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花门的构造
- 格式:docx
- 大小:45.51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
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
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
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
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
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
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
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中国建筑史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其中涌现了许多独特的名词。
本文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建筑史的悠久历史和精湛技艺。
1. 四合院(Siheyuan):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形式,指由四面围合而成的中空建筑群。
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正房、厢房、配房和院落,并以院落为核心。
四合院追求内敛、简约的设计风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建筑风貌。
2. 木结构(Mujiegou):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榫卯结构和丝绳索系等传统技艺,兼具牢固性和美观性。
木结构建筑主要体现在宫殿、寺庙、桥梁等重要建筑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技艺。
3. 垂花门(Chuihua Gate):垂花门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常见的门型,多用于连接各个院落或建筑物之间。
其特点是门顶呈弧形,上挑下垂,内外檐都悬挂有彩画或雕刻的花鸟图案。
垂花门的设计充满了艺术感和装饰性,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4. 斗拱(Dou Gong):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常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屋檐和屋顶。
其特点是由相互咬合的木构件组成,形成稳定的支撑框架。
斗拱的设计考究了力学原理和美学效果,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技艺。
5. 黛瓦(Daiwa):黛瓦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特殊瓦片,以其青绿色的颜色而得名。
黛瓦富有光泽,耐久性强,并能有效防水防火。
黛瓦常用于屋顶覆盖和檐口装饰,赋予建筑以独特的色彩和特殊的气质。
6. 仿木结构(Fangmu Jiegou):仿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施工技法,用砖代替木材来构建木结构的效果。
仿木结构能够弥补木结构可能出现的腐朽和虫蛀等问题,同时保持了木结构的美观和传统风格。
7. 衔接(Xianjie):衔接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重要的技法,用于连接不同构件或部分。
衔接承担着增加稳定性、传递力量和美化外观等功能。
古代城门的组成结构
古代城门是防止敌人侵入城池的重要建筑,其构造和设计十分复杂,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古代城门的组成结构。
古代城门主要由城门楼、城门洞、门扇、铜环、铁鎏等几个组成部分构成。
其中,城门楼是城门的主体结构,分为前楼和后楼。
前楼通常为两层,用于巡逻和埋伏战士,后楼则居于城门洞的上方,是观察城外情况和射箭攻击的理想位置。
城门洞是城门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控制城门的开关动作,同时还起到分隔城内外的作用。
城门洞由左右两侧的厚实城墙和一块厚重的城门所组成,城门和城墙之间通道称为城门洞道,通常有千斤石铺成,以便防止敌人破坏。
城门的门扇通常由厚重的檀木、鸡翅木等料子制成,以承受城门开关时的撞击和防御敌人进攻。
门扇上部装有铜环和铁鎏,铜环用于吊挂门扇,铁鎏用于保护门扇和增加美观度。
除了上述基本组成部分外,古代城门还常常配有配铜杆、石鹫、壁画等附属设施。
铜杆通常用于吊挂门扇,用以方便城门开关。
石鹫则是一种石制的鸟雕像,常常放置在城门楼的边缘,用于象征城池的力量和荣耀。
壁画则是在城门洞和城门楼上绘制的各种绘画和雕刻,用于装饰城门同时也彰显了古代文化的特色。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城门的构造十分复杂,其组成部分也相当的繁琐。
然而,这种精美的建筑不仅为古代城池增添了艺术与文化,更为城墙的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古建中的大门结构
古建筑的木大门由槛框、横披、门扇和门枕等部分所组成。
木大门结构
槛框由横槛和竖框所组成,横的方木称为“槛”,竖立的方木称为“框”。
槛
一般大门分有上槛、中槛和下槛。
