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第1章 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13.33 MB
  • 文档页数:1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美、美术、学前儿童的美术
第二节 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学前
儿童美术教育
第一节 美、美术、学前儿童的美术
一、美
二、美术
三、学前儿童的美术
(一)美的内涵
一、美 (二)审美对象的分类和特征 (三)美感 (一)艺术 二、美术 (二)美术及各类型的审美特征
(一)他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三、学前儿童 (二)与其整体智慧的发展相一致
(人情与物理相统一)
2、本书观点倾向于主客观统一论
3、如何理解美是审美对象对主体的审美需要的
满足?
美既不是外在客观物质对象所固有的 某种特质或属性,也不是审美主体纯主观 的某种观念或意识。美产生于审美对象与 审美感官的契合点上。 美是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 的满足,是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的愉悦价 值。
—— ·
杜 甫 《 野 望 》
独 鹤 归 何 晚 , 昏 鸦 已 满 林 。
叶 稀 风 更 落 , 山 迥 日 初 沉 。
远 水 兼 天 净 , 孤 城 隐 雾 深 。
清 秋 望 不 极 , 迢 递 起 层 阴 。
——
一、美
(一)美的内涵
1、三种观点:客观论(只重审美属性、重物)、
主观论(只重审美需要和态度)和主客观统一论
二、美术
(一)艺术
1、艺术的发展演变
起初 古希腊 文艺复兴时期 工匠、技艺、技术→有古典美标准的艺术→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
2、从4个层面来理解艺术
(1)从艺术的社会属性上看,艺术是一种
社会意识形态,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
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
(2)从艺术的认识属性来看,艺术以特有 的方式把握世界。
(3)从艺术的活动过程来看,艺术是艺术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孔起英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Biblioteka Baidu
课程内容概况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概述 学前儿童美术的发展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
第四章
第五章
学前儿童欣赏教育的实施指导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的实施指导
第六章
第七章
学前儿童手工教育的实施指导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评价
参考书目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屠美如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2、《幼儿园美术教学法》,庞丽娟编, 北师大出版社,1990 3、《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安徽文 艺出版社,1994 4、《艺术与人的发展》,加登纳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5、《艺术与视知觉》,阿恩海姆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客体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当以上两个条件具备时,美就产生了。所以
说,美是审美对象对主体的审美需要的满足。
一、美
(一)美的内涵
1、三种观点:客观论(只重审美属性、重物)、
主观论(只重审美需要和态度)和主客观统一论
(人情与物理相统一)
2、本书观点倾向于主客观统一论
3、如何理解美是审美对象对主体的审美需要的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阿恩海姆的“同构”说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两种属性,一 种是物理性(非表现性),一种是表现性。 在格式塔心理学派看来,审美体验就是对象 的表现性及其力的结构(外在世界),与人 的神经系统中相同的力的结构(内在世界) 的同型契合。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 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 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异质同构”说力图 要证明的是以下两点:第一,物理世界所具 有的某种力的结构和表现性,是对象本身的 客观物性,既不是人们靠“联想”赋予的, 也不是凭“移情”而获得的。第二,物理世 界与心理世界的力的结构是不同质的,但可 以相互对应、沟通、同一,从而达到内外两 个世界的同型合一,并从这种同构关系中产 生诗与美。
满足?
(二)审美对象的分类及其特征(分析客
体审美对象) 1、自然美(分人化自然美和原始自然美,重形式)
2、社会美(重内容) 3、艺术美(重内容重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和
深刻的内涵的统一)
插花
自然景色
(二)审美对象的分类及其特征(分析客
体审美对象) 1、自然美(分人化自然美和原始自然美,重形式)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 者动,仁者静。 ——孔子《雍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 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 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 霜,志眇眇而临云。 ——陆机《文赋》
《 天 净 沙 秋 思 》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 夕 阳 西 下 ,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
2、社会美(重内容) 3、艺术美(重内容重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和
深刻的内涵的统一)
(三)美感(分析审美主体)
1、广义与狭义的定义(P6)
2、美感的特征(P6-7) 3、美的形态(静态与动态P8)
(三)美感(分析审美主体)
1、广义与狭义的定义(P6)
2、美感的特征(P6-7) 3、美的形态(静态与动态P8)
一、美
(一)美的内涵
1、三种观点:客观论(只重审美属性、重物)、
主观论(只重审美需要和态度)和主客观统一论
(人情与物理相统一)
2、本书观点倾向于主客观统一论
3、如何理解美是审美对象对主体的审美需要的
满足?
(1)审美需要是人所特有的需要,它是美形成的
一个必要条件。人有审美的需要。
(2)美的产生需要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某些
美是物质的形式规律或自然属性。代表 人物有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培根等。
美是事物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加 上颜色的悦目——西塞罗 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 明确——亚里士多德 美的精华在于文雅的动作 ——培根
(2)主观论【重审美需要和态度 】
美是观念,是直觉表现,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代表人物有黑格尔等。
的美术
(三)他们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工具
(四)他们个性的表现
一、美
(一)美的内涵
1、三种观点:客观论(只重审美属性、重物)、
主观论(只重审美需要和态度)和主客观统一论
(人情与物理相统一)
2、本书观点倾向于主客观统一论
3、如何理解美是审美对象对主体的审美需要的
满足?
(1)客观论【重审美属性,重物】
(3)主客观统一论【重人又重物】
美既在人心,又在事物。典型代表有里普斯 的“移情”说,阿恩海姆的“同构”说。
里普斯的“移情”说 移情说的主要代表是里普斯。在他看来, 审美情感并非审美客体所固有的,而是主体 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移入或投 射到对象之中,与之融为一体,使对象呈现 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