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四(8~10单元)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11
阶段质量检测四(8~10单元)(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基础巩固(20分)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潦:雨水大B.无稽.之言,剿袭之说稽:根据C.究.其所以纷纶究:探究D.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豪:豪爽解析:豪:豪迈。
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上.称帝喾,下道齐桓B.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自序.C.马牛而襟裾..D.朱陆异同,干戈..门户解析:A项为名词作状语,往上。
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是:写序言;穿衣服;动干戈,攻击。
答案:A3.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煤炭居十七..C.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D.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解析:“源流”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
A项,行事:古义指“具体的历史事件”,今义指“做事”。
B项,十七:古义指“十分之七”,今义指“十七”这个数字。
D项,人事:古义指“社会现实”,今义指“人员的升迁任免等”。
答案:C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②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③目击之.而身历之④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⑤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⑥其谁信之.哉⑦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⑧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A.①②④/③⑤⑥⑧/⑦B.①②④⑦/③⑤/⑥⑧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D.①②④⑦/③⑤/⑥/⑧解析:①②④助词,的;③⑤⑥⑧代词;⑦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A5.默写名句名篇。
(3分)(1)泪眼问花花不语,__________________。
(2)有我之境,以我观物,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4)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___。
阶段质量检测(三)一、基础巩固(18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居:居处,接受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机:机会D.则文辞.不能达辞:言辞解析:选C C项,机:关键。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便即护短..不纳B.亦犹夫人..之情也C.须大段..著力D.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解析:选A A项,“护短”,为自己的缺点或过失辩护。
古今含义相同。
B项,“夫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C项,“大段”,古义:仔细;今义:大的段落。
D项,“体格”,古义:文章体裁;今义:人体发育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
3.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A.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B.传之子孙,受享无穷C.如临深渊,如履薄冰D.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解析:选C C项,履:名词作动词,踩。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古之.学者为己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B.用之则.愈明木受绳则.直C.事已却悔,如何.今当读何.书D.也知此为.天理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解析:选C C项,第一个“何”,与“如”连用,表“怎么样”;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
A项,结构助词,“的”。
B项,连词,表顺承关系,就。
D项,判断动词,是。
5.默写下列名篇名句。
(6分)(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谏》)(2)战战兢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子语类》)(3)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为根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心说》)答案:(1)主欲知过必藉忠臣(2)如临深渊如履薄冰(3)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二、阅读提升(60分)(一)课内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3份】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综合测评及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目录阶段综合测评(一)(一~五单元) (1)阶段综合测评(二)(六~十单元) (11)模块综合测评 (21)阶段综合测评(一)(一~五单元)(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知者动.,仁者静动:活跃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克服C.