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经典案例
- 格式:docx
- 大小:17.99 KB
- 文档页数:4
脑积水术康复案例脑积水术康复案例案例一:患者小明,32岁,因脑积水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后,小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日常生活功能。
康复师设计了一套综合训练方案,包括肌力训练、平衡训练、认知训练等,经过3个月的康复治疗,小明的生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案例二:患者张先生,45岁,脑积水手术后出现语言障碍。
康复师采用言语疗法,通过渐进式语言训练,帮助张先生逐步恢复语言能力。
经过数月的治疗,张先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改善,能够与人正常交流。
案例三:患者李女士,50岁,脑积水术后出现步态不稳。
康复师为李女士设计了步态训练方案,包括平衡练习、行走训练等。
经过连续几个月的康复训练,李女士的步态逐渐稳定,能够独立行走。
案例四:患者王先生,60岁,脑积水术后出现认知障碍。
康复师制定了认知训练计划,包括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等。
经过系统的康复治疗,王先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明显改善,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案例五:患者赵女士,55岁,脑积水术后出现肌力减退。
康复师为赵女士设计了肌力训练方案,包括抗阻力训练、肌肉协调性训练等。
经过几个月的康复训练,赵女士的肌力明显增强,能够更好地进行日常活动。
案例六:患者陈先生,40岁,脑积水术后出现感觉障碍。
康复师采用感觉训练方法,包括触觉训练、温度训练等,帮助陈先生逐步恢复感觉功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陈先生的感觉障碍有所改善。
案例七:患者刘女士,48岁,脑积水术后出现平衡障碍。
康复师为刘女士设计了平衡训练方案,包括平衡器械训练、平衡动作训练等。
经过几个月的康复治疗,刘女士的平衡能力明显提高,能够更加稳定地站立和行走。
案例八:患者杨先生,50岁,脑积水术后出现手部功能障碍。
康复师为杨先生制定了手部康复训练方案,包括手指灵活性训练、手部协调性训练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杨先生的手部功能得到显著改善,能够独立完成各种手部动作。
案例九:患者周女士,55岁,脑积水术后出现语言理解障碍。
康复师采用语言理解训练方法,通过逐步加深难度的理解练习,帮助周女士逐渐恢复语言理解能力。
一例脑积水术后患者的护理脑积水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其经常发生于各种颅脑外伤后或颅内存在肿物,使得脑脊液吸收和循环遇到阻碍或是因为分泌过多导致脑室系统出现进行性扩张或蛛网膜下腔扩张。
患上该病后往往会出现头痛、下肢无力、站立不稳、尿失禁等症状。
如果该病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很可能会引发脑组织萎缩变性,虽然也有该病患者的病情会停止发展,但大概一半的患者会在一年半内死亡[1]。
对于脑积水治疗多会采用手术治疗,但是术后很容易引发并发症,因此术后需要接受护理干预,以便可以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预后效果也能得到更有力保障。
我院收治了一例因行动脉瘤栓塞术后伴意识障碍2月余引发脑积水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恢复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患者资料患者男,33岁,入院时间2022年9月29日,入院主诉:(代)动脉瘤栓塞术后伴意识障碍2月余,患者于7月28日东动脉瘤栓塞术,现患者为行脑积水手术转入我院。
神志昏迷,脑室引流管在位,气管切开中,保留导尿,PICC置管在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光反射灵敏,GCS:E2 VT M2。
患者转入我科,遵医嘱予患者高浓度养疗,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1.脑积水;2.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3.颈内动脉分叉段动脉瘤;4.脑干损伤;5.左额颞脑梗死;6.肺部感染;7.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
2 患者评估患者入院时诊断为:1.脑积水;2.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3.颈内动脉分叉段动脉瘤;4.脑干损伤;5.左额颞脑梗死;6.肺部感染;7.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
生命体征:T:36.7℃,P:87次/分,R:22次/分,BP:133/95mmHg,Sp:02:98%,血钾:3.09↑。
3 护理措施3.1并发症护理脑积水患者术后很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脑疝等并发症,为此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做好并发症护理工作。
