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97例手术治疗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疗效与真菌感染的相关性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疗效与真菌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采用开放式乳突根治术治疗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124例,其中合并真菌感染的28例患者为观察组,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9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听力变化和听力提高成功率,同时观察手术并发症如感染和面瘫情况。
结果: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手术愈合率是67.86%(19/28)。
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愈合率为92.71%(89/96),连续校正的X2=4.74,P< 0.05;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术前平均ABG为21.25±5.81 dB HL,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术前平均ABG为23.34±9.53 dB,两组术前平均听力比较t=1.68,p =0.089.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组28患者术后平均ABG为15.58±5.99 dB,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96例术后为10.28±10.53 dB,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术后平均ABG明显低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5,P<0.05);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组患者出现术后复发28.57%(8/28),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患者术后复发2.08%(2/96),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036,P<0.05)说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影响手术疗效。
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术后复发率高,听力提高比例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影响手术疗效。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真菌感染修复手术相关性【中图分类号】R7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6-0060-02慢性中耳炎反复发作会使鼓膜穿孔增大、中耳粘连硬化,使听力进一步下降。
名称: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诉:右耳间断流脓伴听力下降3月余现病史: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外耳道流液,开始为脓血性液体,听力未受影响;于当地医院拟“中耳炎”给予抗生素治疗(具体不详),效果欠佳。
近期耳道流脓伴有异味,耳闷耳痛听力较对侧下降;为求进一步来院就诊,门诊查体后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收入我科,病程中无头部外伤史,无耳部手术史,无明显眩晕、恶心、呕吐症状,无低热盗汗,无张口困难,无面部活动不对成表现,饮食、大小便无异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减轻。
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良好,否认先天性疾病病史,无肝炎,无结核,无伤寒等传染病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无输血史、无外伤、无中毒及无手术史。
个人史:于原籍,未去过疫区,无放射性工作环境接触史。
家族史:否认有明确家族性传染病及遗传病史.神经系统: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未发现阳性体征。
专科检查:耳部检查:双耳对称,右侧外耳道可见脓性分泌物及少许干痂,鼓膜紧张部大穿孔,边界不清,粗听力稍下降。
左侧鼓膜无充血、肿胀、膨出、内陷、疤痕及钙质沉着等。
乳突部无红肿、压痛、瘘管及疤痕。
鼻部检查:外鼻无畸形,皮肤无红肿,双侧上颌窦、筛窦区、额窦底壁无红肿及压痛。
鼻前庭无红肿,鼻毛无脱落。
鼻腔未见新生物及粘脓性分泌物,下鼻甲稍肥大,鼻中隔轻度不规则偏曲。
咽喉部检查:咽部粘膜稍红;扁桃体无红肿,表面无分泌物。
咽后壁粘膜稍充血,有少许淋巴滤泡增生。
间接喉镜检查:见舌根淋巴组织增生,会厌、杓状隆突及杓间区无红肿,梨状窝无积液,两室带无肥厚,两声带黏膜光滑,声带运动好。
颈部检查:颈软无压痛,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辅助检查:本院听力检查:混合型听力损伤。
颞骨高分辨CT示:符合中耳炎表现。
诊断依据:1.中年患者,慢性病程,“右耳间断流脓伴听力下降3月余”主诉入院。
2.专科查体:耳部检查:双耳对称,右侧外耳道可见脓性分泌物及少许干痂,鼓膜紧张部大穿孔,边界不清,粗听力稍下降。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1.治疗原则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通畅引流,清除病灶,恢复听力,消除病因。
2.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引起中耳炎的上呼吸道的病灶性疾病。
3.药物治疗根据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
轻者耳道局部用药,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硼酸水清洗,然后用棉签拭净或用吸引器洗净脓液后,方可滴药。
如合并全身症状,需全身应用抗生素。
4.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术式:(1)单纯乳突切除术指通过磨开鼓窦及乳突,清除鼓窦、鼓窦入口及乳突气房内的全部病变组织及气房,使中耳病变得以充分引流。
适应证:急性融合性乳突炎,乳突蓄脓,已出现或可疑出现颅内、颅外并发症,应急诊手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经保守治疗4~6周无明显好转者;隐匿性乳突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影像学检查提示乳突骨质破坏而未查出原因者,可行乳突切开探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经鼓膜置管治疗无效,影像学提示乳突气房积液者;成年人特发性血鼓室,病史较长,影像学提示乳突气房积液者;其他手术如人工耳蜗置入术的前置手术。
