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和盲点的测定
- 格式:docx
- 大小:892.70 KB
- 文档页数:3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视野和盲点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 学习使用视野计进行视野和盲点的测定。
3. 测定并记录自己的视野范围和盲点位置,分析其特征。
二、实验背景视野是指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范围。
视野的大小与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中的分布范围有关。
盲点是指视网膜上没有感光细胞的区域,通常位于黄斑中心凹的鼻侧。
正常情况下,盲点不会影响我们的视觉体验,因为另一眼的视野可以弥补。
三、实验原理视野计是一种测量视野的仪器,它通过投射不同颜色的视标,让受试者在特定条件下观察并报告视标的出现。
根据视标的出现位置,可以绘制出受试者的视野图,从而确定盲点的位置和范围。
四、实验器材1. 视野计2. 被测者3. 遮眼板4. 米尺5. 色盲检查图五、实验方法1. 受试者坐在视野计前,将遮眼板固定在非被测眼上。
2. 调整视野计的高度和距离,使视标投射在受试者的前方。
3. 受试者闭上眼睛,然后睁开眼睛,固定注视视野计中心点。
4. 实验者缓慢移动视标,当受试者报告看到视标时,记录视标所在位置的经纬度。
5. 重复以上步骤,使用不同颜色的视标,分别测定左右眼的视野。
6. 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出受试者的视野图,并确定盲点的位置和范围。
六、实验结果1. 受试者的左右眼视野范围分别为:鼻侧70°,上方60°,下方70°,颞侧80°。
2. 受试者的左右眼盲点位置分别为:鼻侧5°,上方5°,下方5°,颞侧5°。
3. 受试者的左右眼盲点范围分别为:横径 1.5mm,垂径 1.0mm。
七、分析讨论1. 受试者的视野范围与正常人的视野范围基本一致,说明受试者的视觉功能正常。
2. 受试者的盲点位置和范围与正常人的盲点位置和范围基本一致,说明受试者的盲点没有异常。
3. 本实验结果表明,视野计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测量视野和盲点的仪器。
八、结论本实验成功地测定了受试者的视野和盲点,并分析了其特征。
盲点测定、视野、色盲测定一、实验结果(一)盲点测定实验结果盲点投射区域:横径:31mm 竖径:40mm(二)视野测定实验结果(三)色盲测定结果正常二、分析与讨论(一)盲点测定视神经自视网膜穿出的部位缺乏感光细胞,外来的光线成像于此处不能引起视觉,因此将视神经穿出视网膜的部位称作盲点。
由于生理性盲点的存在,所以我们的视野中存在它的投射区,在这个区域内我们看不到测试用的视标。
利用物体成像规律和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的定理,我们可以计算出生理性盲点的范围。
盲点的直径节点与视网膜的距离(记做15mm)=节点到白纸的距离(300mm)盲点投射区直径=(31+40)/2=35.5mm盲点直径=15*35.5/300=1.775mm由于测试者和受试者的主观因素,测定时必然存在误差,但由于生理盲点很小,可忽略不计。
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感受到生理性盲点的存在可能有两个原因:1.正常人的双眼能互相弥补各自的盲点。
2.人脑在处理图像时通过分析想象会对盲点进行填补。
(二)视野测定视野是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测定视野可以了解整个视网膜的感光功能。
正常人的视野范围,一般是颞侧>鼻侧,下侧>上侧,无色视野>颜色视野。
在相同亮度下,白色>蓝色>红色>绿色。
不同颜色的视野大小主要取决于不同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
影响因素:1.在使用视野计时,面朝亮光会影响判断,应背光而坐。
2.由于实验室里人员走动等原因,会引起光线变化,影响结果。
3.测试时应缓慢移动视标,并重复测定,减小误差。
三、结论1.我的生理性盲点为一椭圆形区域,它的直径约为1.775mm2.根据右眼视野图:蓝色>红色>绿色,我的视野范围正常。
实验1感官大体结构观察视力视野盲点的测定引言:感官是人类与外部世界接触的主要途径,其中视觉是最为重要的感官之一、视觉不仅使我们能够看到周围的环境,还能够帮助我们判断距离和方向,感受光线和颜色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感官大体结构、测定视力、视野和盲点等方法,来更好地了解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
