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视野和盲点的测定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盲点测定、视野、色盲测定一、实验结果(一)盲点测定实验结果盲点投射区域:横径:31mm 竖径:40mm(二)视野测定实验结果(三)色盲测定结果正常二、分析与讨论(一)盲点测定视神经自视网膜穿出的部位缺乏感光细胞,外来的光线成像于此处不能引起视觉,因此将视神经穿出视网膜的部位称作盲点。
由于生理性盲点的存在,所以我们的视野中存在它的投射区,在这个区域内我们看不到测试用的视标。
利用物体成像规律和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的定理,我们可以计算出生理性盲点的范围。
盲点的直径节点与视网膜的距离(记做15mm)=节点到白纸的距离(300mm)盲点投射区直径=(31+40)/2=35.5mm盲点直径=15*35.5/300=1.775mm由于测试者和受试者的主观因素,测定时必然存在误差,但由于生理盲点很小,可忽略不计。
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感受到生理性盲点的存在可能有两个原因:1.正常人的双眼能互相弥补各自的盲点。
2.人脑在处理图像时通过分析想象会对盲点进行填补。
(二)视野测定视野是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测定视野可以了解整个视网膜的感光功能。
正常人的视野范围,一般是颞侧>鼻侧,下侧>上侧,无色视野>颜色视野。
在相同亮度下,白色>蓝色>红色>绿色。
不同颜色的视野大小主要取决于不同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
影响因素:1.在使用视野计时,面朝亮光会影响判断,应背光而坐。
2.由于实验室里人员走动等原因,会引起光线变化,影响结果。
3.测试时应缓慢移动视标,并重复测定,减小误差。
三、结论1.我的生理性盲点为一椭圆形区域,它的直径约为1.775mm2.根据右眼视野图:蓝色>红色>绿色,我的视野范围正常。
实验名称:生理实验视野的测定实验日期:2023年4月15日实验班级:13级应用心理班姓名:XXX学号:XXXXXXX指导教师:XXX一、实验目的1. 了解视野的概念及其在生理学中的重要性。
2. 掌握视野检查的方法和原理。
3. 通过实验测定被试者的视野范围,分析视野的分布特点。
4. 掌握实验报告的撰写方法。
二、实验原理视野是指单眼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视野的检查有助于了解视网膜、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的功能状态。
视野检查方法包括 confrontation test( confrontation method)、swinging flashlight test(swinging flashlight method)和 automatic perimetry(automatic perimetry method)等。
本实验采用 confrontation test 方法,通过观察被试者在不同方位、不同距离和不同颜色视标下的视野变化,测定被试者的视野范围。
三、实验对象与器材实验对象:本实验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被试,其中男性10名,女性10名,年龄在20-25岁之间。
实验器材:彩色视野计、标尺、色标、白纸、笔等。
四、实验步骤1. 被试者坐在视野计前,调整座位高度,使眼睛与视野计中心水平线保持一致。
2. 被试者双眼注视视野计中心点,调整视野计与被试者眼睛的距离,使视标清晰可见。
3. 被试者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视野检查:a. 观察红色视标在水平、垂直、斜向、上下、左右、鼻侧和颞侧方向的变化。
b. 观察绿色视标在水平、垂直、斜向、上下、左右、鼻侧和颞侧方向的变化。
c. 观察白色视标在水平、垂直、斜向、上下、左右、鼻侧和颞侧方向的变化。
4. 记录被试者在不同方位、不同距离和不同颜色视标下的视野范围。
5. 对比左右眼视野范围,分析差异。
五、实验结果1. 被试者视野范围如下:a. 红色视标:上方40°,鼻侧72°,下方50°,颞侧65°。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视野盲点测试,验证实验者是否存在视野盲点,并测量盲点的位置和范围,从而了解人眼视觉系统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人的视网膜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部位(即视神经乳头所在的部位)没有视觉感受细胞,因此在此处形成生理性盲点。
当光线照射到盲点时,无法被大脑感知,从而形成盲区。
通过特定的测试方法,可以确定盲点的位置和范围。
三、实验材料1. 视野盲点测试图(包含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图形)2. 弧形视野测试架3. 记录表格四、实验方法1. 实验者选择一个舒适的座位,将视野盲点测试图放在距离眼睛约30厘米处。
