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概况、类型、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3.13 MB
- 文档页数:99
中国近代的建筑类型
民族风格建筑
中国近代的建筑类型之一是民族风格建筑。
民族风格建筑以传统中国建筑的形式和特色为基础,融合了现代元素,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例如,北京的故宫、上海的豫园等都是典型的民族风格建筑。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琉璃瓦、斗拱、彩画等传统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建筑风格既注重整体布局和讲究精细雕刻,又融入了现代工艺和建筑技术,体现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演变。
现代主义建筑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近代也涌现出了众多现代主义建筑。
这类建筑追求简洁、功能性和表现力,注重空间布局和结构形式的创新。
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州的广州塔等都是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大胆运用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等新材料,注重线条的简洁和自由曲线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规范,展示出时代的活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建筑融合了艺术与科技,体现了中国近代建筑的风采。
后现代主义建筑
近年来,中国的建筑界也兴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潮流。
后现代主义建筑追求非传统形式和自由创意,以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细节吸引人们的目光。
例如,《鸟巢》国家体育场、北京大学深研中心等都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
后现代主义建筑注重空间的错落有致和色彩的运用,常常打破传统的界限和规则,富有动感和变化性。
这些建筑作品既展示了建筑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中国近代建筑编辑中国近代建筑所指得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得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得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得阶段。
1概述2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3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4建筑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5建筑风格▪近代外来形式得建筑风格▪近代民族形式得建筑风格概述编辑中国近代建筑(13张)清王朝得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得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得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得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得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得传统建筑体系得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得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得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得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得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得新型建筑,具有近代得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得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得建筑为主。
大量得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得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得材料、结构与装饰。
从建筑得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得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中国近代建筑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得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得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中国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影响和演变。
在近代时期,中国建筑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代表性建筑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近代中国建筑的特点之一是中西结合。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巨大的变革,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这也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建筑形式与西方建筑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风格。
例如,西式的方形和拱券在中国传统的屋顶和梁柱上得到了运用。
这种中西结合的风格在中国近代建筑中十分常见。
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近代建筑。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和故宫博物院。
天安门广场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广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之一。
广场以其庄严肃穆的建筑风格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是天安门城楼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故宫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精美的园林和珍贵的艺术品而享有盛誉。
此外,近代中国建筑还受到了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和革命,这对建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例如,创建于上海的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这座建筑体现了当时革命浪潮和社会变革的精神。
同样,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一些高楼大厦的建设也成为近代中国建筑的标志。
北京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和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等高层建筑都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步伐。
近代中国建筑不仅在本国产生了影响,也对世界建筑发展做出了贡献。
例如,中国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了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展现了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相结合的独特风格。
此外,一些传统中国建筑元素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被运用,为现代建筑增添了东方的魅力。
综上所述,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中西结合的风格、代表性建筑的兴起以及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都为近代中国建筑增添了独特而丰富的色彩。
中国近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是指近代中国历史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建造的建筑物。
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许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革,建筑风格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中国近代建筑的背景、特点以及代表性建筑物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中国近代建筑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
