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 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32.99 KB
- 文档页数:8
小儿解颅的问诊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中药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药问诊之小儿解颅的问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解颅是指颅缝开解,头颅日见增大。
临床以颅囟逾期不合,头颅叩之呈破壶音,目珠下垂犹如落日状为特征。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胎元禀赋不足,肾气亏损,不能生髓、养骨所致,而大病之后,耗损肾阴,水不胜火,虚火上炎,蒸灼脑髓;或脾虚湿停,湿浊水饮上泛于脑;或外感时邪,热毒内盛,夹肝火痰热上冲于脑亦皆可导致解颅。
《育婴家秘》指出:“解颅有二,初生后,头骨渐开,此胎气怯弱,肾气不足也。
有合而复开者,自颅至印堂,……此皆解颅。
由病后肾虚,水不胜火,火气上蒸,其髓则热,髓热则解,而头骨复分开矣。
”文中所言病因病机对当今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本病因发病原因不同及病情轻重不同,预后差异较大,部分经适当治疗,可获痊愈;部分可望病情有所缓解,停止进展;亦有部分患者出现惊厥、智力障碍、失明等。
中医治疗本病以补肾益髓为基本原则,并随证选用利水渗湿和清热通络等法。
西医脑积水相当丁本病。
(一)问诊要点本病症状较具特征性,一般若见小儿囟门逾期不合,反而逐渐加宽开解,头颅明显增大,目珠下垂,白多黑少,应考虑为本病。
临床尚应注意询问智力状况,头颅增大速度,是否伴烦躁和汗出,有无肋骨和脊柱等畸形,以同头大畸形、佝偻病等相鉴别。
本病均可见颅缝开解、头颅增大之症,临床辨证主要应询问其发病过程及全身伴随症状,审因论治。
治小儿脑积水(解颅)秘方(方4首)治小儿脑积水(解颅)秘方22.1 健脑利水丸【来源】何世英,《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熟地、山药、鹿角胶、牛膝、茯苓、黄精、猪苓、茺蔚子、车前子、肉苁蓉、丹皮各10克,当归6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克,备用。
每日早晚各服1次,3岁以下者,每次服半丸。
【功用】补肾填精、益脑健脾利水。
【方解】脑积水,古称“解颅”。
是由于肾虚髓海不充、水湿停聚颅内所致。
故方用熟地、鹿角胶、肉苁蓉补肾填精;山药、黄精健脾益气,以促进脑的发育;同时以茯苓、猪苓、车前子利水;当归、丹皮、茺蔚子活血,血液流畅,更有利于颅内积水的排出;牛膝一味,既补肾,又活血,还能引颅内之水自下而排出。
诸药配合为用,共奏排出积水、促进脑组织发育的功效。
【主治】婴幼儿脑积水。
【疗效】治疗10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超声波检查正常)4例,好转(症状减轻、脑室波缩小)5例,无效1例。
【附记】本方为丸剂,作用较缓,服药要有耐心,一般连服药9个月后收效,亦有长达2年零2个月而完全恢复正常者。
若颅内高压十分剧烈,合并感染和胃纳差、舌苔厚腻者,不宜服用本方。
22.2 通窍利水汤【来源】张学文,《陕西中医》(8)1991年【组成】丹参、川芎、赤芍各5~10克,川牛膝、车前草各6克,白茅根10克,葱白2寸、生姜2片、大枣3枚、茯苓15~30克,麝香0.1克(冲服)、桃仁、红花各3~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2次以黄酒送服,必要时可同时使用西药利尿剂。
【功用】活血化瘀、通窍利水。
【方解】颅脑水淤、脑络壅塞是本病之关键,化瘀利水,祛邪通窍又是治疗的关键。
故方用丹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白茅根、牛膝散瘀利水;以车前草、茯苓、葱白、姜、枣健脾利水;麝香芳香通窍。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窍利水之功,故用之每收良效。
【主治】小儿脑积水。
【加减】一般茯苓、川牛膝用量宜重,并可根据病情选用当归、益母草、琥珀等药。
儿童解颅中医中药解颅是指小儿囟门应合不合,反为宽大,头缝开解,头颅逐渐增大,目珠下垂等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患儿多数在生后6个月以后开始出现明显症状,预后往往不良。
本病常见于西医的脑积水。
儿童解颅诊断要点颅囟逾期不合,颅骨缝裂开,头颅增大,叩之呈破壶音,头皮光急,青筋显露,额大面小,眼珠下垂如落日状,神情呆滞,智力低下。
佝偻病也可见颅囟逾期不合,头颅也较大,但呈方颅,无骨缝开解,无目珠下垂,常伴烦躁、多汗、枕秃等症,且智力正常,故不难与本病相鉴别。
有条件者,可作眼底检查、头颅摄片或头部CT检查,均有助于诊断。
儿童解颅辨证分析胎元禀赋不足,肾气亏损,肾虚不能养骨生髓,或大病热病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蒸灼脑髓而致头缝开裂。
后天失调,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饮邪上犯,停聚颅内,或外感邪热,挟痰上冲于脑,壅塞窍道,水液停聚而成解颅。
本病的辨证应首先辨别证之虚实。
本病以虚证为主,但也不乏本虚标实之证。
若患儿除颅缝开解外,尚见发热、烦躁、呕吐,甚或惊厥者,则为标实。
本病的总治疗原则:虚者以补肾生髓为主,实者则施于清热解毒、化痰通络等法。
儿童解颅辨证论治肾气亏损【证见】囟门逾期不合,反而加宽,颅缝开解,头颅日见增大,头皮光亮,青筋显露,目珠下垂,面色觥白,头大颈小,神识呆钝。
【治法】补肾益髓。
【方药】1.主方补肾地黄丸(吴谦《医宗金鉴》)加减处方:熟地黄10克,泽泻10克,牡丹皮10克,山茱萸10克,牛膝10克,山药10克,茯苓10克,鹿角胶10克(烊冲),龟板15克(先煎)。
水煎服,每日1剂。
筋骨软弱者,加杜仲6克、续断6克。
气血虚弱者,加党参10克、黄芪10克。
手足心热,烦躁不安者,加生牡蛎30克(先煎)、生地黄10克。
2.中成药(1)六昧地黄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
适用于阴虚者。
(2)金匮肾气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适用于阳虚者。
3.单方验方补肾益髓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处方:山茱萸、茯苓、泽泻各3克,山药5克,菟丝子、熟地黄、白术各4克,牡丹皮2克,肉桂(煽)、制附片各1克。
曹旭老中医治疗小儿解颅验案
吴忠才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1989()4
【摘要】曹旭老中医为西安市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行医四十余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就其以补肾健脾,填精充髓法为主治疗小儿解颅的验案整理如下: 案一,王某,男,月个月,家住长安县沣乡,1971年10月就诊。
小儿面色(白光)白,神情呆痴,头围51厘米,头缝分裂,额部青筋暴露,颈软不能支持,舌淡无苔,指纹淡,某院诊为“脑积水”补肾地黄汤加减,熟地6g泽泻6g丹皮6g山萸肉6g山药10g茯苓10g牛膝7g鹿茸3g人参5g当归8 g白芍8g炙甘草6g。
同时用封囱散外敷贴囱门,每日更换一次。
随证加减服药三十余付,病势大减,饮食增加,
【总页数】1页(P35-35)
【关键词】中医治疗;解颅;补肾地黄汤;补肾健脾;填精;四君子汤;头围;山萸肉;补肾地黄丸;髓海不足