材料与方法:1.感官大体结构观察:使用解剖模型或标本进行观察,重点观察眼球和与之相关的结构,如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
2.视力测定:使用视力表,让被试者正视视力表,逐行念出所能看清的字母或图案。
记录最小可辨别字母或图案的行号。
3.视野测定:使用视野测定仪器,如盲点漏斗测定法。
让被试者闭一只眼,注视测定仪器的中央点,然后报告在周围可能出现的目标物体。
记录目标物体出现的位置和被试者能够观察到目标物体的范围。
4.盲点测定:让被试者闭一只眼,注视测定仪器上的一个点,然后逐渐将目标物体移动到被试者的视野当中。
当被试者无法感受到目标物体时,记录该位置。
结果与讨论:1.感官大体结构观察:眼睛是球形的,覆盖在外部结构保护下,如眼眶、眼睑和睫毛等。
角膜是眼球的透明外层,能够让光线进入眼球。
瞳孔是黑色的,能够自动调节大小来控制光线的进入。
晶状体位于眼球内部,能够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视网膜包含了感光细胞,能够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
2.视力测定:根据所记录的最小可辨别字母或图案的行号,可以判断被试者的视力水平。
例如,如果被试者在第五行才能看清字母,那么他的视力就是正常人的一半(20/40)。
3.视野测定:通过对目标物体在被试者视野中的出现位置和范围的观察,可以确定被试者的视野大小和范围。
正常人的视野大约为水平方向约160度,垂直方向约150度。
4.盲点测定:通过记录被试者无法感受到目标物体时的位置,可以确定被试者的盲点的位置。
正常情况下,盲点位于视神经离开眼睛的位置,因为在该位置没有光感受细胞存在。
结论:通过实验,我们观察了眼睛的感官大体结构,测定了被试者的视力、视野和盲点等指标。
姓名:学号:实验报告说明:1、实验报告务必独完成,对抄袭者将按不及格处理;2、实验报告的格式请按下面的各项要求来填写,不要改动;3、正文字体统一用“仿宋-GB2312”、,小四号,单倍行距,小标题加黑;4、下面的“替换这里”字体底纹在完成后去除;5、实验报告按时上传,上传时文件名统一按照网上说明来命名;实验名称:盲点测定、视野、色盲测定同组姓名:实验日期:室温:气压:成绩:教师:一、实验结果(一)盲点测实验结果盲点投射区大小水平:30mm 垂直:48mm(二)视野测定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见图1和图2。
图1.左眼视野图红色线示红视野;绿色线示绿视野;黄色线示白视野图2.右眼视野图(三)声音传导途径实验结果见表1。
表1.视觉器官和位听器官实验结果二、分析与讨论视觉系统由眼,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组成。
眼接受光线刺激后将其转变为神经冲动,经视神经传达到大脑皮层枕叶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视网膜的感光成分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1、盲点测定:脊椎动物视网膜是一种“倒转”结构,光感受器细胞位于脉络膜一侧,入射光线经玻璃体后须先通过视网膜上其他各层细胞才能到达光感受器。
而神经信息处理的走向则与光入射方向相反,由光感受器到双极细胞,再到神经节细胞。
神经节细胞轴突组成视神经,经视盘离开眼球。
视盘直径约1.5mm,无光感受器细胞分布,光线投射至此不能引起光感觉,因此为视觉的生理盲点。
由于生理性盲点的存在,所以视野中也存在生理盲点的投射区。
此区为虚性绝对性暗点,在客观检查时是完全看不到视标的部位。
根据物体成像规律,可以通过测定生理盲点投射区域的大小,利用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的定理,计算出生理盲点所在的大小和位置:盲点的直径(mm)=[盲点投射区直径×节点到视网膜距离(15mm)]/节点至白纸的距离(300mm)测出的盲点投射区直径=(30+48)/2=39mm所以计算的盲点直径=39*15/300=1.95mm2.视野测定:视野:是指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此范围又称为周边视力,也就是黄斑中央凹以外的视力。
人体生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视野和盲点的测定
14应用心理学(1)班
洑佳玉
2014326670002
2015年10月15日
指导教师严璘璘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视野计的使用方法和视野的检查方法,并了解测定视野的意义。
2、证明盲点的存在,并计算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
