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物是人非的情感体验
- 格式:docx
- 大小:13.01 KB
- 文档页数:1
何谓“物是人非”?这9首诗词给了最美的解读人生在世,韶华飞逝,总有许多遗憾事。
古诗词短短数语,便道尽人生的遗憾与孤独,写尽了“物是人非”悲凉的感慨。
佛说:人生实苦,唯有自渡。
欢乐与遗憾,皆不可过度沉溺。
愿大家读人生的诗,过现实的生活。
在诗词中,找到前行的力量,生活更从容。
01国破家亡,人生飘零客。
有一种“物是人非”,是战乱导致。
唯有经历战乱,才懂平安的可贵。
历经战乱,面对残破家园,诗人笔下的人生,字字泣血。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南唐·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武陵春》宋代·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02人生如浮萍,飘摇风雨中。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那个会来得更早。
珍惜眼前人,莫等到失去后,才惊觉有些人,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题都城南庄》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水仙子·夜雨》元代·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宋·欧阳修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03草木一秋,人生一世。
我们总在错过,错过好的人,错过好的时机,错过最好的年华。
也许平时觉得不如何,只在某一刻,想起某个人,某件事,遗憾如潮流般涌来。
形容物是人非的古诗句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中有不少蕴含深刻哲理和人生感悟的佳句。
其中,形容物是人非的古诗句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这种诗句通过描绘物事的变迁,来反映人类社会的沧桑和变迁。
在古代中国,人们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当时的文化、宗教和社会环境。
因此,许多古诗句所描绘的场景和情境,与今天的社会、文化和生活面貌大不相同。
但是,这些古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却具有普遍性和深远意义,为我们今天的人生提供了很多启示和指引。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比较典型的形容物是人非的古诗句,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落霞与孤鹜齐飞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它描绘了一幅美丽而壮观的夕阳景象:落霞映照天空,孤鹜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这是一幅完美的自然画面,令人感慨。
但是,这幅画面也有一层深刻的寓意。
落霞和孤鹜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它们并不是永久不变的。
当它们消失时,人也会随之而去。
因此,这句诗的含义是:时光流逝,物是人非,一切皆为短暂,应当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把握留给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来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
它描绘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美景:江南一带的青山绿水,春风吹拂,花草茂盛。
这种景象给人以生机勃勃、希望和喜悦的感觉。
但是,这句诗也蕴含着一种哲学观点:自然界的物质和力量都是无穷无尽,而人类则往往在短暂的历史里经历了诸多起伏和变故。
因此,这句诗表达了无论环境和条件如何变化,自然依然秉持着自己的规律,而人则需要时常思考和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生存条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它描绘了一幅行进途中的山林景色:道路崎岖,山势险峻,水流湍急,似乎无路可行。
但是,在这个看似绝望的情境中,一道突如其来的景象改变了人们的心情和前途,这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内涵是: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很正常,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前方没有希望。
物是人非事事休全诗及赏析物是人非事事休全诗及赏析”物是人非事事休“该句诗出自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境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武陵春·春晚》全诗及赏析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武陵春·春晚》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赏析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
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
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
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
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
“物是人非”之文人心境作者:张朝霞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6年第10期“物是人非事事休”,拨动了李清照的愁绪如丝的情弦,使她“欲语泪先流”。
自古以来,“物是人非”之心境,充斥了几多文人潮湿而丰润的记忆。
一样的“物是人非”之心境,不同的文人在表达上却体现了睹物忆往昔、触物感今日、惜物盼明朝等多种层次和一种旷达和释然。
表达“物是人非”之心境的第一层次:睹物忆往昔“二十四桥仍在”,波心为之荡漾,“冷月无声”,只有心头的记忆在月影下寂寞的喘息。
一睹眼前桥在,流水依然,回忆琴瑟和鸣的昨昔,冷月无声,思绪不断。
为什么往事总在记忆里沉淀出美丽的模样?想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的是“桂花影”,还有那昨日美丽的脸庞。
