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液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2.59 KB
- 文档页数:21
小学化学课教案:水溶液的实验与观察一、引言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科。
而在小学阶段,化学课程主要通过一些实验和观察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本文将针对小学化学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水溶液的实验与观察,进行详细的教案设计和教学建议。
二、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水溶液的基本性质和变化,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合作精神。
具体目的包括:1. 熟悉水和其他物质的溶解实验操作;2. 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现象,探索物质在溶液中的变化;3. 掌握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并判断饱和溶液;4.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对实验现象的认知。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砂糖、食盐、小苏打、酱油等常见物质;(2)4个透明玻璃杯;(3)标签纸、笔;(4)温水、冷水、自来水。
2. 实验方法:(1)将4个玻璃杯分别标记为A、B、C、D;(2)在杯A中加入适量的温水,在杯B中加入适量的冷水;(3)向杯C和杯D分别加入适量的砂糖和食盐,并搅拌均匀;(4)观察并记录杯A、B、C、D中溶质的溶解情况和变化现象。
四、实验步骤及观察结果1. 将平分温水倒入杯A中,观察是否溶解,记录观察结果;2. 将冷水倒入杯B中,观察是否溶解,记录观察结果;3. 将砂糖加入杯C中,并搅拌均匀,观察砂糖是否溶解,记录观察结果;4. 将食盐加入杯D中,并搅拌均匀,观察食盐是否溶解,记录观察结果。
根据实验操作的结果,学生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1. 温水溶解较快,冷水溶解较慢;2. 砂糖在搅拌后溶解,而食盐溶解较快。
五、教学拓展与讨论在实验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扩展他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能力。
1. 溶质溶解的条件及影响因素:学生可以讨论温度、搅拌和溶质质量等因素对溶质溶解的影响。
他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温水的溶解速度较快,冷水的溶解速度较慢,从而了解温度对溶解的影响。
2. 饱和溶液的概念:有些溶质无法完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饱和溶液。
初中化学蓝色的水溶液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蓝色水溶液的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1. 蓝色水溶液的形成原理
2. 形成蓝色水溶液的物质
3. 影响蓝色水溶液颜色的因素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蓝色水溶液,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学生自行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 理解:让学生总结蓝色水溶液的形成原理,并讨论形成蓝色水溶液的物质。
4. 实验: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实验中尝试制备蓝色水溶液,并观察实验结果。
5. 总结:学生互相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蓝色水溶液的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
评价方法:
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仪器使用的准确性。
2. 学生总结的蓝色水溶液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是否正确。
3.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拓展活动:
学生可以在家中尝试制备蓝色水溶液,并记录下自己的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妥善处理废液。
可以将实验结果分享给同学和老师。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蓝色水溶液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关注化学现象,并对化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提高学生对水和溶液的认识:一份优秀的教案设计2。
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2.学会使用适当的语言描述水和溶液的性质和特点;3.掌握水和溶液的一些实验操作技能;4.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水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2.学会使用适当的语言描述水和溶液的性质和特点;3.掌握水和溶液的一些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活动的方式来提高对物质的认识。
四、教学步骤1.引入问题学生常用的语言中,我们可以听到一些描述水和溶液的词汇,如纯净水、冰水、茶水、盐水等等,那么这些水和溶液到底有什么区别呢?2.引导探究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为学生们准备不同类型的水和溶液,比如纯净水、海水、茶水、草酸水、喷雾器中的水等等。
要求学生进行测试,记录各种水的pH值、尝试着将它们分离,观察它们的浑浊程度。
3.合作讨论在实验完成之后,学生们将整理所得的数据,对每种液体的性质进行分类。
紧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进行讨论,进一步梳理分类的标准,确定每种液体的特征、区别和共性。
4.呈现结果每组学生都将呈现自己的实验报告,共享和讨论结果并比较不同小组的异同。
5.总结归纳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各组的总结结果进行讨论评价。
