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诊疗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脑积水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2013版)一、脑积水概念和分类颅内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的脑脊液异常积聚,使其一部分或全部异常扩大称为脑积水。
单纯脑室扩大者称为脑内积水,单纯颅内蛛网膜下腔扩大者称为脑外积水。
脑积水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改变,而是诸多病理原因引起的脑脊液循环障碍。
脑积水是由脑脊液循环障碍(通道阻塞),脑脊液吸收障碍,脑脊液分泌过多,脑实质萎缩等原因造成。
临床中最常见的是梗阻性病因,如脑室系统不同部位(室问孔、导水管、正中孑L)的阻塞、脑室系统相邻部位的占位病变压迫和中枢神经系统先天畸形。
按流体动力学分为交通性和梗阻性脑积水;按时限进展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脑积水,急性和慢性脑积水,进行性和静止性脑积水;按影像学分为单纯性、继发性和代偿性脑积水;按病理生理分为高压力性、正常压力性、脑萎缩性脑积水;按年龄分为儿童和成人脑积水。
二、脑积水的诊断1.临床症状和体征:头颅及前囟增大(婴幼儿),颅内压增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脑组织受压引起进行性脑功能障碍表现(智能障碍、步行障碍、尿失禁)。
2.脑室穿刺测压:高于正常值(4,JD40~110 mm H:O,成人80一180 mm H,0)。
成人正常压力脑积水的脑室内压力在正常值范围内。
临床常以患者侧卧位腰穿测蛛网膜下腔压力代表脑室内压力,梗阻性脑积水严禁做腰蛛网膜下腔穿刺测压。
3.头颅影像学检查:(1)梗阻性脑积水。
头颅x线片为颅骨内板可见指压痕(慢性病例)。
CT见脑室扩大,双额角径或颅内径(Evans指数)>0.33是诊断脑积水的标志性指标;额角变锐<100。
;颞角宽度>3 mm;脑室边缘模糊,室旁低密度晕环;基底池,脑沟受压/消失。
MRI为矢状位T1可显示导水管梗阻,幕上脑室扩大;胼胝体变薄,向上拉伸;穹窿、大脑内静脉向下移位、第三脑室底疝入扩大的蝶鞍。
他显示脑脊液样的指纹状高信号向脑室外延伸到脑组织,间质水肿在脑室角周围明显;脑室内脑脊液形成湍流;导水管流空消失。
脑积水经典案例:72岁的钱先生退休在家,平日生活规律,无烟酒嗜好,1个月以前逐渐出现了头部胀痛、头晕、头昏、走路不稳,晚间也难以入睡,症状逐渐明显,已经严重影响生活,需要家人照顾。
患者遂至当地医院就诊,颅脑核磁共振诊断脑积水,当地医院建议患者求诊于邵逸夫医院神经外科王义荣主任。
术前:钱先生入院时,头痛明显,步态蹒跚,术前常规检验的指标没有明显异常,颅脑影像学检查(CT、MR)可见脑室系统明显扩张,脑积水诊断明确。
在王义荣主任的建议下,钱先生接受了脑脊液腰穿放液试验(TAP 试验),检查中医生对脑脊液的压力进行测定,并且释放了约35ml的脑脊液后,患者自觉头痛等情况较前明显改善,步态也变轻松了。
这样明确了钱先生的头痛等症状就是由脑积水导致的,可以考虑通过手术途径缓解钱先生的脑积水的病情。
方案:通过医疗组讨论分析后,王主任认为患者诊断及手术指征明确,治疗欲望强烈,对医务工作者充分信任,医生应尽最大的努力予以治疗。
王主任最终决定给患者实施“神经导航辅助下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方案。
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现已成为国际上治疗脑积水的主流手术方式,王主任利用国际最先进的神经导航系统(该手术采用电磁导航模式)术中辅助侧脑室穿刺,更提高穿刺和置管的精准度,把手术带来的损伤降到最低,并且大大降低了置管位置不当、引流管堵塞等并发症,顺利完成了钱先生的手术。
术后:钱先生从麻醉中苏醒后,自觉头部胀痛消失了,全身感觉轻松许多。
术后2天,患者能在病房内自如行走,也没有了术前走路不稳的感觉,按钱先生的话说,自己和正常状态没啥区别了。
医学数据:脑脊液是充满于脑室系统的无色透明液体,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以及维持正常颅内压的作用。
脑脊液总量在成人约150ml,日分泌量为在400~500ml。
它处于不断地产生、循行和吸收的平衡状态。
脑积水是就是由于颅脑疾患使得脑脊液分泌过多或循环、吸收障碍而致颅内脑脊液量增加,脑室系统扩大的一种病症。
卫计委:梗阻性脑积水临床路径梗阻性脑积水临床路径临床路径一、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梗阻性脑积水(ICD-10:G91.101)行脑室腹腔分流术(ICD-9-CM-3:02.2 007)或第三脑室造口术(ICD-9-CM-3:02.340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第1版)、《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1版)、《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1版)。
1.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和视物不清等,急性病程可出现意识障碍;2.辅助检查:(1)检查视力视野;(2)头颅CT检查:可直接显示各脑室扩大程度和皮质厚度,判断梗阻部位;若为中脑导水管狭窄引起者,仅有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扩大,而第四脑室正常;(3)MRI检查:除能显示脑积水外,能准确显示各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各部位的形态、大小和存在的狭窄,显示有无先天畸形或肿瘤存在。
建议可行脑脊液电影检查,明确梗阻部位。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第1版)、《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1版)、《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1版)。