【作者】吴忠才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名老中医董国立辨治小儿夜啼验案1则 [J], 杨英伟;刘恩顺;付敏
2.名老中医徐蔚霖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验案 [J], 丁惠玲
3.别良忠老中医治疗小儿高热验案举隅 [J], 马荣华;黄德友;张秀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治疗脑积水的5则经典医案分享[病案]温某,男,3个月。
1959年9月1日就诊。
患儿出生后二十天从床上跌下,当时未见异常,数天后,突见患儿阵发性尖声哭啼,烦躁不安,有阵发性抽搐,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眼向上视,角弓反张,但无呕吐、汗出,喉中有痰鸣声。
经治数天,抽搐减轻,但头围增大,颅缝变宽,头皮静脉怒张,颈硬,活动不灵活。
舌苔腻白,脉弦滑,指纹气关出现弦滑。
[治则]养血利水,平肝熄风。
[方药]僵蚕4.5克,钩藤6克,丹皮4.5克,桑寄生7.5克,茯苓6克,全蝎2.4克,当归4.5克,牡蛎7.5克,白芍4.5克,黄芪6克。
服2剂头部肿大稍减,颈项转动稍灵。
上方去牡蛎、白芍、茯苓,加葛根6克,地龙6克,蒺藜6克,其余药剂略有进出。
又服2剂,头肿减半,颈项转动灵活。
上方加蜈蚣1条,再服2剂,病愈。
(见《广东中医》1961年第3期) [评析]脑积水,祖国医学称为“解颅”。
该患者因从床上跌下,脑受刺激津血伤,影响脑干,使脑的吸收与分泌发生障碍,水不下行致脑积水,津血伤,血不养肝则致抽搐。
方中僵蚕、地龙、全蝎、钩藤、桑寄生、蒺藜平肝熄风;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丹皮凉血;牡蛎潜阳;黄芪补气,蜈蚣搜风;茯苓利水,全方配伍起到养血利水平肝熄风的功用,使抽搐止,脑积水消除,病愈。
展开剩余80%脑积水(解颅二)[病案]陈某,男,7个月。
1981年4月11日初诊。
乳儿系第一胎,出生后四月经常发热便溏,头大向一侧倾斜、颈软,日渐加重,脊柱及胸部凸起,神志呆痴,不会发音,眼脸下垂,眼球外突,巩膜发蓝,面色晄白虚浮,头发黄细且稀,头皮光亮绷急。
按及前囟有鸡蛋大小如囊裹水。
检查头颅大,骨质软,骨状缝,冠状缝未闭合。
约6×6厘米大小。
头颅摄片提示:头颅骨变薄,尤以头顶骨明显,头颅增大与颅底骨不成比例,后颅加深。
诊断为“脑积水”。
[治则]补肾益髓。
[方药]山萸肉3克,茯苓3克,泽泻3克,淮山药5克,菟丝子4克,熟地4克,白术4克,丹皮2克,肉桂粉1克(冲),制附片1克。
中医治疗脑积水偏方文章目录*一、中医治疗脑积水偏方*二、脑积水病人要做哪些检查*三、检查脑积水费用是多少中医治疗脑积水偏方1、中医治疗脑积水偏方1.1、中药偏方一,解颅饮。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甘草、陈皮、黄精、何首乌、龟板、生地。
以上中药水煎服,每日一剂。
此方具有补脾益肾的功效。
此方主要用于先天不足,脾肾两虚的脑积水的治疗。
1.2、中药方偏方二,参苓地黄汤。
药物组成:党参、熟地、茯苓、山药、炒白术、覆盆子、玉竹、破故子、狗脊、甘草、红枣。
以上中药水煎服,每日一剂。
此方具有滋肾养肝,调补脾胃的功效。
此方主要用于肾气虚弱,精血不足的脑积水的治疗。
1.3、中药偏方三,通窍活血利水汤。
药物组成: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丹参、黄芪、地龙、全蝎、车前子、川菖蒲、葱白、大枣。
以上中药水煎服,每日一剂。
此方具有通窍活血利水的功效。
2、如何预防新生儿脑积水2.1、加强产前早期诊断及早终止妊娠,预防脑积水儿的出生。
脑积水儿的产前早期诊断是预防脑积水儿出生的重要途径。
由于明显的脑积水,在孕12-18周即可通过B超查出,所以要加强B超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及早终止妊娠,预防脑积水儿的出生,降低先天性脑积水的出生率。
2.2、宣传优生知识,减少胎次。
据有关资料表明,胎儿患脑积水的危险度可因孕妇产次增加而升高。
两胎以上者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上升。
因此,宣传优生知识,减少胎次,是防止脑积水儿的途径之一。
2.3、提倡适当年龄生育。
从有关资料显示,脑积水畸胎的发生率有随孕妇年龄增加而递增的趋势。
一般25-29岁组发生率最低,但差异无显着性,30岁以后发生率就有递增趋势。
因此,提倡适当年龄生育,对预防脑积水儿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3、脑积水是什么症状3.1、颅骨X线平片可显示头颅增大,头面比例不对称,颅骨变薄,颅缝分离及前、后囟延迟闭合或明显扩大等。
3.2、头颅CT扫描可显出扩大的脑室系统及脑实质性质,有助于鉴别是否有脑瘤等病。
3.3、头颅超声检查中线波多无移位,侧脑室或第三脑室均有扩大等。
小儿脑积水中医帮你治疗小儿脑积水小儿脑积水是一种严重的新生儿疾病,如果不能很好的治疗,脑积水带给婴孩的有可能是终身的影响,脑积水的原因有很多,治疗方法也很多,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医治疗小儿脑积水的方法,帮助宝宝缓解脑积水的症状。
目录1、小儿脑积水简介2、治疗小儿脑积水偏方3、小儿脑积水食疗方法4、按摩治疗小儿脑积水5、针灸治疗小儿脑积水6、小儿脑积水的饮食护理7、小儿脑积水的预防小儿脑积水简介症状与成人相比,儿童脑积水的临床表现是根据病人的发病年龄而变化。
在婴儿急性脑积水,通常颅高压症状明显,骨缝裂开,前囟饱满、头皮变薄和头皮静脉清晰可见,并有怒张,用强灯光照射头部时有头颅透光现象。
叩诊头顶,呈实性鼓音即“破罐音”称Macewen征。
病儿易激惹,表情淡漠和饮食差,出现持续高调短促的异常哭泣,双眼球呈下视状态,上眼睑不伴随下垂,可见眼球下半部沉落到下眼睑缘,部分角膜在下睑缘以上,上睑巩膜下翻露白,亦称日落现象。
双眼上、下视时出现分离现象,并有凝视麻痹、眼震等,这与导水管周围的脑干核团功能障碍有关。
由于脑积水进一步发展,脑干向下移位、展神经和其他脑神经被牵拉,出现眼球运动障碍。
在2周岁以内的儿童,由于眼球活动异常,出现弱视。
视盘水肿在先天性脑积水中不明显并少见,但视网膜静脉曲张是脑积水的可靠征。
运动异常主要有肢体痉挛性瘫,以下肢为主,症状轻者双足跟紧张,足下垂,严重时呈痉挛步态,亦称剪刀步态,有时与脑性瘫痪难以区别。
由于三室前部和下视丘、漏斗部受累,可出现各种内分泌功能紊乱,如青春早熟或落后和生长矮小等及其他激素水平下降症状。
另外,脊髓空洞症伴有脑积水者多出现下肢活动障碍,而脊髓空洞症状伴脊髓发育不全时,常有脊柱侧弯。
发病原因脑积水可以由下列三个因素引起:脑脊液过度产生,脑脊液的通路梗阻及脑脊液的吸收障碍。
先天性脑积水的发病原因目前多认为是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梗阻。
造成梗阻的原因可分为先天性发育异常与非发育性病因两大类。
中医辨证脑积水针灸治疗有疗效文章发布者:jessie来源:收藏本文脑积水是脑脊液生成或循环吸收过程发生障碍而致脑脊液量过多,压力增高,扩大了正常脑脊液所占有的空间,从而继发颅压增高、脑室扩大等一系列症候群。
其原因大多是脑脊液循环通路某些部位阻塞所致,多发生在两岁之内的婴儿。
脑积水可造成患儿精神萎靡,头部不能抬起,严重者可伴有大脑功能障碍,表现为癫痫、呕吐、抽搐、斜视,眼球震颤,语言障碍,肢体瘫痪,共济失调,行走困难,及智力发育不全等。
脑积水的病理改变为脑室系统逐渐扩大,第三脑室向下方隆起压迫垂体及视神经交叉部,透明隔可穿破,脑实质变薄,以额叶处最明显,甚至穿破侧脑室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胼胝体、锥体束、基底节、四叠体、脉络丛及脑干等处均可因长期受压而萎缩。
