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单元 相关读物完美版
- 格式:ppt
- 大小:280.00 KB
- 文档页数:19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UNIT TWO --------------------------------------------------------------------《论语》十则戸温馨廉读全鸡声茅店月丄人迹板楼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的洒脱周国平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
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
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
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
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
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至昨可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
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
”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
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
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
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
歹自主积累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卡片.作家作品孔子(前一前),名丘,字仲尼。
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
采纳问题提示的方法,指引我们对中国文化经典及其学习方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共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文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聚集成的一种反应民族特质微风采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样思想文化、观点形态的整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区内的中华民族及其先人所创建的、为中华民族子子孙孙所继承发展的、拥有鲜亮民族特点的、历史悠长的、内涵广博精湛的、传统优秀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中心内容外,还包含其余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等等。
为使承载这些文化的文籍有一个系统的梳理,我国从隋唐以来,往常采用“四部分类法”,到清朝乾隆时依据“经、史、子、集”编成《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共收书类、多种、多卷、多册,约亿字。
详细表现以下表:分类内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经部(主假如儒家的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十三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正史(沿用《史记》创始的纪传体例,大多史部(史册) 是由朝廷主持修纂或获取朝廷的认同)除正史之外的史册及“野史笔录”子部先秦期间如“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等。
此后,加上《清史稿》,又有“二十五史”的说法如编年体史册《资治通鉴》,特意表达典章制度沿革的“三通”(《通典》《通志》《文件通考》),史学理论方面的文籍《史通》先秦诸子百家留下的重要文化文籍,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子部书有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魏晋此后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类。
基础夯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修纂.(zuǎn)奠.定(diàn)底蕴.(yùn) 扎.扎实实(zā)B.载.体(zǎi) 拓.展(tuò)烙.印(lào) 越堆.越高(duī)C.阐.发(chǎn) 祛.除(qū)崛.起(jué) 踌躇.满志(chú)D.频.繁(pín) 编撰.(zuàn)衔.接(xián) 提纲挈.领(qiè)解析A项,“扎”应读“zhā”;B项,“载”应读“zài”;D项,“撰”应读“zhuàn”。
答案C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体裁崇高内涵承前起后B.顶盛巅峰颁布著书立说C.涌现赋与贬值一脉相承利弊浮躁责无旁贷解析A项,起—启;B项,顶—鼎;C项,与—予。
答案D3.导学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国学著作汗牛充栋....,虽然是很多古人杰出智慧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成分。
B.中央希望经济战线上做实际工作和做理论工作的同志,和衷共济....,通力协作。
C.艺术创作没有终南捷径....,急功近利千万要不得。
人一旦踏上了追求艺术的道路,就需要做好准备:只管耕耘别问收获。
只有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才能锤炼出好的艺术修为,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D.当这个小偷升堂入室....,准备再次盗窃王云家的财物时,被警察逮个正着。
解析D项,“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答案D4.导学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虽然经济有了发展,但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人类更好地适应自然,让自然更好地造福人类,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B.德国是西方现代化大国,不仅以其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制造业闻名世界,而且在哲学、文学、音乐等领域拥有许多享誉全球的巨擘。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相关读物浙东学术即使争论不可避免,请至少保持风度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社交网络上看到别人发表的某个见解,觉得谬误至极,于是留言反驳,但往往完全说服不了对方,于是就演变成了一场各执己见,最终不欢而散的辩论。
更有的时候,觉得某个人的观点荒谬到不可理喻,与自己的“三观”完全不符,更是恨不得拉黑对方,永不相见。
另一些时候,面对热点话题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想要告诉别人这样的冲动是很难避免的,因为人是会思考的动物。
比如巴黎恐袭事件之后,对于欧洲是不是应该继续接收难民等问题;每个关心这件事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也会在转发微博或者文章的时候表明自己的倾向和立场。
于是,往往会引来持不同观点的人的驳斥,最终又变成一场两败俱伤的口水战。
如果在社交媒体上的争论不可避免,那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辩论的风度。
不要把对一种观点的否定,变成对持这种观点的那个人的否定。