二、实验原理
(一)视野
视野是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此范围又称为周边视力,也就是黄斑中央凹以外的视力。
借助此种视力检查可以了解整个视网膜的感光功能,并有助于判断视觉传导通路以及视觉中枢的机能。
正常人的视力范围在鼻侧和额侧的较窄,在颞侧和下侧的较宽。
在相同的亮度下,白色视野最大,红色次之,绿色最小。
不同颜色视野的大小,不仅与面部结构有关,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不同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情况。
(二)盲点
视网膜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部位(即视神经乳头所在的部位)没有视觉感受细胞,外来光线成像于此不能引起视觉,故称该部位为生理性盲点。
由于生理性盲点的存在,所以视野中也存在生理性盲点的投射区。
此区为虚性绝对性暗点,在客观检查时是完全看不到视标的部位。
根据物体成像规律,通过测定生理性盲点投射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可以根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的定理,计算出生理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
三、实验设备及材料
(一)视野
视野计,各色视标,视野图纸、铅笔、黑笔。
(二)盲点
大张白纸,黑笔、铅笔,尺。
四、实验方法
(一)视野
1、观察视野计的结构和熟悉使用方法
视野计的样式颇多,最常用的是弧形视野计。
它是安在支架上的半圆弧型金属板,可围绕水平轴旋转360度。
该圆弧上有刻度,表示由点射向视网膜周边的光线与视轴之间的夹角。
视野界限即以此角度表示。
中央装一个固定的黄色注视点,其对面的支架上附有可上下移动的托颌架。
测定时,受试者的下颌置于
托颌架上。
此外,视野计附有各色视标,在测定各种颜色的视野时使用。
2、在明亮的光线下,受试者下颌放在托颌架上,调整托架高度,使眼与弧架的中心点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遮住一眼,另一眼凝视弧架中心点,接受测试。
3、实验者从周边向中央缓慢移动紧贴弧架的白色视标,直至受试者能看到为止。
记下此时视标所在部位的弧架上所标刻度。
退回视标,重复测试一次,待得出一致的结果以后,用铅笔将结果标在视野图的相应经纬度上。
同法测出对测的度数。
4、将弧架一次转动45度角,重复上述测定,共操作4次得8个度数,用黑笔将视野图上8个点依次相连,便得出白色视野的范围。
每做完弧的一个位置休息2min。
(二)盲点
1、将白纸贴在墙上,受试者立于纸前50cm处,用遮眼罩遮住一眼,在白纸上与另一眼相平的地方用黑笔划一“+”字记号。
令受试者注视“+”字。
实验者将视标由“+”字中心向被测眼颞侧缓缓移动。
此时,受试者被测眼直视前方,不能随视标的移动而移动。
当受试者恰好看不见视标时,在白纸上标记视标位置。
然后将视标继续向颞侧缓缓移动,直至又看见视标时记下其位置。
由所记两点连线之中心点起,沿着各个方向向外移动视标,找出并记录各方向视标刚能被看到的各点,将其依次相连,即得一个椭圆形的盲点投射区。
2、根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定理,可计算出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及盲点直径。
盲点距中央凹的距离=盲点投射区至“+”字距离×15/500(mm),盲点直径=盲点投射区直径×15/500(mm)
五、实验结果
(一)视野
被试:洑佳玉主试:冯璐被测眼:右眼
表1 左眼白色视野相应经纬度的原始数据表格
图1 视野图
(二)盲点
被试:洑佳玉主试:冯璐被测眼:左眼
根据测量,盲点投射区至“+”字的距离=138mm,垂直径=320mm,横径=200mm
根据公式计算得出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3.87mm,盲点横径=6.8mm,盲点垂直径=8.8mm,实验结果符合生理性盲点垂直径7.5cm±2cm,横径5.5cm±2cm 的规律。
六、讨论
(1)视野
1、视野测定时,被试的眼睛没有一直盯着中央的小圆片,眼睛有所转动,使被试提前或者延后看见亮片。
2、仪器误差,金属刻度感的角度不精确。
3、在实验期间,被试或许会由于眼睛过度疲劳。
也会导致一定的误差。
(2)盲点
1、由于时间关系,只测量了一次,随机误差增大。
2、实验者对于看到与看不到“+”的界定是模糊的,主观判断不是很标准明确,所以测量结果还是误差极大。
3、实验操作时,没有实验室没有保持安静,可能影响被试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