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81例手术效果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53.75 KB
- 文档页数:2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疗效与真菌感染的相关性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疗效与真菌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采用开放式乳突根治术治疗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124例,其中合并真菌感染的28例患者为观察组,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9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听力变化和听力提高成功率,同时观察手术并发症如感染和面瘫情况。
结果: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手术愈合率是67.86%(19/28)。
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愈合率为92.71%(89/96),连续校正的X2=4.74,P< 0.05;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术前平均ABG为21.25±5.81 dB HL,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术前平均ABG为23.34±9.53 dB,两组术前平均听力比较t=1.68,p =0.089.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组28患者术后平均ABG为15.58±5.99 dB,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96例术后为10.28±10.53 dB,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术后平均ABG明显低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5,P<0.05);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组患者出现术后复发28.57%(8/28),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患者术后复发2.08%(2/96),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036,P<0.05)说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影响手术疗效。
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术后复发率高,听力提高比例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影响手术疗效。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真菌感染修复手术相关性【中图分类号】R7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6-0060-02慢性中耳炎反复发作会使鼓膜穿孔增大、中耳粘连硬化,使听力进一步下降。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中国社区医师2021年第37卷第3期在耳鼻喉科临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生率较高。
其中骨膜或深达骨质、耳黏膜出现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均是导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理改变的重要影响因素[1]。
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显微镜下手术治疗,治疗效果显著,现将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
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17~65岁,平均(46.6±6.1)岁;病程0.5~9年,平均(4.2±1.1)年。
研究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18~65岁,平均(46.9±7.2)岁;病程0.5~10年,平均(4.6±1.0)年。
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②具有良好的依从性;③无肾脏或其他严重性疾病。
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全身麻醉。
⑴对照组实施耳内镜下鼓室成形术:①术前先对鼓室进行探查,制备耳屏软骨-软骨膜:在切开耳屏游离缘内侧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前需要分离的软骨膜与皮下组织等部位,将其分离到耳屏软骨下界和左右边缘为止,将软骨膜和软骨沿着游离缘全长弧形切开处理,切开时与软骨上缘应保持3mm 左右的距离,避免术后耳屏发生变形。
使得软骨在结合穿孔形状和大小的同时得到有效修整,与软骨相比,软骨膜应宽1~2mm,在软骨的上方作切口,切口呈现为楔形,确保将其嵌顿在锤骨柄上,制成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之后备用,随后实施术口缝合[2]。
②制备颞肌筋膜:手术切口为一横向长约3.0cm,位于术侧耳郭上方发际上1.5~2.0cm 处,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使得颞肌筋膜可以充分暴露在视野内,随后切取颞肌筋膜大小以大于穿孔面积1/3为宜,将其铺平晾干之后备用。
化脓性中耳炎门诊治疗病例分析探讨门诊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
对124位病例进行了门诊治疗。
治疗时对他们进行分组,1组使用林可霉素、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联合治疗,2组使用氯霉素滴耳液。
在1组中我们可以看到有60个患者能够在4个疗程里干耳的有50位男性32人,女性28人。
2组中可以看出4个疗程中有47人干耳男性23人女性24人男性和女性的干耳率在各年龄中的比例基本一致。
1组中的林可霉素、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治愈率普遍高于2组,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确实比2组中的效果好。
其治疗效果和性别没有太大区别,合理的方法很重要。
标签:门诊化脓性中耳炎【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1-0724-0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门诊耳鼻喉科常见病,也是多发病。
它分为三种类型:单纯型、骨疡型(肉芽型)以及胆脂瘤型。
除单纯型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余两种主要以手术治疗。
中耳炎常常是感冒的并发症,其主要症状是听力减退、耳鸣、耳内疼痛。
耳痛及听力下降可首先被病人感受到。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而以夏季为多。
化脓性中耳炎为化脓性细菌入侵所致,分急、慢性两种。
前者为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是由于急性上呼呼道感染、增殖体炎、变态反应和鼻咽部阻塞过久而引起咽鼓管发炎和阻塞,使其失去防御能力,细菌乘虚而入所致。
常见症状为发热、耳痛、耳鸣,听力障碍。
本病多发于婴幼儿,幼儿的耳痛及全身症较成人严重。
后者为中耳粘膜,甚至鼓膜、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其特点是鼓膜穿孔。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开始,如急性炎症消退2~3个月后仍继续流脓,则示病变已进入慢性。
为了更好的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我们于2010年至2013年收集了124例临床门诊病例,对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们使用林可霉素、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的药效进行分析。
1 治疗方法首先我们使用双氧水洗患耳,用吸引器吸净耳道和鼓室内的脓液和脓痂,反复2~3次。
如果分必物仅为粘性液,可不用过氧化氢洗涤,单纯抽吸即可。
糜蛋白酶治疗慢性化脓性单纯型中耳炎效果观察目的:观察糜蛋白酶治疗慢性化脓性单纯型中耳炎的效果。
方法:将65例慢性化脓性单纯型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用0.25%氯霉素滴耳液,复方利福平滴耳液,每天5次,耳内滴注,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糜蛋白酶溶液,每天5次,耳内滴注。