白质脱髓鞘变,神经轴受压变形,胶质增生及神经细胞退行性变等。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的分泌和吸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但在病理情况下,颅内脑脊液过多积存于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内。
脑积水临床上分为梗阻性脑积水和交通性脑积水两大类。
阻性脑积水见于脑脊液通路受阻,在受阻以上脑室系统扩大而无蛛网膜下腔的扩张。
多见于先天性畸形,如中脑导水管畸形是婴儿脑积水的主要原因,出生时常有头颅偏大,而后是头颅呈进行性异常增大,头身不成比例,智力发育低下,甚至有痉挛性瘫痪。
其次是肿瘤直接堵塞或压迫脑室系统的通道导致脑积水。
交通性脑积水多为后天病变引起,如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阻塞蛛网膜粒,引起脑脊液吸收功能障碍,使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扩张。
西医以手术治疗为主,包括减少脑脊液生成外分流术、脑室系统梗阻远近端的旁路手术和解除梗阻病因的手术。
对于病因不甚明了者,目前临床上以脑室-腹腔分流术最为普通。
中医认为本病小儿多发,故归纳于“解颅”的范畴。
其病因为先天不足,外邪乘虚侵入。
根源为肾虚,肾主水,肾虚则气化行水障碍,而停积脑中;肾藏精,主骨升髓充脑,肾精虚则骨脑失充而智力、形体发育不良。
中医治疗脑积水以补肾利水,标本兼治法为主,温补脾肾是其关键。
脑积水用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将脑积水视为“脑水肿”的一种表现,常采用中药治疗,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清热解毒法:采用中药清热解毒,消除体内积聚的热毒,常用药物有黄连、连翘、板蓝根等。
2. 利水消肿法:使用中药利水消肿,促进体内积水的排出,常用药物有茯苓、泽泻、车前草等。
3. 祛湿化痰法:采用中药祛湿化痰,以消除体内湿气的聚集,常用药物有半夏、苍术、陈皮等。
4. 扶正固本法:中医强调调整体质,增强体内液体循环和排除功能,常用药物有参、黄酒、甘草等。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脑积水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体质来确定治疗方案,并结合针灸、推拿等辅助疗法,最好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同时,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诊疗,定期就诊,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脑积水(包括常压型脑积水、高颅压型脑积水围手术期、脑积水自体引流术后)的住院患儿。
一、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解颅病(TCD编码:BEZ1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脑积水,包括常压型脑积水、高颅压型脑积水围手术期和脑积水自体引流术后。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参照《脑积水》(宋虎杰,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诊断标准,并经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脑病协作组2010年4月10日南昌会议专家共识,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
解颅病临床常见证候: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脾肾亏损,瘀阻脑窍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解颅病(小儿脑积水)。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诊断必须符合解颅病(小儿脑积水)的患者。
2.适用于常压型脑积水;高颅压型脑积水围手术期;脑积水自体引流术后。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引起的脑积水、重度脑积水、急进型脑积水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
(3)脑电图。
(4)心电图。
(5)胸部X线片。
(6)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RA、DSA或CTA等。
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O c t 2019,V o l 27N o 19㊀㊀㊀㊀漫话小儿脑积水证治汉敬德(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卫生健康局,山东日照276800)ʌ摘要ɔ㊀本文介绍柳吉忱采用加味封囟散及内服补肾地黄丸㊁扶元散治疗小儿脑积水的临证经验,并对本病的证㊁治㊁方㊁药进行探讨.ʌ关键词ɔ㊀小儿;脑积水;加味封囟散;补肾地黄丸;扶元散;柳吉忱;柳少逸老师中图分类号:R249 2㊀㊀文献标识码:AD O I:10 19621/j c n k i 11G3555/r 2019 194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柳少逸老师认为,柳氏复健医学体系的形成,源头是对吉忱公(柳吉忱)治疗解颅的经验总结.西医称解颅为脑积水,现代医学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成功率较低,并发症较多.中医对解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解颅之名首载于«诸病源候论»云: 解颅其状:小儿年大,囟应合而不合,头颅解开是也.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云: 年大而囟不合,肾气不成也.长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白色瘦者,多愁少喜也.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曰: 解颅不差,而百病交攻,极难将护,此最为大病矣. 明清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观察,认为本病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如«证治准绳 幼科»曰: 解颅此由肾气不成故也,凡得此者,不千日;其间亦数岁者,乃废人也.人之无脑髓,如木无根,古人虽有良方,吾所以不录者,劳而无功也.亦不可束手得毙,宜于钱氏补肾.万有可生之理. «育婴家秘»曰: 有闭而复开者,又有头破成缝者,此皆解颅,由病后肾虚,水不胜火,火气上蒸其髓则热,髓热则解,而头骨复分开矣. «幼幼集成»曰: 解颅者,即头缝开解而囟门不合也.是由气血不足,先天肾气大亏.肾主脑髓,肾亏则脑髓不足,故面囟门为之开解.然人无脑髓,犹树无根,不过千日,则成废人.其候多愁少喜,目白睛多,面色白,若成于病后者尤凶.正常小儿颅缝大都在出生后半年开始骨化,前囟在1周岁至1周岁半时闭合,后囟在2~4个月时闭合.囟门逾期不合,常为解颅先兆症状.解颅即颅缝开解,前囟宽大,或囟门稍隆起,头皮光急,头额前突,青脉暴露,面色白,神情呆钝,甚者头颅日渐增大白亮,若星似斗,故俗称 大头病 .