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语义角色&语义指向)
- 格式:ppt
- 大小:2.22 MB
- 文档页数:45
简析传统语义角色作者:赵志娟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语义角色是动词和名词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些名词短语在句子中扮演着语义角色,例如:施事、受事、工具与客体等。
而依赖于构成命题内容和语法关系的词汇意义的语义角色是语义意义的关键因素。
因此,语义角色与句法功能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关键词:语义角色;句法功能要素;主语层次一、引言主题角色的起源由Grube在其1965年的《The Study on Lexical Relation》一书中提出。
在研究主题角色的过程中,不同语言学家在语义学上会有不同的定义,包括participant roles,deep semantic cases, semantic roles, thematic relations and thematic roles(Saeed:2000)。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使用语义角色(semantic roles)。
简而言之,语义角色是动词和名词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根据谓词动词传达的不同过程,句子的参与者扮演不同的语义角色。
另外,表达这些语义角色的名词短语也与谓词有句法关系,这些名词短语通常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补语等。
依赖于结构中句法位置的语义角色是句子意义的关键因素。
因此,具有相同名词短语的两个句子的语义角色并不是完全相同,并且这两个句子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In this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semantic roles, only traditional role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关于语义角色的分类,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角色,另一种是原型角色。
传统角色包括以下类型:施事(agent)、受事(patient)、客体(theme)、来源(source)、接受者(recipient)、目标(goal)、工具(instrument)、受惠者(benefactive)、刺激(stimulus)和经历者(experiencer)。
句子结构分析方法句子结构分析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探讨的是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功能。
通过句子结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方式,进而提升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句子结构分析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构成和功能。
一、短语结构分析法短语结构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短语的句子结构分析方法。
它将句子分解为各个短语,并通过短语之间的组合关系来分析句子的结构。
在短语结构分析法中,我们可以使用树状图来表示句子的结构,树的根节点表示整个句子,而叶子节点表示最小的短语成分。
例如,对于句子“我喜欢吃水果”,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我”、“喜欢”、“吃”和“水果”四个短语,并将它们通过适当的组合关系表示为一棵树。
这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句子的意义。
二、依存句法分析法依存句法分析法是一种基于依存关系的句子结构分析方法。
它将句子中的每个词语看作一个节点,并通过节点之间的依存关系来分析句子的结构。
在依存句法分析法中,我们可以使用依存关系图来表示句子的结构,图中的边表示词语之间的依存关系。
例如,对于句子“我喜欢吃水果”,我们可以将其表示为一个依存关系图。
在这个图中,节点“喜欢”依存于节点“我”,节点“吃”依存于节点“喜欢”,节点“水果”依存于节点“吃”。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中各个词语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而理解句子的意义和结构。
三、语义角色标注法语义角色标注法是一种基于句子中词语的语义角色来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
它将句子中的每个词语标注上相应的语义角色,通过语义角色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句子的结构。
在语义角色标注法中,我们可以使用标注图来表示句子的结构,图中的节点表示词语,边表示语义角色之间的关系。
例如,对于句子“我喜欢吃水果”,我们可以将其表示为一个语义角色标注图。
在这个图中,节点“我”被标注为“施事者”,节点“喜欢”被标注为“动作”,节点“吃”被标注为“动作”,节点“水果”被标注为“受事者”。
现代汉语句子主题的语义角色的确定与翻译现代汉语句子主题的语义角色的确定与翻译从语言类型学上看,汉语是主题凸显的语言,而英语是主语凸显的语言。
主语属于句法范畴,但对主题的范畴,国内外的学者有着理解上的分歧。
有的学者从句法结构的角度把主题当作一个句子的主语(赵元任,1968);有的从句子的信息结构的角度把主题看作是一种语用成分(徐烈炯,1998);也有的认为"句法和语用混在一起,难分你我。
"(潘文国,1997)笔者认为,不论主题是句法成分还是语用成分,主题在语义结构上一定充当一个语义角色,该角色在投射到句法结构中,也一定有一个句法成分与之相对应,因为"不用句子成分跟事件角色的对应关系做基础,语法模型就无法使用,这是可以断言的。
"(杨成凯,1997)据此,我们认为,主题是一个具有语用功能的句法成分。
本文拟从语义层面来确定汉语句子主题的语义角色,并从语义结构映射到句法结构的角度来探讨汉语句子主题的英译。
一、汉语句子主题与主题化的语义角色主题"是说话者在形成一个表述时意念上作为句子陈述对象的,作为整个陈述‘所关’的实体。