(2)经典乳突根治术指彻底清除中耳乳突内病变组织,并通过切除外耳道后上壁,使鼓室、鼓窦、乳突腔和外耳道形成一永久向外开放空腔的手术。
该术式要求搔刮并清除全部中耳传音结构,包括鼓室黏膜、残存的听骨和鼓膜以及咽鼓管黏膜等。
因术后听力往往受到明显的损伤,且失去重建听力的机会,现已很少使用。
(3)改良乳突根治术又称Bondy式手术,指切除外耳道后壁、开放乳突、鼓窦,但保留鼓室及咽鼓管的黏膜,对鼓膜及听骨链不予处理。
本术式适用于上鼓室胆脂瘤,特别是硬化型乳突胆脂瘤沿着听骨链的外侧向后发展。
病变未侵及中鼓室,且听骨链完整者。
(4)乳突切除伴鼓室成形术①完壁式乳突切除伴鼓室成形术指清除中耳及乳突腔的胆脂瘤等病变组织,保留外耳道后、上壁的完整性,同期进行听骨链重建和(或)鼓膜成形术以关闭鼓室。
因其可经乳突和外耳道两条径路进行病灶的清除,又称为联合径路鼓室成形术。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中国社区医师2021年第37卷第3期在耳鼻喉科临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生率较高。
其中骨膜或深达骨质、耳黏膜出现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均是导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理改变的重要影响因素[1]。
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显微镜下手术治疗,治疗效果显著,现将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
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17~65岁,平均(46.6±6.1)岁;病程0.5~9年,平均(4.2±1.1)年。
研究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18~65岁,平均(46.9±7.2)岁;病程0.5~10年,平均(4.6±1.0)年。
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②具有良好的依从性;③无肾脏或其他严重性疾病。
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全身麻醉。
⑴对照组实施耳内镜下鼓室成形术:①术前先对鼓室进行探查,制备耳屏软骨-软骨膜:在切开耳屏游离缘内侧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前需要分离的软骨膜与皮下组织等部位,将其分离到耳屏软骨下界和左右边缘为止,将软骨膜和软骨沿着游离缘全长弧形切开处理,切开时与软骨上缘应保持3mm 左右的距离,避免术后耳屏发生变形。
使得软骨在结合穿孔形状和大小的同时得到有效修整,与软骨相比,软骨膜应宽1~2mm,在软骨的上方作切口,切口呈现为楔形,确保将其嵌顿在锤骨柄上,制成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之后备用,随后实施术口缝合[2]。
②制备颞肌筋膜:手术切口为一横向长约3.0cm,位于术侧耳郭上方发际上1.5~2.0cm 处,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使得颞肌筋膜可以充分暴露在视野内,随后切取颞肌筋膜大小以大于穿孔面积1/3为宜,将其铺平晾干之后备用。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目的针对慢性的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进行围手术期间的护理进行记录和观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积累相关的护理经验。
方法在本院收集患者资料46例,患者均存在慢性的化脓性中耳炎病症,并且需要接受手术方式的干预治疗,针对46例患者进行手术前期的临床心理干预护理,在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的手术伤口进行常规护理。
结果通过对46例患者资料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促成44例患者完全治愈,占总资料比例的95.7%。
接受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护理的患者与接受手术前的患者资料相比,其听力范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本次研究针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采取科学的手术治疗方式,并进行围手术期间的护理,并促进患者的听力能力得到良好的提升。
标签: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措施临床中常见的中耳炎病症可以分为三种,单一性质的中耳炎,骨疡性质的中耳炎,以及胆脂瘤类型的中耳炎[1]。
不同病症的类型或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第一种类型主要采取局部给药的方式进行干预,如果出现了鼓膜穿孔的合并症,需要进行鼓膜的进一步修补手术,第二种和第三种需要集中采取乳突的方式进行根除治疗。
因此,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进行围手术期间的护理进行记录和观察,收集相关的临床护理信息进行护理效果比对,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积累相关的护理经验,为未来的临床医学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
具体研究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从2013年1月~2014年1月近1年时间内患者资料46例,以上患者均存在慢性的化脓性中耳炎病症,并且需要接受手术方式的干预治疗,将上述患者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46例患者资料的收集均属于患者及其家属资源提供。
4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的年龄16岁~46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9.8±4.1)岁。
在46例患者资料中存在单一性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15例,骨疡性质的中耳炎存在16例,胆脂瘤类型的中耳炎患者存在15例。
化脓性中耳炎门诊治疗病例分析探讨门诊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
对124位病例进行了门诊治疗。
治疗时对他们进行分组,1组使用林可霉素、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联合治疗,2组使用氯霉素滴耳液。
在1组中我们可以看到有60个患者能够在4个疗程里干耳的有50位男性32人,女性28人。
2组中可以看出4个疗程中有47人干耳男性23人女性24人男性和女性的干耳率在各年龄中的比例基本一致。