可见形羸颈细,天柱骨倾,眼帘下垂,白睛显露,目无神采,智力不全,脉弱.柳少逸老师认为,解颅应与囟陷㊁囟填进行鉴别诊断.囟陷:为颅囟异常疾患之一,指囟门下陷.«诸病源候论»曰: 脏腑气血虚弱,不能上充脑髓,故囟陷也. 多因婴幼儿禀赋不足,或五疳久病,元气亏损,泻痢气虚,脾胃阳气不能上充所致.与解颅之前囟曲宽大㊁颅缝开解㊁头额增大㊁前突不同.若后枕部同时下陷,则更严重.常兼见面色萎黄㊁神疲气短㊁食少便溏㊁四肢不温㊁指纹淡滞等.囟填:为颅囟异常疾患之一,指囟门胀满或隆起如堆.«诸病源候论»曰: 小儿囟填,由乳食不时,饥饱不节,或热或寒,乘于脾胃,致脏腑不调,其气上冲所为也. 成因有火毒上攻,寒邪凝滞.因于火者,由感染时邪病毒,火热上攻囟门肿突浮软色红;因于寒者,素禀阳虚,寒凝气滞,失其阳和之常,致囟门肿突,牢韧坚硬.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 肾气不成,髓海不充 肝肺有热,壅热上冲 肾精不足,肾经虚热父精不足,母体虚弱 .柳少逸老师认为,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1)胎禀不足,肾气亏损㊀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氤氲交感,父精母血不充,致小儿胎禀不足,肾气亏损.«素问 五脏生成论»云: 诸髓者,皆属于脑. 肾受五脏之精而藏之,主骨生髓,脑为髓海,故肾气亏损,不能上充于脑,脑髓不能充实,而发为解颅.(2)后天失调,久病失养㊀饮食不节,久吐久利,或攻伐大过.戕伐中阳,脾胃受损,化源日亏,气血不能上充于脑,五脏精液不能充实脑髓,则病解颅.(3)温病灼阴,肾虚髓热㊀继发于温病者,多有肾虚髓热之证.热灼营阴,虚风内动,脉络受阻,青脉显露而水湿停滞.脑髓不能实敛,遂病解颅.伴见瘛疭惊厥,腰背强直,脉象弦细,指纹淡紫.对于解颅的治疗,柳少逸老师随口背出: 小儿解颅最堪怜,先天有损脑髓干,面色白形瘦弱,二目多白若愁烦,补肾地黄丸堪服,补阳扶元散为先,更有封囟散极效,临时摊贴保安然. 这是«医宗金鉴»记载的治疗解颅的歌诀,形象的表述了解颅的症状和治疗方药.吉忱公宗«医宗金鉴»治疗解颅三方(补肾地黄丸㊁扶元散㊁封囟散),临机通变,将«医宗金鉴»外敷 封囟散 变通为 加味封囟散 .«医宗金鉴»封囟散方:柏子仁㊁天南星㊁防风各120g.加味封囟散:柏子仁120g,天南星30g,防风30g,羌活30g,白芷30g.共为细末,每用60g,以猪胆汁调匀,49㊀中国民间疗法2019年10月第27卷第19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㊀㊀㊀㊀㊀㊀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O c t 2019,V o l 27N o 19按颅裂部位摊纱布包扎,干则润以淡醋,每日一换.加味封囟散是吉忱公根据临证经验,将«医宗金鉴»封囟散加羌活30g ,白芷30g ,原方天南星㊁防风各改为30g而成.柳少逸老师解方:柏子仁味甘而补,辛平而润,透达心肾,益脾肾,«神农本草经»云 益气 ,«名医别录»谓 益血 ,其功均在于补;防风㊁南星相伍,即«本草方»之玉真散,意在疏风㊁胜湿㊁解痉㊁平督脉之病厥;白芷芳香透窍,有疏风㊁温通㊁利湿㊁消肿之长;羌活辛平味苦,祛风燥湿,散血解痉,有治 颈项难伸 之能.二药伍防风㊁南星,则增强利湿消肿㊁解痉平厥之功.柳少逸老师说,吉忱公应用此法治愈多例患儿[2],现介绍4则医案如下.(1)肾元亏虚案㊀患儿,男,5个月.1966年7月16日就诊.患儿由儿科转入,确诊为脑积水.证见颅缝开裂,前卤宽大,青筋暴露,头额前突,目无神采,白睛显露,黑睛如落日状,形瘦颈细,指纹清淡,口唇淡红.证属肾气亏损,气血两虚,而致解颅.治宣培元补肾,益气养血,佐以疏风㊁温通㊁利湿㊁解痉之法.予加味封囟散外敷.外敷处方:柏子仁120g ,天南星30g ,防风30g ,羌活30g ,白芷30g .共为细末,每次60g,以猪胆汁调匀,按颅裂部位,摊纱布包扎.干则润以淡醋,每日1换.7月24日二诊:患儿家长陈述敷药2剂,卤封颅合,诸证若失.嘱其经常控脊,以培补脾肾,强督脉,益脑髓.柳少逸老师说,此案乃新生儿患儿,病情发现早,故仅予加味封囟散外敷而愈,对于这种早期发现且症状较轻的,吉忱公均门诊施药,可自行回家治疗.(2)肾虚风动案㊀患儿,男,2岁.1978年7月16日就诊.患儿由儿科转来,确诊为脑积水.视其颅缝开裂,前囟逾期不合,头颅胖大白亮,头皮光急,青脉显露,面色白,形羸色败,白晴显露,目光昏昧,神情呆钝,伴有四肢瘛疭,项强肢厥.患儿继发于春温证,口唇红,指纹紫,脉象弦细.证属肾虚髓热,虚风内动,而致解颅.治宜益肾清热,养血息风.方用加味封囟散1剂外敷.内服加味补肾地黄丸:熟地黄45g ,山药24g ,山萸肉30g ,泽泻30g ,茯苓24g ,牡丹皮15g ,牛膝24g,鹿茸15g ,钩藤24g ,龙骨30g ,牡蛎30g .共研细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5g ,每日3次.患儿治疗2个多月,颅缝闭,囟门合,痉厥止,病臻痊愈.柳少逸老师认为,补肾地黄丸方出«证治准绳»,方以六味地黄丸滋阴益肾,加牛膝补肝肾,益精气,填骨髓,利血脉;鹿茸为血肉有情之品,其性温煦而功专补虚,有补督脉㊁壮元阳㊁生精髓㊁强筋骨之功.以补肾地黄丸补肾益髓㊁益气养血培其本,加味封囟散养血解痉㊁利湿消肿治其标,标本兼治,协同奏效.以冀脾肾强,脑髓密,气充血足,痉解络通,囟封颅合,肿消水除.(3)火热攻脑案㊀患儿,女,5个月.1982年4月15日就诊.患儿2个月前因不规则发热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婴儿头颅增大,颅缝裂开,双目呈落日状,时肢体痉挛抽搐,面赤唇红,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指纹风关赤.证属火热之邪,上犯清窍而发解颅.予加味封囟散外敷.外敷处方:柏子仁120g ,防风12g ,白蔹100g ,羌活100g .研细末分4次,猪胆汁调糊外敷患处,每3日1换.内服:水牛角尖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1g .4月29日二诊:药后已无抽搐之症,白眼翻轻,精神振奋,颅骨后合,唯前囟颅裂.原外敷方中防风加至24g.5月20三诊:只有头右角未合.停服水牛角粉,守二诊外敷方续敷.10月20日四诊:其母抱女来诊,欣然语云 女儿会站立,能言语 ,查囟门闭合,五官㊁形体㊁神采如正常小儿.嘱服六味地黄丸及水牛角方,以善其后.柳少逸老师说,此案乃外感时邪,火热之气壅遏,上攻于脑,而致解颅;热移下焦膀胱,而见小便短赤;传导失司,故大便干秘.故予以加味封囟散外敷.因白芷㊁南星辛温,于热证不利,故去之.因白蔹苦辛微寒,长于散热结,疏滞邪,加之以增利湿消肿之功.内服水牛角尖泻肝火,清心肺,镇惊定搐.待其病愈,嘱服六味地黄丸,乃养肝肾㊁益脾肺㊁健脾密髓之治.(4)热蕴脑案㊀患儿,男,7个月.1975年8月20日就诊.患儿出生后6d 未进食,体温低(35 5ħ).出生后13d 出现发热㊁咳嗽症状,医院诊断为肺炎,经抗生素治疗,住院10d 病愈回家.症见消化不良,大便带有黏液.6个月时发生腹泻,低热,呕吐,发惊,同时出现头部前额突出,囟门凹陷,两侧前颅缝裂有一指宽,囟门处约四横指不合,眼白多,黑睛少,体形肥硕,色萎黄,神情呆滞,时发惊厥㊁抽搐,指纹已透过命关,毛发稀疏柔软.证属先天不足,邪热蕴脑,而致解颅(脑积水).外敷处方:柏子仁120g ,防风120g ,胆南星120g ,白蔹60g,共为细末,猪胆汁调敷囟门后,再以蜜醋水润之.内服处方:红参片30g ,白术15g ,茯苓15g ,黄芪15g ,山药10g ,当归12g ,熟地黄30g ,山黄肉15g ,牡丹皮15g ,泽泻12g ,石菖蒲15g ,川芎10g ,蝉衣15g,甘草片10g .上药共为细末,饭后冲服3g ,每日3次.10月27日二诊:治疗2个月余,诸症悉除,颅裂亦向愈.仍守方续治,加服鹿角胶㊁龟板胶每日各3g ,早59中国民间疗法2019年10月第27卷第19期㊀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O c t 2019,V o l 27N o 19㊀㊀㊀㊀晚分服.