观察两组耳内流脓情况、鼓膜愈合情况及听力恢复情况。
结果:治疗组耳内流脓的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鼓膜愈合的时间、听力恢复的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糜蛋白酶溶液耳内滴注治疗慢性化脓性单纯型中耳炎能快速有效清除耳内积脓,缩短鼓膜愈合的时间和听力恢复的时间。
标签:慢性化脓性单纯型中耳炎;糜蛋白酶;耳内滴注;治疗结果慢性化脓性单纯型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病之一,病变主要局限于中耳鼓室黏膜,一般无肉芽或息肉形成,因此又有黏膜型之称。
临床上以耳内长期或间歇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特点[1]。
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为慢性;或为急性坏死型中耳炎的直接延续。
鼻咽部存在慢性病灶亦为一重要原因。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按病理及临床表现可分为3型: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其中单纯型最多见。
笔者应用糜蛋白酶治疗慢性化脓性单纯型中耳炎并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入选条件①鼓室黏膜充血、水肿;②长期或间歇流脓达1年;③鼓膜穿孔,位于紧张部;④听力下降,为传导性。
符合入选条件且完成随访的患者共65例。
1.2病例分组65例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为15~63岁;治疗组35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为15~64岁。
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停用其他治疗慢性化脓性单纯型中耳炎的药物5 d。
对照组:清除鼓室内积脓后,给予0.25%氯霉素滴耳液,复方利福平滴耳液,每天5次,耳内滴注。
治疗组:清除鼓室内积脓后,给予0.25%氯霉素滴耳液、复方利福平滴耳液、糜蛋白酶溶液(糜蛋白酶4 000 U+蒸馏水10 ml),每天5次,耳内滴注(正确的耳内滴注方法为:病人取坐位或卧位,病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注药液3~5滴,然后以手指轻轻按捺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处流入中耳,5~10 min后方可变换体位)。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治疗的进展及策略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作为临床中极为常见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我国的发病率约为2~4%,该病明显性别差异[1-2]。
是主要发病于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一类慢性化脓性炎症。
以患者耳内的反复流脓、不同程度的鼓膜穿孔及听力减退为主要特点。
严重者并发感染可扩散至颅内,危及生命[3-4]。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原则:消除病因和感染,建立引流通道,清除病灶,最大程度重建听力[4-6]。
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本文对主要手术方法进行综述。
1.病因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患者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期间未彻底治愈,病情继续发展为慢性[6]。
临床上的定义是急性化脓性炎症出现6~8周后,如果炎症仍未消失,则统称为慢性中耳炎[7]。
2.临床分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耳内长期持续性流脓,有恶臭味,鼓膜穿孔位置内可见豆渣样或灰白色鳞屑状物质存在于鼓室内。
病变发展至耳蜗可导致混合性耳聋。
(1)单纯型: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其特点包括:耳内间歇性流脓,多不臭,脓液量变化较大,上呼吸道伴随感染时分泌量较多。
多在鼓膜紧张部的中央发现直径不同的穿孔点,穿孔点周围尚有残存的部分骨膜,鼓室内为轻度增厚的粉红或苍白色粘膜。
听力改变一般出现症状不重的传导性耳聋。
(2)骨疡型:急性坏死型中耳炎治疗迁延不愈可发展至该型,其临床特点为:耳持续流带血丝脓液,多有臭味。
穿孔部位于鼓膜紧张部,穿孔点较大。
鼓室内的息肉或肉芽组织可从穿孔处向外耳道突出。
听力改变多出现严重的传导性耳聋。
乳突X线检查显示硬化型或板障型,并伴随有骨质缺损破坏。
(3)胆脂瘤型:是一种存在于中耳、乳突腔内的囊性结构,不是真正意义的肿瘤,因囊壁内含胆固醇结晶,所以叫做胆脂瘤。
囊壁内含有大量的脱落上皮、角化物质和胆固醇结晶,囊壁外侧与相邻的骨壁或其他组织以一层纤维紧密连接。
3.手术治疗方法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彻底会对病人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耳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如不及时控制炎症可导致病情扩散至颅内外,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红蓝光辅助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的效果目的探讨红蓝光辅助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耳鼻喉科门诊2016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80例。
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
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实验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滴耳液联合红蓝光进行治疗。
疗程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听力改善情况。
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5.0%,高于对照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的气骨导差、气导阀值变化显著,其听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红蓝光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的效果良好。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ed and blue light auxiliarily treating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active stage).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chronic otitis media treated in the outpatient service of department of ENT in Shenzhen Hospit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February 2016 to October 2017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 group (40 cases)and control group (4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eft Ofloxacin Ear Drops,while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eft Ofloxacin Ear Drops combined with red and blue light.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2 weeks,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hearing improve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85.0%,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7.5%),and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The pre and post-treatment changes in air-bone gap and gas conductivity threshold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and the improvement of hearing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Red and blue light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active stage).[Key words] Red and blue light;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Effect慢性化膿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是耳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耳炎如何进行手术治疗前言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的炎症,是儿童最常见的耳科疾病之一。
