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2
知识图谱括号知识精讲1.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2.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中小括号混合算,运算顺序要体现.小括号里要优先,中括号里紧接算.括号里面全算完,中括号外最后算.3.在以后的学习中,随着综合算式运算步骤的增多,还会用到大括号“{}”,又称花括号.大括号用在中括号外面.典型例题(1)计算,说一说运算的顺序.(2)在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运算顺序怎样?(3)在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运算顺序怎样?名师学堂(1)“”中既含乘、除法,又含加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法.正确解答,.(2)“()”叫小括号,它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即正确解答,加上小括号后,运算顺序发生改变,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3)“[]”叫中括号,它与小括号的作用相同,都是改变运算顺序.混合运算中,如果加了小括号仍需改变运算顺序,就用中括号,中括号一般在小括号的外面.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正确解答,先算加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三点剖析重点: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或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正确计算三步算式. 难点:能正确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易错点:过早去掉中括号,导致运算顺序错误.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例题例题1、小方家的西厅用的木地板如下图。
(1)用了多少块木地板?(想一想可以怎样算) (2)每块地板25元,准备3000元够吗?例题2、在学校举办的读书比赛中,四(1)班的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奖人数见下表)。
为此,班主任老师准备用400元给他们购买图书作奖品。
请你帮班主任老师设计一种购买方案并说明理由。
例题3、口算。
120-90= 75+27= 32×5= 280÷4= 14×4= 48+52= 68÷4= 62-37=例题4、某市电影院推出两种买票方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 理解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顺序。
2. 能够正确进行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并解决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能够正确进行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1. 理解中括号的作用和运算顺序。
2. 解决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混合运算知识,包括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
2. 提问学生:如果在一个算式中加入了中括号,应该如何进行运算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中括号的作用:中括号可以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使得中括号内的运算先于其他运算进行。
2. 讲解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进行中括号内的运算,然后按照乘除、加减的顺序进行运算。
3. 举例说明:[(12 5)× 3] ÷ 4 = (17 × 3)÷ 4 = 51 ÷ 4 =12.75。
三、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 引导学生相互检查答案,并讨论解题过程中的疑惑。
四、巩固与应用(15分钟)1.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进行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判断是否需要使用中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五、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括号的作用和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并思考如何运用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中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4课《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4课《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他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也初步接触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但是,他们在解决涉及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时,可能会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意义,掌握计算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意义,掌握计算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引导发现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含有中括号的算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共同探究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
3.巩固新知: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4.应用拓展: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的计算方法。
2. 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四则运算解决问题。
2. 探究:让学生尝试解决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计算规律。
3. 讲解:讲解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的计算方法,强调运算顺序和计算规则。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5. 应用: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收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四则运算解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探究、讲解、练习、应用和总结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检查,巩固所学知识。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探究”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关键时期,对于理解和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的计算方法至关重要。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和总结计算规律。
详细补充和说明:1. 探究环节的设计在探究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的计算方法。
1.知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能用递等式正确地计算三步式题;3.能将分步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此环节设计时间在50-60分钟)回顾上次课的预习思考内容:算24点(2、3、6、9)方法1:2×6=12;3+12=15;15+9=24方法2:9+6=15;15-3=12;12×2=24方法3:2+6=8;9÷3=3;3×8=24方法4:2+3=5;9-5=4;4×6=24小结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小结2: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问题1:你能将上面的方法1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吗?教学说明:建议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可以适当进行提醒。
如:先算2乘6的积,再算3加12的和,最后算15加9的和。
就是求“3加上2乘6的积,再加上9的和”。
3 +2×6 +9=3 +12 +9=15 +9=24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哪一步先算,可以用直线划出来。