1组中的林可霉素、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治愈率普遍高于2组,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确实比2组中的效果好。
其治疗效果和性别没有太大区别,合理的方法很重要。
标签:门诊化脓性中耳炎【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1-0724-0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门诊耳鼻喉科常见病,也是多发病。
它分为三种类型:单纯型、骨疡型(肉芽型)以及胆脂瘤型。
除单纯型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余两种主要以手术治疗。
中耳炎常常是感冒的并发症,其主要症状是听力减退、耳鸣、耳内疼痛。
耳痛及听力下降可首先被病人感受到。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而以夏季为多。
化脓性中耳炎为化脓性细菌入侵所致,分急、慢性两种。
前者为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是由于急性上呼呼道感染、增殖体炎、变态反应和鼻咽部阻塞过久而引起咽鼓管发炎和阻塞,使其失去防御能力,细菌乘虚而入所致。
常见症状为发热、耳痛、耳鸣,听力障碍。
本病多发于婴幼儿,幼儿的耳痛及全身症较成人严重。
后者为中耳粘膜,甚至鼓膜、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其特点是鼓膜穿孔。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开始,如急性炎症消退2~3个月后仍继续流脓,则示病变已进入慢性。
为了更好的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我们于2010年至2013年收集了124例临床门诊病例,对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们使用林可霉素、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的药效进行分析。
1 治疗方法首先我们使用双氧水洗患耳,用吸引器吸净耳道和鼓室内的脓液和脓痂,反复2~3次。
如果分必物仅为粘性液,可不用过氧化氢洗涤,单纯抽吸即可。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治疗的进展及策略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作为临床中极为常见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我国的发病率约为2~4%,该病明显性别差异[1-2]。
是主要发病于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一类慢性化脓性炎症。
以患者耳内的反复流脓、不同程度的鼓膜穿孔及听力减退为主要特点。
严重者并发感染可扩散至颅内,危及生命[3-4]。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原则:消除病因和感染,建立引流通道,清除病灶,最大程度重建听力[4-6]。
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本文对主要手术方法进行综述。
1.病因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患者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期间未彻底治愈,病情继续发展为慢性[6]。
临床上的定义是急性化脓性炎症出现6~8周后,如果炎症仍未消失,则统称为慢性中耳炎[7]。
2.临床分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耳内长期持续性流脓,有恶臭味,鼓膜穿孔位置内可见豆渣样或灰白色鳞屑状物质存在于鼓室内。
病变发展至耳蜗可导致混合性耳聋。
(1)单纯型: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其特点包括:耳内间歇性流脓,多不臭,脓液量变化较大,上呼吸道伴随感染时分泌量较多。
多在鼓膜紧张部的中央发现直径不同的穿孔点,穿孔点周围尚有残存的部分骨膜,鼓室内为轻度增厚的粉红或苍白色粘膜。
听力改变一般出现症状不重的传导性耳聋。
(2)骨疡型:急性坏死型中耳炎治疗迁延不愈可发展至该型,其临床特点为:耳持续流带血丝脓液,多有臭味。
穿孔部位于鼓膜紧张部,穿孔点较大。
鼓室内的息肉或肉芽组织可从穿孔处向外耳道突出。
听力改变多出现严重的传导性耳聋。
乳突X线检查显示硬化型或板障型,并伴随有骨质缺损破坏。
(3)胆脂瘤型:是一种存在于中耳、乳突腔内的囊性结构,不是真正意义的肿瘤,因囊壁内含胆固醇结晶,所以叫做胆脂瘤。
囊壁内含有大量的脱落上皮、角化物质和胆固醇结晶,囊壁外侧与相邻的骨壁或其他组织以一层纤维紧密连接。
3.手术治疗方法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彻底会对病人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耳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如不及时控制炎症可导致病情扩散至颅内外,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中耳炎如何进行手术治疗前言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的炎症,是儿童最常见的耳科疾病之一。
对于一些慢性中耳炎患者而言,药物治疗可能无法彻底治愈,这时手术治疗成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耳炎手术治疗的相关内容,包括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
手术适应症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长期存在脓液引起的炎症,临床表现包括持续性中耳脓液排出、听力减退等。
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手术治疗的适应症主要包括:经过正规药物治疗6个月仍无明显好转、频繁转复发、听力明显下降。
2. 胆脂瘤胆脂瘤是中耳内的一种良性肿瘤,主要由胆固醇和角化物组成。
胆脂瘤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听力下降、中耳脓液或黄色物质排出。
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包括:胆脂瘤病灶明显、听力明显下降、患者有明显临床症状。
3. 中耳骨链破坏中耳骨链是连接鼓膜和内耳的重要结构,对于中耳骨链破坏导致的听力明显下降,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包括中耳骨链完全或部分缺失、听力明显下降。
4. 中耳肿瘤中耳肿瘤主要包括乳突黏液囊肿、乳突鳞状上皮癌、乳突腺瘤等。
对于中耳肿瘤病变较大、侵犯周围结构、无法完全切除的情况,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5. 其他情况其他情况包括特发性前庭病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BPPV)、特指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等无法通过药物治疗改善或需要手术治疗的情况。