首先术后需要将患者床头抬高30度,以便可以助力静脉回流,降低颅压[2]。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医疗相关案例解读案例一:某某的医疗事故事实经过:某某女士于某年某月因头晕、呕吐等症状到医院就诊,拍摄了相关检查影像后,被诊断为脑积水。
医生建议进行手术治疗,某某女士同意进行手术。
然而,在手术过程中,医生操作失误,导致某某女士术后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并导致她的生活质量受到极大损害。
律师解读: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的误诊、误治或操作不当等过失行为,给患者的人身财产造成伤害的行为。
在本案中,医生的手术操作失误导致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属于医疗事故行为。
对于医疗事故的处理,一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维护患者的权益: 1. 提起刑事诉讼: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对于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造成患者死亡或严重损害健康的,可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 提起民事诉讼:患者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医生承担侵权责任,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抚慰金等损失。
3. 寻求行政赔偿:患者还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投诉,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和医生进行行政处罚,并要求赔偿相关经济损失。
建议:1.及时保留医疗记录和检查报告等相关证据,为日后可能的诉讼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2.与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协商调解,争取合理的赔偿金额及方式。
3.在诉讼过程中,积极配合律师的工作,提供相关证据和信息。
案例二:某某婴儿的误诊误治事实经过:某某夫妇在某医院生育后,出现了相关并发症,如子宫出血等。
某医院在处理期间,误诊误治导致某某婴儿因血氧供应不足导致脑损伤。
律师解读: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对新生儿误诊误治,导致了婴儿脑损伤等严重后果。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医生的误诊误治是医疗事故的一种,同样也应该依法追究医生的刑事和民事责任。
针对此类案例,建议如下: 1. 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保留相关证据,特别是医疗记录、诊断报告等。
2. 向卫生行政部门投诉,要求对医院和医生进行行政处罚。
3. 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相关经济损失,并要求精神抚慰金等。
1例特发性正常压力性脑积水典型病例的治疗体会特发性正常压力性脑积水(idiopathic normal-pressure hydrocephalus,INPH)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脑室扩大而脑脊液压力正常的脑积水,以步态异常、进行性认知障碍、小便失禁的“三主征”为临床特征。
其发病率随人群寿命的提高而增加。
日本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NPH在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2.9%。
由于本病的发生及进展较慢,临床工作中极易误诊、漏诊。
现将我院2011年9月2日收治的典型INPH患者治疗体会分享一下。
79岁的丁大爷主因“步态不稳伴反映迟钝3年余”收入院。
丁大爷三年前出现双下肢走路无力,步幅小,后期出现反映迟钝、记忆力差,小便失禁等症,曾先后就诊于天津市多家医院,诊断为“脑萎缩、血管性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病等”,经内科给予的改善脑代谢等治疗后效果不佳,丁大爷家里焦急万分,在网上也不断的搜索良方,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家属登陆了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积水中心的网站(),找到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类型脑积水救治工作,从事神经外科救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20年的医学博士胡群亮教授就诊。
胡群亮教授热情的接待了丁大爷。
经过缜密的分析后,胡群亮教授指出:患者行走困难、认知障碍及伴小便失禁,是脑积水“三主征”,本病发现步态异常最常见,发生率为89%,其次是认知改变,发生率为79%,晚期出现尿失禁,发生率为44%。
该患者脑积水“三主征”全部俱备,可见目前社会、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够,在出现步态异常时并未引起重视,当出现认知功能等改变时才就诊。