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著:显露D.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住:停留B项,克:能够。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C.见君子而后厌然.使之然.也D.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A项,介词,把/介词,因;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C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D项,连词,表转折。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及其..壮也,血气方刚B.不忘恭敬..,民之主也C.少私寡欲,绝学..无忧D.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A项,及其,古义:等到他;今义:连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后者和前者是从属关系。
C项,绝学,古义:抛弃学问;今义:失传的或高明独到的学问。
D项,烈士,古义:刚烈之士;今义:为正义的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况史.之为务A.所以事.君也B.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C.提弥明死.之D.而身处尧舜之安.史:名词作动词,写史。
A项,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B项,诚:使动用法,使,,诚。
C项,死,为动用法,为,,死。
D项,安,形容词作名词,安稳的地位。
【答案】 A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以知其然也A.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B.天下莫柔弱于水C.唤慧能堂内D.何适而无有道邪D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臵句。
单元质量检测四(第八至十单元)(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巩固(20分)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潦:雨水大B.无稽.之言,剿袭之说稽:根据C.究.其所以纷纶究:探究D.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豪:豪爽解析:豪:豪迈。
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上.称帝喾,下道齐桓B.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自序.C.马牛而襟裾..D.朱陆异同,干戈..门户解析:A项为名词作状语,往上。
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是:写序言;穿衣服;动干戈,攻击。
答案:A3.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 )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煤炭居十七..C.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D.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解析:C项,“源流”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
A项,行事:古义指“具体的历史事件”,今义指“做事”。
B项,十七:古义指“十分之七”,今义指“十七”这个数字。
D项,人事:古义指“社会现实”,今义指“人员的升迁任免等”。
答案:C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②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③目击之.而身历之④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⑤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⑥其谁信之.哉⑦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⑧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A.①②④/③⑤⑥⑧/⑦ B.①②④⑦/③⑤/⑥⑧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D.①②④⑦/③⑤/⑥/⑧解析:①②④助词,的;③⑤⑥⑧代词;⑦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A。
答案:A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3分)(1)泪眼问花花不语,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我之境,以我观物,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阶段质量检测(四)一、基础巩固(20 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潦:雨水大B .无稽.之言,剿袭之说稽:根据C .究其所以纷纶究:探究D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豪:豪爽解析:选D D 项,豪:豪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B.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自序 .C .马牛而襟裾.D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解析:选A A 项,名词作状语,往上。
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是:写序言;穿衣服;动干戈,攻击。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A .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煤炭居十七.C .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D .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解析:选C C 项,“源流”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