手术方法1. 鼓膜切除术鼓膜切除术是指将患者的鼓膜完全或部分切除的手术方法。
这种手术通常用于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肿瘤等情况。
手术时,医生会在局部麻醉下,通过耳道将鼓膜剥离、切除,并清除中耳内积液和炎症组织,以达到治疗和排脓的目的。
2. 乳突手术乳突手术是指对乳突进行手术治疗的方法,常见的包括乳突穿刺术、乳突探查术、乳突开窗术等。
乳突手术主要用于胆脂瘤、中耳肿瘤等情况。
手术时,医生会通过鼻咽或耳道对乳突进行钻孔、开窗等操作,以清除病灶,并保持通气通道。
3. 骨链再建术骨链再建术是指通过手术修复中耳骨链的方法。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真菌性外耳道炎病例120例分析【摘要】本研究对12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进行了详细分析。
通过病例分析方法,探讨了临床表现、病因、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情况。
结果显示,患者主要表现为耳部疼痛、耳屎增多、听力下降等症状,真菌感染多来源于耳内细菌感染后的二次感染。
治疗方案包括抗真菌药物和清洁保护耳道。
预后分析表明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并降低复发率。
通过本研究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表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治疗与预后具有较大挑战,需要注意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
该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为今后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真菌性外耳道炎,病例分析,临床表现,病因,治疗方案,预后,研究结论,意义和启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中耳疾病,主要由于中耳腔内炎症长期反复发作,导致中耳黏膜增生、病灶坏死和骨质破坏等病变。
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基础上并发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情况并不少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关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病例分析尚未有大规模的研究报道。
开展这项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该病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疗指导。
通过对120例患者的病例进行详细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明确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本研究也将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真菌性外耳道炎病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120例患者的详细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结果,为未来临床护理提供一定的指导,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内镜术后真菌感染情况分析及针对性护理方法作者:贾云飞刘海丘程鑫杨琼王涛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内镜术后真菌感染的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共计319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内镜术后患者,整理统计术后六个月内真菌感染患者的登记号、姓名、性别、年龄、术前是否不干耳、耳道是否狭窄、术前耳道是否真菌感染、术前是否有使用挖耳勺或者用棉签掏耳朵的习惯。
结果:术后六个月内发生真菌感染48例,感染比例16.05%。
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内镜术后易发生真菌感染,护士通过教会患者保持耳道干燥、保证耳道卫生;术前控制真菌感染,术中扩大耳道;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增强抵抗力对于减少术后真菌感染的发生十分重要。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真菌感染;耳内镜;护理【中图分类号】R7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2-0107-0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是比较典型的耳鼻喉科疾病,患病后会出现听力下降、耳内流脓等,如果长时间未能进行有效治疗,则有可能导致颅内感染,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2]。
鼓室成形术后真菌是治疗中耳炎的常规手术,耳内镜下鼓室成形是新技术[3-4]。
如果术后发生真菌感染,症状可伴随耳痒、耳痛、耳流脓,个别伴听力下降。
因此,通过有效地减少术后真菌感染对于该群体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对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319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在耳内镜下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12月诊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经耳内镜术出院患者共计319例,男性156例,女性163例,平均年龄34.9岁,319例患者中复查299例,未复查20例,已复查患者中术后六个月内发生。
纳入标准:所选患者符合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诊断标准;患者意识正常;同意参与本研究,已签署知情书。
39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抽取39例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治疗方法、疗效及并发症等。
结果:术后6个月全部患者纯音测听测试语言频率气导听阈值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76.9%)患者听力提高,5例(10.2%)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经对症治疗症状均出现改善,无一例复发。