•上槛是紧贴额枋(如檐枋、金枋、垂花门帘笼枋等)下皮的横木,两端用夹榫与柱连接。
•中槛是门扇之上的横木,用夹榫与柱连接。
•槛是贴地面的横木,一般称为“门槛”,两端做套销槽与柱上栽销连接,并在门扇轴处的下皮做卡槽,卡在门枕上。
大门部位图解
框
大门分为抱框和门框。
•抱框是指抱柱而立的边框,它用套销槽与柱上的栽销连接。
•门框即指紧贴门扇而立的竖框,上下端做榫与横槛榫卯连接。
大门图解
横陂
在槛框之内,由于门扇的高度是有限制的,故用中槛在门扇之顶,横隔一段空间,此空间可安装透亮隔扇,称为“横陂”。
也可安装木板,称为“走马板”。
常见图样
门枕
门枕是承接门扇轴的下端轴窝构件,有用石块加工而成,称为“门枕石”,有用木方制作而成,称为“木门枕”。
门扇
门扇根据房屋建筑的形式和功能,分别采用:实榻门、棋盘门、撒带门、屏门等。
第一篇:《北京的四合院【作文】》北京的四合院世界上还有几种老房子用烂砖头垒墙墙不倒呢?世界上还有几种老房子在拍卖会上能拍出好几千万元的价格呢?世界上还有几种老房子构造有北京四合院那么精美呢?还是从北京四合院的构造说起吧。
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板、顶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
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
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墙,正所谓“烂砖头垒墙墙不倒”。
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棚”。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占一间房的面积,其零配件相当复杂,仅营造名称就有门楼、门洞、大门(门扇)、腰枋、塞余板、走马板、门枕、门槛、门簪、门心板、门钹、插关、兽面等等,四合院的大门就由这些零部件组成。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北京四合院民居作文400}.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
卧砖到顶,起脊瓦房。
四合院住房分间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房,小姐、女儿住后院,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各不影响。
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
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
中国建筑流派之一(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
卧砖到顶,起脊瓦房。
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
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
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
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
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国古代民居特点“传统民居”是指那些乡村的、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它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
一、中国传统民居的概说⒈ 类型中国民居有许多种.刘敦桢先生在<<中国住宅概说>>一书中按平面形式把民居分为九种,其中横长方形住宅是民居的基本形式,中间为明间,左右对称,以三间最普遍.四合院住宅在我国分布很广,北京最为典型.窑洞式穴居(见图)分布在我国少雨的黄土高原地区。
有单独的沿崖窑洞、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土窑洞, 以及天井地坑院落式窑洞,还有少数民族种类繁多的民居式。
陕北窑洞⒉ 民族文化、传统中国民居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各异的特点,显示了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各地民居明显的差异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地方材料和传统的构造技术与方法的不同、环境的不同、防御要求带来的特点经济条件的差别、宗教因素对建筑形式的影响等等,在中国民居中可以看到多民族的特征,蒙古包以及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西南少数民族和福建、广东的客家民居......等等,都强烈地表现出各民族的传统风格和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也影响住宅的平面形式空间安排和方位。
只要是物质条件与社会方位改变了,它原有的那些含义就不复存在了,但适合后人生活需要的传统形式却被继承下来。
⒊ 布局中国传统民居有着:明确的流线,完整的格局,明显的主体建筑,建筑组合体和渐进的层次。
①明确的流线好似画在人们心间的一副导游画,自然而然地引导人们到要去的地方。
例如北京这样的历史名城,城市分为几个主要区域,如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单和西单,每个区又有大街、中街、小街,街道再通过胡同小巷,胡同中才是住家门户,有明确的流线层次。