A 项,行事:古义指“具体的历史事件”,今义指“做事”。
B 项,十七:古义指“十分之七”,今义指“十七”这个数字。
D 项,人事:古义指“社会现实”,今义指“人员的升迁任免等”。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②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③目击之.而身历之④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⑤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⑥其谁信之哉⑦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⑧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A ①②④ / ③⑤⑥⑧ / ⑦B ①②④⑦ / ③⑤ / ⑥⑧C ①②④ / ③⑤⑥ / ⑦⑧D ①②④⑦ / ③⑤ / ⑥ / ⑧解析:选A ①②④助词,的;③⑤⑥⑧代词;⑦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默写下列名篇名句。
(8分)(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泪眼问花花不语,。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仿真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四)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它的形式美建立在几千年汉字的特殊形式基础上,线条在运动中构成活泼的生命。
汉代蔡邕曾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这里的“形”包括了天地万物及人的本身。
以后的研究者都离不开这个大范围。
直到康有为,简捷地表明:“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
”“势”是动态,进一步有了“意”,即意味、意蕴,“意”扩大了空间、时间,没有穷尽。
中国书法艺术积淀了自身的审美意味,它是由作者与接受者共同创造的。
艺术家应该以更加包容与开放的心态面对传统,面对古人、今人、世界,要善于吸收古今中外所有文化艺术的精华,同时还要善于在生活里发现美。
古人论书“万岁枯藤”“千里阵云”“惊蛇入草”“飞鸟入林”都是在自然中妙悟笔法的例子。
书法的节奏与韵律,也与音乐、舞蹈相通。
杜甫说“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
一个书法家的成长,要重视对经典法帖碑刻的学习,还要重视在“字外功夫”上参悟,要“书内书外,艺道并进”。
读书与游历,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功课。
明代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现代黄宾虹说“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
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广,俗病可除也”。
知识学问的来源无外乎读书、行路。
读书与行路,不仅有增进知识的作用,更有变化气质、医俗的意义。
这里说的读书和行路,不是一般的“读”书,也不是一般的“行”路。
齐白石老年时“五出五归”,游历大江南北,饱览名山大川,就是深入生活、师法造化,开阔了眼界和心胸,对其“衰年变法”有重大意义。
林散之晚年在其《书法选集·自序》中回忆远游的经历:“行越七省,跋涉一万八千余里,道路梗塞,风雨艰难,亦云苦矣。
2017-2018 学年高中语文仿真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四)答案1~4.ABBC5.参考答案:①身体残疾,敏感自尊。
在咖啡厅不愿暴露自己眼盲的事实,能准确地察觉到别人是否识破自己是盲人的真相。
②为人细心,聪慧机灵。
能从声音判断出好多事情;在咖啡厅喝咖啡之际,猜测顾客的情况通常能猜对十分之几。
③情感丰富,渴望与他人交流。
从与陌生女人的愉快交流中,可以看出“我”渴望能够像正常人那样与人交往,渴望融入社会。
(答出一点 1 分,两点 3 分,三点 5 分)6.参考答案:①小说这样安排结尾,暗示出同“我”交谈的女人与“我”一样,也是一个盲人。
“我”与女人交谈时,一直以为她是一个健全人,根本不清楚她的外貌如何。
②那女人也同“我”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这样的结尾出乎“我”的意料,使情节发生逆转,富于喜剧色彩。
③“我”与她能够进行这番深入倾心的交谈,是因为彼此都把自己、把对方当作正常人对待,都懂得尊重别人,站在对方角度替对方着想,由此可见,残疾人也能像正常人那样与人倾心交谈,像正常人那样享受生命的快乐。
④这样的结尾,还能起到丰富人物形象、深化小说主旨、启人深思、深化题旨的作用。
(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7.D8.参考答案:①报恩向善,守护乡亲。
毅然放弃县城医院优越的条件,回到缺医少药的故乡做乡村医生,以报答家乡人民当年送他求学的恩情。
②医术精湛,泽被山乡。
他用自己精湛的医术为偏远山区村民带去福音。
③甘守清贫,吃苦耐劳。
他不受城里的物质诱惑,不计费用,不惜背债,不怕吃苦,无私地为乡民治病。
④信仰坚定,执着大爱。
十几年如一日坚持行医,入党后更是急人民之所急,把温暖大爱传播到四方,足迹跨晋陕两省三县 28 个乡村。
(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9.参考答案:①为乡村医疗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样板。
目前我国贫困乡村普遍缺医少药,乡村医生大部分年龄偏大、素质不高,缺乏活力,无法满足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贺星龙的出现,解决了农村的实际问题,为乡村医疗队伍的建设注入了活力。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全部内容。
阶段质量检测(一)一、基础巩固(2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敝:破,坏B.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竭:缺失C.赵盾弑.其君弑:杀。
古代称臣杀君、子杀父为“弑”D.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披:披着,穿着解析:选D D项,披:分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错误!B.错误!C。