问题2:你能将上面的方法2、方法3分别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吗?方法2:(9+6-3)×2=24方法3:(2+6)×(9÷3)=24归纳总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
练一练:1.将下列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再用递等式进行计算。
9×3=27;6÷2=3;27-3=24注:综合算式中的乘、除法可以同时计算,然后求差。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用递等式进行计算。
190-90÷18-97 23×10-66÷33 217-44+66×11 84+800÷20×40教学说明: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尝试练习,教师只是起点拨、指导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混合运算(练习)一、填空题。
1、8.25加上1.5的6倍再除以2.5,商是(),列综合算式为()。
2、计算12÷(12-0.2×6)时,先算(),再算(),最后算()。
3、从28里面减去5.6的4.5倍,所得的差乘最小的两位数,结果是()。
4、把671+29×4÷2的运算顺序改变为先求积,再求和,最后求商,则原式变为()。
二、判断题。
1、4.99×0.3÷4.99×0.3=1。
()2、3.8÷0.04-4.2×0.3可以同时计算乘法和除法。
()3、小刚买了3千克梨和3千克苹果共付16.5元,小强买了3千克梨和1千克苹果共付10.5元,每千克苹果6.5元。
()4、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驶5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62.5千米,3小时后两车还相距65千米,A、B两地间的距离是425千米。
()三、选择题。
1、计算(280-15×14)÷7,应先算()。
A、280-15B、15×14C、14÷7D、280-142、168.1÷(4.3×2-0.4)的结果是()。
A、24.3B、20.6C、20.5D、569.73、某拖拉机厂制造540台小拖拉机,前10天平均每天制造32台,余下的要5天完成,余下的平均每天应制造多少台,列式为()。
A、540-32×10÷5B、(540-32×10)÷5C、540-(32×10)÷5D、(540-32)×10÷54、870-(327+273)×5.5÷4,最后一步计算()。
A、加法B、减法C、乘法D、除法四、解决问题。
1、妈妈买3包奶粉和4袋洗衣粉,一共用去57.9元,已知洗衣粉每袋4.2元,奶粉每袋多少元?2、学校植树,四年级植树84棵,是三年级植树的2倍,五年级植树的棵数是三、四年级植树的总和的2倍。
含有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教案例5是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基础上安排的,对四则混合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首先让学生说说例5中的两小题的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让学生探究并讨论:“例5中的两小题有何异同?为什么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最后通过同位交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总结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大部分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理解比较好,觉得遗憾的是这节课时间安排得不够紧凑。
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的教学反思1、用对比促深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学习就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和练习。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理解运算顺序在计算中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让学生观察、思考、理解、领悟。
即“这两道算式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括号,怎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要想正确、合理地计算这些混合运算,首先的看清题意,理清运算顺序,然后再去计算”的重要性,抓住核心对比,使得思考更加深入,思维更加有序。
2、用错误来诱导,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学生的科学态度需要培养,然而如何培养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有意犯错,故意诱错的策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善于质疑、勇于坚持真理的学习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一、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合理安排复习内容在学习《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之前,学生已有加减混合、乘除混合、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学习经历,加减混合是在一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只需要学生把第一次运算的结果记在心中,再完成第二次运算,写出结果;乘除混合是在二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学习过程与加减混合相似,直至四上,学生才正式学习用递等式完成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教学本课例题时,我没有像例1那样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理解运算顺序,而是直接出示算式让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并说明中括号的的作用。
然后让学生独自看书自学运算顺序并尝试计算,因为有了书上步骤的引导,学生做得还不错。
但练习时发现学生的错误还不少:如算完小括号里的就把中括号丢了42×[169-(78+35)]=42×169-113,然后仍按照169-113有中括号的顺序算。
现在学生明明已经知道了怎样做,但一到实际做题时就容易出现问题。
想来想去,应对策略只有一个:需要多多练习。
这个“多多练习”并不是简单地一节课后多做练习,而是要贯穿整个学期。
因为现在的教材是小单元划分的,很多单元与计算无关,感觉现在的孩子连计算都会遗忘,这在以前是没有的。
所以我认为计算教学不能急于求成,而需不断巩固。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圆柱的()一定和高相等.A.直径B.半径C.底面周长2.一条30米长的直道一边,每隔2米放了一盆花,一共要放14盆花.正确的放法是()A.两端都放 B.只放一端 C.两端都不放3.如果某车间男职工占49,那么女职工人数比男职工人数多()A.20% B.25% C.33.3%4.下列四组英文字母中,全是轴对称图形的一组是()。
A.Q X Z F M B.D M A X OC.P X M L Q D.Q X Z M D5.要比较淘气和奇思两人小学6年身高变化趋势,使用( )比较合适。
A.扇形统计图B.条形统计图C.复式条形统计图D.复式折线统计图6.六(2)班有61名学生,他们中至少有( )个人的属相相同。
A.8 B.7 C.67.某班有女生24人,比男生人数的多4人,男生有多少人?设男生有x人,下列方程正确的是()A.x﹣4=24 B.x+4=24 C.x=24+48.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与顶角的比是1:6,这是一个()三角形。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4课《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4课《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关键,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但对于含有中括号的算式,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学生对于算式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中括号在算式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正确计算含有中括号的算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含有中括号的算式,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算式的意义。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准备相关教学素材,如PPT、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内容,了解含有中括号的算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含有中括号的算式,如“小华买了一些笔记本,每本3元,他买了一些4元的笔,一共花了50元,问他买了多少本笔记本和多少支笔?”让学生观察算式,引发学生对含有中括号算式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