明确诊断为梗阻性脑积水,可选择第三脑室造口术或脑室腹腔分流术;急性病人暂无第三脑室造口术或脑室腹腔分流术条件者,应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病人无颅内感染、术区皮肤疾患及腹腔疾患,能够耐受全麻手术;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需向病人或家属交待病情,如果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2022特发性正常压刀脑积水临床筐理申国指南(金文)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和膀脱功能障碍临床三联征在老年人群中涉及多种疾病,冥中,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 NPH)因真阜期诊断和阜期治疗可有效逆转病情而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脑积水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北京神经变性病学会,组织国内神经内料、神经外料、影像科、精神科、康复料、流行病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在2005年版欧美iNPH国际插南、2012年日本iNPH指南(第二版)以及2016年中国iNPH诊治专家共识的墓础上,密切结合中国脑积水联盟成立近五年来国内iNPH诊疗实践,并参考2021年日本iNPH第三版指南,总结了国内外iNPH诊疗和研究领域的新证据,共同撰写了本指南。
本?旨南合流行病学、||苗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等内窑,形成26条推荐意见,作为我国iNPH的诊疗规范,供相关学科临床实践中参考,以便高利于这一危害者年人身'LJ健康的疾病能得到高效管理。
三、iNPH病因、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推荐1: iNPH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和病因、发病机制仍然不清,尚需进一步的规范研究。
(证据C级,强推荐,100%)。
四、iNPH的临床特征和评估推荐2:所高患者均进行N PHGS测定,判定严重程度。
(证据C级,强推荐,98%)。
推荐3: (1)所有配合评估的患者均进行0m行走试验、U G测验、有条件单位进行Ti n ettiPOMA以及可穿戴设备进行步态评估。
(证据C级,强推荐,98%)。
(2)所有患者均进行MMSE测验,高条件单位进行Mo C, B MT或R VLT、DSST、FA B、TMT、VFT、St r oo p测验和插孔测验等认知评价测定。
(证据C级,强撞荐,98%)。
(3)所有患者均进行I C Q SF 或排尿日记,有条件单位进行尿动力学检查等评价。
(证据C级,5酣佳荐,98%)。
推荐4:所有患者均需进行神经精神相关量表评定。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40篇指南共识一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40篇指南共识是神经外科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它由全国范围内的神经外科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共同编写而成。
这些指南涵盖了神经外科领域的各个疾病和治疗方案,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和提高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这些指南共识进行一览,以期为广大医务人员和病患提供参考。
1. 颅脑外伤诊疗指南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对于其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从颅脑外伤的基本知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急性期处理、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为医务人员提供了一套科学、规范的诊疗指南。
2. 颅内动脉瘤诊疗指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危重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命性。
本指南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权威、可靠的诊疗建议。
3. 脑动脉瘤诊疗指南脑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畸形,具有一定的致残和致命性。
本指南从脑动脉瘤的分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规范、系统的诊疗指南。
4. 颅内动静脉畸形诊疗指南颅内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少见但危重的疾病,对于其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从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分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为医务人员提供了一套科学、规范的诊疗指南。
5. 脑积水诊疗指南脑积水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具有一定的致残和致命性。
本指南从脑积水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权威、可靠的诊疗建议。
6. 颅内感染诊疗指南颅内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外科疾病,对于其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从颅内感染的病原学、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抗感染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规范、系统的诊疗指南。
脑积水的中医治疗方法概述脑积水是指由于脑脊液循环障碍或排泄功能障碍导致脑室扩张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中医认为,脑积水是由于脑脉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中医治疗脑积水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和辅助疗法,针对不同病因和病情进行综合调理。
中医病因学解析脑积水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后天性的。
中医病因学认为,后天性脑积水主要归因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头部淤血、气机不畅,从而引发水液停滞;先天性脑积水则主要与发育畸形有关,如胎儿脑室闭塞不通。
同时,中医也将脑积水与湿邪、痰湿等有关因素联系在一起。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脑积水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病情和病因的不同,中医师会针对个体制定个体化的方剂。