促其颅裂早愈.柳少逸老师说:此案患儿乃出生后续发于温热病而致脑积水.吉忱公谓白芷㊁羌活辛温燥烈之味,于热证不利,故外敷方中弃之,加白蔹清热散结,以除温热之邪.因此案先后天俱不足,故予«医宗金鉴»之 扶元散 .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宁心安神镇惊;四物汤养血和血;当归㊁黄芪乃当归补血汤之谓.诸药合用,为八珍汤益气血五脏俱补之治;山药健脾渗湿;菖蒲开窍醒神;姜枣和营卫,益气血.故扶元散以其益髓扶元,脾肾同补之功而愈病.本案在扶元散基础上加蝉蜕者,以其甘寒清热,轻浮宣散,而长于凉散热邪,开宣肺窍;又以其凉散入肝,有益于解痉定搐,宁心安神.柳少逸老师认为,解颅发病多由肾气不足㊁髓海失养或后天疾病所伤,遂致水不制火,虚热上冲,头颅开解,以肾精不足㊁本虚标实为临床特征.治法宜培元补肾,益气养血.若牌肾两虚,宜脾肾双补,益髓扶元.继发于温病,而见虚风内动;水湿阻滞者,佐以渗湿通络,柔肝息风.吉忱公根据其临证经验,曾告云: 肾气亏损者易治,预后一般良好,继发于温热诸疾者难瘥,预后较差,或见智力不全. 但吉忱公亦云: 是以继发于温热病解颅者,亦不能率以为预后不良,而迁延失治,贻误病机.参考文献[1]柳少逸 脑瘫病中医治疗康复技术讲稿[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柳少逸 柳吉忱诊籍纂论[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收稿日期:2019G07G19)中药足浴在儿科中的应用詹俊杰(福建省泉州中医院,福建泉州362000)ʌ摘要ɔ㊀足部分布有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反射区,中药足浴有调理脏腑㊁平衡阴阳㊁舒经活络㊁强身健体的功效.本文论述了中药足浴在儿科诊疗中的应用.ʌ关键词ɔ㊀中药;足浴;儿科应用中图分类号:R244 1;R249 2㊀㊀文献标识码:BD O I:10 19621/j c n k i 11G3555/r 2019 1949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以辨证论治为治疗原则,用中药足浴治疗幼儿常见病和多发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㊀发热患儿,女,5岁.发热㊁咽痛1d.现症见:发热,咽痛,无咳嗽㊁流涕,伴轻微鼻塞,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查体:体温39 5ħ,神志清,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未见化脓点,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患儿素体内热,又外感风热之邪,郁于咽喉㊁扁桃体,考虑为风热外感引起的咽喉炎,治以疏风清热,兼清里热.给予银翘马勃散加味口服,方药组成:金银花6g,连翘6g,马勃6g,射干6g,牛蒡子6g,薄荷3g,甘草片3g,淡豆豉6g,栀子6g,2剂,水煎服,早晚分服.配合中药足浴,足浴药物组成:麻黄15g,苦杏仁30g,生石膏60g(先煎),黄芩片30g,连翘30g,浙贝母30g,牡丹皮30g,大青叶30g,栀子30g,知母30g.水煎浴足,每日2次,每次30m i n,水温控制在36~40ħ,以水没过脚背为宜.2d后体温慢慢降为正常.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中药足浴对外感高热㊁肺炎高热等均有效果,但对川崎病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引起的高热治疗效果不佳.2㊀咳嗽患儿,男,7岁.反复咳嗽2个月,加剧2d.现症见:咳嗽,以干咳为主,偶有痰咳出,口臭,夜间盗汗,大便日行1次.查体:神志清,咽红,咽后壁有白痰,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既往患儿咳嗽均住院予以抗生素治疗,家属担心不良反应大,遂来笔者处诊治,患儿查体舌淡苔少,脉稍细数.考虑为风燥伤肺㊁肺阴亏虚,治以疏风润肺止咳.先予桑杏汤加减口服,方药组成:桑叶10g,苦杏仁6g,浙贝母8g,沙参8g,栀子8g,淡豆豉10g,枇杷叶10g,阿胶6g(烊化),紫苏叶8g,法半夏6g,7剂,水煎服,早晚分服.再予以中药足浴,足浴药物组成:桑叶30g,苦杏仁30g,浙贝母30g,沙参30g,栀子30g,淡豆豉30g,枇杷叶30g,麦冬30g,麻黄15g,苍耳子30g,辛夷30g,黄精30g.水煎足浴,每日2次,每次30m i n,水温控制在36~40ħ,以水没过脚背为宜.7d后复诊,患儿咳嗽基本消失,偶有喷嚏,嘱其停用口服药物,继续上方中药足浴10d,症状基本消失.3㊀过敏性鼻炎患儿,男,7岁.反复过敏性鼻炎3年.现症见:晨起打喷嚏,流清涕,诊断为过敏性鼻炎,予以中药(具体药物不详)㊁西药治疗(如孟鲁司特钠㊁西替利嗪㊁氯雷他定口服及糠酸莫米松喷鼻),症状反复,诊治效果不佳.患儿家长寻求中医治疗,余观察患儿纳可,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白厚,脉略滑数.考虑患儿为鼻渊病.证属肺脾气虚,风邪外袭.治以祛风散寒,健脾益气化痰.69㊀中国民间疗法2019年10月第27卷第19期。
脑积水验方大全脑积水验方大全脑积水(方名:健脑利水丸)本病是由于颅内的脑脊液过量,压迫头颅骨和脑组织的疾病。
脑积水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数见于六个月以内。
由于这时患儿的骨缝尚未按合,头颅容易扩大,所以随着颅内脑脊液的增多,头颅增长的速度很快,同时骨缝开裂,前囟扩大而饱满,头皮静脉扩张,颅骨叩诊可有破罐声。
由于头增大太快,长得太大,面部和身体就显得很小;头部太重,颈肌难以支持;目眶受到颅内液体的压力,眼球常下转,上部巩膜外露,使眼睛呈“落日状”,这时,脑脊液虽多,但因颅腔扩大,颅内压不高,患儿可以无特殊症状;若颅内压增高者,患儿常烦躁不安,嗜睡;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偶有呕吐或惊厥。
由于长期受压。
脑组织有萎缩趋势,患儿的运动、智力与言语发育都比正常小儿迟缓而低下。
引起脑脊液过量的原因有三:(1)分泌过多;(2)吸收太慢;(3)液体运动不畅。
前两种情况少见,绝大多数是脑脊液循环障碍所引起。
先天畸形,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结核性脑膜炎等炎症后的纤维增生,外伤颅内出血吸收不良,或因肿瘤等,都可阻碍脑脊液的循环,使之不能正常地从分泌处流到吸收处,停聚颅内,故液体越积越多。
头颅增长过快,颅逢开裂,前囟饱满等体征,与颅内压增高的症状,结合病史,临床上不难确诊。
注射空气进行脑室造影,不但可以看到增大的脑室及其形状,还可以看到脑组织的厚度、阻塞的部位,甚至了解到某些致病原因。
西医用限制饮水与利尿剂暂时缓解脑积水;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此外,对部分病儿可采用手术疗法,如切除侧脑室的部分脉络膜丛,或用导管将聚积的脑脊液引到输尿管、右心房等。
手术效果尚不够满意。
中医将本病归纳在“解颅”病中,认为其病的根源是肾虚。
肾主水,肾虚则水液运行障碍,而停积脑中;肾又主骨生髓充于脑,肾虚则主骨充脑无力,颅骨的合缝与脑的发育均不良。
所以从宋代的钱乙开始,就用补肾与利水两法治疗本病。
积水多,颅内压高;则重在利水;积水控制,颅内压不高,则重在补肾,以治其本。
针灸“温化法”治疗小儿先天性脑积水12例报告针灸“温化法”治疗小儿先天性脑积水12例报告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在颅内积聚,导致颅内压力升高的疾病。