错误! D。
错误!解析:选B B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C 项,连词,表目的/介词,“把";D项,介词,“在”/介词,表比较,“比”.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虽有舟舆,无所乘之C.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D.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解析:选B A项,“是知也”中的“知"同“智”.C项,“阙”通“缺”.D项,“匪”同“非”。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近的一项是(3分)()A.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B.少私寡欲,绝学..无忧C.夫人..禀五常D.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解析:选D D项,“恭敬"古今意义相近,都为“端庄有礼"。
2017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试题(人教版附答案)综合测评(时间:10分钟满分:1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阅读(9分,每小题3分)导学号490063阅读下面的字,完成第1~3题。
墨竹画的流析尹石①中国人有寻根问祖之美德,对墨竹画亦然。
据今资料显示,唐代墨竹已始流行,但都“道听途说”而已:一云吴道子作画“不施丹青已极形似”,二云王维为开元寺画过两丛竹,三云萧悦是唐代画竹名家,四云唐怀太子墓壁画中有侍女旁立三竿墨竹者。
尚有一传说:后唐大将军郭崇韬伐蜀虏得西蜀美才女李夫人,因李氏本非情愿,终日寡欢,月夕独坐南轩,对影感怀,见竹影徘徊于窗纸上,即使笔墨摹写于其上,明日视之,生意俱足,一时有人往往效之,“遂有墨竹”。
凡此说,可暂定为墨竹画的头吧。
不过,在晚唐至五代,有张立、李颇、徐熙等人的作品流传却是可信的。
②至于北宋,同(与可)、苏轼则使墨竹画发展到一高峰。
两人均为四川“老乡”,都为官,诗书画皆名其世。
因同当时出任湖州知州,人称“湖州”,被誉为“竹圣”。
后学者众,故有“湖州竹派”之说。
苏东坡称其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并形容与可画竹“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的神态,一气呵成之,在技法上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的竹叶法,强调意在笔先,传神抒情的感悟。
、苏二人为挚友,“竹苏题”,皆得益彰。
与可的墨竹理论字亦尚不见闻,反而,从苏东坡“表扬”与可画竹的诗却透露出一些“堂奥”。
由于宋太宗赵匡胤、宋徽宗赵佶等皇帝倡爱书画,皇家画院的专职画家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但都以工为上,不敢“偷工减料”。
于是虽然有“湖州”一派的存在,却仍然还是以双构、着色的宫庭画竹法占主导地位。
③但是到了元代,赵孟兆页及夫人管道昇“夫唱妇随”带动了一批人画家。
李衍、高克恭、张彦辅等均为墨竹画的佼佼者,给墨竹画注入了新的生机。
尤其李衍(息斋),效法同功夫最深,编著了《竹谱详录》(10卷)传世。
为后世竹谱之楷模,后人画竹之蓝本,但亦因其偏于教学,故有“息斋之竹真而不妙,东坡之竹妙而不真”的说法。
阶段质量检测四(8~10单元)(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基础巩固(20分)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潦:雨水大B.无稽.之言,剿袭之说稽:根据C.究.其所以纷纶究:探究D.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豪:豪爽解析:豪:豪迈。
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上.称帝喾,下道齐桓B.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自序.C.马牛而襟裾..D.朱陆异同,干戈..门户解析:A项为名词作状语,往上。
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是:写序言;穿衣服;动干戈,攻击。
答案:A3.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煤炭居十七..C.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D.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解析:“源流”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
A项,行事:古义指“具体的历史事件”,今义指“做事”。
B项,十七:古义指“十分之七”,今义指“十七”这个数字。
D项,人事:古义指“社会现实”,今义指“人员的升迁任免等”。
答案:C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②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③目击之.而身历之④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⑤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⑥其谁信之.哉⑦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⑧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A.①②④/③⑤⑥⑧/⑦B.①②④⑦/③⑤/⑥⑧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D.①②④⑦/③⑤/⑥/⑧解析:①②④助词,的;③⑤⑥⑧代词;⑦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A5.默写名句名篇。
(3分)(1)泪眼问花花不语,__________________。
(2)有我之境,以我观物,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4)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_______。
答案:(1)乱红飞过秋千去(2)故物皆著我之色彩(3)昨夜西风凋碧树(4)为伊消得人憔悴(5)众里寻他千百度灯火阑珊处6.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根据文章提拔奖掖后生,所以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2)然而像我这样匆忙以这种意思解释这几首词,恐怕不会被晏殊、欧阳修诸位先生允许。