“雾沉半垒”,消失了曾经丁香般地芬芳,“空余旧迹郁苍苍”。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变,未央柳还在,却再也觅不到她馨香的温柔。
纵使帝王之尊,也只能睹物忆往昔。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行依旧枕寒流”,目睹眼前熟悉的一切,不禁回忆起昨日的美好,纵使伤心的过往,也变成回忆时上扬的嘴角。
但是一切都变成了“过去”“曾经”“不再”与“残影”。
睹物忆往昔,悲戚之感油然而生,这是一种失落的辛酸。
表达“物是人非”之心境的第二层次:触物感今日“风景依稀似去年”,有对过往的思念,但重点已经变成伤心今朝的变化。
同来望月的人,而今何在?更多的是感伤今朝故人何在。
“似曾相识燕归来”,令人无可奈何的是花已向晚,消失了灿烂,所谓伊人,而今何在?今朝,你还好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槛外滚滚长江空自流淌,阁中帝子而今何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依旧,春风如昨,人面不知何处去了?今年元夜之时,“月与灯依旧”,不见了去年的人,只能独自垂泪,让眼泪浸湿春衫香袖!触摸着熟悉的一切,为今日的“寂寞”“凄清”“苦痛”与“悲凉”而感伤,这是一种流泪的心痛。
触物感今日,这是表达“物是人非”之心境的第二层次,比睹物忆往昔更深一层的灵魂孤独与无奈。
物是人非事事休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审美赏析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宋高宗绍兴五年的时候,词人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词人已经是五十三岁了,可是正处在国破家亡之中。
那时候,李清照的丈夫死了,多年收藏的古书文物散失大半,自己也漂泊异乡,无依无靠。
于是,在情极悲苦之中,写下了这首词作。
全词如下: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人首先写道:“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风住尘香”即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
“尘香”就是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在。
这与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也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意思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
这两句的意思是,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不早了,也许太阳高挂,还懒于梳头。
这是词人写自己所见。
在这里,词人特别写了风停之后,花已沾泥,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是有一定寓意的。
可以说,词人以花喻人,含蓄地表现了花儿虽然遭受摧残,但本质没有改变——也许这里暗示了词人对丈夫的深沉的爱是那样深,那样执,永不改变。
所以,才有“日晚倦梳头”的表现。
按照古代的妇女的习惯,一起床,第一件事应该就是梳妆打扮。
而到了“日晚”即太阳升起来很久了,还没有“梳头”。
古代妇女梳妆打扮,也许就是“女为悦己者容”吧。
比如,温庭筠的《望江南》中写道:“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词人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也写道:“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而今的词人,丈夫去世,世道艰难,生活极度困难,哪有心思梳头。
一个“倦”字,道出了词人酸心的苦楚以及生离之愁,死别之恨。
接着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物是人非情更凄——李清照《南歌子》赏析物是人非情更凄——李清照《南歌子》赏析朱守春南歌子李清照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赏析】李清照的作品以南渡为界,前期作品所写愁情,大多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薄雾浓云愁永昼”之类伤春怨别的儿女情愁,格调清丽别致、委婉细腻。
南渡之后,由于国破家亡夫死的经历,使她后期的词作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感情调,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情调凄婉,深沉哀怨。
这首《南歌子》正是李清照南渡丧夫后写的一首秋夜感怀之作,抒写了凄凉身世之感和寂寞愁苦之情。
上片写秋夜独眠的悲凉。
首句以景句起,“天上”“人间”对举,一动一静,写出了夜的深沉,文笔曲折,不言寂寞而寂寞自现,看似平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变化,以及自己生活的孤寂、沉闷的感叹,夫妻死别之悲怆,尽含其中。
“凉生枕簟泪痕滋”,“凉”字不仅写出了夜的清冷,更写出词人内心悲凉的感受,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将一股思念丈夫的极其幽深难言之情渗透在凉枕与泪痕之中了。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中“聊问”指“且问”;“夜何其”,夜到了何时;“起解”二字可知先前词人和衣而卧,不仅表现出词人不耐孤苦情思的袭扰和啃噬、实在不愿入衾独眠的心情,而且与上句中的“凉生”(心理感觉)、“泪痕”(视觉形象),下句中的“夜何其”(话语)一起极其生动地描绘出词人的悲伤情态和复杂心理,给人一种时间的绵延感。
下片写睹衣思昔的怅惘。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这句接应上片中的“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词人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婉转言情,“莲”与“怜”谐音,即爱的意思;“藕”与“偶”谐音,暗喻夫妻成双。
可是现在物是人非,当年的衣物还在,而相伴的人却不在了,所以在词人的眼中,“莲蓬”小了,“藕叶”稀了,这是一种以深挚的情爱为心理动力的视象错觉,这种心理的奇异变化,不仅暗暗表达了以往的爱情已飘然逝去,如今孤叶独存之意,也委婉而深沉地流露出词人的内心伤痛与孤苦之情。
物是人非文言文【原创版】目录一、物是人非1.描述“物是人非”的含义。
2.探讨“物是人非”的普遍性和普遍感受。
3.分析“物是人非”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二、物是人非的情感表达1.表达“物是人非”的悲伤情绪。