"(刘鑫民,2004),通常置于句首。
陈述"所关"的实体,有的是整个句子的所关,有的是句中某一部分的所关。
之所以成为主题,是因为言者把该实体作为推动交际进行的出发点,具有一定的语用功能。
其"所关"的实体在句法上可能或可能不是句子的主语,但在语义结构中一定充当一个语义角色,与整句或句中其他成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语义关系。
主题置于句首,往往是通过主题化手段移位生成的。
所谓主题化就是通过移位的手段使一个不是主题的成分成为句子的主题。
汉语中语义角色主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客体成分移位主题化客体成分主题化是指将主体所涉及或改变的客体(直接宾语或间接宾语)移位置于句首成为主题的过程。
句子成分分析方法知识点总结大全句子成分分析是语法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研究句子中各个成分的结构、功能和关系。
通过句子成分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构成和意义,并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本文将对句子成分分析的方法进行知识点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概念。
一、什么是句子成分分析句子成分分析是指对一个句子进行结构和成分的划分和分析,找出句子中的主谓宾、状语、定语、补语等各个成分,确定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
二、句子成分的划分原则1. 主谓宾结构划分原则:句子中的核心成分一般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主语表示句子的主体,谓语表示主语的行为或状态,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
2. 状语的划分原则:状语一般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不同的状况。
3. 定语的划分原则:定语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可以是形容词、名词或其他短语。
4. 补语的划分原则:补语是谓语动词的补充,通常是形容词、名词、副词等。
三、句子成分分析方法1. 词法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的第一步是对句子进行词法分析,确定句子中的各个词语的词性和功能。
2. 句法分析法:句法分析是通过句子的语法规则和成分之间的依存关系,确定句子中各个成分的结构和功能。
3. 上下文分析法:有时候句子中的某个词语的含义和功能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确定,特别是一些具有歧义的词语。
4. 语义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句子的语义,通过对句子的意思的理解和推断,确定句子成分的语义角色。
四、实例分析以下是一些句子成分分析的实例,通过对这些句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成分的划分和分析方法。
1. 他读书很用功。
主谓宾结构划分原则:主语为“他”,谓语为“读书”,宾语为“很用功”。
2. 小明坐在椅子上。
主谓宾结构划分原则:主语为“小明”,谓语为“坐”,宾语为“椅子上”。
3. 天气虽然很冷,但是他还是出门了。
状语的划分原则:句子中的“虽然很冷”和“但是”都是状语,修饰整个句子。
一.32种概念角色是:1.主体(1)施事:发出意志活动的主体。
如:老师来了。
(2)当事:执行非意志活动的主体、经历变化的主体或呈现性状的主体。
如:他收到了一封信。
(3)指事:类属关系或比喻关系的主体。
如:我是学生。
(4)领事:领属关系的主体或包括关系的整体。
如:我有词典。
2.客体(5)受事:活动所支配的原有的直接客体。
如:他踢足球。
(6)客事:心理活动、感知活动,或非意志得失活动所涉及的直接客体。
如:他爱祖国。
(7)成果:活动所创造的新生的客体。
如“:他写了一封信。
(8)与事:获益或受损的间接客体。
如:送了弟弟一本书。
3.系属(9)系事:主体的等同者、类别、身份或角色。
如:他是学生。
(10)喻事:主体的相似者或比喻。
如:他像小老虎。
(11)属事:主体所领有的财物、亲属或关系者。
如:我有词典。
(12)分事:主体所包括的组成部分。
如:牛有双角。
4.关涉(13)同事:事件中的伴随者或排除者。
如:你别跟他去。
(14)参照:事件中比较或测量的参照者。
如:我比他高。
(15)范围:事件中所关涉的方面或范围。
如:产品要比质量。
(16)限定:事件所关涉的事物的限定者。
如:词典是我的。
5.因果(17)原因:引起事件发生或发展的原因。
如:她在哭奶奶。
(i8)依据:事件所关照或依靠的凭据。
如:吃房租。
(19)目的:事件所要达到的目的。
如:考驾驶证。
(20)结果:事件所造成的结局或效果。
如:他急了一头汗。
6.情形(21)方式:事件中的态度、方法或状况。
如:吃包伙。
(22)工具:事件中所用的器具、材料或资金。
如:弹钢琴。
(23)程度:事物的水平或情感、性状的程度。
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4)数量:事件所涉及的事物的数量。
如:梨吃了四个。
7.时况(25)时间:事件发生的时点。
如:起五更。
(26)期间:事件起止的时段。
如:过春节。
(27)久暂:事件延续的时量。
如:等三天。
(28)频度:事件中活动或变化的重复。
如:吃三次。
8.空间(29)处所:事件发生的处境或场所。
一、什么是语义角色(semantic role)语义角色是句子中名词短语(NP)与动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于描述动作的执行者、受事者、工具、受益者等角色。
语义角色理论是对句子中名词短语与动词之间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也是句法语义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二、语义角色的种类根据不同研究者的观点和理论假设,语义角色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施事者(Agent):执行或发起动作的实际执行者。
2. 受事者(Patient):直接受到动作影响的实体。
3. 主题(Theme):动作的主要参与者,通常是经历动作的对象。
4. 起源(Source):动作起源的来源。