2. 实验者遮住一只眼,用另一只眼观察测试图。
3. 实验者从测试图的周边向中央缓慢移动,寻找能够清晰看到的图形。
4. 当找到图形时,记录下此时图形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坐标。
5. 重复以上步骤,分别测试两只眼睛。
6. 将测试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所有受试者均存在视野盲点。
2. 左眼和右眼的盲点位置基本相同,均位于视野的颞侧上方。
3. 左眼和右眼的盲点范围大小基本一致,约为5°×7°。
4. 在测试过程中,部分受试者存在视觉疲劳现象,导致测试结果略有偏差。
六、实验结论1. 人类存在生理性盲点,这是由于视网膜上视觉感受细胞分布不均造成的。
2. 视野盲点测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检测方法,可以了解人眼视觉系统的特点。
3.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实验者视野盲点的位置和范围,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视觉系统的功能和保护视力。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照明环境,避免强光刺激。
2. 实验者应选择舒适的座位,避免疲劳。
3. 测试过程中,实验者应保持注意力集中,避免因分心而影响测试结果。
八、实验展望1. 进一步研究视野盲点的形成机制和生理意义。
2. 探索如何通过训练和康复手段改善视野盲点带来的影响。
3. 将视野盲点测试应用于临床医学,为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视野盲点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测量视野盲点的方法和步骤。
3. 通过实验验证视野盲点的存在,并分析其位置和大小。
二、实验原理视野盲点,又称生理盲点,是视网膜上无感光细胞存在的区域,即黄斑中心凹附近。
该区域对光线无感知,导致在此区域内无法形成清晰的图像。
视野盲点的存在是正常现象,但其大小和位置因个体差异而异。
本实验采用动态视野测量仪(Goldmann 动态视野测量)进行视野盲点的测量。
通过在视野中移动具有与背景拮抗颜色的视觉刺激,使被试者观察并报告其感知到的视野边界,从而确定视野盲点的位置和大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白纸、铅笔、尺子、计时器。
2. 实验仪器:动态视野测量仪、电脑、投影仪。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将白纸贴在墙上,调整投影仪位置,使屏幕与白纸平行。
打开动态视野测量仪,确保仪器正常工作。
2. 被试者准备:被试者坐于距离屏幕1米的位置,双眼正视屏幕中心。
确保被试者放松,头部保持不动。
3. 测量视野盲点:a. 将动态视野测量仪中的刺激移动至屏幕中心,使被试者注视该点。
b. 按照动态视野测量仪的操作步骤,逐渐将刺激移动至被试者视野的边缘,直至被试者报告感知到刺激。
c. 记录刺激移动至被试者视野边缘时的位置,即视野盲点的位置。
d. 重复步骤b和c,测量被试者另一只眼的视野盲点。
4. 测量视野盲点大小:a. 将动态视野测量仪中的刺激移动至视野盲点位置,使被试者注视该点。
b. 逐渐调整刺激的大小,直至被试者报告感知到刺激。
c. 记录刺激大小,即视野盲点的大小。
d. 重复步骤b和c,测量被试者另一只眼的视野盲点大小。
5. 实验结束:将被试者从实验环境中带出,实验结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a. 被试者双眼视野盲点位置均位于视网膜中心凹附近,符合生理特点。
b. 被试者双眼视野盲点大小基本一致,说明个体差异不大。
2. 分析:a. 视野盲点的存在是正常现象,本实验结果验证了这一观点。
实验九视野、盲点测定及瞳孔调节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一、视野测定【实验目的】学习视野计的使用方法,测定正常人白、红、黄、绿各色视野.【实验原理】视野是当眼球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视野测定有助于了解视网膜、视觉传导路和视觉中枢的机理.【实验对象】人.【实验器材】视野计、视标(白、红、黄、绿)、视野图纸、铅笔.【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一、观察视野计的结构并熟悉其使用方法.二、将视野计对着光线充足的地方放-好.使受试者把下颌放在颌托架的高度,使眼恰与弧架的中心点位于同一水平位置.遮住一眼,用另一眼注视弧架的中心点.实验者从周边向中央慢慢移动弧架上插有白色纸片的视标架,随时询问受试者是否看见了白色视标.当受试者回答看到时.就将视标移回一些.然后再向前移,重复试一次。
待得到一致结果后,就将受试者刚能看到视标时所在的点划在视野图纸的相应经纬度上.用同样的方法测出对侧刚能看到视标之点.划在视野图纸的相应经纬度上。
三、将弧架转动45。