2.分析“物是人非”如何引发时间感。
3.讨论“物是人非”在诗歌中的应用。
正文物是人非,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意味着事物依然存在,但是相关的人已经不在身边,表达了离别的哀伤和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首先,物是人非的含义是显而易见的,即事物依然存在,但是相关的人已经不在身边。
这种表达方式常常用来表达离别的悲伤和思念之情。
例如,在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他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思故乡”就是指思念远方的故乡,而“明月光”和“望明月”则是在表达离别的思念之情。
其次,物是人非可以引发时间感。
人们常常会发现,曾经熟悉的事物已经不再存在,而曾经熟悉的人也已经不在身边。
这种时间感的产生让人们不禁想起过去的美好时光,同时也会感受到岁月的无情流逝。
例如,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在表达时间的无情流逝,同时也暗示着离别的悲伤和思念之情。
最后,物是人非在诗歌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诗人常常通过描述曾经熟悉的事物和场景来表达离别的思念之情。
例如,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里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是在描述曾经熟悉的场景,而“更上一層樓”则是在表达离别的思念之情。
物是人非的诗词名句物是人非,这句话常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它表达了时间流转中人事如梦的感慨。
在古代诗词中,也可以找到很多表达物是人非的名句。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典型的例子。
1.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有凋零时节。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的诗句。
诗中表达了花有落叶凋零的时刻,也有绽放的时刻,如同人们相聚与分离的经历。
2.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
词中描述了一个人独自登高望远,回望过去,感叹岁月如流,物是人非。
3.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是宋代著名词人晏殊的《玉楼春·春景》中的名句。
词中表达了人事如梦的感慨,花开花谢、燕来燕去,转瞬即逝。
4.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
诗中通过对春景的描写,展示了大自然的宏伟和变化,也表现出物是人非的主题。
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的《汉宫秋》中的一句名言。
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知性,物是人非的真实情感。
6.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宋代著名词人杨万里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词句。
词中以大自然的变化来比喻人事,表达了离别的感伤以及物是人非的无奈心情。
7.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是宋代著名词人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之一》中的名句。
诗中表达了对时间的追问,揭示了物是人非的主题。
以上只是一部分物是人非的诗词名句,每一句都展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这些名句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在品味这些诗词名句的同时,我们也被提醒要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因为时间不会等待任何人。
物是人非的诗词名句,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典范,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人生的真谛。
2019.5本版编辑/·高中摘要:李白的《越中览古》一诗,表达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细细分析,主旨意蕴不止如此,应再加上骄兵必败的战争哲理、青年李白的生命思考,一共三层。
这三层主旨,均与“物是人非”的对比手法相关。
古诗词中“物是人非”的对比手法是很常见的,可从横纵两方面来分析,并且在具体的阅读鉴赏中,可借助一些关键词来分析意境。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意境分析物是人非◉曹丽宁(云南大学附中星耀校区,云南昆明650213)◆文本解读古诗词中“物是人非”类意境分析的教学一、《越中览古》文本主旨分析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的一首《越中览古》,写活了春秋末年那场吴越之战的浩荡后事,却也暗淡了盛唐之下吴越古迹的那一方宫殿楼阁。
越王勾践大破吴国之后,战士们趾高气扬衣锦还乡,宫殿中的美貌宫女丝竹歌舞极尽欢愉;但是现在,只有鹧鸪鸟稀稀落落,飞掠过这断垣残壁。
前三句极写胜战后的庆功盛况,末句写的却是当下的破败。
通过对比可见,本诗的主旨,在于怀古伤今。
正如教材注释所言:“这首诗是李白南游吴越时写的,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1]常规的古诗,无论绝句或是律诗,大抵都遵循“起、承、转、合”的框架结构。
意即第一句(联)起笔点题开启话头,第二句(联)承接上文继续蓄势,第三句(联)造成波折转入情感,第四句(联)情势相合升华主旨。
然而再赏《越中览古》,似乎“不按套路出牌”———前三句分别描绘的三个场面均是开启破吴之话题,末句突转,笔势急下,极写当下荒凉,可谓是三起一转了。
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说:“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
”[2]李白做到了虽独创而不显突兀,此非笔力高深不可得。
这种突转,在表达效果上不仅加重了昔盛今衰之对比的程度,还引起了读者进一步的思考:何以大胜之后想象中的盛世并未到来?借鉴历史事实答之:因为越王本人包括整个朝廷均沉迷声色不思治国,最终走向自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