6.拓展应用如果有课余时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各种液体的性质与日常中实际场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并且探讨有哪些实际场景中的液体的性质可能产生危害,比如:汽车冷却液、消毒水等等。
五、教量分配本教案建议授课时间:两个课时,每个课时50分钟。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将深入了解水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且了解并且熟悉了一些实验的操作技巧。
学生们通过实践探究,将相应的认知技能和科研思路运用到了实践中。
七、小结这一份教案设计,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水和溶液的概念,提出了适宜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获得知识。
初中水溶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水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区别。
2. 学习溶液的组成和特点,了解溶液的制备方法。
3. 掌握溶液的浓度计算,包括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4. 学习溶液的性质,如蒸发性、沸点、溶解度等。
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溶液的制备方法。
3. 溶液的浓度计算。
4. 溶液的性质。
教学难点:1. 溶液的浓度计算。
2. 溶液的性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量筒、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水、盐、糖、酸、碱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二、学习溶液的组成和制备方法(15分钟)1. 讲解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
2. 讲解溶液的制备方法:溶解、稀释、混合等。
3. 学生分组讨论并演示溶液的制备方法。
三、学习溶液的浓度计算(20分钟)1. 讲解质量分数的计算: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 100%2. 讲解摩尔浓度的计算:摩尔浓度 = (溶质物质的量 / 溶液体积)3.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浓度计算练习。
四、学习溶液的性质(15分钟)1. 讲解溶液的蒸发性、沸点、溶解度等性质。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演示溶液的性质。
五、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
2.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溶液的颜色、透明度等。
3. 学生运用浓度计算公式,计算实验中所制备溶液的浓度。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评价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溶液的概念、制备方法、浓度计算和性质。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初中化学水溶液的配置教案
教学内容:水溶液的配置
教学目标:
1. 了解水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了解溶液的浓度单位及计算方法;
3. 能够根据实验要求配置不同浓度的水溶液;
4. 掌握在实验中正确使用溶解度表和溶液的稀释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溶液的浓度单位及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1. 实验仪器:烧杯、量筒、搅拌棒等
2. 实验药品:氯化钠、硫酸、氢氧化钠等
3. 实验资料:溶解度表、溶液配制实验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二、讲解
1. 讲解水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溶液的浓度单位及计算方法。
三、实验操作
1. 学生根据配制实验步骤,配置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
2. 学生使用溶解度表和稀释计算方法,计算和稀释浓度的氯化钠溶液。
四、总结
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作业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并完成相关习题。
六、延伸
学生可选定其他溶质,进行不同浓度的水溶液配置实验。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准确无误;
2. 学生对水溶液的特点和浓度单位是否掌握。
教学反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验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水溶液配置知识。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溶液的离子平衡概念及其相关常量。
2.掌握常量的计算方法,了解平衡常量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3.能够运用离子平衡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其学科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离子平衡的定义•离子积和溶度积的概念•离子活度和离子活度积的定义及其关系2. 离子平衡常量•酸碱平衡常量–酸度常数与碱度常数–酸碱常数的计算方法–酸度计和碱度计的使用•溶解度平衡常量–溶解度积的概念–溶解度平衡常量的计算方法–溶解度实验的操作方法3. 离子平衡原理•离子平衡原理的基本假设•离子平衡原理的应用实例–酸碱反应–水解反应–溶解度平衡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离子平衡、常量计算等方面的知识。
2. 学生自主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离子平衡中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问题导向法教师提出具体问题或场景,让学生应用离子平衡原理和常量计算方法进行解答,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离子平衡概念的理解。
•常量计算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酸度常数与酸度计的使用。