角,重复上项操作.如此继续下去,若操作4次,得出8个点.将视野图纸上的8个点依次连接起来,就得出视野的范围.四、按照相同的操作方法,测定红、黄、绿各色视觉的视野。
图23一l视野计的构造五、依同样方法,测定另一眼的视野.讨论题:视野异常是否一定是视网膜功能异常的反映?二、盲点测定【目的要求】证明盲点的存在,并计算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
【基本原理】视网膜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部位(即视神经乳头所在的部位)没有视觉感受细胞,外来光线成像于此不能引起视觉,故称该部位为生理性盲点。
由于生理性盲点的存在,所以视野中也存在生理性盲点的投射区。
此区为虚性绝对性暗点,在客观检查时是完全看不到视标的部位。
根据物体成像规律,通过测定生理性盲点投射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可以根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的定理,计算出生理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
【实验器材】白纸,铅笔,黑色和白色视标,尺子,遮眼板。
【方法与步骤】1、将白纸贴在墙上,受试者立于纸前50cm处,用遮眼板遮住一眼,在白纸上与另一眼相平的地方用铅笔划一“+”字记号。
人体盲点测定的原理人体盲点测定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测量方法,用于确定个体对于自身感知的盲点或者无法察觉的信息。
这种测试可以帮助了解人的自我意识、情绪感知、注意偏向以及对自身盲点的认识,从而提供深入了解个体心理状态的相关信息。
下面将详细介绍人体盲点测定的原理。
人体盲点测定源自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盲点理论。
盲点是人眼视网膜上的一个区域,其中没有视觉感知细胞,因此在这个区域无法进行视觉感知。
然而,我们通常并不察觉到这个盲点的存在,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会进行补偿,通过周围的视觉信息来填补这个盲区。
类似地,人类对于自身的感知也存在盲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对于自己的体验和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偏差,并不能完全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情绪反应和行为动机。
因此,人体盲点测定通过特定的测量方法,向个体提供一种客观的反馈,让他们能够更加了解自己存在的盲点。
1.设计测试任务:研究者需要设计一系列的测试任务来刺激个体的自我感知。
常见的测试任务包括通过问卷调查、情绪感知任务、行为观察等方式来获取个体的自我感知数据。
例如,可以要求被试者通过问卷评估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他人行为的评价、自我认同等。
2.数据收集与分析:研究者会收集被试者的回答数据或观察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整理和处理。
这通常涉及对数据的计算、加权以及与标准答案或其他参考数据的比较。
3.反馈与解释:根据测定结果,研究者会向被试者提供反馈,告诉他们在测试任务中的表现和结果。
这样的反馈既可以是定量的得分或者分析结果,也可以是定性的解释和建议。
通过反馈,被试者可以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盲点,并且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在不同方面的感知偏向和认知限制。
4.深入探究与改进:为了进一步了解个体的内在机制和解决盲点问题,研究者可以根据测试结果对个体进行深入访谈或者进一步实验研究。
这样的研究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探究盲点的原因,并寻找相应的干预方法。
总之,人体盲点测定通过设计特定的任务来刺激个体的自我感知,通过收集和分析反馈数据来揭示个体的盲点和自我感知的偏差。
彩色分辨视野测定实验报告学号:02a14541 姓名:庄加华高意日期:2014.10.27 摘要:本实验旨在学习视野计的使用方法和视野的检查方法,并了解测定视野的意义,比较左右视野的异同并指出盲点在视网膜上的位置并计算它的大小。
实验以一名大学生为被试,用彩色视野计测定被试的视野以及盲点范围。
研究结果表明:(1)被试视野范围红色视标上方为40,鼻侧72°,下方50°,颞侧65°。
(2)被试左右两眼的视野范围都大致呈椭圆形,视野在不同角度上可以看到的范围是不一样的,在鼻侧要小于颞侧,上方小于下方。
引言:视野是指当人的头部和眼球不动时,人眼能观察到的空间范围通常以角度表示。
人的视野范围,在垂直面内,最大固定视野为115°,扩大的视野范围为150°;在水平面内,最大固定视野为180°,扩大的视野为190°。
人眼最佳视区上下,左右视野均为只有1.5°左右;良好视野范围,位于在垂直面内水平视线以下30°和水平面内零线左﹑右两侧各15°的范围内;有效视野范围,位于垂直面内水平视线以上25°,以下35°,在水平面内零线左右各35°的视野范围。
