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第六章IV
- 格式:ppt
- 大小:13.13 MB
- 文档页数:42
中国古建筑图解,超全标签: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建筑屋顶中国古建筑图解•平常复习烦躁的时候,来看一看干货分享,既能补充知识,又能调节一下状态~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单体构成,一般都由三个部分组成,这三部分从上向下依次为:屋顶、屋身、台基也可从上到下分为:屋顶、斗拱、墙与柱、台基。
01屋顶屋顶最上方为一条横向的屋脊,称为正脊.较大的殿宇的正脊两端有鸱吻(鸱尾、龙吻).垂(斜)脊的外端(檐角一端)排列着一系列脊饰,最外面是若干个小动物称为蹲兽,最后面龙头状的,称为垂兽。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硬山、悬山、攒尖、歇山、庑殿等五种根据建筑等级要求分别选用;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个别建筑也有采用叠顶、盔顶、十字脊歇山顶及拱顶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山火墙。
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古建筑屋顶等级划分:第一位:重檐庑殿顶。
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
第二位:重檐歇山顶。
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
第三位:单檐庑殿顶。
重要的建筑。
第四位:单檐歇山顶。
重要的建筑。
第五位:悬山顶。
民居、神橱、神库。
第六位:硬山顶。
民居。
第七位:卷棚顶。
民间建筑。
无等级:攒尖顶。
亭台楼阁。
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
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
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全国导游资格统一考试知识点第六章:中国古代建筑陵墓汉茂陵:①汉武帝刘彻的陵墓②位于陕西兴平市③时53年才修成,是汉兴厚葬的典型④茂陵周围有霍去病、卫青等20余个陪葬墓⑤西汉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秦始皇陵:①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②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陵墓③1974年春在此发现④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⑤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北宋陵:位于河南巩义市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清代帝王陵墓主要集中在:①辽宁新宾(永陵)②辽宁沈阳(努尔哈赤的福陵、皇太极的昭陵)③河北遵化(清东陵)④河北易县(清西陵)封土(陵寝):秦汉、宋:方上明清:宝城宝顶唐代:以山为陵周朝:封土为坟帝王陵墓的地面建筑主要由祭祀建筑区、神道、护陵监三部分组成。
木椁墓:湖南长沙马王堆的西汉墓古城、古镇古村、古长城南京古城:①明太祖朱元璋经过3年准备,历经21年建成;②原有城门13座,其中聚宝(中华)、石城、神策、清凉四门保存至今③聚宝门规模最大,是我国现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堡垒瓮城丽江古城:位于云南西北部,始建于南宋末年,未受中原建城礼制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城墙平遥古城:城中街道、市楼、商店等均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明代县城建制实物资料的古城古城的城垣一般分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春秋时期楚国最早修筑长城数百里,称“方城”八达岭长城:明长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嘉峪关:建于明洪武年间,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关,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名居庸关: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其得名始自秦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秦、燕、赵三国北方长城作为基础,修缮增筑汉长城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长城朱雀门指的是南门。
中国古建筑系列知识点总结中国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集大成者。
从古代的宫殿建筑到民居、园林、寺庙等,中国古建筑都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工艺技术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综合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概念、历史、类型、结构特点、文化价值等方面的知识点。
一、概念中国古建筑是指中国古代的建筑,它包括古代宫殿、庙宇、园林、城墙、民居等建筑形式。
从古代的殷商、周、秦、汉、唐、宋等朝代,到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二、历史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如河南的二里头遗址和陕西的兵马俑坑等。
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建筑起源于古代夏商周时期,如殷墟遗址、二里头遗址等古建筑遗址。
此后,中国古建筑在各个朝代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如秦始皇的兵马俑坑、汉代的汉阳陵、唐代的大明宫、宋代的凤翔县城等。
明清时期更是中国古建筑的鼎盛时期,如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三、类型中国古建筑按用途和形式,可分为宫殿、寺庙、园林、民居、城墙、陵墓等多种类型。
1、宫殿:宫殿是古代君主权力象征的建筑,包括皇宫、王宫、王府等。
典型代表有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大明宫等。
2、寺庙:寺庙是佛教建筑,包括佛寺、道观、庙宇等。
典型代表有峨眉山的峨眉寺、扬州的大报恩寺等。
3、园林:园林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形式,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
典型代表有苏州的拙政园、扬州的瘦西湖等。
4、民居:民居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居住建筑,包括四合院、围屋、土楼等。
典型代表有北京的恭王府、福建的土楼等。
5、城墙:城墙是古代城市的防御设施,包括城门、城楼、城台等。
典型代表有西安的城墙、南京的明城墙等。
6、陵墓:陵墓是古代皇帝和贵族的墓葬建筑,包括帝陵、侯墓、陵园等。
典型代表有西安的秦始皇陵、北京的明十三陵等。
四、结构特点中国古建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材料、建筑构件、建筑风格和建筑技艺等方面。
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考点:中国古代建筑归纳第 6 章中国的古代建筑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归纳一、中圈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从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系统的形成时期。
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地方,或构木为巢。
到了原始社会后期,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 * 上,用木架和草泥建筑简单的 * 居或浅 * 居,今后渐渐发展到地面上。
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成立筑。
进入阶级社会今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筑了规模相当大的官室和陵墓。
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创立好多以官市为中心的城市。
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千锤百炼,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构造方式。
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比以前扩大,高台建筑更加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
秦汉时期,木构架构造技术已日渐完满,其主要构造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高台建筑依旧流行,多层建筑渐渐增添。
石料的使用渐渐增添,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阙和石墓。
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陵墓、万里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系统的发展时期。
在建筑资料方面,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金属资料被用作装饰。
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筑,显示了木构造技术的提高 ;砖构造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筑标志住石构造技术的巨大进步;石工的雕琢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大量兴建佛教建筑,出现了好多寺、塔、石窟和优良的雕塑与壁画。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建筑系统的成熟时期。
隋朝建筑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代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弘大,气概雄浑。
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连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城市。
在建筑资料方面,砖的应用渐渐增添,砖墓、砖塔的数量增添;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加宽泛。
在建筑技术方面,也获取很大进展,木构架的做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资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进而使构件的比率形式渐渐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
中国古建筑结构中国古建筑结构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由上下昂之分。
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上图是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
山或歇山的出际部分屋废(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那一段。
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斗步一样长。
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
见佛光寺大殿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考点:中国古代建筑概述第6章中国的古代建筑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概述一、中圈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从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
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居或浅*居,以后逐步发展到地面上。
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官室和陵墓。
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官市为中心的城市。
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比以前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
秦汉时期,木构架结构技术已日渐完善,其主要结构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高台建筑仍然盛行,多层建筑逐步增加。
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阙和石墓。
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陵墓、万里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
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
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的提高;砖结构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石工的雕琢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大量兴建佛教建筑,出现了许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与壁画。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
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
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城市。
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在建筑技术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木构架的做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