微博上时不时就有人放言“三观不合取消关注”,我曾经也信奉要凭价值观来交朋友,但后来我很快发现这样的想法是非常愚蠢的。
因为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在一个问题上和你观点一致的人,在另一个问题的观点上往往又会和你唱反调;在一件事情上大义凛然的,很可能在另一件事情上面目可疑。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所谓价值观完全吻合的人,结果有一天糟了,突然发现他喜欢看《小时代》……如果总是用排除的方式去交友,那最后可能会把你所有的朋友都删除掉。
也不要试图说服对方,因为这是一件基本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就算说服了对方,对你又有什么意义和帮助呢?讨论的目的不是说服对方。
讨论真正的目的,是倾听对方的观点,看看是不是有你没考虑到的角度,有没有值得你思考和学习的地方,这样的讨论才是对你自己最大的帮助。
抱着这样虚心、谦和的态度,对方也会投桃报李,更容易接受或者理解你的观点。
《人境庐诗草》序从猫的角度看世界吴淡如对猫有成见的人,比对狗有成见的人多得多。
对猫有成见的人,多半会下这样的断语:“猫很阴险,狗比较忠实。
”虽然说人人都有表达看法的权利,但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总会提醒他:“那是从人的角度来看猫,如果从猫的角度来看世界,也许我们才是最阴险的。
”我们总是用人类的标准来要求它们,这对它们并不公平。
如果你懂得猫的话,猫也一样会认人,一样的贴心,只是它比较沉默,有时有一点个性,不一定总是欢迎你的打扰。
它很懂得休息的好处,它很爱干净,很珍惜自己的肌肤、毛发。
它懂得留给你独处的时间,也留给自己一些独处的空间,你不陪它玩,它也会自得其乐。
它懂得用好奇而专注的眼神注视着生命中的小惊喜:有时它在注视一只小飞虫,有时是一只鸟振翅飞过。
它专注的眼神,总像发现宝藏一般。
它们全心全意地享受生活,知道什么角落让自己最舒适。
我养过狗,也养过猫,也一向以很能跟猫狗打成一片为荣。
当然,这可不意味着我“总是”能和猫狗沟通。
我被狗咬过,也被描抓过,但我不会因此对所有的猫狗灰心。
这也是向它们学来的,因为人们养的猫或狗,其实都不会因你不小心踩到它的尾巴,就马上对你绝望。
道理是一样的:即使有人伤害过你,也不必因此对全世界绝望。
如果你肯,你总可以找到一个理由,值得再尝试看看。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
晚清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平生多诗作。
长于古体,语言通俗,并直接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倡导“诗界革命”。
著作除《日本国志》外,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2.背景资料黄遵宪很早就有诗歌革新的意识。
21岁时,他就提出“我手写我口”的文学主张。
而多年的外交官生涯更是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能积极投身于维新运动,并在诗歌中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人境庐诗草〉自序》)。
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称自己的诗作为“新派诗”,表达了欲为群龙之首、领风气之先的想法。
有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千年孟子心站在史的浪潮中,以一虔的心,静听横千年的史无声地翻涌、吞吐,感知迸史的源。
在波浪汹涌的巨浪之,我望了孟子儒精致的袍与定不移的眼神。
着信念的扁舟,我冲波而上,舟楫横,穿越千年。
我听了它心底的声音:“富不可以淫,不可以移,威严不可以屈。
”好个不淫、不移、不屈,一种凌于万物之上的激情、气,充满着我的灵魂。
千年以后的我了富,廉洁然无存,了脱,不惜出良知,了威严,宁愿失原。
堂堂夏子,尊安在?安在?孟子用敏如利般的双眼洞察到千年后的人情世事,刻下了世人心中理千秋万代相的警言。
史的呼着划我的双,硬而利,是孟子强烈的言辞。
作一个横家,一个雄家,他的一字一句犹如芒刺插人心深,不是没关痛痒,而常常令人、大大悟。
他的辞藻丰有力,他的策略无一不是治国治民的良世决议。
孟子广博深沉的功底,延着治的更替,治理的精魂。
史于不知尽的本源起,却能古今。
静听史无声地翻涌、吞吐,感知孟子那千年不衰的心。
史的浪潮不曾退去,里不是尾端,也不是尽⋯⋯知卡片1.作家作品孟子(前 372—前289),国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字子。
(今山城南)人,公族孟以后,幼年丧父,家庭贫困。
受业于子思门下。
曾游览齐、魏、滕、宋等国,一度为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见用,暮年居邹,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一书。
孟子提出“德政”“王道”学说,主张“保民”而王天下,反对武力兼并战争。
必定人性本善,重视环境、教育的影响。
孟子的学说对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等加强说服力,是极富特点的散文专集。
《孟子》给人印象最深的,第一是它的雄辩色彩。
其特点有四:一是掌握对方心理,谆谆教导,指引对方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自己设置的圈套中来,使对方五体投地;二是气吞山河,是非鲜亮,一旦对方被归入圈套,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反驳的时机;三是擅长以典型案例、比喻和寓言说理,环绕中心,谨慎精密地睁开论述;四是经过设问,使对方裸露理论短处,而后找到打破口,发动还击。
相关读物直书史家直笔刍论(节选)王晓天直笔和曲笔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对孪生子,无直亦无曲,无曲亦无直。
两者均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传统,却是对立着的两种传统。
直笔,作为治史的原则和方法,直接与曲笔相对立,直笔主张尊重客观事实,“不虚美,不隐恶”,而曲笔却从主观需要出发,“爱憎由己,高下在心。
”从道德观来看,直笔是史家的一种职业或学术道德。
“德者何?著书者之心术也。
”它体现了“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原则”之一——“直”和“直道”,尽管这“直”和“直道”仍然窒息在封建道德的外壳内,但它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而曲笔本来就是剥削阶级劣根性、腐朽性的体现,即或从封建道德的角度看也是要受谴责的,在史学方法论上也没有任何价值,是一个纯粹消极的东西。
因此,直笔和曲笔是相对立的,是两种对立着的史学传统,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直笔和曲笔又有着同一性,即都是适应着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这种同一性是由旧史学作为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总是要为一定的阶级服务这一根本属性所规定的,它们是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舍此就不会有旧史学,就不会形成一个如此繁杂、根深叶茂的旧史学体系。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著名史学家。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
景龙二年(708),刘知几因不满于当时史官制度的混乱和监修大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著作,20卷,成书于中宗景龙四年(710)。
《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其中内篇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在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前已佚,全书今存四十九篇。
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