对于一些慢性中耳炎患者而言,药物治疗可能无法彻底治愈,这时手术治疗成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耳炎手术治疗的相关内容,包括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
手术适应症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长期存在脓液引起的炎症,临床表现包括持续性中耳脓液排出、听力减退等。
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手术治疗的适应症主要包括:经过正规药物治疗6个月仍无明显好转、频繁转复发、听力明显下降。
2. 胆脂瘤胆脂瘤是中耳内的一种良性肿瘤,主要由胆固醇和角化物组成。
胆脂瘤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听力下降、中耳脓液或黄色物质排出。
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包括:胆脂瘤病灶明显、听力明显下降、患者有明显临床症状。
3. 中耳骨链破坏中耳骨链是连接鼓膜和内耳的重要结构,对于中耳骨链破坏导致的听力明显下降,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包括中耳骨链完全或部分缺失、听力明显下降。
4. 中耳肿瘤中耳肿瘤主要包括乳突黏液囊肿、乳突鳞状上皮癌、乳突腺瘤等。
对于中耳肿瘤病变较大、侵犯周围结构、无法完全切除的情况,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5. 其他情况其他情况包括特发性前庭病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BPPV)、特指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等无法通过药物治疗改善或需要手术治疗的情况。
手术方法1. 鼓膜切除术鼓膜切除术是指将患者的鼓膜完全或部分切除的手术方法。
这种手术通常用于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肿瘤等情况。
手术时,医生会在局部麻醉下,通过耳道将鼓膜剥离、切除,并清除中耳内积液和炎症组织,以达到治疗和排脓的目的。
2. 乳突手术乳突手术是指对乳突进行手术治疗的方法,常见的包括乳突穿刺术、乳突探查术、乳突开窗术等。
乳突手术主要用于胆脂瘤、中耳肿瘤等情况。
手术时,医生会通过鼻咽或耳道对乳突进行钻孔、开窗等操作,以清除病灶,并保持通气通道。
3. 骨链再建术骨链再建术是指通过手术修复中耳骨链的方法。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究优质围术期护理干预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的作用。
方法:将我院自2021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66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纳入研究。
采用盲摸双色球法均分为实验组、参照组,各33例。
参照组行一般护理,实验组加用优质围术期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少于参照组(P<0.05)。
结论:优质围术期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优质围术期护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指中耳连续或反复发生的持久性化脓性炎症,其特点是鼓室腔内有化脓性分泌物,并伴有听力减退和中耳黏膜糜烂、肉芽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1]。
通常由耳道的细菌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感染。
最常见的细菌包括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会影响中耳中的听小骨和鼓膜的正常功能,导致听力减退甚至丧失。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非常重要。
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听力异常、伤口裂开[2]。
护理的重要性在于保持术后创面洁净干燥,预防感染;加强术后伤口的护理,避免伤口裂开;进行恰当的康复护理,帮助患者恢复听力和日常功能。
同时,要及时观察术后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确保患者能够顺利康复。
基础护理干预内容少,实际干预效果不足。
有鉴于此,本文特研究优质围术期护理干预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将我院自2021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66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纳入研究。
采用盲摸双色球法均分为实验组、参照组,各33例。
实验组男女之比为19:14。
年龄41~78岁,均值为(62.36±8.48)岁。
参照组男女之比为17:16。
年龄39~79岁,均值为(62.45±8.59)岁。
两组基础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参照组行基础护理。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真菌性外耳道炎病例120例分析【摘要】本研究对12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进行了详细分析。
通过病例分析方法,探讨了临床表现、病因、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情况。
结果显示,患者主要表现为耳部疼痛、耳屎增多、听力下降等症状,真菌感染多来源于耳内细菌感染后的二次感染。
治疗方案包括抗真菌药物和清洁保护耳道。
预后分析表明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并降低复发率。
通过本研究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表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治疗与预后具有较大挑战,需要注意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
该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为今后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真菌性外耳道炎,病例分析,临床表现,病因,治疗方案,预后,研究结论,意义和启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中耳疾病,主要由于中耳腔内炎症长期反复发作,导致中耳黏膜增生、病灶坏死和骨质破坏等病变。
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基础上并发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情况并不少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关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病例分析尚未有大规模的研究报道。
开展这项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该病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疗指导。
通过对120例患者的病例进行详细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明确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本研究也将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真菌性外耳道炎病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120例患者的详细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结果,为未来临床护理提供一定的指导,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