二、阅读提升(55分)(一)课内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15分)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
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
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
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
或问:事功气节,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曰: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
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
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
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7.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切:切合 B .知《春秋》之将以经.世 经:治理 C .而面目迥殊.殊:不同,差别 D .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 果:果敢 解析:果:果真。
答案:D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①而为.经世之书②而空言义理以为.功 B.⎩⎪⎨⎪⎧ ①故.善言天人性命②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C.⎩⎪⎨⎪⎧ ①知有史而.不知有经②而.讲学者必有事事 D.⎩⎪⎨⎪⎧①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②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解析:A 项,①动词,写;②动词,作为。
B 项,①连词,所以;②名词,缘故。
C 项,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因而。
D 项,都为连词,因为。
答案:D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作者首先从“天人性命之学”切入话题,以“不可以空言讲也”立论,由此展开全篇议论。
B .作者认为,肇自朱熹、陆九渊的学术之争,到后世愈演愈烈,实在是治学的桎梏,学术的荆棘。
究其根本,还是空言鼎沸,不食人间烟火之故。
C .第二段中作者用三个排比句,连贯而下,再次叙述了史学的渊源及其意义。
认为“史学之本于《春秋》”。
D.文章结尾一段,作者以一问一答的反问方式,通过对质疑的辩驳,进一步批判了“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风气,再次申明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
解析:D项,作者以一问一答的设问方式。
答案:D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要把我的思想托付于空洞的理论,倒不如在叙述具体历史事件中体现出来深切明显啊。
(2)是因为他们只是空话沸腾而不切合世事罢了。
(二)课外阅读(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9分)武行德,并州榆次人,身长九尺余,材貌奇伟,家甚贫,常采樵鬻之自给。
晋祖镇并门,暇日,从禽郊外,值行德负薪趋拱于道左,晋祖见其魁岸,又所负薪异常,令力士更举之,俱不能举,颇奇之,因留帐下。
晋天福初,授奉国都头,迁指挥使,改控鹤指挥使、宁国军都虞候。
开运中,契丹至汴,行德被获,乃伪请于契丹以自效。
契丹信之,方具舟数十艘载铠甲,令行德率将校军卒送归其国。
溯汴至河阴,行德谓诸将曰:“我辈受国厚恩,而受制于契丹,与其离乡井、投边塞,为异域之鬼,曷若与诸君驱逐凶党共守河阳姑俟契丹兵退视天命所属归之建功业定祸乱以图富贵可乎”众素服行德威名,皆曰:“所向惟命,不敢爱死。
”行德即杀契丹监使,分授器甲,由汜水倍道抵河阳。
契丹节度使崔廷勋出兵来拒,行德麾众逆击,自旦及午殊死战,廷勋大败,弃城走.。
行德遂据河阳,尽以府库..分给将士,因推行德知州事。
时契丹兵尚充斥,行德厉士卒,缮甲兵,据上游,士气益奋,人望归之。
广顺初,加兼侍中,俄改忠武军节度,迁河南尹、西京留守。
时禁盐入城,犯者法至死,告者给厚赏。
洛阳民家妪将入城鬻蔬,俄有僧从妪买蔬,就筥翻视,密臵盐筥中,少答其直,不买而去。
妪持入城,抱关者搜得盐,擒以诣府。
行德见盛盐襆非村妪所有,疑而诘之,妪言:“适有僧自城外买蔬,取视久之而去。
”即捕僧讯治之,具伏与关吏同诬妪以希赏。
行德释妪,斩僧及抱关吏数辈。
人畏之若神明,部下凛然。
三年,丁外艰...,起复。
宋初,加中书令,进封韩国公.,再授忠武军节度,改封魏国公。
乾德二年冬,移镇安州,加开府仪同三司。
开宝二年,入为太子太傅。
太平兴国三年,以本官致仕。
四年,卒,年七十二,赠太师。
(选自《宋史》,有删改)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曷若与诸君驱逐/凶党共守河阳/姑俟契丹兵退/视天命所属/归之建功业/定祸乱/以图富贵可乎/B.曷若与诸君驱逐凶党/共守河阳/姑俟契丹兵退/视天命所属/归之建功业/定祸乱/以图富贵可乎/C.曷若与诸君驱逐凶党/共守河阳/姑俟契丹兵退/视天命所属归之/建功业/定祸乱/以图富贵可乎/D.曷若与诸君驱逐/凶党共守河阳/姑俟契丹兵退/视天命所属归之/建功业/定祸乱/以图富贵可乎/解析:通过分析,“曷若与诸君驱逐凶党”句子结构完整,“凶党”是“驱逐”的宾语,所以中间不能停顿,排除A、D;“建功业”与“定祸乱”结构相同,所以在“建”和“定”之前停顿,排除B,选择C。
答案:C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弃城走”中的“走”为逃跑的意思。
现代的“走”在古代常用“行”来表示,现代的“散步”在古代用“步”。
B.“府库”在古代指国家贮藏财物、兵甲的处所。
一般贮兵甲的建筑为府,贮财货的建筑为库。
C.“丁外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丧事,等同于“丁父忧”。
与之相对的“丁内艰”指的是居母丧。
D.“进封韩国公”中的“公”是爵位,中国古代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
五等之首曰公。
解析:贮财货的建筑应是府,贮兵甲的建筑应是库。
答案:B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武行德身材相貌奇特伟岸,力量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