在垂直面内,实际上人的自然视线低于水平视线,直立时低15°,放松站立时低30°,放松坐姿时低40°,因此,视野范围在垂直面内的下界限也应随放松坐姿,放松立姿而改变。
色觉视野,不同颜色对人眼的刺激不同,所以视野也不同。
白色视野最大,黄﹑蓝﹑红﹑绿的视野依次减小。
方法:2.1被试者东南大学机械学院2013级一名本科生,男,年龄为20,视力正常2.2仪器与材料彩色分辨视野计,红色视标,视野图纸,铅笔2.3实验设计采用双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左右眼和角度,因变量为被试看到的视野范围。
2.4实验程序2.4.1 准备工作1、把视野图纸安放在视野计背面圆盘上,学习在图纸上做记录的方法。
姓名王弘峡学号222011306011029 专业心理学(师)年级 2011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1/9/14 同组人姓名商雅君徐子茜成绩视野、盲点测定实验王弘峡(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10级师范班重庆400715)摘要本实验旨在学习视野计的使用方法和视野的检查方法,并了解测定视野的意义,比较左右视野的异同并指出盲点在视网膜上的位置并计算它的大小。
实验以一名大学生为被试,用彩色视野计测定被试的视野以及盲点范围。
结果显示此被试视野范围黄色视标上方为40,鼻侧62°,下方70°,颞侧70°。
可以得知,被试左右两眼的视野范围都大致呈椭圆形,视野在不同角度上可以看到的范围是不一样的,在鼻侧要小于颞侧,上方小于下方。
关键词:视野盲点视野计1 引言视野是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借此可了解整个视网膜的感光功能,并有助于判断视觉传导通路及视觉中枢的机能。
正常人的视野范围鼻侧和额侧较窄,颞侧与下侧较宽。
借助此种视力检查可以了解整个视网膜的感光功能,并有助于判断视觉传导通路以及视觉中枢的机能。
由于外界物体的光线射人眼内,经过折射到达视网膜,因此,视野鼻侧范围内的物体在颖侧视网膜上成像,而视野颗侧范围内的物体在鼻侧视网膜上成像.也就是说,鼻侧视网膜接受来自颖侧的光线,而颗侧视网膜接受来自鼻侧的光线。
眼是视觉器官,视觉形成的过程,首先是光线透过眼的折光系统到达视网膜,并在视网膜上成物象,然后光刺激视网膜的光感细胞并产生兴奋,其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到视觉中枢而形成视觉.视网膜是感受光刺激的神经组织,组织学上把视网膜由外向内分为十层,但通常从功能上把视网膜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色素上皮层,紧贴脉络膜,由色素细胞构成.内层是神经层,由三层细胞构成;其中紧贴色素上皮层的为光感受细胞层.视网膜的感光受细胞有两类: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构成视觉传导通路的第一级神经元.第二层为双极细胞层,构成视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第三层为神经节细胞层,构成第三级神经元.三层细胞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突触联系. 在视网膜不同区域,光感受细胞的分布不同,在黄斑周围视锥细胞较多,特别是中央凹仅有密集的视锥细胞.自中央凹向视网膜周缘部分,视锥细胞越来越稀少,而视杆细胞逐渐加多.由于视网膜结构的特殊性,人眼的光线必须首先穿过不能感受光刺激的神经节细胞层和双极细胞层,然后才能到达感受光刺激的视锥息后,经过分析而形成的本体感觉.从本体感受器传人的神经冲动上传至人脑,还可使人感受到肢体的运动状态,并通过人脑的调节作用,以决定肢体下一步的运动,从而使人体的运动平衡、适当.细胞和视杆细胞,而由感受细胞兴奋产生神经冲动,又必须经过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传递,才能沿视神经纤维传向中枢(图1).因此在视神经穿出视网膜的地方,即视神经乳头处没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即使光线作用到这里也不会产生视觉,生理学上把该点叫做盲点。
心理学实验报告心理学实验报告彩色视野及盲点的测定1.教学目的测定各种彩色视野的范围以及盲点的位置,学习使用视野计2.实验程序2—1准备工作。
2—1—1准备好视野图纸、彩色铅笔(红、黄、蓝、绿)、单眼罩。
把视野图纸放在视野计视野计上相应的地方,学习在图纸上作记录的方法。
记录时与被试反应的左右、上下方位相反。
2—1—2被试用右眼罩招右眼遮起来(只测左眼),把下巴放在支架上,调好距离。
眼睛与支架靠近后,保持头部位置不变。
被试用左眼注视正前方的白光点。
要求被试发现视野中彩色出现或消失就报告,被试视线要始终注视视野弧正中的白点,要求只用眼睛的余光去看彩色光点是否出现或消失。
2—l—3测定过程中,视野弧的位置可分别为900、450、1350和1800等不同角度。
2—2正式实验。