常用的中药有:1.胆南星、天南星、石菖蒲、香附:具有祛湿作用,能够通过化湿逐水的功效,改善头部的淤血情况,促进气血运行,从而减轻脑积水症状。
2.天麻、川芎、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局部淤血,改善脑积水症状。
3.半夏、陈皮、香橼:具有消痰祛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脑积水中的湿痰阻滞。
中药的选用和用量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脑积水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气血运行,改善头部的淤血情况,促进脑脊液的代谢和排出。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足三里穴等。
针刺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进行调整。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脑积水的常用辅助疗法之一。
通过按摩脑部、颈部等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脑积水症状。
按摩可以采用揉、推、按等手法,力度要适度。
按摩时间应根据个体情况而定,可每天进行多次。
中医养生建议除了药物治疗和辅助疗法外,中医还强调脑积水患者的养生调理。
以下是一些建议:•饮食调理: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的规律性。
•定期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改善体质。
脑积水的护理一、术前护理1、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头痛、呕吐情况,有无视力障碍。
(2)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对手术的认知程度。
2、护理措施(1)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手术的目的、方式和注意事项,消除紧张情绪。
(2)观察患者的病情,当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时,要认真做好记录并处理。
(3)积极作好术前准备,如备皮、更衣等。
(4)脑室外引流者,引流袋应高于脑室基线,防止脑脊液引流过度或引流不够。
3、健康指导要点(1)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防止呕吐、误吸引起窒息。
(2)小儿患者应顺从其饮食习惯,尽量避免饮食时哭闹。
4、注意事项(1)备皮范围包括头部、颈部、胸部及腹部的皮肤,做好皮肤的清洁卫生。
(2)应注意腹部皮肤有无感染、疖、痈等。
二、术后护理1、护理评估(1)了解麻醉方式、手术方式和术中情况。
(2)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的变化和肢体活动情况,如出现头痛加重、视力障碍、烦燥不安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2、护理措施(1)体位: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于引流,脑室外引流的患者取平卧位。
(2)做好分流管护理:适当挤压阀门,保持引流通畅。
(3)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如有渗血渗液,及时更换,更换时注意检查局部有无感染。
(4)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①感染:保持切口敷料及床单位的清洁,注意观察体温的变化。
若体温>40oC且呈持续性,应做脑脊液培养及尿培养。
②低颅压综合症:表现为头疼、头晕、恶心。
应让患者平卧,逐渐适应。
严重者给予静脉补液。
③分流管堵塞:婴幼儿表现为前囟饱满,张力增高,易激惹,四肢肌张力增高;成人常有头疼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应及时发现异常,告知医生,配合处理。
3、健康指导要点(1)麻醉清醒后可进流质饮食,少数患者胃肠道对脑脊液刺激反应强烈时(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应待肠道功能恢复后才能进食。
(2)早期应指导患者按压分流管,以促进脑脊液引流通畅,同时了解分流装置是否完好;术后嘱患者避免头部剧烈活动,防止分流管的腹腔端自泵头处脱离或断裂、出现皮下积液,导致手术失败。
2023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临床管理日
本指南(全文)
前言
本指南旨在提供对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NPH)的临床管
理的全面指导。
INPH是一种慢性疾病,它通常影响中老年人,特
征是脑室扩大和正常脑脊液压力增加,但无明显脑疾病或其他原因
可以解释增加的脑脊液压力。
本指南将为医生提供识别和确诊该疾
病的依据,并提供临床管理的建议。
诊断
- 临床评估:包括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和行为与认知评估。
- 脑影像学评估:MRI和脑室造影是常用的影像学技术。
-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和组分分析可以帮助确诊。
临床管理
保守治疗
- 药物治疗:乙酰唑胺可以用于改善症状。
- 定期随访:评估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 物理治疗:包括步态训练和平衡训练等。
手术治疗
- 脑室分流术: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脑室分流术可以改善症状。
- 合并脑积水相关病变的手术治疗:当INPH合并其他脑部病变时,需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
结论
本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2023年的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的临床管理指南。
