棒放入荧光检测仪中读取数值。
3结果判断:
1、依据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关于“3MTMClclean-TraceTM清洁监测管理系统用于医疗器械清洗效果评价的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对清洗后手术器械ATP残留量进行测定时,“ATP值”≤150RLU可作为判定清洗合格的推荐阈值。
2、依据Michelle J, Alfa PhD, Iram Fatima MSc, et al. Validation of adenosine triphosphate to audit manual cleaning of flexible endoscope channels.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1-4).研究结果证实:胃肠镜管路“ATP值”≤200RLU可作为判定清洗合格的推荐阈值。
(三)灭菌效果监测
1.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
1.1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包括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B—D测试和生物监测。
1.1.1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
温度波动范围在+3℃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1.1.2化学监测法:
1.1.
2.1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
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
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
经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1.1.
2.2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1.1.3 B-D试验
1.1.3.1测试方法: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气灭菌器应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测试前先预热灭菌器,将B-D测试包水平放于灭菌柜内灭菌车的前底层,靠近柜门与排气口底前方;柜内除测试包外无任何物品;在134℃温度下,时间不超过3.5min,取出测试包,观察B-D测试纸颜色变化。
1.1.3.2结果判定:B-D测试纸均匀一致变色,说明B-D试验经过,灭菌器能够使用;变色不均匀说明B-D试验失败,可再重复一次B-D测试,合格,灭菌器能够使用;不合格,需检查B-D测试失败原因,直至B-D测试经过后该灭菌器方能使用。
1.1.4生物监测法
1.1.4.1监测方法:将生物指示物置于标准试验包的中心部位,标准试验包由1 6条41cm×66cm 的全棉手术巾制成。
制作方法:将每条手术巾的长边先折成3 层,短边折成2 层,然后叠放,制成23cm×2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