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细集料技指标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3
沥青混凝土施工工艺(一)沥青混凝土施工工艺1、材料及配合比(1)材料要求1)粗、细集料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粗、细集料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对热拌沥青混合料粗、细集料的要求,粗集料颗粒性状良好,具体指标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 4.8.2要求。
细集料为机制砂,棱角性不小于30S,砂当量不小于60%(宜控制在70%以上),具体指标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9.2要求。
2)填料填料为石灰岩质矿粉,必须保证干燥、清洁。
3)沥青为提高上面层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选择采用聚合物SBS改性沥青,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作基质沥青。
其各项指标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要求。
4)透层、封层及粘层透层油选用PC-2阳离子慢裂乳化石油沥青,其基质沥青的针入度不小于100,用量为1.0-1.5L/m2;下封层接纳乳化沥青封层,下封层厚度不小于6mm,且做到完整密水;沥青砼上面层和下面层之间喷洒粘层油,粘层油接纳快裂乳化沥青(PC-1),其规格和质量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手艺规范》中粘层油的要求,所选用的基质沥青标号应与主层沥青混合料相同,用量为0.3-0.6L/m2。
(2)级配设计1)筛分试验对设计接纳的各类矿料进行筛分试验,筛分接纳水洗法,参照规范有关混合料设计的要求,接纳集料嵌挤设计方法,通过试验室多次试验和嵌挤分析,初步肯定混合料级配。
2)配比肯定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检验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附录B及附件条文说明 5.3条进行。
形成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生产配合比验证报告。
3)施工职员构造为包管施工的质量、进度和效益方针,我们结合以往的施工经验在施工前精心筹谋,配备了相应构造机构,设置了测、试、检等职能部门,以便进行系统、专业和有序的管理。
GA10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一、原材料要求GA10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所用粗集料、细集料及矿粉应满足表1、表2、表3及表4要求。
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结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
表1 粗集料技术性能指标表2 细集料技术性能指标表3.矿粉技术性能指标表4粗集料规格技术要求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沥青用量(油石比)为7~10%,性能要求见表5表5 GA10混合料级配范围为提高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的热稳性,可用改性硬质沥青作为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的结合料,改性硬质沥青宜采用聚合物改性沥青与天然沥青掺配,或采用针入度为20~40的沥青掺入聚合物改性而成,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6 改性硬质沥青技术要求改性硬质沥青主要适用于浇筑式沥青混凝土。
应根据工程所在地区气候情况选取掺配方式及掺配比例。
一般情况下,寒冷地区可选取聚合物改性沥青与天然沥青掺配,聚合物改性沥青含量可适当偏高,天然沥青含量可适当偏低;无负温地区天然沥青含量可适当偏高,一般不超过30%。
二、GA10浇筑式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为了更好的满足各铺装层的性能要求,保证桥面铺装层的使用寿命及使用质量,我们对各铺装层用浇筑式沥青的技术性能指标进行了特殊的要求,具体技术指标详见表7。