本病进展相对较缓,临床表现与其他表现为痴呆的疾病类似,故容易漏诊、误诊为脑萎缩、血管性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病,要牢记INPH与老年性脑萎缩鉴别:INPH患者除认知障碍外还存在行走困难和(或)小便失禁;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脑室明显扩大(包括第四脑室),脑室周围存在水肿带(额部为主),无或仅有轻度蛛网膜下腔间隙扩大,脑沟回不扩大。
1例特发性正常压力性脑积水典型病例的治疗体会特发性正常压力性脑积水(idiopathic normal-pressure hydrocephalus,INPH)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脑室扩大而脑脊液压力正常的脑积水,以步态异常、进行性认知障碍、小便失禁的“三主征”为临床特征。
其发病率随人群寿命的提高而增加。
日本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NPH在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2.9%。
由于本病的发生及进展较慢,临床工作中极易误诊、漏诊。
现将我院2011年9月2日收治的典型INPH患者治疗体会分享一下。
79岁的丁大爷主因“步态不稳伴反映迟钝3年余”收入院。
丁大爷三年前出现双下肢走路无力,步幅小,后期出现反映迟钝、记忆力差,小便失禁等症,曾先后就诊于天津市多家医院,诊断为“脑萎缩、血管性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病等”,经内科给予的改善脑代谢等治疗后效果不佳,丁大爷家里焦急万分,在网上也不断的搜索良方,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家属登陆了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积水中心的网站(),找到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类型脑积水救治工作,从事神经外科救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20年的医学博士胡群亮教授就诊。
胡群亮教授热情的接待了丁大爷。
经过缜密的分析后,胡群亮教授指出:患者行走困难、认知障碍及伴小便失禁,是脑积水“三主征”,本病发现步态异常最常见,发生率为89%,其次是认知改变,发生率为79%,晚期出现尿失禁,发生率为44%。
该患者脑积水“三主征”全部俱备,可见目前社会、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够,在出现步态异常时并未引起重视,当出现认知功能等改变时才就诊。
本病进展相对较缓,临床表现与其他表现为痴呆的疾病类似,故容易漏诊、误诊为脑萎缩、血管性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病,要牢记INPH与老年性脑萎缩鉴别:INPH患者除认知障碍外还存在行走困难和(或)小便失禁;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脑室明显扩大(包括第四脑室),脑室周围存在水肿带(额部为主),无或仅有轻度蛛网膜下腔间隙扩大,脑沟回不扩大。
幼儿大脑脑损伤案例描述
近年来,幼儿大脑脑损伤案例不断增加,引起了广泛关注。
以下是几个典型案例的描述:
案例一:小明,3岁。
一天,他在家中爬上了沙发,不慎从沙发上摔下,头部重重地撞在地上。
当时,父母并未注意到孩子的不适,直到几天后发现小明开始失去平衡、语言表达困难等症状。
经过检查,小明被确诊为脑震荡并有脑积水,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案例二:小红,2岁。
她和父母一起去公园玩耍,不慎被滑梯上的大孩子撞倒,头部撞在地上。
当时,小红并未表现出特别不适,但几天后,她开始出现频繁头痛、反复呕吐等症状。
经过检查,小红被确诊为脑内出血,需要住院治疗。
案例三:小张,4岁。
他在学校游戏时不慎被推倒,头部撞在地上。
当时,老师及时发现并联系了家长,小张被送往医院检查。
经过诊断,小张被确诊为轻度脑震荡,需要注意观察及休息调养。
以上这些案例都说明了,幼儿时期的大脑非常脆弱,一旦受到外力冲击,容易发生脑损伤。
家长和老师应该时刻关注幼儿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同时对于一旦发生意外的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脑损伤进一步恶化。
- 1 -。
脑积水病历-回复注:以下内容纯属虚构,与现实无关。
[脑积水病历],以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写一篇1500-2000字文章,一步一步回答就诊日期:2023年5月15日主诉:头痛、恶心、呕吐现病史:患者一周前开始出现头痛症状,逐渐加重并伴有恶心和呕吐。
患者没有其他不适的症状,并无任何外伤或感染病史。
既往史:患者没有任何慢性疾病,也没有家族遗传疾病。
个人史:患者无吸烟和饮酒习惯,饮食和睡眠状况良好。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患者意识清醒,语言和行为正常。
- 精神状况:患者表现焦虑和不安。
- 体温:36.9- 血压:120/80 mmHg- 心率:80次/分- 呼吸频率:18次/分- 皮肤:正常色泽,无黄疸或皮疹。
- 头部:颅骨无明显压痛,颈部无抵抗。
辅助检查:- 头颅CT扫描:显示脑室扩大,脑积水的迹象存在。
初步诊断:脑积水讨论与分析:脑积水是一种由于脑脊液排出障碍而导致脑室内积聚的病症,通常与脑脊液循环的异常有关。
最常见的原因包括脑膜炎、脑肿瘤、脑出血或脑脊液循环障碍等。