2—2—I主试将视野计弧轨故到水平位置上.把一个红色刺激点投在弧轨右边靠近注视点处,主试将红色刺激由内慢慢向外移动,直到被试看不到红色为止,把这时红色刺激所在位置记下来,然后主试再把红色刺激从员外例向注视点移动到被试刚刚看到红色为止,记下刺激所在位置的角度,取两次的平均致,在视野图纸上图点。
还有一点应注意,当进行右边实验时红色刺激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时,会出现红色突然消失和再现的现象,红色突然消失和再现的位置就是盲点的位置,将盲点位置也记录在图纸上。
2—2—2再把视野弧轨放到下列位置测定红色视野的范围:900、450、1350(与水平交角)以及其他不同角度。
2—2—3按上述测红色视野的程序分别测定黄、绿、蓝、白各色助视野范围。
2—2—4每个颜色做完一种角度位置后休息2分钟,注意每次休息后头部的位置要前后不变。
3.结果把各彩色视野范围和盲点位置画在一个图纸上。
4.讨论4—1各种彩色视野大小次序如何排列?盲点在视野及视网上的位置及大小。
4—2彩色在视野消失前有何变化?4—3彩色视野是否固定不变?它依哪些条件而变化?希望本文心理学实验报告能帮到你。
实验:视野和盲点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①学习视野计的使用方法和视野的检查方法,并了解测定视野的意义。
②证明盲点的存在,并计算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
(二)摘要
通过视野计测量被试各相应经纬度,并在视野图纸上画出视野范围。
通过单眼一直凝视正前方“+”字,不断移动视标并询问被试情况,测得被试盲点上下、左右限,并绘制出简单的盲区,计算得到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盲点直径。
(三)引言与背景
视野是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此范围又称为周边视力,也就是黄斑中央凹以外的视力。
正常人的视力视力范围在鼻侧和额侧的较窄,在颞侧和下侧的较宽。
在相同的亮度下,白色视野最大,红色次之,绿色最小。
不同颜色视野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不同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情况。
视网膜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部位没有视觉感受细胞,外来光线成像于此不能引起视觉,故称该部位为生理性盲点。
由于生理性盲点的存在,所以视野中也存在生理性盲点的投射区。
此区为虚性绝对性暗点,在客观检查时是完全看不到视标的部位。
(四)材料与方法
①视野的测定
材料:视野计,绿视标,视野图纸,铅笔自备。
方法:
1、在明亮的光线下,受试者下颌放在托颌架上,调整托架高度,使眼与弧架的中心点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遮住一眼,另一眼在测试中一直凝视弧架中心点,接受测试。
2、实验者从周边向中央缓慢移动紧贴弧架的绿色视标,直至受试者能看到为止。
记下此时视标所在部位的弧架上所标刻度。
退回视标,重复测试一次,待得出一致的结果后,将结果标在视野图的相应经纬度上。
同法测出对侧的度数。
3、将弧架一次转动45度角,重复上述测定,共操作4次得8个度数,将视野图上8个点一次相连,便得出视野的范围。
每做完弧的一个位置休息2min。
②盲点的测定
材料:白纸,铅笔自备、黑色视标,尺,遮眼罩。
方法:
1、将白纸贴在墙上,受试者立于纸前50cm处,用遮眼罩遮住一眼,在白纸上与另一眼相平的地方用铅笔划一“+”字记号。
令受试者注视“+”字。
实验者将视标由“+”字中心向被测眼颞侧缓缓移动。
此时,受试者被测眼直视前方,不能随视标的移动而移动。
当受试者恰好看不见视标时,在白纸上标记视标位置。
然后将视标继续向颞侧缓缓移动,直至又看见视标时记下其位置。
由所记两点连线之中心点起,沿着各个方向向外移动视标,找出并记录各方向视标刚能被看到的各点,将其依次相连,即得一个椭圆形的盲点投射区。
2、根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定理,可计算出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及盲点直径。
(五)实验结果
①视野的测定
经度0 45 90 135 180 225 270 315
纬度48 49 38 59 48 56 68 50
以上为左眼绿视标相应经纬度的原始数据,基本符合其视力范围在鼻侧和额侧的较窄,在颞侧和下侧的较宽的现象。
②盲点的测定
根据测量,盲点投射区至“+”字的距离=405mm,垂直径=230mm,横径=205mm
计算得,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12.15cm,盲点横径=6.15mm,盲点垂直径=6.9mm,符合生理性盲点垂直径7.5cm±2cm,横径5.5cm±2cm的规律。
(六)讨论
Q:视觉实验时,刺激图片选用多大的视角合适?
根据被试测得的原始数据,在各经度中,最小测得的纬度为:当经度90时,纬度38度。
因此我认为,为保证视觉实验的刺激图片有效对被试产生作用,其视角应不超过38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