表7浇筑式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注:1、低温弯曲试件尺寸为:300mm×100mm×50mm.2、本工程适用夏炎热区及冬温区技术要求三、GA10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施工要点1、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拌和1)浇筑式沥青混合料宜采用能对矿粉升温干燥的拌和设备拌和。
在能对矿粉升温干燥的情况下,一般石料加温280-320℃,拌和后出料温度达到220-225℃。
2)拌和工艺:将加热后的集料称量并加入矿粉,干拌10-20s使矿粉充分升温并排除矿粉中的水分,同时使集料温度降低,再加入沥青或改性沥青后拌合60-90s。
3)浇筑式沥青混合料拌和后放入专用的拌和运输车中保温拌合、运输。
浇筑式沥青混合料在搅拌运输车中搅拌至少40min以上。
粗细集料最大粒径和公称最大粒径概念1.集料最大粒径指集料100%都要求通过的最小标准筛筛孔尺寸。
2.集料公称最大粒径指集料可能全部通过或允许有少量筛余(筛余量不超过10%)的最小标准筛筛孔尺寸。
表干密度、毛体积密度试验:试验一:表观密度试验1.试验目的测定粗集料多种形式的密度,包括表观(相对)密度、表干(相对)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等,为计算空隙率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提供依据。
2.试验仪器设备(1)静水天平(或天平):可悬挂吊篮测定集料在水中的质量,能够满足不同粒径粗集料试验时的称量要求,感量不大于最大称量的0.05%。
(2)吊篮:采用带有小孔的耐锈蚀材料制成,体积大小要适合每次试验材料数量。
(3)带有溢流口的水槽,试验时能保证水面高度一致。
(4)烘箱:能控温在105℃±5℃。
(5)其他:包括温度计、瓷盘、标准筛、刷子、毛巾等。
3.试验方法和步骤(1)将待测试样用 4.75mm的筛过筛,对2.36-4.75mm集料,或者混在4.75mm以下的石屑中的粗集料,则用2.36mm标准筛过筛,用四分法缩或分料器法缩分成所需的质量,分两份备用。
针对沥青路面用粗集料,应对不同规格的集料分别测定,并要求每份试样保持原有的级配。
在测定2.36-4。
75mm的粗集料时试验过程中应特别小心,不得丢失集料。
(所需最小试样质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2)将待测试样浸泡水中一段时间后,小心漂洗干净,漂洗时防止颗粒损失。
(3)取一份试样放入盛水器皿中,注入清水,高出试样至少20mm,搅动石料,排除其上的气泡。
在室温下保持浸水24h。
(4)将吊篮浸入溢流水槽中,控制水温在15~25℃的范围。
水槽的水面高度由溢流口调节,试验过程始终保持在同一位置。
天平调零。
(5)将试样转入吊篮,在水面维持不变的状态下,称取集料在水中的质量(mw)。
(6)提起吊篮稍加滴水后,将试样全部倒人瓷盘或直接倒在拧干的湿毛巾上。
用拧干的湿毛巾轻轻擦拭集料颗粒表面的水,直到表面看不到发亮的水迹,使石料处在饱和面干状态;当集料颗粒较大时,也可逐颗擦干。
粗细集料技指标————————————————————————————————作者:————————————————————————————————日期:水泥混凝土用粗细集料技术指标 一、细集料细集料宜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洁净且粒径小于5mm 的河砂;当河砂不易得到时,可采用符合规定的其他天然砂或人工砂;细集料不宜采用海砂,不得不采用时,应经冲洗处理。
细集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6.3.1的规定。
表6.3.1细集料的技术指标注:1、砂按技术要求分为Ⅰ类、Ⅱ类、Ⅲ类。
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Ⅱ类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有抗冻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砌筑砂浆。
2、天然砂包括河砂、湖砂、山砂、淡化海砂,人工砂包括机制砂的混合砂。
3、石粉含量系指粒径小于0.075mm 的颗粒含量。
4、砂中不应混有草根、树叶、树枝、塑料、煤块、炉渣等杂物。
5、当对砂的坚固性有怀疑时,应做坚固性试验。
6、当碱集料反应不符合表中要求时,应采取抑制碱集料反应的技术措施。
6.3.2细集料宜按同产地、同规格、连续进场数量不超过400m 3或600t 为一验收批,小批量进场的宜以不超过200m 3或300t 为一验收批进行检验;当质量稳定且进料量较大时,可以1000t 为一验收批。
检验内容应包括外观、筛分、细度模数、有机物含量、含泥量、泥块含量及人工砂的石粉含量等;必要时尚应对坚固性、有害物质含量、氯离子含量及碱活性等指标进行检验。
检验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的规定。