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体检结果以及脑颅CT扫描结果,初步诊断为脑积水。
建议的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可给予利尿剂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并且改善脑室扩大的症状。
常用的利尿剂有麦角甾醇、呋塞米等。
2. 外科手术:对于脑积水严重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可能是必要的。
外科手术的目标是通过植入脑室分流管或脑膜囊来改善脑脊液排出,以减轻脑室积聚。
3. 病因治疗:如果脑积水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如脑肿瘤或脑膜炎,治疗应着重于针对基本疾病进行治疗。
预后与康复:脑积水的预后与病因及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有关。
大多数情况下,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手术治疗通常可以缓解症状,但可能需要长期的康复过程。
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并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
患者的病历及初步诊断已完成,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将接受药物治疗和可能的外科手术以改善症状和预后。
临床正常压力脑积水临床表现、诊断标准、评估、外科治疗及病例分享病例资料患者周某,女,74岁,退休工人。
主诉:运动迟缓5年余,加重3个月。
现病史:患者家属诉5年前发现患者动作缓慢,主要表现为走路缓慢,且易摔跤,随后后出现翻身困难,起床困难,生活不能自理。
3年前开始出现大小便失禁,长期卧床,情绪淡漠,反应迟钝,表现为记忆力、计算力,时间、空间及定向力减退,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考虑“帕金森病”,予多巴丝肼片、卡左双多巴控释片等药物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3个月前开始上述症状加重,口角流涎,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因症状持续不缓解,遂就诊于我科。
查体:T 36.3℃,P 66次/分,R 20次/分,BP 160/86mmHg。
神清,无言语,双侧瞳孔等大,直径3.0mm,对光反应存在,双眼球各方向活动自如,无复视及眼震,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不配合,下肢有少许自主动作,四肢肌张力高,上肢较下肢重,躯干肌张力高,双侧腱反射活跃,双侧巴氏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格拉斯哥评分(GCS)评分8分。
步基稍宽,一字步可完成,后拉试验阴性。
认知功能明显下降,无法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或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测量。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
最高血压达199/100mmHg,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日控制血压。
脑梗死10余年,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0.1g/日,阿托伐他汀20mg/日。
辅助检查:1、头颅MRI提示第三脑室扩大,外侧裂增宽,额角比率(Evan's 指数)>0.33。
2、脑脊液压力140mmH2O,脑脊液无色,清晰透明,白细胞0.001x109/L,L 0.70,M 0.30,蛋白定性(-),糖4.33mmol/L,总蛋白0.4g/L,氯化物120.1mmol/L。
遂行脑脊液放液试验,放液40ml。
与放液前相比,放液后患者精神状态较前好转,言语交流增多,肌张力较前减低,步速、步幅提高,步宽下降,动作迟缓较前好转。
重型脑外伤后脑积水附13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重型脑外伤后的脑积水症状临床诊断与治疗经验。
方法:选择13例入我院实施救治的重型脑外伤后脑积水患者开展研究,回顾分析其脑积水严重程度、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效果等资料,总结临床诊治经验。
结果:本组13例脑积水中5例为轻度积水,8例为中重度积水。
5例轻度积水患者实施保守治疗,3例治愈,2例加重。
8例中重度积水患者中7例实施脑室腹腔分流,1例实施脑室心房分流,5例治愈,2例好转,1例死于心肺功能重度衰竭。
结论:患者发生重型脑外伤后,医师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尽快进行CT检查,查看是否有脑积水症状,并根据积水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方式实施早期治疗。
标签:重型脑外伤;脑积水;诊断;治疗脑积水是发生在颅脑外伤后的一类继发性病变,会显著影响患者的外伤预后效果,使患者病情加重、残疾、死亡。
此继发性病变的发生和脑外伤严重程度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患者GCS评分越低,其发生率越高[1]。
据报道,此症状发生率在0.7%~90%之间不等,在重型颅脑外伤后的发生率约为10%[2]。