②格局是组织建筑群体构图的关系,中国民居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正是以庭院为公共中心的向内的家庭组合体,建筑的组成有严谨方整的格局。
古建筑修缮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古建筑修缮中,“偷梁换柱”是指()A. 更换大梁和柱子B. 偷偷更换梁柱C. 巧妙地更换受损的梁和柱D. 以上都不对答案:C解析:“偷梁换柱”在古建筑修缮中指巧妙地更换受损的梁和柱,是一种修缮技术。
2. 以下哪种木材常用于古建筑的梁柱?()A. 松木B. 杨木C. 柳木D. 桦木答案:A解析:松木材质较好,强度较高,常用于古建筑的梁柱。
3. 古建筑屋顶中,等级最高的是()A. 庑殿顶B. 歇山顶C. 悬山顶D. 硬山顶答案:A解析:庑殿顶是古建筑屋顶中等级最高的。
4. 中国古代建筑中,“开间”指的是()A. 房屋的宽度B. 房屋的进深C. 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D. 以上都不对答案:C解析:开间是指相邻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
5. 斗拱在古建筑中的主要作用是()A. 装饰B. 承重C. 以上都是D. 以上都不是答案:C解析:斗拱既有装饰作用,也有承重作用。
6. 古建筑修缮中,“打牮拨正”主要用于处理()A. 墙体倾斜B. 柱子倾斜C. 屋顶变形D. 基础下沉答案:B解析:“打牮拨正”主要用于处理柱子倾斜的问题。
7. 以下哪种彩画等级最高?()A. 和玺彩画B. 旋子彩画C. 苏式彩画D. 以上都不是答案:A解析:和玺彩画是等级最高的彩画。
8. 古建筑的台基主要作用是()A. 防潮B. 承重C. 装饰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台基具有防潮、承重和装饰等多种作用。
9. 明清时期,官式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是()A. 抬梁式B. 穿斗式C. 井干式D. 以上都是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官式建筑主要采用抬梁式结构。
10. 以下哪项不是古建筑修缮的原则?()A. 修旧如旧B. 尽量使用新材料C. 保持原状D. 最小干预答案:B解析:古建筑修缮应尽量使用原材料或与原材料相近的材料,而不是尽量使用新材料。
11. 古建筑墙体修缮中,“干摆”砌法常用于()A. 山墙C. 围墙D. 重要建筑的正面墙答案:D解析:“干摆”砌法常用于重要建筑的正面墙,工艺要求较高。
中国建筑流派之一(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
卧砖到顶,起脊瓦房。
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
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
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
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
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垂花门的构造
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
这是垂花门中构造最简洁的一种,它只有一排柱,梁架与柱十字相交,挑在柱的前后两侧,梁头两端个承担一根檐檩,梁头下端各悬一根垂莲柱,从侧立面看,整座垂花门形如樵夫挑担,所以又被形象地称为“二郎担山”式垂花门。
(见右图)。
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多见于园林之中,作为墙垣上的花门,在古典皇家园林及大型私园中不乏其例。
这种垂花门的特点是两面完全对称,从任何一面观赏都有相同的艺术效果。
垂花门的两柱间装楹框、安装(攒边门)或屏门。
垂花门面阔和柱高的比例,一般为10:9,即面阔一丈,柱高九尺(按:柱高在这里指台明至麻叶抱头梁下皮的距离,不是指钻金柱的通高尺寸),比清式则例中面阔一丈柱高八尺的规定略有变化,适当加大了柱子高度,使垂花门整体上显得轻巧。
其余构件的断面尺寸,也与则例规定略有增减,如柱高与柱径之比不是11:1,而是12:1或13:1,显示出杂式建筑在权衡比例上的灵活性。
一殿一卷式垂花门
一殿一卷式垂花门是垂花门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
它既常用于宅院、寺观,也常用于园林建筑。
从正立面看,为大屋脊悬山形式,两棵垂莲柱悬于麻叶梁头之下,其间由连拢枋,罩面枋相联系。
在罩面枋之下,有的安装花罩,做各种题材的雕刻,也可装雀替。
在前檐两柱间安装楹框,门扉。
垂花门的背立面为卷棚悬山形式,柱间装屏门,起屏障作用。
(见附图)
一殿一卷式垂花门主要梁架为麻叶抱头梁。
它的前端落于后檐柱柱头之上,前端与前檐柱相交,并挑出于前檐柱之外一步架。
梁头下面悬有垂莲柱。
在麻叶抱头梁之下,前后共承托六根桁檩,其中三根,一根落于前檐柱柱头檩碗中,成为脊部的脊檩,其余两根安装在后部的月梁上,作为卷棚部分的双脊檩。
一殿一卷式垂花门的檩架分布有比较固定的形式,一般是以前檐檩中(亦即垂莲柱中)至后檐檩中(亦即后檐柱中)之间距离均分为就等份,每一步架占二份,卷棚顶部占一份。
垂花门前后部分的举架也不相同,卷棚部分举架一般为五举(即所谓五举拿头),前檐殿脊部分举架则高于后部,一般为七举。
有时用六举或六.举,目的是为了增加前檐殿脊的高度,使它高于后部卷棚部分,以显得崇峨峻拔,增加建筑物的立面效果。
一殿一卷式垂花门由四柱围成一间,它在面宽、柱高、进深之间的比例关系大致为1:0.9:1.2,即面宽一丈,则柱高为九尺,进深为一丈二尺.这里所谓进深是包括垂步在内的通进深,即前檐檩中至后檐檩中之间的距离.如计算前后檐柱之间的距离,还要减掉垂步步架尺寸,可按以下公式:前后檐柱中~中距离=(通进深/9)X7.