鸦片战争后,中国新式建筑逐渐涌现出来。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同时也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使得中国的建筑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特点1. 融合中西方元素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中西方元素的融合。
传统的中国建筑特色与西方建筑风格的结合,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建筑形态。
比如,中西结合式的街屋、罗马风格的教堂、日本风格的别墅等。
这种融合体现了中国近代建筑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能力。
2. 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传统的中国建筑注重府邸、庙宇等公共建筑的规模和雄伟,而近代建筑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建筑结构发生了新的变革,采用了更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铁框玻璃幕墙,使得建筑更加坚固且灵活,同时也满足了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功能需求。
3. 西方建筑风格的兴起近代中国由于与西方列强接触的增多,西方建筑风格逐渐被引入中国。
比较典型的是巴洛克风格、哥特式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等。
西方建筑风格的兴起与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大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的引入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建筑风格,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接纳。
三、代表性建筑物1. 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是一座建于1936年的建筑,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的瑰宝。
该建筑以独特的中国风格和大胆的现代元素相结合,呈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之美。
2. 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重要的古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尽管它始建于明代,但在清朝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展现了中国近代建筑的独特风貌。
中国近代建筑史近代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交融与碰撞,是一段充满变革与创新的历史。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近代建筑史,包括建筑风格的转变、建筑技术的革新以及建筑的社会背景。
一、建筑风格的转变中国近代建筑风格的转变主要源于西方现代建筑的传入。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与西方接触,许多西方风格的建筑被引入中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洋楼建筑,这是中国近代建筑的标志,体现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洋楼建筑有着西方建筑的特点,比如欧式立面、拱券和带有西式装饰的建筑细部。
同时,传统中式建筑的某些元素也被保留下来,例如屋顶的琉璃瓦和悬山顶。
而在20世纪中叶,中国建筑风格又出现了一次转变。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探索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建筑风格。
这就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兴起。
中国现代建筑以功能性强、拥有独特形态、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特点。
建筑师们开始倡导“人民大众的建筑”,追求简约、实用与美的统一。
中国近代建筑风格的转变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二、建筑技术的革新近代建筑技术的革新对中国建筑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建筑的引入下,中国的建筑技术经历了一次飞跃。
在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基础上,引入了钢铁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这种技术的改变使得建筑能够更高、更宽、更大规模。
同时,电梯、自动门、中央空调等现代科技设施也逐渐应用于建筑中。
这些技术的革新使得建筑更加舒适、便利和安全。
此外,建筑材料的革新也是建筑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
在传统建筑中,砖、石和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
例如玻璃、铝合金、玻璃钢等材料的应用,使得建筑变得更加透明和轻盈。
同时,受到环境保护意识的影响,建筑材料也开始注重可持续性和绿色环保。
三、建筑的社会背景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和变化离不开社会的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近代中国建筑1.首都计划:1927年国民党定都南京后,对南京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建设,即首都计划,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颇具规模的建筑活动。
古力治任工程顾问,墨菲任建筑顾问。
城市划分为中央行政区、市政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六个区。
道路系统采用方格网加对角线的形式。
在“中国本位”的指导思想下,极力倡导“中国固有之形式”的文化方针。
2.中国固有之形式: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首都计划》对城市建筑形式提出的要求,由外国建筑师发端,中国建筑师影像高潮。
对新输入的建筑类型和技术经验,近代化过程中如何借鉴传统特色和中国精神进行思考。
形式包含宫殿式、混合式、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三种设计模式。
代表实例:南京中央博物馆、上海政府大厦、中山陵纪念馆。
3.“体形环境”设计:1947年梁思成提出的办学设想,它围绕这一理念在清华大学建筑系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对我国建筑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4.竹筒屋:针对广州商业密集区演变的形式。
竹筒屋窄开间、大进深、多层联排式的布局形态,即反映了亚热带地区减少太阳辐射的气候需要,也反映了城市商业区极度紧凑的地皮、尽量少占街面的高密度要求,是针对广州商业地段应运而生的一种住宅转型形式。
5.骑楼:见于东南沿海城市,由于气候炎热多雨,街道要求有遮阳、避雨功能,在竹筒屋基础上演进出“下店上宅”的店宅综合体。
以沿街下层铺屋设置覆盖敞廊为特征,反映出中国廊屋式传统商业建筑与外来的殖民地外廊样式的结合。
建筑立面带有浓厚的样式造型,通常以底层柱廊、楼层和檐部女儿墙、山花组成三段式构图。
6.铺屋:近代商业街的发展推动沿海建筑向“上宅下铺”转型的建筑表现。
特点是不带覆盖通道长廊的窄开间联排式楼房,沿街立面上下对齐或略有出挑,不设“骑楼”,多沿街或河道联排设置,彼此连檐通脊。
建筑密度高,造价低,工期短。
7.庐式侨居:广东侨乡生成的居住形式。
平面以传统的“三间两廊”为基础,外形多呈方形,一般见2至3层,用材较讲究,布置较灵活,窗户开的较大,有的做成斜角凸窗。
中国近代建筑编辑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
1概述2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3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4建筑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5建筑风格▪近代外来形式的建筑风格▪近代民族形式的建筑风格概述编辑中国近代建筑(13张)清王朝的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的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的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的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的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
大量的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与装饰。
从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中国近代建筑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