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4课启蒙运动

第14课启蒙运动

第14课启蒙运动
第14课启蒙运动

第14课启蒙运动

1启蒙运动发生的原因。

2启蒙及启蒙运动的含义。

3启蒙运动的时间、地点、核心思想、内容、目的、批判的对象、实质。

4孟德斯鸠的代表作及其思想主张。

5三权分立的具体内容、实行三权分立的目的、影响。

6 伏尔泰的思想主张、地位

7为什么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8 卢梭思想主张、地位。

9卢梭思想有什么特点?代表了哪些人的利益。他的政治理想是什么。(人民性、平民和小资产阶级、人民主权的民主共和国)

10 康德的思想主张、地位。

11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启蒙运动的背景。

1欧洲资本主义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要求推翻封建制度。

2宗教神学和封建制度严重束缚社会发展。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二孟德斯鸠的主张、目的及影响。

(一)主张:1三权分立、分权与制衡学说;

2倡导法的精神,个人自由要受法律约束;

3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二)目的:防止君主专制,确保公民政治自由。

(三)影响: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四)实践:美国的1787年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78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三伏尔泰的主张、地位。

1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2抨击天主教会,主张信仰自由;

3建立君主立宪制。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地位::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四卢梭的思想主张、地位

1天赋人权 2提出“人民主权”的口号,主张民主共和制

3社会契约说4革命合法性

5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地位:启蒙思想家中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

六卢梭思想的特点?代表了哪些人的利益。他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特点:人民性;代表了平民和小资产阶级;政治理想是建立人民主权的民主共和国。

五康德的主张、地位

2康德提出尊重他人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历史地位: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他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六启蒙思想家共同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1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制度。(批判专制的王权、天主教教权、贵族特权)2主张:个人自由、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权力制约与平衡、实行法制,追求科学,构建“理性的王国”。

七如何评价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思想解放运动。

1启蒙思想家们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抨击专制度制度和天主教会,破除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人们思想。

2规划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蓝图,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为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

4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中国辛亥革命)。

5 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为人类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6对世界: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启迪人们的思想,动摇着封建统治

: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异同

(1)从背景上看,两次运动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刚刚兴起的资产阶级从人和人性角度出发,从宗教蒙昧状态下的觉醒;启蒙运动则是资本主义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专制主义政治的阻碍后资产阶级的一种公然的思想反抗和动员。

(2)从时间上看,前者发生在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后者发生在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时期。

(3)从地区和中心方面来看,前者首先从意大利开始,然后向欧洲扩展,后者最早在英国出现,随后发展到欧洲大陆。前者的中心在意大利;后者的中心在法国。

(4)从思想主张来看,前者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基督教会,抨击天主教会的教义;后者全面指向封建制度,批判专制主义和等级制度,提出“天赋人权”学说,强调理性。后者的反封建主张比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主张更系统,更全面。

(5)从影响看,两次运动都是重大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世界意义。文艺复兴打击了宗教神学的精神统治,推动了欧洲范围宗教改

革的浪潮;启蒙运动则更激进,它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推动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学案】第14课 小英雄雨来

*14、小英雄雨来 学习目标: ①、认识“晋”“冀”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芦苇、苇絮、打扮、脊背、 枕头、防备”等词语。 ②、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 勇敢机智的品质。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④、给课文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学习重点:认真读课文,体会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学法提示: 这篇课文,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很强,同学们在学习本篇文章时要认真阅读 课前的链接语,按链接语的要求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雨来的那几件事,自己 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和同学交流一下,最后把雨来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学习准备: 通过正确的读课文3至5遍,我 能独立的完成下列各题; 1、这篇课文我要练习默读、速读读( ) 2、我掌握的拼音较牢固,我会画去不正确的读音。 晋.(j ìn j ìng) 察冀.( j ì j ìn) 睁眼瞎.(xi ā x āi) 劈. 开(p ī p ǐ) 歪.(wa ī w āi)歪斜斜. (x éi xi é) 苇絮.( x ǜ x ù) 挪. 动 (n úo nu ó) 枕. 头(zh ěn zh èn) 3、本文有许多多音字,我能注音并组词。 撒①( ) 拧①( ) 背①( ) ②( ) ②( ) ②( ) 还①( ) 弹①( ) 扎①( ) ②( ) ②( ) ②( ) 4、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请教别人,预习时我能理解批注这些词语的意 思:如“睁眼瞎、门 槛、推推搡搡”等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白雪()的芦苇()的块糖()的脊背()的芦花()的刺刀 6、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猛烈的跳脚,形容大怒的样子。() ②在空中或水面上轻缓的浮动。() ③人小志气大,有大志向,有作为不在于年龄的大小。() 7、给下列句子加标点。 ①雨来心里想掏什么呢找刀子鬼子生了气要挖小孩眼睛的 ②雨来两眼楞住了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 4、续写小英雄雨来的故事(写在作文本上) 8、通过预习,雨来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9、我把疑问批注在课文空白处准备课堂交流: (二)、交流探究 1、快速读课文,我能批注并交流课文写了雨来那几件事?我试着给课文每一部分批注上小标题。 2、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我想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出来,在书上 批注自己的感受。 3、我想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请同学评价一下(评语:签名:) 4、感情朗读课文,把雨来的故事讲给同桌听。 ●我来自己评价一下(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5、我想总结一下这篇课文的学法: (三)、拓展延伸:

第七课 启蒙运动教案

第七课启蒙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 理性、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康德及启蒙运动的影响;理解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分析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认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反作用。 1. 指导学生用表格法掌握启蒙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 2.运用比较法加深对启蒙思想家观点共性与个性的认识; 3. 运用比较法对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和形态上的反映”。 2. 学习启蒙思想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3. 通过法国启蒙思想产生的巨大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讲述、比较法和应用史料分析法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历史史实的比较,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以及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运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伪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教具准备 教师课前收集好相关资料,完成多媒体课件;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分钟)(由旧知识导入新知识)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壮大,但是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当时,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反对教权主义的斗争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要求,一些思想家崇尚理性,号召人们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于是一场思想上的启蒙运动兴起。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新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 )

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及作业 ●教学目标 1、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2、全面的掌握明太祖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 3.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 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明太祖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2、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四、教学方法 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运用启发式和问题 目标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朱元璋的图片,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让学生分析图片与课本上图片差距大的原因) (二)讲授新课: 1、明朝的建立 问:取代元朝是哪个朝代?(明朝),那么元朝为什么会灭亡呢?(学生思考)

生:元朝政治腐败、灾荒不断,导致农民起义,结果政权被推翻。 问:那么明朝是由谁建立的呢?哪一年?都城在哪里?(指导学生看书)生: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都城在应天府(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多媒体介绍朱元璋资料及明朝的疆域) 2、朱元璋强化皇权: 问: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生: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总结: (1)在地方:①废行省,②设三司,③分封诸子。材料分析 (2)在中央:①废丞相制度及中书省,②提升六部职权,②分散兵权, 问:皇帝每天坐在朝中却知道天下事,他是通过什么手段? 生:设“厂卫”,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 总结:他的这些措施可以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实现大权独揽;为防止大权旁落,还立下“祖制”。 (3)材料分析 问:明太祖加强君权并定下祖训的目的? 师生讨论:使皇帝权力的加强,巩固统治 3、科举考试的变化 问: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到了明朝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总结: (1)内容变化: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准随意发挥自己的见解。否则,就是离经叛道,文章再好,也不能录取。 (2)文体变化:有严格文体,只能分为八个部分,因此称为“八股文”。 问:这种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局限性?

第16课 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教案

第16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 教案 第16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教案 ▲活动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和西方近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2、探讨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出现科学技术革命和没有产生出近代科学技术的原因,并结合生活实际指出这些原因在生活中的表现。 3、对比西方科学技术重分析和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重综合的研究方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探寻在现代科技发展中如何发挥这两种方式的优点,培养自己在国家富强与发展中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 知识探究延伸 、推荐著作: 《东西方科学文化之桥》,王钱国忠编著,科学出版社XX年版。 《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大突破:20世纪重要科技发明与发现》,王一川主编,东方出版社XX年版。 《科学技术史新编》,施若谷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黄理稳、李学荣编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推荐: 江晓原,听李约瑟说说心理话--李约瑟著《中国古代科学》,中华读书报,XX年10月16日 徐凌,中国欧洲和近代科学的起源:李约瑟的‘大滴定’,中国科学革命与科学革命--李约瑟难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论著选,XX年4月,137-160 徐凌,郑和谜题和李约瑟难题的比较研究及其启迪,海交史研究,XX,1,30-45 李建军,关于“李约瑟问题”与“诺贝尔现象”的思考,科技导报,XX,4,23-25 刘爱玲,从社会文化价值因素和社会结构看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李约瑟难题”再探,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XX,2(1),30-32 3、推荐专题片: ccTV专题片百年科技启示录 4、推荐网站: ▲探究方法点拨 .结合教材中提供的表格并查阅资料,整理17世纪中国与欧洲在科学技术上出现的伟大成果,制作成对照表。表