项 目技术要求Ⅰ类 Ⅱ类 Ⅲ类 有害物质含量云母(按质量计,%) ≤1.0 ≤2.0 ≤2.0 轻物质(按质量计,%)≤1.0 ≤1.0 ≤1.0 有机物(比色法)合格 合格 合格 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 3质量计,%) ≤1.0 ≤1.0 ≤1.0 氯化物(以氯离子质量计,%)<0.01 <0.02 <0.06 天然砂含泥量(按质量计,%) ≤2.0 ≤3.0 ≤5.0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5 ≤1.0 ≤2.0 人工砂的石粉含量(按质量计,%)亚甲蓝试验MB 值<1.4或合格 ≤5.0 ≤7.0 ≤10.0 MB 值≥1.4或不合格≤2.0 ≤3.0 ≤5.0 坚固性天然砂(硫酸钠溶液法经5次循环合的质量损失,%)≤8 ≤8 ≤10 人工砂单级最大压碎指标(%) <20<25 <30表观密度(kg/m 3) >2 500 松散堆积密度我(kg/m 3)>1 350 空隙率(%) <47碱集料反应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由砂配制的试件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现象,在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应小于0.10%6.3.3砂的分类应符合表6.3.3的规定。
粗细集料试验技术要求粗集料:1、筛分:称量准确至总质量的0.1%,筛分后质量损失不大于0.5%结果精确至0.1%,取平均值,两次P0.75差值超1%时重新试验。
2、密度吸水率:感量不大于最大称量的0.05%,结果计算至小数点后3位两次结果之差不超过0.02,吸水率精确至0.01%两结果之差不超过0.2%。
3、堆积密度:感量不大于称量的确良0.1%,结果计算至小数点后3位,到平均值。
4、含泥量泥块含量:感量不大于称量的0.1%,计算精确至0.1%,取平均值,两结果差超过0.2%重新试验,泥块含量超过0.1%重新试验。
5、针片状含量:感量不大于称量的0.1%计算精确至0.1%,结果差小于平均值的20%加一次取3次试验平均值。
6、压碎值:称量准确至1g,计算至0.1%结果取3次试验的平均值。
细集料:1、筛分:称500g准确至0.5g,筛分后质量损失不大于1%,结果取平均值,两细度模数差超过0.2时应重新试验。
2、表观密度:称300g,天平感量不大于1g,试验温度23±1.7O C,取两次结果平均值,两结果之差不得大于0.01g/cm3。
3、密度吸水率:称1000g,天平感量不大于0.1g,试验温度23±1.7O C,结果计算至小数点后3位,两次结果于平均值之差不大于0.01g/cm3,吸水率精确至0.01%,两次结果与平均值之差不大于0.02%。
4、堆积密度:取1L容量筒天平感量5g,计算至小数点后3位,空隙率精确至0.1%,取两次结果平均值。
5、含水率:感量不大于2g,称500g,结果结果精确至0.1%,取平均值。
6、含泥量:称取400g试样两份(天平感量不大于1g),结果计算至0.1%取平均值,两次结果差超过0.5%重新试验。
7、泥块含量:称200g,(天平感量2g),结果精确至0.1%取平均值,两结果差超过0.4%重新试验。
8、云母含量:称10-20g(天平感量不大于0.01g),结果精确至0.1%。
水泥混凝土用粗细集料技术指标一、细集料细集料宜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洁净且粒径小于5mm的河砂;当河砂不易得到时,可采用符合规定的其他天然砂或人工砂;细集料不宜采用海砂,不得不采用时,应经冲洗处理。
细集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6.3.1的规定。
表6.3.1细集料的技术指标注:1、砂按技术要求分为Ⅰ类、Ⅱ类、Ⅲ类。
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Ⅱ类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有抗冻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砌筑砂浆。
2、天然砂包括河砂、湖砂、山砂、淡化海砂,人工砂包括机制砂的混合砂。
3、石粉含量系指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
4、砂中不应混有草根、树叶、树枝、塑料、煤块、炉渣等杂物。
5、当对砂的坚固性有怀疑时,应做坚固性试验。
6、当碱集料反应不符合表中要求时,应采取抑制碱集料反应的技术措施。
6.3.2细集料宜按同产地、同规格、连续进场数量不超过400m3或600t为一验收批,小批量进场的宜以不超过200m3或300t为一验收批进行检验;当质量稳定且进料量较大时,可以1000t为一验收批。
检验内容应包括外观、筛分、细度模数、有机物含量、含泥量、泥块含量及人工砂的石粉含量等;必要时尚应对坚固性、有害物质含量、氯离子含量及碱活性等指标进行检验。
