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26
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人文地理知识归纳总结1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①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④粮食问题: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尤其是中非、西非、东非地区,人民营养不足;少数发达国家的商品粮积压越来越多,极力争夺国外粮食市场。
⑤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一是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二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这是人类应该长期注意的问题;三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⑦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a.我国的畜牧业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畜牧业。
b.c. 我国发展水产业的条件相当优越:沿海四大海域的近海海域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大陆约有2000万公顷水面,其中有3/4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季风区,这一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d.水产业分为天然捕捞业和人工养殖业。
e我国水产品总量中,海水产品较淡水产品多;在海产品中以天然捕捞为主;在淡水产品中以人工养殖为主。
2、工业①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二、人口与环境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①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有明显的不同。
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③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在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
我国人口分布不平均:东南多,西北少。
(以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南,面积占全国43%,人口占94%)原因是:东部耕地多,气候优越,人口密度大;工商业、交通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
5.1 农业生产活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2.了解农业的投入和产出的基本要素和一般模式。
3.掌握农业分类的依据和类型。
能力目标能够以当地某种农业为例,分析该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要素、所属农业分类,并说明该农业主要从事农事进行的时间,从而进一步理解农业生产特点。
德育目标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1.农业生产的特点。
2.农业生产的分类。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
2.判断不同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
●教学方法1.从农业生产的概念出发,逐步分析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业的分类。
2.结合身边事例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其含义。
●教具准备1.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情况制作出来,增强直观效果并进行对比,了解各自特点及分类情况。
2.收集新闻资料,及时了解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生产情况。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上册课本中认识和学习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了解到了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活动的场所,而且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资源。
那么,我们应如何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呢?我们再来学习人文地理,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关系。
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对环境施加影响。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生产活动。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板书)。
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本单元我们学习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即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
我们先学习“5.1 农业生产活动”(板书)。
[新课教学]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小节,并回答:1.什么是农业生产活动?2.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如何?学生看完课文后,老师加以点拨、总结。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
识点
查字典地理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9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点,希望对大众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存眷查字典地理网。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点: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区性、季候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泥土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工具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几多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泥土、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成长与区位的干系: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点:区位因素农业成长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漫衍、复种制度和产量干系最为密切。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成长不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地区阵势平展,土层深厚,适宜成长耕作业,山地适宜
成长畜牧业和种植业
泥土不同的泥土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如东南丘陵地区漫衍普遍酸性泥土,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范畴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以上内容便是小编为大众整理的《2019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点》,更多学习相关质料,敬请存眷查字典地理网,小编随时为大众更新更多有效的复读质料及要领!。
高一地理《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重要知识点
高一地理《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重要知识点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农业发展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土壤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
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s();
【高一地理《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重要知识点】。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一、引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其对人类社会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首要条件是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对各种生产活动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1. 农业生产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气候、土壤条件会决定不同的农作物适合种植的范围和产量。
例如,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适合种植水稻和茶叶;气候寒冷的地区适合种植小麦和马铃薯。
此外,地理环境还会影响灌溉条件和水资源供应,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发展。
2. 工业生产地理环境对工业生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例如交通运输和能源供应。
地理条件是否适合建设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以及是否丰富的煤矿、油田等能源资源,都会影响工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率。
其次,地理环境还会影响工业污染和环境保护。
一些地理条件恶劣的地区可能无法承载大规模的工业污染排放,从而限制了工业生产的发展。
3. 服务业生产地理环境对服务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旅游业对自然环境和景观资源的依赖较大,地理环境的美丽和丰富性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同样,对于邮政、电信等服务业,地理环境的发达程度和便利性将影响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三、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相反,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值得关注的方面:1.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区的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土地资源消耗加剧,城市扩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大量建设和工业污染导致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愈发突出。
此外,城市排水和垃圾处理也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农业③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农事安排:冬小麦播种3-5月,收割10-12月,剪羊毛:8-9月。
④其他几种农业地域类型:乳畜业――面向市场,饲养奶牛以获得牛奶及乳制品的密集农业,一般分布于大城市周围。
世界主要分布区: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热带种植园农业――种植单一热带经济作物的大规模密集型农场,分布于拉美、东南亚、南亚及撒哈拉以南非洲,企业化经营,雇工生产。
重要热带农产品的主产国。
地中海型农业(园艺业):分布于地中海气候区,园艺业发达,作物以葡萄、无花果、油橄榄、柑橘、蔬菜、花卉及小麦为主,兼营畜牧。
⑤中国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平衡”、“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装备、技术、理念等来改造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需要的是先进技术、一流设备和现代化农民。
⑥我国的种植业区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区。
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在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以水田为主,广泛种植水稻;北方以旱地为主,灌溉多以水浇形式,种植小麦、玉米等旱粮。
自南向北:海南岛可以一年三熟;秦岭——淮河以南可一年二熟~三熟;华北平原可以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而东北、西北地区受热量或水份条件限制,只能一年一熟。
1983年成立以来,我国已经在一些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高、商品率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建立一大批商品粮基地,它们是:东北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生产玉米、春小麦)、长江流域的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种植水稻)和珠江三角洲(主产水稻)。
除粮食外,我国棉花的主要分布地区是: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沿江及滨海平原、华北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新疆南部。
其中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优质长绒棉产区;糖料作物中,甜菜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套平原)和新疆;甘蔗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川等省;油料作物中,油菜的播种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引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地理环境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并且至今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主要包括气候、土壤和地形等方面。
气候影响气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因为气候状况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适宜大米和水稻等谷物的种植。
而在干旱地区,适宜种植耐旱的作物,如玉米和大豆。
因此,农民通常会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农作物。
土壤影响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要素。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作物有不同的适应性。
例如,黏土壤适宜种植水稻和小麦等作物,而砂质土壤适合种植蔬菜和水果等作物。
因此,农民在选择土地和农作物时,会考虑到土壤的类型以及作物的适应性。
地形影响地形对于农业生产也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山区地形通常不适宜耕作,但适合放牧。
而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适宜耕种和机械化农业的发展。
因此,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种植的选择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地理环境对工业的影响工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环境对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能源影响能源是工业生产的重要支撑。
不同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能源资源供应。
例如,煤炭在山区地区较为丰富,而油气资源则分布在陆地和海域不同地区。
因此,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工业的能源选择和能源供应的可行性。
交通影响交通是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的重要环节。
地理环境对交通的阻碍和便利程度影响着工业的发展和区域间的联系。
例如,水路交通在平原和沿海地区发展较好,有利于原材料和商品的运输。
而山区地形则对交通形成阻碍,限制了工业的发展。
人力资源影响地理环境也影响着工业的人力资源供给。
不同地理环境的居民具有不同的职业技能和经验,对工业生产的需求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