•溶解度平衡常量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评价和反思1. 教学评价本教学方案注重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
同时,采用问题导向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反思本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验技能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更多的实验训练和团队合作机会。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学案§1 知识要点一、弱电解质的电离1、定义:电解质、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在一定条件下(溶于水或熔化)能否电离(以能否导电来证明是否电离)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鉴别方法: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3、强电解质与弱电质的本质区别: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或是否存在电离平衡)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②2、3、2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4全部电离,故4为强电解质) 【思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能溶于水的盐是强电解质,不溶于水的盐是非电解质;B 、强电解质溶液中不存在溶质分子;弱电解质溶液中必存在溶质分子;C 、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也一定是强电解质;D 、2O 2和2溶液于水后所得溶液均能导电,故两者均是电解质。
【思考】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非电解质一定是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一定是强电解质;B 、强电解质的水溶液一定能导电;非电解质的水溶液一定不导电;C 、浓度相同时,强电解质的水溶液的导电性一定比弱电解质强;D 、相同条件下,相同的盐酸和醋酸的导电性相同。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1、水的电离平衡:H 2 + 水的离子积: = []·[OH -] 25℃时, []=[] =10-7 ; = []·[OH -] = 10-14 注意: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则值一定不仅适用于纯水,适用于任何溶液(酸、碱、盐) 2、水电离特点:(1)可逆 (2)吸热 (3)极弱 3、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①酸、碱 :抑制水的电离(之和为14的酸和碱的水溶液中水的电离被同等的抑制) ②温度: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是吸热的)③易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之和为14两种水解盐溶液中水的电离被同等的促进) 【思考】试比较3的、4的4、11的、10 23四种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物质单质化合物 电解质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和有机物。
八年级上册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水的性质、组成和分子结构。
(2)了解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
(4)理解溶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变化,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提高知识的整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增强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水的性质和组成。
(2)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
(4)溶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2. 教学难点:(1)水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2)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
(3)溶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回顾与导入:(1)回顾水的性质、组成和分子结构。
(2)导入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2. 知识讲解与实验演示:(1)讲解水的性质和组成。
(2)讲解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演示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
(4)讲解溶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3. 案例分析与讨论:(1)分析实际案例,解决实际问题。
(2)讨论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1. 复习水的性质、组成和分子结构。
2. 复习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 完成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练习题。
五、课堂小结1. 水的性质、组成和分子结构。
2. 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 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
4. 溶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水的性质和组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实验操作: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的实践操作。
七、课堂练习1. 选择题:(1)水的沸点是____,凝固点是____。
(2)溶液的分类有____、____、____。
2. 简答题:(1)请简述水的分子结构。