结论:手术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效、安全的方法,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治疗;疗效分析中图分类号 r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0-0189-0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通常是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能得到及时根治使病情迁延发展造成,常累及黏膜下层、耳黏膜、骨膜等,临床表现主要有耳内出现持续的或间歇性流脓、鼓膜发穿孔等[1]。
手术治疗作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目的是使中耳与外耳道的生理解剖结构及听觉功能得到最大限度保留。
2012年2月-2013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应用手术方法对39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取得理想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共39例,其中女11例,男28例;年龄最小为19岁,最大为70岁,平均为(41.78±12.15)岁;病程最短28个月,最长31年,平均为(20.49±3.68)年。
所有患者耳内均出现间断性或者持续流黏液或脓液,均有听力降低病史,部分患者伴有耳痛及耳鸣,均未见扁桃体炎、鼻窦炎等疾病,无一例有药物过敏史。
1. 2 手术方法本组39例患者术前均给气管插管麻醉。
手术方法依据ct诊断明确中耳炎的类型予以确定。
(1)骨疡型、胆脂瘤型、单纯型中耳炎患者给予改良乳突根治手术对病变组织进行切除,清理术腔与病灶,后行鼓室成形手术以使患者的听力功能得到最大限度保留。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发表时间:2010-12-06T15:14:36.9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1期供稿作者:张浩然[导读] 巩固l周后,行鼓膜修补术。
从而达到彻底治愈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目的。
张浩然(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第一人民医院164100)【中图分类号】R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1-0230-02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程超过6~8周时,病变侵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造成不可逆损伤,常合并存在慢性乳突炎,此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在临床上很多见。
它发病年龄多见于小儿,也可见于其它各部年龄。
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耳流脓,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检查可见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清洗后可见鼓膜充血及鼓膜不同程度的损伤穿孔。
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致病菌毒力过强,鼻、咽部存在慢性病灶致中耳炎反复发作等有关。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9年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40例,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迁延为慢性者26例,因反复呼吸道感染引起者13例,其他原因者1例。
查体见:患耳外耳道内有脓液,无臭,外耳道轻度红肿,鼓膜紧张部穿孔,乳突拍片未发现有骨质破坏。
1.2 辅助检查耳镜检查可见鼓膜穿孔大小不等,可分为中央性和边缘性两种。
穿孔处可见鼓室内壁黏膜充血、肿胀或有肉芽、息肉循穿孔伸展于外耳道。
鼓室内或肉芽周围及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
听力检查显示传导性或混合性耳聋,程度轻重不一,少数可为重度感音性听力丧失。
乳突X线或颞骨CT检查,单纯型无骨质破坏征。
骨疡型有骨质破坏征象。
胆脂瘤型可见圆形或椭圆形透亮区。
2 治疗与结果对慢性中耳炎的慢性炎症治疗阶段。
传统认为慢性中耳炎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多为金葡菌感染引起。
故在治疗上则首先使用抗生素溶液或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混合液。
炎症重脓多者用抗生素水剂如0.3%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滴耳剂、0.25%氯霉素滴耳液。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97例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结果手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纯音测听语言频率气导听阈值较术前显著下降(P < 0.01),83例患者(85.57%)术后听力提高,并发症发生率为3.09%,经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随访期内无复发病例。
结论手术治疗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标签: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由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没有得到根治而迁延发展而成,患者常伴有耳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使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若不积极治疗,还可能出现颅外及颅内并发症,如外周性面瘫、迷路炎、硬脑膜外脓肿、耳源性脑膜炎及脑脓肿等,使患者生命受到严重危害。
本文对近年来本院收治的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08年6月~2011年8月就诊于本院的97例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9例,女性38例,年龄20~68岁,平均(43.23±13.98)岁,病史5个月~33年,平均(22.42±4.30)年。
所有患者均有持续或间断性耳流脓或黏液以及听力下降病史,部分患者伴耳鸣及耳痛,无药物过敏史,无鼻窦炎和慢性扁桃体炎等其他疾病。
1.2 方法
术前所有患者均常规行颞部CT以确诊及分型,同时予以耳内镜、纯音测听、咽骨功能检测及气导骨差等检查,根据病变部位和咽鼓管情况制定手术计划。