5. 终点(Goal):动作的目标地点或目标对象。
6. 经历者(Experiencer):经历某种感知或情感状态的实体。
7. 受益者(Beneficiary):从动作中获益的实体。
8. 工具(Instrument):执行动作所需的工具或手段。
9. 增补(Recipient):接受某种事物或信息的实体。
三、语义角色的作用语义角色在句法语义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句子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句子中各个名词短语的功能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通过分析语义角色,我们可以揭示出句子的深层语义信息,揭示出动作的参与者、受事者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句子的语义理解和句法结构的分析。
四、语义角色的判别方法对于一个给定的句子,如何确定其中名词短语的语义角色呢?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判别:1. 上下文语境:通过上下文来推断名词短语在句子中扮演的角色,比如动作的执行者、受事者等。
2. 语法结构:通过句法结构来确定名词短语的语义角色,比如主语通常是动作的执行者,宾语通常是动作的受事者等。
3. 动词语义:通过分析动词的语义,来确定名词短语扮演的角色,比如动词的属性、语义类别等。
4. 逻辑推理:通过逻辑推理来确定名词短语的语义角色,从句子的逻辑关系出发进行分析。
格语法视域下的汉语语序与语义角色关系探究佚名【摘要】美国语言学家菲尔默创建的格语法体系,开启了句法一语义界面研究的新路径.但他过分关注语义而忽略形式,未能找到确定划分语义角色的形式标准.现代汉语由于缺乏形态变化,因此语序是其重要的表义手段之一,而前人研究鲜有从语义角色与语序结合的角度对汉语进行探讨.为填补这一空缺,以汉语简单句为考察对象,探究语义角色和语序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语序和语义角色相互制约,语序的改变会造成论元语义角色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句子语义的不同.菲尔默的语义角色对汉语语句分析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他的分类不足以囊括论元与谓语的所有语义关系,需要增加额外的语义角色.【期刊名称】《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6页(P54-59)【关键词】格语法;汉语;语序;语义角色;关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一、引言在句法与语义研究中,语义角色(semantic role)被赋予了许多不同的名称,如Gruber的题元关系(Thematic Relations) [1]、Fillmore 的深层格(DeepCase)[2]、Allan 的参与者角色(Participant Roles)[3]、Dowty 的题元角色(Thematic Roles)[4]-[6]、Givón 的语义角色(Semantic Roles)[7]、Goldberg 的论元角色(Argument Roles)[8]等等。
但真正最早对语义角色进行系统研究的当属查尔斯·菲尔默(Charles J.Fillmore),他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格语法理论对语义角色进行了全面阐述。
菲氏格语法一经提出,便得到了语言学界特别是自然语言处理学界的青睐,在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语言信息处理的重要基础理论[9]。
但是,格语法理论也引起了诸多争议,格的数量和界定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质疑。
汉语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与双宾语结构
1.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
-语义角色:汉语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特点,常常与一些语义角色相关,如施事者、受事者、目标、路径等。
这些语义角色决定了句子中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
- 动作性 vs. 状态性:汉语动词可以表示动作(如吃、打、走)或状态(如是、在、有)。
动作性动词常常要求有施事者和受事者,而状态性动词通常只需要一个主语。
-体态:汉语动词的体态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性、瞬间性、完成性等特征,对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起了一定的影响。
2.双宾语结构:
-双宾语结构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法结构,即一个动词可以带有两个宾语。
其中一个宾语通常表示动作的施事者,称为间接宾语,而另一个宾语表示动作的直接对象,称为直接宾语。
-双宾语结构在句子中的顺序通常是“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3.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与双宾语结构的关系:
-动词的语义角色与双宾语结构中的宾语对应:一些动词可以通过双宾语结构来表达其所要求的语义角色,如施事者对应间接宾语,直接对象对应直接宾语。
-动词的动作性与双宾语结构的出现:动作性动词通常可以出现双宾语结构,因为它们需要有施事者和受事者。
世界语言中的句法与语义分析Introduction世界语言中的句法与语义分析是一门涉及语言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领域。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主要手段,而计算机科学则是实现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基础。
句法和语义分析是自然语言处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Chapter 1:句法分析句法分析是指对一句话进行结构分析,也就是分析语法关系。
全球部分的语言采用的是“主谓宾”这样的基本句型结构。