先天性脑积水是指从出生时就存在的脑积水,通常由于脑脊液的产生、循环或吸收异常引起。
传统治疗方法对于小儿脑积水效果有限,而针灸作为一种中医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报告12例小儿先天性脑积水患者,采用针灸的“温化法”进行治疗,以评估其临床疗效。
病例报道:本研究共纳入12例小儿先天性脑积水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
年龄范围为3个月至6岁。
患者脑积水症状包括头痛、呕吐、情绪异常等,CT或MRI检查均显示脑积水影像学表现。
患者均接受了常规治疗,包括脑脊液引流和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症状无明显改善。
治疗方法:针灸的“温化法”是结合经络理论和脏腑学说,应用温灸的方法对疾病进行治疗。
温化法通过插入温热刺激穴位,调整机体脏腑的功能,以改善疾病状态。
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了经络中与脑相关的穴位,如百会、风池、听会等进行温化治疗。
治疗频率为每周两次,连续治疗3个月。
疗效评估:本研究根据症状改善、脑积水影像学表现变化等指标进行疗效评估。
治疗期间,我们观察到病人的头部疼痛和呕吐症状明显减轻,情绪异常得到改善。
此外,CT或MRI检查显示脑积水程度减轻或消失。
在12例患者中,10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症状明显改善,脑积水减轻或消失。
另外2例患者症状有所减轻,但脑积水仍未完全消失。
讨论:针灸的“温化法”可以通过温热刺激穴位来调整机体脏腑的功能,对小儿先天性脑积水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
在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到症状改善和脑积水减轻的临床表现,这表明针灸治疗可能对小儿先天性脑积水有一定疗效。
然而,本研究存在的限制包括病例数量有限和缺乏对照组。
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来验证针灸治疗小儿先天性脑积水的疗效。
结论:针灸的“温化法”对于小儿先天性脑积水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0年12月第35卷第12期CJTCMP,December2020, Vol.35, No.12•6215 ••标准与规范•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解颅病(小儿脑积水)赵亮,刘玉堂,宋虎杰,闰炳苍,杜晓刚,贾建真,魏轼梁(西安中医脑病医院,西安710032 )摘要:通过文献检索、文献评价、文献研究总结、3轮专家问卷调查、专家论证会、专家质量方法学评价和临床一致性评价,制定《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解颅病(小儿脑积水)》。
本指南提出了解颅病(小儿脑积水)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在中医药分证论治同时,推荐配合外敷药物、针灸、推拿、康复训练等综合措施。
适合中医科、儿科、神经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关键词: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解颅病;小儿脑积水基金资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N〇.S A T C M-2015-B Z〔231〕)Guideline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 ent of pediatrics in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Granial disease (pediatric hydrocephalus)ZHAO Liang,LIU Yu-tang,SONG Hu-jie,YAN Bing-cang,DU Xiao-gang,JIA Jian-zhen,WEI Shi-liang(Xi'an T C M Hospital of Encephalopathy. Xi'an 710032, C h i n a)Abstract! T h r o u g h literature search, literature evaluation, s u m m a r y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ree r o u n d s of expert questionnaire survey, expert testimony, expert quality m e t h o d o l o g y evaluation an d clinical consistency evaluation, the formulationof Clinical Guidelines for Ped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 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Granial Disease (PediatricHydrocephalus), this guide provides 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 for the diagnosis,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prevention a n d treatment ofgranial disease (pediatric hydrocephalus). At the s a m e time, as the treatment of C hinese medicine, i t is r e c o m m e n d e d to cooperatewith external medicine, acupuncture, massage, rehabilitation, a n d other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measures. Suitable for Chinese medicine,pediatrics, neurology, rehabilitation, a n d other related clinicians.K e y W o r d s:Pediatrics of T C M; G u i d eline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 n d treatment; G ranial disease; Pediatric hydrocephalusFunding: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Standards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N o.S A T C M-2015-B Z〔231〕)《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以下简称《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中医治疗脑积水中药经验方
中医治疗脑积水中药经验方包括:
1.解颅饮:党参、术、甘草、陈皮、黄精、何首乌、龟板、生地,以以中药水煎服,每日一剂。
此防具有补.脾益肾的功效,主要用于先天不足、脾肾两虚的脑积水的治疗。