检验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的规定。
6.3.3砂的分类应符合表6.3.3的规定。
表6.3.3砂的分类注:细度模数主要反映全部颗粒的粗细程度,不完全反映颗粒的级配情况,混凝土配制时应同时考虑砂的细度模数和级配情况。
6.3.4细集料的颗粒级配应处于6.3.4中的任一级配区以内。
表6.3.4中的任一级配区以内表6.3.4细集料的分区及级配范围注:1、表中除4.75mm和600um 筛孔外,其余各筛孔的累计筛余允许超出分界线,但起超出量不得大于5%。
2、人工砂中150um筛孔的累计筛余:Ⅰ区可放宽到100%~85%,Ⅱ区可放宽到100%~80%,Ⅲ区可放宽到100%~75%。
道路工程材料作业李诗琪12534321.沥青路面面层用集料技术要求(参考“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一.粗集料1.沥青层用粗集料包括碎石、破碎砾石、筛选砾石、钢渣、矿渣等,但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不得使用筛选砾石和矿渣。
粗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生产或施工单位自行加工。
2.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质量应符合表4.8.2的规定。
当单一规格集料的质量指标达不到表中要求,而按照集料配比计算的质量指标符合要求时,工程上允许使用。
对受热易变质的集料,宜采用经拌和机烘干后的集料进行检验。
根据百度百科,查阅以上各个指标的定义:石料压碎值:压碎值是集料抵抗压碎的性能指标,它是按规定试验方法测得的被压碎碎屑的重量与试样总重量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洛杉矶磨耗损失:是以洛杉矶磨耗机的磨耗指标表示碎石道碴抵抗冲击、磨耗和边缘剪切等联合作用能力的参数。
吸水率吸水率:是表示物体在正常大气压下吸水程度的物理量。
坚固性:砂、卵石与碎石在自然风化和其他外界物理化学因素作用下抵抗破裂的能力。
用硫酸钠溶液法检验,试样经5次循环后其重量损失值应小于有关规定。
针片状颗粒含量:粗集料颗粒的最小厚度(或直径)方向与最大长度(或宽度)方向的尺寸之比小于0.4的颗粒水洗法:将两类不同溶解性物质,同时通过水,其中一类能够溶解在水中,另外一类不能溶解,然后利用分液的方法将水层除去。
二.细集料1.沥青路面的细集料包括天然砂、机制砂、石屑。
细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采砂场生产。
2.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表4.9.2的规定。
细集料的洁净程度,天然砂以小于0.075mm含量的百分数表示,石屑和机制砂以砂当量(适用于0~4.75mm)或亚甲蓝值(适用于0~2.36mm或0~0.15mm)表示。
含泥量:指天然砂中粒径小于75微米的颗粒含量。
砂当量:测定天然砂、人工砂、石屑等各种细集料中所含的粘性土或杂质的含量,以评定集料的洁净程度。
粗集料的各项指标一、筛分的取样指公称最大粒径4.75 - 9.5 ㎜取样1㎏9.5 - 19 ㎜取样3㎏16 - 31.5 ㎜取样4㎏损耗率不大于0.3%二、表观密度4.75 - 9.5 ㎜取样1㎏9.5 - 19 ㎜取样1㎏16 - 31.5 ㎜取样1.5㎏以上对于表干,表观,毛体积相对密度,两次结果相差不得超过0.02,对吸水率不得超过0.2%。
吸水率:2位小数,密度3位小数。
称质量时天平感量不大于最大称量的0.05%。
三、含泥量4.75 - 9.5 ㎜取样2㎏9.5 - 19 ㎜取样6㎏16 - 31.5 ㎜取样10㎏含泥量精确到0.15%,两次结果的差值≤0.2%。
四、针片状颗粒含量4.75 - 9.5 ㎜取样0.3㎏9.5 - 19 ㎜取样2㎏16 - 31.5 ㎜取样5㎏,精确到0.1%。
五、压碎值试验3000g左右,精确到0.1%。
细集料的各项指标一、筛分取样准确称取500g,各筛筛余试样的质量准确至0.5g,损耗不超过1%,分计筛余、累计筛余、通过率精确至0.1%,细度模数准确至0.01,两次细度模数之差≤0.2。
Mx=(A0.15+…+A2.36)-5A4.75/100-A4.75(累计筛余)二、表观密度:(容量瓶法)烘干试样约300g,试验温度(23±1.7)℃,两次结果之差≤0.01g/c㎡,小数点保留3位。
三、含泥量称取约400g烘干试样,含泥量准确到0.1%,两次结果之差≤0.5%。
在砼中粗集料的技术要求在砼中砂中杂质的最大含量。
粗细集料技指标
1.颗粒形状和表面特性:颗粒形状和表面特性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重
要因素。
一般来说,粗集料的颗粒应该呈块状或平面状,而不应该呈片状
或针状,表面应该光滑,无明显的裂缝和角。
细集料的颗粒形状应该规则,而不应该呈胶凝状。
2.颗粒大小和粒度分布:颗粒大小和粒度分布是影响混凝土工作性能
和强度的重要因素。
混凝土中粗、细集料的颗粒大小应该符合设计要求,