一殿一卷式垂花门两侧常与抄手油廊相连接,游廊除台明比垂花门台明矮一阶之外,柱子也比垂花门矮.游廊的屋面延伸至垂花门梢檩博缝板下面,高低错落,更显出游廊之轻巧,也突出了垂花门的显赫位置.
垂花门也同其他古建筑一样,有大式和小式之分.这种分别,主要是垂花门所处建筑群的等级决定的.古建筑大式和小式的划分,不仅仅是建筑的概念,更主要的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概念,建筑上的各种分别是由等级制度决定的.因此,建在宫殿、坛庙、王府这些大式建筑群当中的垂花门,应当看作大式建筑。
而一般民宅中的垂花门,则多为小式。
大式与小式垂花门除在建筑体量,即面宽、进深、柱高这些大的尺度上的差别以外,在屋脊瓦饰,雕刻繁简,彩画等级诸方面,都有些较明显的区别。
小式做法,屋面多调清水脊,脊两端饰以蝎子尾;大式做法,屋面做大屋脊,施兽吻,有的还要施琉璃瓦。
故宫东西路寝宫内的垂花门,天坛斋宫内的垂花门均施琉璃瓦。
清恭王府天香庭院垂花门虽使请筒瓦,但装大屋脊,也应是大式的例子。
在木作方面,大小式也有些区别,带斗拱的垂花门为大式无疑;无斗拱者,大式做法,垂柱多为圆柱头,雕风百柳或垂莲花;小式做法,垂柱头多为方
形,四面贴“鬼脸”,雕刻四季花。
彩画制度,也是区分大小式的重要标志,大式垂花门多做旋子彩画或苏装彩画锦上添花;小式垂花门则仅刷红绿油漆,不做彩画,或只在枋檩两端掐箍头。
四檩廊罩式垂花门
这种垂花门多见于园林之中,常与游廊相连接,并作为横穿游廊的路口,其面宽按一般垂花门,或根据实际需要定。
柱间进深与游廊进深相同。
这种垂花门的柱高也与一般垂花门相近,但由于游廊与垂花门相接部分的需要,在确定垂花门柱高时,应当兼顾到游廊脊檩高度与麻叶抱头梁之间的关系。
一般说来,游廊脊檩要交于麻叶抱头梁侧面,端头作榫,插在梁上,所以,垂花门的柱子不宜过高。
遇特殊需要时可以另作处理。
(见右图)
廊罩式垂花门是两面完全对称的建筑,这点与一殿一卷式垂花门不同。
由于两面都有垂莲柱,所以,梁头两端均向外挑出,挑出长度(即柱与垂莲柱间中~中距离)一般与游廊上出相等。
梁两端上面挖檩碗承檐檩,下面悬挑垂莲柱。
梁的中间部分装瓜柱安角背上承月梁,担双脊檩(两脊檩间距离常定为3檩径),使垂花门梁架构成四檩卷棚形式。
在四架麻叶抱头梁之下有麻叶穿插枋,作为联系两柱并悬挑
垂莲柱的主要构件。
为构架稳定及安装方便,在面宽方面,两柱柱头间还有跨空枋相联系。
廊罩式垂花门的举架大小,应与游廊举架一致,以求得相关建筑之间的和谐,一般为五举拿头。
在面宽方向,廊罩式垂花门两梁间有桁檩联系,檩下施垫板,垫板之下施连拢枋(或名檐枋)。
为造成玲珑剔透的效果,往往将垫板取消,用荷叶墩等花饰构件代替。
连拢枋下一般施用倒挂楣子或安装花罩。
垂柱头为方形,四面贴“鬼脸”,做四季花一类雕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