2.参苓地黄汤:党参、熟地、茯苓、山药、炒白术、覆盆子、玉竹、破故子、狗脊、甘草、红枣,以上中药水煎服,每日一剂。
此防具有滋肾养肝,调补脾胃的功效,主要用于肾气虚弱,精血不足的脑积水的治疗。
3.通窍活血利水汤:当归、赤药、川芎、红花、桃仁、丹参黄芪、地龙、全蝎、车前子、川菖蒲、葱白、大枣,以上中药水煎服,每日-剂。
此防具有通窍活血利水的功效。
请注意,这些经验方并不能完全替代医生的治疗建议。
在采取任何新的治疗方法前,请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人员,以确保安全和效果。
制定:审核:批准:。
脑积水中医诊断,真武汤治脑积水脑积水的望诊主要应着眼于望神、望头、望目、望舌、望体态等方面。
1、望神通过对患者举止、面部表情、视、听、闻、嗅等方面的观察,了解病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肢体运动及知觉等方面正常与否,来判断脑积水的性质和程度。
(l)得神即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临床表现为神志清楚,双目灵活,炯炯有神,表情丰富自然,动作矫健,反应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
(2)失神即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
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颈软垂头,面色晦暗,动作迟缓,反应迟钝,视物不清或视见两物,或目光晦暗呆板,息微语弱,甚则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已脱等。
(3)神气不足与神志异常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如精神不振,健忘,嗜睡,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
神志异常包括烦燥不安,谵妄神昏等症。
2、望头头为诸阳之会,又为元神之府,望头对脑积水的诊断非常重要。
主要包括望头之外形和望头之动态。
(1)望头之外形小儿头颅过大,多为先天性脑积水畸形。
小儿囟门下陷,称为“囟陷”,多见津亏或先天发育不良,脑髓不足。
小儿囟门高突,称为“囟填”,多为实热及火毒上攻。
囟门迟闭,颅缝不合,称为“解颅”,是婴幼儿脑积水的特异性症状之一,多属肾气不足、发育不足或瘀阻脑络。
囟门早闭,头小,前额窄,智力迟钝,多为先天发育不良。
(2)望头之动态脑积水患者因脑室内部的脑脊液潴留过多所致脑室扩张。
若在颅缝闭合之前即幼儿期发生脑积水者,则头颅异常扩大,骨缝分离,前囟扩大而且饱满,头皮静脉扩张。
外观变形,前额及头顶隆起。
因头大,面部、躯干显得较小,若临床上出现垂头倾斜,无力抬举者,多因中气不足或髓海空虚或痰瘀阻络、脑窍不通、积水过多所致。
中气不足者,多伴有神疲气弱、面色萎黄、纳呆便溏等症;髓海空虚者,多伴有耳鸣耳聋、腰膝酸软、遗精滑精等症;痰瘀阻络者多伴面色黧黑,舌质紫黯或有瘀斑。
3、望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系内连于脑,脑之精明外应于目。
脑积水验方大全脑积水验方大全脑积水(方名:健脑利水丸)本病是由于颅内的脑脊液过量,压迫头颅骨和脑组织的疾病。
脑积水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数见于六个月以内。
由于这时患儿的骨缝尚未按合,头颅容易扩大,所以随着颅内脑脊液的增多,头颅增长的速度很快,同时骨缝开裂,前囟扩大而饱满,头皮静脉扩张,颅骨叩诊可有破罐声。
由于头增大太快,长得太大,面部和身体就显得很小;头部太重,颈肌难以支持;目眶受到颅内液体的压力,眼球常下转,上部巩膜外露,使眼睛呈“落日状”,这时,脑脊液虽多,但因颅腔扩大,颅内压不高,患儿可以无特殊症状;若颅内压增高者,患儿常烦躁不安,嗜睡;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偶有呕吐或惊厥。
由于长期受压。
脑组织有萎缩趋势,患儿的运动、智力与言语发育都比正常小儿迟缓而低下。
引起脑脊液过量的原因有三:(1)分泌过多;(2)吸收太慢;(3)液体运动不畅。
前两种情况少见,绝大多数是脑脊液循环障碍所引起。
先天畸形,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结核性脑膜炎等炎症后的纤维增生,外伤颅内出血吸收不良,或因肿瘤等,都可阻碍脑脊液的循环,使之不能正常地从分泌处流到吸收处,停聚颅内,故液体越积越多。
头颅增长过快,颅逢开裂,前囟饱满等体征,与颅内压增高的症状,结合病史,临床上不难确诊。
注射空气进行脑室造影,不但可以看到增大的脑室及其形状,还可以看到脑组织的厚度、阻塞的部位,甚至了解到某些致病原因。
西医用限制饮水与利尿剂暂时缓解脑积水;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此外,对部分病儿可采用手术疗法,如切除侧脑室的部分脉络膜丛,或用导管将聚积的脑脊液引到输尿管、右心房等。
手术效果尚不够满意。
中医将本病归纳在“解颅”病中,认为其病的根源是肾虚。
肾主水,肾虚则水液运行障碍,而停积脑中;肾又主骨生髓充于脑,肾虚则主骨充脑无力,颅骨的合缝与脑的发育均不良。
所以从宋代的钱乙开始,就用补肾与利水两法治疗本病。
积水多,颅内压高;则重在利水;积水控制,颅内压不高,则重在补肾,以治其本。
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头颅呈普遍均匀性增大,且增长速度较快,骨缝分离,前囟明显饱满而扩大,头皮青筋暴露。
颅部叩诊呈破壶音,头重颈肌不能支持而下垂,两眼下视。
可有烦躁、嗜睡、食欲不振,甚至呕吐、惊厥。
2.CT检查提示脑实质菲薄,脑组织面积减少,脑室增宽扩大。
头颅X线摄片可见骨板变薄,颅缝分开,蝶鞍增宽。
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萎缩或乳头水肿。
西医诊断:参照《脑积水》(宋虎杰,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诊断标准,并经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脑病协作组2010年4月10日南昌会议专家共识,进行诊断。
(1)头围超过正常2个标准差;
(2)囟门扩大,逾期不闭,紧张饱满或颅缝分裂;
(3)眼球下旋如落日状,或震颤,或斜视;
(4)智能低下,语言迟缓;
(5)运动发育异常,或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头痛、呕吐、眩晕或抽搐,而难以用其它疾病解释者;
(6)影像学检查证实有脑积水者。
凡具有上述(1)—(5)之一项及(6)项者,即可诊断为本病。
(二)证候诊断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婴幼儿可见头大、目珠下垂如落日状、双下肢活动不灵,或伴有斜视、惊厥等。
学龄儿童可自诉头胀、头痛,痛有定处,固定不移,昼轻夜重,烦躁,日久可见视力减退,甚或失明,可伴有四肢抽搐,或为外伤、创伤、出血等病因所致,舌暗有瘀斑,脉涩弦或沉滑。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小儿可见头颅增大而沉重,颅缝开解不合,囟门宽大,头皮光亮,叩之呈破壶音,目珠下垂如落日状,形体消瘦,肢体活动不灵,不能站立行走。
学龄儿童可见头痛、头胀、抬头无力,视力减退,甚或失明,双下肢活动不灵。
精神倦怠,舌淡,体胖大,苔白滑,脉濡滑,小儿可见指纹淡红。
3.脾肾亏损,瘀阻脑窍证:小儿颅缝逐渐加宽开解,头颅明显增大呈进行性加重,伴有四肢抽搐,患儿面色淡白,神情呆钝,目无神采,极少患儿可见,眼珠下垂,呈“落日状”,头大颈细,头前倾不立,囟门逾期不合,身体瘦弱,或烦躁不安,呕吐,甚至惊厥。