中文的句法分析则多样化,既有基于短语结构文法的,也有基于依存文法的。
短语结构文法是指以短语为基本单位对句子进行分析和构建句子的语法结构,而依存文法则是以词语之间的依存关系为基本形式,将句子分解成一个节点和一系列有向弧,节点表示词语,弧表示词语之间的依存关系。
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常用的句法分析算法有:自上而下分析、自下而上分析和基于转移的依存句法分析算法。
自上而下分析算法是指在句法分析树的根节点开始,从上到下展开,根据语法规则,递归向下匹配符合语法规则的片段的过程。
自上而下分析算法比较适合用于分析一些已知的结构和局部信息,但可能会存在解释不足或者误解的问题。
相反,自下而上分析是从句子的底部开始,逐步往上扩展,直至整个句子语法结构解析完毕。
自下而上分析算法通常用于处理较大规模,更复杂的语句结构,但它不能自动确定整个句子的根节点,导致语法结构不正确或无法解析的可能性。
最近,基于转移的依存句法分析算法越来越受到关注。
该算法从中心单词开始,将其依存于其他单词的方法进行遍历,用弧和节点(词)的形式表示成分和语法关系。
因为依存关系是句法结构最简单的表示形式之一,所以基于转移的依存句法分析算法在对于具有复杂语句结构的语言进行分析时更加完整和准确。
Chapter2 :语义分析语义分析是指通过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将自然语言转化成机器可识别的语义,目的是为了计算机能够理解和推理句子的真实含义。
那么,如何将一句话转化为机器比较好理解的形式?具体地说,首先需要将句子进行词汇消歧,即确定每个单词的确切含义。
句子的成分划分的方法
句子的成分划分方法主要有两种:语法成分划分和语义角色标注。
1. 语法成分划分:根据句子的句法结构,将句子划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不同的成分。
- 主语:句子中执行动作的主体,一般位于谓语之前。
- 谓语:句子中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核心词,一般位于主语之后。
- 宾语:句子中接受动作的对象,一般位于谓语之后。
- 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分,一般位于被修饰词之前。
- 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等词的成分,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信息。
- 补语:补充谓语所需的成分,一般位于谓语之后。
2. 语义角色标注:根据句子中词语的语义角色,将句子划分为施事者、受事者、时间、地点等不同的角色。
- 施事者:执行动作的主体。
- 受事者:接受动作的对象。
- 时间: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
- 地点: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
语法成分划分主要侧重于句子的语法结构,强调句子的句法角色和关系。
而语义角色标注则更关注句子中词语的实际语义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
这两种成分划分
方法可结合使用,用于深入分析句子结构和意义。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五种方法1.依存句法分析法依存句法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句子中词与词之间依存关系的语法分析方法。
它关注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依存关系,即词语之间的修饰、补充和关联关系。
依存句法分析法通过构建依存关系树来描述句子的结构。
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解释句子的语义和句法关系。
2.短语结构句法分析法短语结构句法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短语结构的语法分析方法。
它关注句子中的短语结构,即短语的组合和层次结构。
短语结构句法分析法通过构建短语结构树来描述句子的结构。
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解释句子的组合和层次结构。
3.范畴语法分析法范畴语法分析法是一种基于范畴的语法分析方法。
它将句子中的词语和短语分为不同的范畴,并通过规则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范畴语法分析法通过构建范畴语法树来描述句子的结构。
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解释句子的范畴和语义关系。
4.统计语法分析法统计语法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统计模型的语法分析方法。
它通过对大量语料库进行统计分析来学习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
统计语法分析法可以使用各种机器学习算法,如隐马尔可夫模型、条件随机场等。
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解释句子的概率和结构。
5.语义角色标注法语义角色标注法是一种基于语义角色的语法分析方法。
它关注句子中的谓词和与之相关的论元之间的语义角色关系。
语义角色标注法通过标注谓词和论元之间的关系来描述句子的结构。
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解释句子的语义角色和语义关系。
以上是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五种常用方法。
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语法分析。
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法分析方法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