第一节 水溶液●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2.使学生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pH 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纯水及溶液中离子浓度及溶液pH 、离子积常数的有关计算及换算。
4.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水的离子积、[H +]、[HO -]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水的离子积,有关pH 的简单计算 ●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方法采用类比、推理法,以讲、练结合为主。
●教具准备 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电脑展示神六】[思考1]请讨论神州飞船为什么拒绝潮湿?[思考2]纯水导电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思考3]纯水是否有较强的导电能力,为什么?一、水的电离1、水的电离[练习]请写出水的电离方程式。
H 2OH ++OH -【电脑展示水电离过程】[思考4]请总结水的电离有哪些特点? 结论:①电离程度小。
②电离可逆。
[思考5]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写出水电离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Kc =O][H ]][OH [H 2-+[思考6]你能否求出纯水的物质的量浓度?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解:设水的体积为1升。
c =V n =1Lmol 18g g 10001- ≈55.6mol·L -12、水的离子积[思考7]什么是水的离子积常数?K W=[H +][OH -]【电脑展示5】请从数学的角度,由水的电离常数推导该K W=[H +][OH -]。
证明:∵ Kc =O][H ]][OH [H 2-+∵ [H 2O]·Kc =[H +]·[O H -]∵ 纯水的[H 2O]为常数,在定温下 Kc 也为常数 ∴ [H 2O]·Kc 为常数 若设K W=[H 2O]·Kc则 K W= [H +]·[O H -]【电脑展示6】[思考8]请分析上表结果,你能的出什么结论?并给以理论解释。
【电脑展示7】[思考9]请讨论加入NaOH 、HCl 、NaCl 对水中的[H +]、[OH -]、水的电离平衡和离子积有什么影响?结论:①K W只于温度有关,定温下有定值。
水溶液一、知识点:水的电离和离子积影响水电离的因素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溶液的酸碱性与PH酸碱溶液稀释时PH的变化关于溶液PH的计算二、知识讲解考点1:水电离H2O + H2O H3O+ + OH-简写为:H2O H++ OH-实验测定:25℃c(H+)=c(OH-)=1x10-7mol/L100℃c(H+) = c(OH-) = 1x10-6mol/L水的电离与其它弱电解质的电离有何异同?不同点:水是“自身”作用下发生的极微弱的电离。
相同点:均是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
考点2:水的离子积通过计算,1L纯水的物质的量是55·6mol,经实验测得250C时,发生电离的水只有1×10-7mol,二者相比,水的电离部分太小,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电离前后水的物质的量几乎不变,可以视为常数,常数乘以常数必然为一个新的常数,用K w表示,即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K w = c(H+)·c (OH—)由于250C时,c(H+)= c(OH—)= 1×10-7mol/L所以250C时,K w = c(H+)·c(OH—)=1×10-14(定值)(省去单位)1000C时,K w = c(H+)·c(OH—)=1×10-12(1)K w只与温度有关,由于弱电解质电离是吸热的,所以,温度升高时,Kw增大,水的电离程度增大。
(2)在运用水的离子积进行计算时,Kw 中的 c (H +)和c (OH —)指溶液中离子的总浓度。
例如:25℃,0.1mol/L 的HCl 溶液中Kw=〔c (H +)酸+c (H +)H2O 〕·c (OH —)=1×10-14由于此时水中电离的c (H +)相比较酸中电离的c (H +)要小很多,因此 Kw ≈ c (H +)酸·c (OH —)=1×10-1425℃,0.1mol/L 的NaOH 溶液中Kw=c (H +)·〔c (OH —)碱+c (OH —)H20〕=1×10-14由于此时水中电离的c (OH —)相比较酸中电离的c (OH —)要小很多,因此Kw ≈ c (H +)·c (OH —)碱=1×10-14(3) 酸、碱、中性的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 (H +)=c (OH —)。
考点3:影响水电离的因素由于水的电离是可逆的,因此考虑影响平衡的移动的因素,如温度、浓度等对水的电离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1)由于弱电解质电离是吸热的,所以,温度升高时,Kw 增大,水的电离程度增大。
影响因素 条件改变平衡移动 溶液中的c(H +) 溶液中的c(OH -) Kw 温度升高温度 向右 增大 增大 变大 降低温度向左 减小 减小 变小 加入活波金属例如:Na向右 减小 增大 不变 加入含有弱离子的盐例如:CH 3COONa向右 减小 增大 不变 酸碱性加入酸向左 增大 减小 不变加入碱 向左 减小 增大 不变(2)加入活泼金属与水反应会产生H2,过程中消耗了水电离的H+,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但由于消耗了H+,因此c(H+)减小,c(OH-)增大。
(3)由于弱电解质是可逆电离的,因此电离出的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都有主动结合H+或OH-的能力,在水中加入CH3COONa,CH3COO-结合水中的H+,使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但由于H+被结合,因此因此c(H+)减小,c(OH-)增大。
(4)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向水中加入酸或碱,使得水的电离平衡逆移。
总结:影响水电离的因素促进水电离因素:升温、加入活泼金属与水反应、加入含有弱酸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的盐类。
抑制水电离的因素:降温、加入酸或碱。