第7课_启蒙运动_教案正式

第7课启蒙运动 昌都一高姜新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性、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康德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2)理解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分析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 (3)认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反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用表格法掌握启蒙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运用比较法加深对启蒙思想家观点共性和个性的认识。 (3)运用比较法对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和形态上的反映”; (2)学习启蒙思想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3)通过法国启蒙思想产生的巨大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是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于是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教权主义的斗争成为了时代的要求,一场思想上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首先在英国兴起。 ②18世纪的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出现了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他们崇尚理性,号召人们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③在法国的影响下,欧洲大陆很多国家都兴起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并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四年级上册第14课导学案

四年级上册第14课《白公鹅》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名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默读,能够体会两只白鹅的不同之处。 2、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具体描写,唤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自主学习: 一、我学会的生词有 二、合作探究 1.《白鹅》和《白公鹅》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相同点:抓特点,围绕特点来写。不同点:前者抓住一个特点──(),围绕总写句()从三个方面()、()、( )突出其高傲;后者先写大白鹅应当荣膺海军上将衔,然后再写为什么应当荣膺?在解释说明中写出了白鹅的特点。) 2.《白鹅》和《白公鹅》同样是写“步态”,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课文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 2、为什么说“这只白公鹅在整片河湾里最引人注目”?因为( ) A、白公鹅很白。 B、白公鹅走路慢条斯理。 C、它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D、它偷了“我”的鱼饵。 四、照样子补充词语。 不( 慌 )不( 忙 ) 无( )无( ) 不( )不( ) 自( )自( ) ( )武( )威 ( )人( )目 五、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 )的姿势 ( )的路 ( )的世界( )的腔调 ( )的河岸( )的沙滩六、指出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A、表示注释说明 B、表示声音延长 C、表示话题转移 1、它要是知道了连它自己也属于村里的少年斯焦普卡——他愿意的话,就 可以把它抓起来,交给母亲,用它和鲜白菜一起熬汤喝——那可就要大吃一惊了。( ) 2、大白鹅“嘎——嘎——”地叫着。( ) 七、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为这片水面打了好长的官司,它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有时它率领 一伙公鹅横成一排,直奔渔竿,而且还要赖在那里;有时它们在对岸洗澡,大声叫唤,打打翅膀,互相嬉戏。( ) 2、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 ( ) 3、它板正的姿势啦,步态啦,和别的公鹅攀谈时的腔调啦,全是海军上将 的派头。( ) 课外阅读训练读短文,回答问题。 野牛 野牛的老家主要在我国西南山区,主要生活在草木繁茂的山腰或山脚下。野牛怕热。夏季早晚出来活动,中午躲在树林里睡觉。野牛也怕冷。冬季就到山顶上去吃竹叶,晒太阳。野牛喜欢群体生活。头牛前,按大、中、小排列,很守纪律。万一有伙伴失散,不管跑多远,都要冒着危险去寻找,野牛是多么团结呀!稍有风吹草动,就一齐站住不动,发现敌情马上散开,野牛的警惕性是十分高的。遇上天敌豺狗子,野牛们就屁股靠拢岩石或大树,一齐对付敌人。 1、从这段短文中我了解到了野牛( )、()、()、( )的生活习性。 2、野牛的老家主要在(),它喜欢生活在()。 3、野牛是怎样对付敌人的呢?