通过详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帮助医生正确识别和治疗该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目录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1)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8)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 (13)眩晕诊疗方案 (19)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方案 (23)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 (28)假性延髓麻痹诊疗方案 (34)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9)痫病(颞叶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9)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4)目偏视(眼肌麻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8)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5)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69)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75)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82)脑髓震荡(脑震荡)中医诊疗方案 (87)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脑积水最佳治疗方案介绍脑积水是指脑室、脑池或脑蛛网膜下腔积有过多脑脊液(CSF)的一种病理状态。
脑积水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先天性异常、感染、肿瘤、出血或手术等。
医学界在积极研究中,确定出了一些最佳的脑积水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脑积水最佳治疗方案。
外科手术外科手术是治疗脑积水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
常见的外科手术包括脑室分流术和脑稳压术。
1. 脑室分流术脑室分流术是最常见的治疗脑积水的方法之一。
该手术通过植入脑室分流器,将多余的脑脊液引流到其他部位,以减轻脑积水所造成的压力。
脑室分流术具有创伤小、手术风险低等优点,适用于大多数脑积水患者。
2. 脑稳压术脑稳压术是通过手术去除脑积水的方法之一。
该手术通过切开颅骨,将脑积水排出,然后修复颅骨,使脑脊液的流动恢复正常。
脑稳压术适用于脑积水的原因较为复杂,无法通过脑室分流术解决的患者。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辅助手术治疗的一种方法,可以提高手术的效果,减轻症状。
常见的药物治疗包括排水药物、抗炎药物和抗生素。
1. 排水药物排水药物是用于促进脑脊液排出的药物,可以增加脑脊液的吸收和排泄速度,减轻脑积水症状。
常用的排水药物包括乙酰唑胺、甘露醇等。
2. 抗炎药物抗炎药物可以减轻脑积水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常用的抗炎药物包括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
3. 抗生素如果脑积水是由感染引起的,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是必要的。
抗生素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减轻脑积水的症状。
根据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医生会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作为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也被用于治疗脑积水。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帮助清除血液中的瘀血和淤血,促进脑部循环,减轻脑积水的症状。
针灸疗法适用于脑积水较轻的患者,疗效较为明显。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可以通过锻炼身体来改善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
常见的运动疗法包括游泳、跑步、瑜伽等。
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血液循环,帮助脑脊液排出,从而减轻脑积水的症状。
脑积水诊疗指南
【病史及体格检查】
1.婴儿脑积水:
(1)婴儿出生后数周内或数月内头围进行性增大。
(2)吐奶,精神不振,抬头困难。
(3)前囟扩大,骨缝增宽,叩诊破壶音(Macewen征)。
(4)落日眼,头皮静脉扩张。
(5)可有抽搐发作、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四肢肌张力增高或轻瘫等症状。
(6)少有视乳头水肿。
(7)出生时母亲年龄偏大。
(8)可合并脑脊膜膨出。
2.儿童脑积水:
(1)婴幼儿或较大儿童进行性加重的头痛、呕吐或视乳头水肿。
(2)骨缝可能闭合,头围增大不明显,但脑室系统明显扩大。
(3)常为不完全性梗阻性脑积水。
(4)晚期可有智能减退。
(5)可有颅内出血、炎症等病史。
(6)可有双眼外展不全等颅神经损害的体征。
3.成人脑积水:
(1)高颅压性脑积水。
(2)由肿瘤、炎症或出血导致导水管梗阻或粘连所致。
常有颅
高压及智能下降等表现及颅神经受损征。
4.正常颅压脑积水:
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炎症或开颅术后发生。
脑室系统扩大,但颅内压不高,病人主要表现为智能障碍、步态蹒跚和尿便失禁三主征。
【辅助检查】
1.腰穿、测压及CSF生化常规。
2.颅骨平片、SPECT、CT或MRI,注意有无后颅窝肿瘤。
【诊断】
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及CT或MRI所见作出诊断。
【治疗原则】
根椐脑积水的不同病因和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
(1)解除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的病因。
(2)减少脑脊液形成。
(3)脑脊液通路改道。
2.药物治疗:目的在于暂时减少脑脊液的分泌或增加机体水份的排出。
可应用抑制脑脊液分泌的药物(如醋氮酰胺)以及利尿剂或脱水药等。
【治疗结果及疗效标准】
非占位性病变引起的脑积水,分流术后数年内维持良好效果者约为50%~70%,维持远期效果者则较少。
所以,分流术后,病人须定
期复查,注意分流装置是否通畅,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