现代汉语Ⅱ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英文名:MODERN CHINESE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分:3总学时数:54周学时数:3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新闻学适用学生类别:本科(内/外招生)开课单位:中文系一、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本课程以语言学基础理论为指导,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原则,根据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和需要,突出实用性,重点讲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着重进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提高高职学生运用语言的水平。
通过教学,要求做到以下两点:(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因此,要充分认识掌握现代汉语基本理论和知识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规范化在现代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性。
(二)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初步具备利用现代汉语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分析言语现象的能力,尤其是辨析问题和辨别正误的能力,正确运用好祖国的语言。
二、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现代汉语课程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已经有全面而概括的表达。
现代汉语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必须侧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为更好地落实“三基”对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再作下列具体说明,以便大家参照执行。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要求主要环节:教师讲授+讨论+练习+实践,比较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现代汉语课以党和国家的现行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根据语言学理论,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语法、语用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语法、语用的能力,同时要明确学习现代汉语的重要性,要贯彻现代汉语规范化的精神,讲求语言运用的规范、文明和健康。
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1.启发式根据高等院校学生的特点,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做到既传授理论和知识,又指导方法,提高理解和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2.少而精针对学生的实际,根据现代汉语这门课程要求掌握的一般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加强技能训练。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是一种通过计算机对人类语言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技术。
在NLP领域中,语义分析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它涉及到对文本中的语义信息进行理解和推断,以便计算机能够准确地理解人类语言。
随着NLP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语义分析的模型优化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词向量的表示与优化在语义分析中,词向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词向量是将词语映射到一个高维向量空间中,使得语义相近的词在向量空间中距离较近,从而可以通过向量空间的距离来衡量词语之间的语义相似度。
传统的词向量表示方法,如词袋模型和TF-IDF模型,存在维度过高、稀疏性等问题。
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词向量表示方法,如Word2Vec、GloVe和FastText等模型,能够更好地捕捉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但是,这些模型在处理一词多义、歧义和新词等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语义角色标注与句法分析的改进语义角色标注(Semantic Role Labeling,SRL)和句法分析(Syntax Analysis)是语义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义角色标注是将句子中的词语标注为不同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时间等,以揭示句子中的语义结构。
句法分析则是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分析,包括词性标注、句法树构建等。
当前,基于神经网络的语义角色标注和句法分析模型在性能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在处理长句、复杂句和含有歧义的句子时还存在一定的挑战。
因此,如何改进语义角色标注和句法分析模型,提高其在复杂语境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情感分析与语义推理的整合情感分析和语义推理是NLP中的两个重要任务,它们分别关注于文本中的情感态度和逻辑推理。
情感分析旨在识别文本中的情感极性,如积极、消极和中性等。
语义推理则是通过逻辑推理和知识表示,推断文本之间的语义关系,如蕴含关系、逻辑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