第7课:启蒙运动教案 人教课标版

第7课启蒙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性、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康德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2)理解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分析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 (3)认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反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用表格法掌握启蒙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运用比较法加深对启蒙思想家观点共性和个性的认识。 (3)运用比较法对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和形态上的反映”; (2)学习启蒙思想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3)通过法国启蒙思想产生的巨大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基础解读】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原因: (1)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3)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2、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3、思想主张: (1)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4、影响: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2)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3)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鸠:(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课 启蒙运动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7课《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言论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和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展示先贤祠图片。 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无不被一座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所震撼。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则位列其中。在卢梭的墓碑上刻着他自撰的铭文:“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与真理的人。”而在安葬伏尔泰的灵柩车上,人们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然而,两人生前命运坎坷,为捍卫真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他们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这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些反封建斗士的呐喊吧。 [讲述新课] 一、探源启蒙运动(课件1—6) 什么是启蒙? “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导学案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同步 【知识梳理】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__ __乘机组织法西斯党。1922年,法西斯政权在__ __建立起来。 2.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不久,他解散国会,将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 __策源地形成。 3.希特勒上台以后,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乘机解散了工会。法西斯政权为加强思想控制,还焚烧了大量的进步书籍,疯狂地迫害、屠杀犹太人。希特勒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积极扩军备战。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__ __》,实行普遍__ __,建立起庞大的军队。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3月,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4.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__ __,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迅速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扶植建立伪满洲国,并进一步蚕食中国华北地区。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__ __,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 __策源地形成。日本加紧扩充军备,并制定了《国策基准》。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要点探究】 1.纳粹党为什么能够得到德国民众的信任,被选上台呢? ①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渴望民族复兴,民族复仇主义思想蔓延;②经济大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使垄断资产阶级需要对外扩张来转嫁危机;③希特勒高超的演讲才能和欺骗手段。 2.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迫害犹太人? ①历史因素:(宗教信仰)欧洲有久远的反犹传统。古代欧洲的罗马教廷由于宗教信仰,对犹太人进行宗教迫害,并且伴随着对犹太人的经济掠夺;②国际因素: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③个人因素:希特勒从小就从心理、思想上极其厌恶犹太人,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叫嚣犹太人是全人类的敌人,是人类文明的破坏者,是德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败类”。 3.意、德、日三个国家的法西斯化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意大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沉重打击下转变为法西斯国家的,而德国和日本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走上法西斯道路的;②方式不同。德、意是以政党夺权的方式建立法西斯专政的,而日本是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逐步控制政权来实现的。相

第7课启蒙运动学案打印

第'课 启蒑运动学案 【臢主学习】 一.理性时?的到来 1、晡件:思惣:错误!W_S____运动的推动。 禐孆:错误!____O 叔得很大菛展,科奦家们揭示了许多自焲界的奥秘?人们有了晔多的自信。 繏济2?? eq \g\!c(?,3(U_W___的发展。 阶级:斐兴错误!______要求摆脱封廲丑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愻望日益弸烈。 2、性质?襾欧襄产将阶纣以理性主三串楤器屑帀的双对○ 5[__]L 和错误!__]___束缚的斗争。 3、辇程:?l 7_S[_[W_,英国出现了早期启蒙怍想。18丒纪中叶,在错误!_______皀错误!^_____囱 家法国,日盈崛起的新兴资?阶级对封建专刴糟治和○ 10__W^___展开了激烈斗争。 4、核心2理怇主义——人自己思考?运用臠己的智劚去认识、判断和理裣事剩的胝劚 启蒙思想家 们不满足于对○ 11__W___的尊重,要求获得错误!_]___]_的解搾,进一步勑屔了错误!_W ____W 。他们吢妚一倇外在权威,认为値断昭非的唫一标准只有人膪己的○ 14______Y ―。 5、内容:启蒑思想家们呼唤用○1 __^_WW_的阳光驱散现妞的黐暖,劂力枀建一上民主丆 ??(eq \ \ c(╊,06)_W]__瘄美好时?。他仌猛瀈抨凳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厍对?制咈愘昧,提倡秐学 错误!_____和错误!____。 5、内容:启蒑思想家们呼唤用○1 __^_WW_的阳光驱散现妞的黐暖,劂力枀建一上民主丆 ??(eq \ \ c(╊,06)_W]__瘄美好时?。他仌猛瀈抨凳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厍对?制咈愘昧,提倡秐学 错误! _____和○ 18____。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猛烈抨击○ 19_______;反对君主专制,提倡○20_______;提倡○21“_______”,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孟德斯鸠 : 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 22“_______”学说。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 23_______,立法权和○24_______应当分属于议会和法院;三权分立,彼此制衡。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 25_______的体现。他的学说否定了○26______________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3、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 27“________”和○28“________”思想。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背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德国康德的思想: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独立思考,○ 29_______。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相信主权属于人民,○ 30_______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坚持人要○31_______,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32______范围之内。 2、影响:是一次空前的○33_______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法国爆发了大革命,传播了○ 34_______思想。 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难突破】 一、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1.不同点(1)时代背景不同: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2)基本思想不同:文艺复兴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会,针对天主教会以神为中心,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的思想,强调“人性”,主要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思想,歌颂人生的价值和提倡人的尊严,所追求的是以“人性”为中心的现世幸福。启蒙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天主教会,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强调“理性”,主张的核心是反对封建制度,斗争的目的既要消灭专制王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导学案(含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 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 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认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2.(1)地方:取消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 (2)中央:①废除_______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________负责。②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 为,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__________。 (3)厂卫制度: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________,________时期成立东厂。 3.(1)明朝提倡__________。 (2)科举考试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答卷被称为“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 4.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________、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5.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___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6.北京和________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如晋商、徽商。 二、合作探究 归纳明太祖为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说说你认为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三、练习巩固 1.如果你是明朝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宋朝 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4.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5.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原产地是() A.西域 B.西洋 C.东洋 D.南美洲 6.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洛阳和长安 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 D.北京和洛阳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二: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1)材料一中的“八股之害”和材料二中的“制义取士”共同反映了明朝的哪一选官制度? (2)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相同点? (3)明朝时采用这种制度来选拔官吏有何突出的弊端? 四、课后反思