同时粒度分布应该合理,细集料应该包含合适的细砂和粉状物质。
3.空隙率和密实度:混凝土中有一定比例的空隙是不可避免的,但空
隙率和密实度的大小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渗透性。
因此,合适的空
隙率和密实度是粗、细集料技术指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4.互相黏聚性和与水泥石粘结性:集料在混凝土中的黏聚性和与水泥
石的粘结性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集料颗粒应
该具有适度的黏聚性,能够与水泥石充分粘结。
5.吸水性和含水率:集料的吸水性和含水率对于混凝土的性能有一定
的影响。
过高的吸水性和含水率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的性能下降。
对于具体的粗、细集料技术指标要求,可以参考国家或地方的相关标准。
在实际工程中,根据混凝土的使用环境和要求,可以根据现场试验和
经验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总体而言,粗、细集料的技术指标应该综合
考虑其物理性质和工程性能,以确保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工作
性能和耐久性。
细集料宜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洁净且粒径小于5mm的河砂;当河砂不易得到时,可采用符合规定的其他天然砂或人工砂;细集料不宜采用海砂,不得不采用时,应经冲洗处理。
细集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6.3.1的规定。
表6.3.1细集料的技术指标
类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有抗冻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砌筑砂浆。
2、天然砂包括河砂、湖砂、山砂、淡化海砂,人工砂包括机制砂的混合砂。
3、石粉含量系指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
4、砂中不应混有草根、树叶、树枝、塑料、煤块、炉渣等杂物。
5、当对砂的坚固性有怀疑时,应做坚固性试验。
6、当碱集料反应不符合表中要求时,应采取抑制碱集料反应的技术措施。
6.3.2细集料宜按同产地、同规格、连续进场数量不超过400m3或600t为一验收批,小批量进场的宜以不超过200m3或300t为一验收批进行检验;当质量稳定且进料量较大时,可以1000t为一验收批。
检验内容应包括外观、筛分、细度模数、有机物含量、含泥量、泥块含量及人工砂的石粉含量等;必要时尚应对坚固性、有害物质含量、氯离子含量及碱活性等指标进行检验。
检验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的
规定。
6.3.3砂的分类应符合表6.3.3的规定。
表6.3.3砂的分类
注:细度模数主要反映全部颗粒的粗细程度,不完全反映颗粒的级配情况,混凝土配制时应同时考虑砂的细度模数和级配情况。
6.3.4细集料的颗粒级配应处于6.3.4中的任一级配区以内。
表6.3.4中的任一级配区以内
表6.3.4细集料的分区及级配范围
出量不得大于5%。
2、人工砂中150um筛孔的累计筛余:Ⅰ区可放宽到100%~85%,Ⅱ区可放宽到100%~80%,Ⅲ区可放宽到100%~75%。
3、Ⅰ区砂宜提高砂率配低流动性混凝土;Ⅱ区砂宜优先选用配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Ⅲ区砂宜适当降低砂率保证混凝土的强度。
4、对高性能、高强度、泵送混凝土宜选用细度模数为2.9~2.6的中砂。
2.36mm筛孔的累计筛余量不得在于15%,300um 筛孔的累计筛余量宜在85%~92%范围内。
6.4粗集料
6.4.1粗集料宜采用质地坚硬、洁净、级配合理、粒形良好、吸水率水的碎石或卵石,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6.4.1的规定。
表6.4.1粗集料技术指标
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
2、粗集料中不应混有草根、树叶、树枝、塑料、煤块、炉渣等杂物。
3、岩石的抗压强度除应满足表中要求外,其抗压强度与混凝土强度等级之比应不小于1.5.岩石强度首先应由生产单位提供,工程中可采用压碎值指标进行质量控制。
4、当粗集料中含有颗粒状硫酸盐或硫化物杂质时,应进行专门检验,确认能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要求后,方向采用。
5、采用卵石破碎成砾石时,应具有两个及以上的破碎面,且其破碎面应不小于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