重型颅脑外伤后,必须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急性/慢性的脑积水,以便于尽早确诊并实施治疗。
我院对13例重型脑外伤后发生脑积水的患者实施研究,回顾分析了其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13例重型脑外伤后积水患者全部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间入我院进行治疗,男10例,女3例,年龄6~70岁,平均年龄为(45.2±3.8)岁。
受伤后到脑积水发生的时间最短为3d,最长为3.5个月,其中,9例为5~14d,所占比例最高,为69.23%。
GCS评分如下:8例为3~5分,5例为6~8分。
症状发生时,7例昏迷,5例头痛、恶心呕吐,2例共济失调,4例尿失禁、视野朦胧、偏瘫。
受伤原因如下:9例为车祸撞击,3例为高空坠落,1例为脑部重击。
1.2 方法1.2.1 临床诊断脑外伤后,急性脑积水患者表现为术后持续昏迷、意识恢复效果不理想、减压窗张力呈进行性升高表现,多为创伤后14d以内发病;慢性脑积水患者表现为意识好转后突然恶化、反应迟钝、神情淡漠、精神障碍、及张力增高、行走不稳、失语、尿失禁、骨窗张力增高,多为创伤后的21~42d发病。
脑积水术康复案例案例名称:脑积水术康复患者概况:患者是一名62岁的女性,被诊断为脑积水,已进行了脑积水手术。
手术后,患者出现了一系列的康复问题,包括行走困难、肌力减弱、平衡失调和语言障碍。
治疗过程:脑积水术康复治疗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物理治疗:患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物理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和运动治疗。
康复训练包括行走训练、平衡训练和肌力练习,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
运动治疗包括游泳、瑜伽等,帮助患者放松肌肉、改善平衡以及提高运动能力。
2. 语言治疗:患者进行了语言治疗,包括语音训练和沟通技巧训练。
语音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发音和语音表达能力,沟通技巧训练则帮助患者提高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3. 药物治疗:患者进行了药物治疗,包括抗痉挛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
抗痉挛药物帮助减轻肌肉痉挛和僵硬,神经营养药物则帮助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
4. 心理支持:患者得到了心理支持,帮助她应对术后康复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心理支持可以包括情绪管理、压力释放和家庭支持等方面的帮助。
治疗结果:经过几个月的康复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她的行走能力得到恢复,不再出现行走困难。
肌力和平衡也有所提高,能够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语言障碍方面,患者的发音和语音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改善,能够与他人正常交流。
治疗后的康复效果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总结:脑积水术康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方法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通过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等综合手段,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每位患者的康复过程和效果可能有所不同,所以康复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定制方案,并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指导和监护。
幼童脑室腹腔分流成功案例
幼童脑室腹腔分流成功案例有很多,以下是一个相关的案例:
一位出生仅50天的婴儿因头颅渐进性增大,来到聊城市脑科医院治疗。
在对患儿进行详细检查后,儿科主任钱红玉、副主任医师张东生联合神经外科主任郭常利、副主任医师王东臣对患儿进行了会诊,确诊为“先天性脑积水”。
9月9日,聊城市脑科医院为该患儿成功实施了脑室腹腔分流术,目前患儿神志清醒,各种指标均正常。
该手术是在幕上脑积水的情况下,除要引流脑室里面的“小房间”的水外,还需把脑室里面的水排出,这就需要根据具体位置来设定穿刺钻孔方向。
医生团队尝试了多种办法,最终精准地将引流管植入大脑、小脑,连接至腹腔,通过这两条“隧道”,顺利分流。
术后,患儿脑骨缝出现、前囟塌陷、头围明显缩小。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医学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脑积水经典案例:
72岁的钱先生退休在家,平日生活规律,无烟酒嗜好,1个月以前逐渐出现了头部胀痛、头晕、头昏、走路不稳,晚间也难以入睡,症状逐渐明显,已经严重影响生活,需要家人照顾。
患者遂至当地医院就诊,颅脑核磁共振诊断脑积水,当地医院建议患者求诊于邵逸夫医院神经外科王义荣主任。
术前:
钱先生入院时,头痛明显,步态蹒跚,术前常规检验的指标没有明显异常,颅脑影像学检查(CT、MR)可见脑室系统明显扩张,脑积水诊断明确。
在王义荣主任的建议下,钱先生接受了脑脊液腰穿放液试验(TAP 试验),检查中医生对脑脊液的压力进行测定,并且释放了约35ml的脑脊液后,患者自觉头痛等情况较前明显改善,步态也变轻松了。
这样明确了钱先生的头痛等症状就是由脑积水导致的,可以考虑通过手术途径缓解钱先生的脑积水的病情。
方案:
通过医疗组讨论分析后,王主任认为患者诊断及手术指征明确,治疗欲望强烈,对医务工作者充分信任,医生应尽最大的努力予以治疗。
王主任最终决定给患者实施“神经导航辅助下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方案。
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现已成为国际上治疗脑积水的主流手术方式,王主任利用国际最先进的神经导航系统(该手术采用电磁导航模式)术中辅助侧脑室穿刺,更提高穿刺和置管的精准度,把手术带来的损
伤降到最低,并且大大降低了置管位置不当、引流管堵塞等并发症,顺利完成了钱先生的手术。
术后:
钱先生从麻醉中苏醒后,自觉头部胀痛消失了,全身感觉轻松许多。
术后2天,患者能在病房内自如行走,也没有了术前走路不稳的感觉,按钱先生的话说,自己和正常状态没啥区别了。
医学数据:
脑脊液是充满于脑室系统的无色透明液体,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以及维持正常颅内压的作用。
脑脊液总量在成人约150ml,日分泌量为在400~500ml。
它处于不断地产生、循行和吸收的平衡状态。
脑积水是就是由于颅脑疾患使得脑脊液分泌过多或循环、吸收障碍而致颅内脑脊液量增加,脑室系统扩大的一种病症。
有阻塞性脑积水和交通性脑积水之分,典型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如:痴呆样表现)、头痛头晕、共济失调、尿失控。
手术是治疗脑积水的主要手段。
对阻塞性脑积水来说,解除梗阻是最理想的方法,根据病因可选择方法有室间孔成形术、导水管重建术、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等。
对于交通性脑积水,减少脑脊液形成,如采用侧脑室脉络丛切除或电灼术,临床上有一定作用。
但使用最多的则是脑室分流手术,常见的有侧脑室腹腔分流术、侧脑室与枕大池分流术、侧脑室心房分流术等,其中尤以侧脑室腹腔分流术使用率最高,最为安全,效果最理想。
如果选择可以调节压力的侧脑室腹腔分流管,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不同,选择适合的压力范围,对术后恢复更有意义。
脑室端穿刺在国际最先进的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手术精准度大大提升,减少对患者的创伤,降低手术并发症。
邵逸夫医院神经外科在脑积水的诊治方面独具特色,已经连续多年举办省继续教育脑积水诊治学习班,王义荣教授更是受邀在国内多个省市的学术会议进行脑积水手术技术的讲座,并且参与全国正常颅压脑积水诊疗指南的制定工作。
王义荣教授提醒大家,脑积水疾病发病率高,常表现有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视力模糊,行走不稳、小便难于控制等症状,尤其是以痴呆样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正常颅压脑积水,好发于老年人,起病隐匿,常常误诊为痴呆而错失治疗良机,终致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如能及早到医院就诊,做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往往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王义荣教授介绍
王义荣,男,神经外科,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邵逸夫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法医临床鉴定专家。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近30年来,王义荣教授紧跟神经外科学术前沿,擅长于神经系统肿瘤、血管性疾病及颅脑创伤、脑积水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
其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神经导航技术、神经内窥镜技术目前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手术治疗神经系统肿瘤、颅骨固定技术及神经外科监护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学术上,已发表国内外相关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的《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学》(2002年)为当时国内相关领域内主要专著。
同时热衷医学教育工作,一直任教外科学总论《休克》、《损伤》及外科学各论《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1998年被聘为浙江大学神经外科学硕士生导师,医学院2002年硕士生班德育导师,并于2002年浙江大学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得二等奖,20年来医学院带教工作从未间断,得到广泛师生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