导学案模版第14课(教师)

学习目标:: 1. 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 展。 2. 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内容和影响,提高归纳表达能力。 2. 学习重点: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 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学习难点: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内容和影响,提高归纳表达能力。 【预习检测】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毛泽东词曰:“一代天骄,成吉思 汗,只识弯 弓射大雕”。“成吉思汗”是什么人?他为什么 被称为“一代天骄”? 2、 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中国 (1) 年, 继承蒙古汗位, 年改国号为元,建 立元朝,第二年定都 。忽必烈就是 。 (2) ____ 年,元军统一了全国,领导武装抗元的南宋大臣 ___________________ 兵败被 俘,最后慷慨就义。 3、 忽必烈改制 政 建立 ① 治 行省 ② 上 制度 ③ 经 实行 ① 济 重农 ② 上 政策 ③ ④ ⑤ 影 响 4、民族压迫和文化趋同 元朝的统一为各民族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有许多信仰伊斯兰 教的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迁入中国,与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 族 。 课题: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教师个性化设计、学 法指导或学生笔记

【归纳整理】 一个民族:__ 两个都城:, __________ 三个人物:,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四个时间:, , , ___________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5分钟) (一)理清线索一一整合信息,组内创作,形成个性认知。 (提示:以组为单位,可采用小品、相声、三句半、讲故事等) (二)展示认知一一角色扮演,追述历史,再现情景,深入体会。(提示:舞台上表演的同学可在表演过程中向座位下的同学提问) (三)教师精讲一一梳理脉络一一形成板书(以下是板书位置) (二)解疑释疑一一1,把自主与合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炼出来。 2,班内交流,教师点拨,解决疑难。 训练提高,巩固新知 1,组内同学相互交流——互查 2 ?课堂达标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被称为一代天骄”的蒙古族英雄是() A 、阿骨打 B 、元昊C、铁木真D、忽必烈 2、兀朝都城大都就是今天的() A 、北京 B 、沈阳C、吉林D、呼和浩特 3、“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说的是哪朝的疆域() A 、西汉 B 、东汉C、唐朝D、元朝 4、今天的山东省辖地在元朝时归哪一机构管辖() A 、中书省 B 、辽阳行省 C 、陕西行省 D 、河南江北行省 5、元朝时我国出现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A、蒙古 B 、藏族C 、回族D 、满族 6、下列历史事件中,与成吉思汗无关的是() A、完成了蒙古的统一 B 、建立了蒙古政权 C、在位期间创制了蒙古文字 D、灭亡了南宋 7、忽必烈仿效中原的政治体制,建立了() A、三省六部制 B 、节度使制C、内阁制D、 &西藏地区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始于() A、唐朝 B 、宋朝C 、元朝D 、明朝 9、元朝时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 A、中书省B 、门下省C 、尚书省D 、行中书省 10、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中,由蒙古族建立的是() A、辽 B 、西夏C 、金D 、元我虽笨,但这题我也会!