例题:1、将①H+、②Cl-、③Al3+、④K+、⑤S2-、⑥OH-、⑦NO3-、⑧NH4+分别加入H2O中,基本上不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是A.①③⑤⑦⑧B.②④⑦C.①⑥D.②④⑥⑧2、25℃四种水溶液①HCl,②FeCl3,③KOH,④Na2CO3其 PH值依次为4、4、10、10,而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②>③=①D.①=③>②=④3、25℃时,水的电离达到平衡:H2O⇌H++OH-;△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向水中加入稀氨水,平衡逆向移动,c(OH-)降低B.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氢钠,c(H+)增大,K W不变C.向水中通入HCl气体,平衡逆向移动,溶液导电能力减弱D.将水加热,K W增大,pH不变考点4:溶液的酸碱性与c(H+)和c(OH—)的关系:中性溶液c(H+)= c(OH—)= 1×10-7mol/L酸性溶液c(H+)> c(OH—),c(H+)> 1×10-7mol/L碱性溶液c(H+)< c(OH—),c(H+)< 1×10-7mol/L注:①水中加酸或碱均抑制水的电离,但由水电离出的c(H+)与c(OH—)总是相等。
②任何电解质溶液中,H+与OH—总是共存,但不能大量共存。
溶液的酸、碱性主要在于c(H+)与c(OH—)的相对大小。
c(H+)与c(OH—)此增彼长,且K w = c(H+)·c(OH—)不变。
酸性溶液中c(H+)越大,酸性越强,碱性溶液中c(OH—)越大,碱性越强。
我们经常用到一些c(H+)很小的溶液,如c(H+)=1×10-7mol/L的溶液,用这样的量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很不方便。
为此,化学上常采用PH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例题:1、关于溶液的酸性、酸性强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溶液中有H+,溶液就显酸性B.H+浓度大于OH-浓度,溶液一定显酸性C.H+浓度增大,溶液的酸性一定增强D.强酸溶液的酸性一定比弱酸溶液的酸性强2、酸和碱恰好完全中和时,它们起反应的一定相等:A.质量B.物质的量C.物质的量浓度D.H+和OH―的物质的量考点5:溶液的PH:(1)定义:PH =-lg{c(H+)}(2)适应范围:稀溶液,0~14之间。
有关溶液的PH值的几个注意问题:①pH值是溶液酸碱性的量度。
常温下,PH=7溶液呈中性;PH值减小,溶液的酸性增强;PH值增大,溶液的碱性增强。
②pH值范围在0-14之间。
PH=0的溶液并非没有H+,而是C(H+)=1mol/L;PH=14的溶液并非没有OH -,而是C(OH -)=1mol/L 。
pH 改变一个单位,C(H +)就改变10倍,即pH 每增大一个单位,C(H +)就减小到原来的1/10;pH 每减小一个单位,C(H +)就增大到原来的10倍。
③当C(H +)>1mol/L 时,PH 值为负数,当C(OH -)>1mol/L 时,pH>14。
对于C(H +)或C(OH -)大于1mol/L 的溶液,用PH 值表示反而不方便,所以PH 值仅适用于C(H +)或C(OH -)小于等于1mol/L 的稀溶液。
④也可用POH 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POH=-lgC(OH --),因为C(H +)·C(OH -)=10-14,若两边均取负对数,得PH+POH=14。
⑤可用 PH 试纸来测定溶液的PH 值。
方法:用洁净的干玻璃棒直接蘸取少许待测液,滴在PH 试纸上(注意不能将PH 试纸先用水沾湿或用湿的玻璃棒,因为这样做,实际上已将溶液稀释,导致所测定的PH 不准确)将PH 试纸显示的颜色随即(半分钟内)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确定溶液的PH 值(因为时间长了,试纸所显示的颜色会改变,致使测得的PH 不准。
)例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95℃纯水的pH <7,说明加热可导致水呈酸性B .pH=3的醋酸溶液,稀释至10倍后pH=4C .0.2mol/L 的盐酸,与等体积水混合后pH=1D .pH=3的醋酸溶液,与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pH=7考点6:有关溶液PH 的计算强酸、强碱自相或互相混合(体积变化忽略不计)(1)酸I+酸II c(H +)= II I II I V V H n H n ++++)()(两强酸等体积混合 混合后的PH=PH 小的+0.3(2)碱I+碱II c(OH - )= II I II I V V OH n OH n ++--)()(两强碱等体积混合 混合后的PH=PH 大的—0.3(3)酸I+碱II①完全中和:c(H +)= c(OH - )= 1×10-7mol/L②酸过量: c(H +)= II I II I V V OH n H n +--+)()(③碱过量:c(OH - )= II I II I V V H n OH n +-+-)()(溶液酸碱性PH 计算经验规律:Ⅰ、当按所给反应物质的量之比计算时,酸碱不论强弱,谁大谁过剩,溶液呈谁性。
Ⅱ、酸碱等体积混合①PH = 2 某酸与PH = 12 某碱混合pH 难定②PH = 4 某酸与PH = 10 NaOH 混合 pH ≤7③pH = 4 H 2SO 4与PH = 10 某碱混合PH ≥7④0.01mol/L PH = 2 一元酸与0.1mol/L pH = 12一元碱混合PH = 7。
Ⅲ、PH 减小一个单位,c (H +)扩大为原来的10倍。
PH 增大2个单位,c (H +)减为原来的1/100。
Ⅳ、稀释规律:分别加水稀释m 倍时,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均变为原来的 1/m , 强酸中c (H +)变为原来的1/m ,但弱酸中c (H +)减小 小于m 倍,故稀释后弱酸酸性强于强酸。
考点7: 酸碱稀释强酸 PH=a 加水稀释到10n 倍,则PH=a+n弱酸 PH=a 加水稀释到10n 倍,则PH 〈a+n强碱 PH=b 加水稀释到10n 倍,则PH=b+n弱碱 PH=b 加水稀释到10n 倍,则PH 〈b+n例题: 1、室温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pH=12的NaOH 溶液加水稀释100倍,溶液pH=11B .pH=5的盐酸溶液稀释1000倍,溶液的pH 等于8C.pH=2的 H2SO4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和,溶液pH=7D.pH=12的NH3?H2O与pH=2的HCl溶液等体积混和,混和液pH=72、下列各组数据关系中,前者比后者大的是()A.纯水100℃和25℃时的pHB.Na2CO3溶液中的HCO3-和OH-数目C.常温下pH相同的KOH溶液和CH3COOK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OH-离子浓度D.100mL 0.01mol/L的CH3COOH溶液与10mL 0.1mol/L的CH3COOH溶液的H+数目弱电解质的电离一、知识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电离平衡常数判断电解质强弱的方法一元强酸与一元弱酸的比较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二、知识讲解考点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指在一定条件下(温度、浓度),弱电解质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