对于听骨链未完全破坏的单纯型、骨疡型及胆脂瘤型患者采取改良乳突根治术,在全麻下切除病变组织并仔细清理病灶,然后采用鼓室成形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或改善患者听力;对于听骨链完全损伤的骨疡型及胆脂瘤型患者,则采取开放式鼓室成形术,通过开放上鼓室、鼓窦与面神经隐窝,并磨低面神经嵴,以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并放置引流管以排出渗液。
所有患者伤口均于术后7~9 d拆线,术后14~18 d去除外耳道填塞纱条,并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术腔及外耳道清理。
出院后第1个月,每1~2周门诊随访1次,其后根据前一次随访情况决定2周~2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为1年。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语言频率气导听阈及听力改善程度作为判定标准[1],其中听力改善程度以术前及术后6个月纯音测听结果对比作为标准:术后较术前比较纯音测听结果升高超过10 dBHL为听力提高,降低超过5 dBHL 为听力恶化,升高小于10 dBHL为听力无改善。
此外,记录患者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及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选97例患者手术前纯音测听均值为(51.46±7.72)dBHL,手术后6个月
为(39.92±6.75)dB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83例(85.57%)患者听力提高,10例(10.31%)患者听力无改善,4例(4.12%)患者听力下降。
术后6个月共有3例(3.09%)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出现面瘫,1例出现伤口感染,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得以缓解。
所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无术后复发情况发生。
3 讨论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通常指中耳黏膜、骨膜,甚至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2-3]。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及胆脂瘤型,其中单纯型病变较轻,又称非危险性中耳炎,而骨疡型和胆脂瘤型比较严重,尤其是胆脂瘤型对人体有极大的危害,如炎症扩展可发生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有时能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而言,及时正确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手术治疗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4]。
手术治疗的根本原则是完全清除病灶部位的病变组织,特别要把具有新生能力的肉芽组织彻底清除,以消除复发概率较高的解剖结构,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外耳道和中耳的生理结构和听觉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根据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病变类型、病灶部位、咽鼓管功能情况来选择手术方法进行治疗[5-6]。
但关于高分辨CT结果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目前依然存在争议,有研究指出[7],高分辨率CT对中耳乳突腔内是肉芽组织还是积液的分辨率较差,因此对于对中耳腔有高密度影者,应动态观察其变化,同时依据临床特征等其他检查决定手术方式。
本文根据不同病变类型及鼓膜穿孔部位,结合听骨链情况,采用改良乳突根治术和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术后纯音测听语言频率气导听阈值较术前明显下降,大部分患者听力都得以提高,同时经相关治疗后并发症均得以缓解,并无复发病例。
表明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而言,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Lampikoski H,Aarnisalo AA,Jero J,et al. Mastoid biofilm in chronic otitis media[J]. Otol Neurotol,2012,33(5):785-788.
[2] Kabir MS,Joarder AH,Ekramuddaula FM,et al. Pattern of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J]. Mymensingh Med J,2012,21(2):270-275.
[3] Sattar A,Alamgir A,Hussain Z,et al. Bacterial spectrum and their sensitivity pattern in patients of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J]. J Coll Physicians Surg Pak,2012,22(2):128-129
[4] Silveira Netto LF,da Costa SS,Sleifer P,et al. The impact of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on children’s and teenagers’ hearing[J]. 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2009,73(12):1751-1756.
[5] Bakhshaee M,Rajati M,Fereidouni M,et al. Allergic rhinitis and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J].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2011,268(1):87-91.
[6] Ebenezer J,Rupa V. Preoperative predictors of incudal necrosis in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0,142(3):415-420.
[7] Bayazit YA,Ozer E,Kanlikama M,et al. Bone cement ossiculoplasty:incus to stapes versus malleus to stapes cement bridge[J]. Otol Neurotol,2005,26(3):364-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