第7课启蒙运动课件

第7课启蒙运动 ⑴理性时代的到来; ⑵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 ⑶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 ⑴知道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 ⑵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⑶认同启蒙思想家的进步主张,认识到进步思想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⑴政治:随着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封建专制统 治日益加强; ⑵经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新兴资产阶 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⑶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开始打破人类理性的枷锁; 近代科学的兴起证明了人类理性的力量。 2.过程:兴起:17世纪英国 高潮:18世纪法国 扩展:欧洲大陆 3.内容:教材P30

专制王权民主 反宗教神权追自由 对贵族特权求平等 愚昧迷信科学 一“用”用理性主义批判封建主义(旗帜) 二“批”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对象) 三“追”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 (目标-资产阶级的理想社会) 四“灭”消灭封建王权、贵族特权、等级制度和教会权威 (任务) 二、主要启蒙思想家 (见学案)

主要启蒙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三、历史作用:(见学案)

【小结】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政治革命性质。 图文解读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1)从批判对象上看,由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扩展为将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 (2)从涉及的领域看,由文学、艺术领域扩展到宗教、哲学、经济、科学、史学、文学、美学等领域的各个方面。 (3)从批判形式上看,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4)从指导思想上看,从人性发展到理性。 (5)从内容主张看,从追求个性解放到追求自由、平等,进而主张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 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与内在联系

第14课启蒙运动导学案

第14课理性之光 【课程要求】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述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重难点】 重点: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 难点:理解《论法的精神》的意义,探究启蒙运动的重大意义 【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带着重难点预习课文。 2、通过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梳理本课的知识要点,并记录遇到的疑难问题。(课前预习时间 30分钟) ★导学过程 【知识梳理】 一、启蒙运动兴起 1.背景 (1)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根本原因)。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 (2)政治:17-18世纪,封建统治不断强化,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4)阶级基础:新兴的力量日益壮大。 (5)科技: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2.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意识,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 3.高潮:18世纪中叶,以为中心的启蒙运动进入高潮。(17世纪兴起于英国,18世纪在法国出现高潮,19世纪扩展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 4.主要观点:(1)提倡用来判断一切事物,只敬畏真实,尊重科学 (2)把批判锋芒直指及其宗教思想体系。(反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5.指导思想:主义。 6.性质: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特别提示】启蒙思想起源于英国,运动的中心和高潮在法国,这是由法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特别提示】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本质是相似的的,但各有侧重点:孟德斯鸠主要侧重于论述未来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伏尔泰主要侧重于论述公民的权利;卢梭则从理论上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康德从哲学的角度论证了人文精神。 三、启蒙运动的意义 (1)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3)启蒙运动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特别提示】人文精神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本质相同点,人文精神的演进经历了由崇敬“神”到崇敬“人”,论证“人”的价值的过程,人文精神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最有力工具。 【预习自测】 1.14-15世纪,人文精神的旗帜在欧洲高扬;而到了18世纪,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发展的道路。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仁人志士的探索追求 B.人文主义自身的魅力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2.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精神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3.对于伏尔泰、卢梭的评判,歌德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赫尔岑则说得更为坦率:“当伏尔泰还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他们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卢梭的 A.天赋人权 B.倡导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C.人民主权 D.人是万物的尺度 4.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表明

人教版必修3:第7课 启蒙运动 教案完美版

人教版必修3:第7课启蒙运动教案 整体设计 本节概述 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是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于是,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教权主义的斗争成为时代的要求。②18世纪的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出现了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他们崇尚理性,号召人们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③在法国的影响下,欧洲大陆很多国家都兴起了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并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张;启蒙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抽象、理论性很强,学生不易理解,是学习的弱点和盲点。因此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资料丰富的特点,以教师为主导,讲清基本史实,阐释基本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再结合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力求对概念理解透彻,并能灵活运用。以图示法演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帮助理解。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点: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启蒙运动的性质与核心内容;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 (2)技能:理性时代兴起的原因;启蒙运动主要思想家主张的分析归纳;启蒙运动核心内容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继承和发展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所涉及的图片、文字材料等,探究其主要思想家的观点及运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理性主义时代到来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启蒙运动的出现是与当时欧洲经济、政治、自然科学的发展分不开的,理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的观点。 (2)通过学习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献身于捍卫正义事业的史实,培养学生为追