食欲不振,大便稀溏。
舌淡,苔少薄白微腻,脉弱,指纹淡青。
严重者还可见斜视、呕吐、惊厥。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用口服中药汤剂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
治法:化瘀利水,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合五苓散加减。
丹参、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全蝎、生地、麝香、茯苓、猪苓、白术、泽泻、葱白、生姜、甘草等。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
治法:健脾利水,芳香开窍。
推荐方药: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加减。
茯苓、猪苓、桂枝、白术、泽泻、生黄芪、车前草、生甘草等。
3.脾肾亏损,瘀阻脑窍证
治法:健脾补肾,化瘀开窍。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汤合真武汤加减。
制附子、肉桂、丹参、枸杞、茯苓、猪苓、桂枝、白术、泽泻、生黄芪、车前子、生甘草等。
(二)中药外敷治疗
外敷中药:皂角膏加减。
皂角、艾叶、丹参、红花、冰片等。
用法:上药制成膏剂,冷却后密封待用。
剃光患儿头顶部头发,将药膏均匀涂抹于前额发际至双耳尖及枕骨结节以上,以盖住头皮为度,绷带包裹,胶布固定,每一周换药一次,换药前将原来药物洗净。
(三)针灸治疗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
取穴:人中、百会、风池、血海、三阴交。
刺法:人中行泻法,余穴均为平补平泻。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
取穴:人中、百会、肺俞、三焦俞、脾俞、肾俞、血海。
刺法:以补法为主。
3.脾肾亏损,瘀阻脑窍证
取穴:人中、百会、脾俞、肾俞、血海。
刺法:人中以点刺为主,余穴平补平泻。
4.随证加减
(1)伴有下肢肌肉萎缩,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坐立行走困难或不稳等症者,加用后溪、足三里、阳陵泉,以平补平泻为主。
(2)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症者,针刺加用内关、中脘、水分、阴陵泉、听会,以泻法为主。
(3)伴有痴呆、反应迟钝、不能说话、不会运算、逻辑思维能力差、理解力下降为主要症状者,针刺加用四神聪、神门、后溪、照海,以平补平泻为主。
(四)推拿治疗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
方法:点按风池,点揉太阳、头维、角孙、率谷穴。
滚、揉臀部及下肢后侧及下肢前侧,配合髋关节前屈的被动活动;滚臀及下肢外侧部、,点揉环跳、巨髎、髀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解溪、昆仑穴;拿下肢,摇髋、膝、踝关节,屈伸踝关节,以平衡协调有关屈伸肌群及纠正关节畸形。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
方法:拿上肢,掐摇总筋,补脾经,清肝经,摩腹,滚法作用于腰骶臀部及下肢内外侧,捏脊,拿下肢内外侧,拿揉血海、足三里,摇髋、膝、踝关节,拔伸髋、踝关节。
3.脾肾亏损,瘀阻脑窍证
方法:推上三关,退下六腑,补脾经,补肾经,分推腕阴阳,按揉手三里、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阴陵泉、三阴交。
4.随证加减
(1)伴有下肢肌肉萎缩,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坐立行走困难或不稳等症者,点按风池,点揉太阳、头维、角孙、率谷穴。
滚、揉臀部及下肢后侧及下肢前侧,配合髋关节前屈的被动活动;滚臀及下肢外侧部、,点揉环跳、巨髎、髀关、承扶、殷门、迈步、委中、承山、阳陵泉、解溪、昆仑穴;拿下肢,摇髋、膝、踝关节,屈伸踝关节,以平衡协调有关屈伸肌群及纠正关节畸形。
(2)伴有恶心、耳鸣、耳聋等症者,点按揉风池,揉太阳、头维、角孙、率谷、耳前后穴位。
点按中脘、天枢。
拿揉点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申脉、太溪等穴位。
(3)伴有痴呆、语言障碍者,点按风池,点揉太阳、头维、角孙、率谷、督脉沿线穴位、颈部夹脊穴。
按揉内关、神门、曲池、三阴交、悬钟等穴位。
(4)视物模糊者,点按风池穴,按揉精明、四白、太阳、承泣、瞳子髎、丝竹空
等。
(五)其他治疗
1.拔罐治疗:以肝俞、肾俞、脾俞、肺俞、膈俞、命门等背俞及督脉为主的穴位上施术。
拔罐5分钟后取罐,每天一次,治疗5~6天休息一天。
2.穴位埋线:对脾肾亏损或脾虚水泛者,选取脾俞、肾俞等穴位埋线治疗。
3.艾灸治疗:对脾肾亏虚者艾灸命门、气海、关元、脾俞、肾俞、足三里。
4.加氧经穴体外反搏治疗:对脾肾亏损,瘀阻脑窍患儿适用。
5.康复训练:康复治疗是依据患者的运动、发育、智力、语言等功能障碍经过康复师评定其功能现状,结合现代康复理念使用现代康复手段,并制定康复计划,选择针对性的运动、作业、语言、统合等治疗方法。
包括运动训练、语言训练、作业康复、引导式教育等。
6.物理治疗:根据病情选用中药离子导入、超声理疗、经络导推等。
(六)辩证施护
1.一般护理:中医儿科脑病常规护理。
2.专科护理:
(1)“落日目”的患儿眼球上视时可按压双侧四白穴。
(2)患儿头痛时可按揉百会、头维、印堂、风池、太阳、外关等。
(3)伴恶心者可针刺内关、足三里等。
(4)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卫生宣教。
三、疗效评价
1.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评定标准,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治疗指数=(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临床痊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治疗指数≥70﹪);
(2)显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50﹪≤治疗指数≤70﹪);
(3)有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有改善,(30﹪≤治疗指数≤50﹪);
(4)无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加重(治疗指数≤30﹪)。
2.病证疗效评定(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_001.9_9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6.28发布)。
(1)治愈:头颅停止增大,前囟、颅缝渐闭,神志正常。
(2)好转:头颅停止增大,前囟、颅缝明显收缩,神情转清。
(3)未愈:头颅继续增大,症状日趋严重。
3.评价方法
(1)脑积水中医症候量表评估:
治疗指数采用计算公式:【(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进行治疗前后和组间比较。
(2)智力水平:盖泽尔发育诊断量表(Gesell)。
中国-韦氏幼儿、儿童智力量表(WISC-Ⅲ)。
(3)精神运动:0~6岁发育筛查测验(DST):
7~14岁津医精神运动成套测验(JPB)。
(4)头颅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