第7课 启蒙运动的兴起

第7课启蒙运动的兴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识记启蒙运动相关的基础知识 3、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用表格法掌握启蒙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运用比较法加深对启蒙思想家观点共性和个性的认识 3、运用比较法对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1、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2、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本课的引言是由文字和图画两部分组成的。文字内容着重指出了在18世纪的法国,人们开始摆脱政府和教会的禁令,对现实社会一切现象表示质疑,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见解,开始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分析问题。图画则形象地补充了文字内容。引导学生浏览图画,配合阅读文字内容,解决两个问题:1.从图画中可以提取哪些信息?2.说明什么问题?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从政治、经济、自然科学的发展、法国社会的现状四个方面分析了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1.理性时代的到来不是偶然的。 从17世纪的欧洲发生的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的变化来分析理性时代到来的条件。首先,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17、18世纪西欧的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国王的权力开始受到限制。这一变化引起了欧洲国家的广泛注意。为了推翻封建“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启蒙运动便是在这个要求下产生的。其次,启蒙运动之发生,也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17、18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因为启蒙思想家在许多方面是从新兴的自然科学中寻找理论根据和思想方法的。如笛卡尔认为认识世界和取得知识的唯一方法是数学推理,培根则提出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法。这二人的观点打破了束缚人们头脑的中世纪经院哲学枷锁,提倡科学实验,提倡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之风随之盛行起来;牛顿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则是在这一风气影响下最

2018秋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6课《启蒙运动》教案

第19课启蒙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影响; (2)知道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代表作和所代表的阶级; (3)知道启蒙运动的中心和高潮。 (4)理解启蒙运动标志着近代资本主义思想和文化的基本确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讲述,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观点,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其所代表的的阶级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级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异同点的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继承和发展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启蒙运动的全面分析,使学生认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2)通过对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思想家献身真理、捍卫正义事业史实的介绍,培养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伏尔泰、孟德斯鸠、百科全书派、卢梭等思想家及其主张。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 【教学方法】 讲授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1778年2月,有一个84岁老人回到阔别28年的巴黎。消息一传开,全城都轰动起来。一些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年轻人更是欣喜若狂,纷纷涌到他的下榻处,使周围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妇女们趁他经过时,偷偷地从他的皮衣上拔下一两根毛,当作圣物保存。他是谁?他是谁?伏尔泰。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伏尔泰引领了欧洲的什么运动?(答:启蒙运动)今天就让我们

启蒙运动省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第7课启蒙运动 启蒙:enlighten的原意是明亮、照耀。我们可以理解为开导、启迪之意。18世纪的欧洲,人们的思想究竟受到何种桎梏要去开导启迪?下面我们先去探寻原因。 主题一:背景篇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根据视频总结启蒙运动的背景 原因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原因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初步解放人的思想 原因三: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总结。过渡,启蒙运动的内容是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展厅去感受一下。 主题二:内容篇 展厅的前厅摆放的是启蒙思想的雕像和油画。他们依次是英国霍布斯、英国洛克、法国伏尔泰、法国卢梭、法国孟德斯鸠、德国康德。他们其实代表了这场运动的兴起、高潮和总结时期。 启蒙运动的高潮和总结阶段是在法德,下面我们把焦点放在法德这几位思想家的雕塑上。雕塑是凝固的,但他们一直带着思想家深邃的眼光,仿佛还沉浸在关于人类与世界的思考中,大家注意观察雕像下面刻的这几句话。你觉得这些话语的共性都强调什么?(人的理性) 启蒙运动的核心:理性主义。什么是理性主义呢? 出示一副版画 这幅画作的名称叫“真空泵实验”。在试验的真空泵里放着一只鸟,只见试验员慢慢地把真空泵里的空气抽走,最后鸟儿慢慢地窒息死亡。画家通过亮光映照出了在场观众的神态,当面对这一事实,你看到观众神情如何?(思考、怀疑、恐惧、……)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反应?(因为这一结果和他们所尊奉的圣经的创世说不相吻合,按照圣经的创世说,是上帝吹给了众生一口气,众生才有了生命)画家想要通过这个科学试验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决定生死的是真空并是上帝……)。 理性主义表现之一:反对宗教蒙昧主义,追求科学; 对于18世纪的法国人来说,除了受到宗教的压迫,还有什么势力的压迫? 出示漫画。 当你看到这张漫画时,你的直观感受是什么?(处于专制统治下的法国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简直到了快让人窒息的程度)处于漫画底层的这个人要想彻底解放,就必须打破压在人身上的这些桎梏。所以,首先要启蒙。 理性主义表现之二:反蒙昧主义、反专制主义 我们要打开思想启蒙的这扇大门,靠什么?启蒙思想家康德说“鼓起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性!”人要学会思考,人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断、去分析。那么,这些思想家又如何去思考人自身的权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