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将领邓世昌》课文理解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第四单元主题阅读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节选)舰体倾斜得更厉害了,邓世昌的身体也随着舰身在倾斜,他清醒地意识到,为国捐躯的时刻终于到了。
日本舰队也停止了炮击。
大海恢复了平静,海风送来了日本舰上的呼喊,叽里呱啦的,邓世昌一句也听不明白,他问身边的人:“他们在叫什么?”那人回答:“叫我们挂上白旗。
”“投降?!”邓世昌嘿嘿一笑,“没那么容易。
”他叫人把全体人员集中到甲板上,他有话说。
全舰的官兵都来了,个个身上带着伤,目光炯炯地注视着他。
邓世昌用犀利的目光在每个人脸上扫了一遍,平静地说:“我们已经是弹尽粮绝了,大家说怎么办吧。
”静静的,没有回音,只听见海浪拍击着船帮发出的哗哗声。
邓世昌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再过一会儿,我们就要和‘致远’舰一起沉入海底。
兄弟们,难道我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等死吗?”话音刚落,海仓陡然地从人群中蹦出来,吼道:“加足马力,把‘致远’舰开过去,撞沉日本的‘吉野’!”众人一齐怒吼起来:“对,撞沉它!撞沉它!与‘吉野’同归于尽!”“吉野”舰是日本海军的灵魂,只要把它击沉,敌人必定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大乱。
邓世昌被这惊心动魄的吼声震撼了,他深情地望着每一张熟悉的面孔。
多么好的弟兄啊,真想再看大家几眼,真想再和大家出一趟海,一起在甲板上唱一支北洋水师的歌。
他不再多想,把手一挥,立即下达命令:“开足马力,以最快的速度把‘吉野’撞沉。
”“轰隆隆……”马达声又响了,“致远”舰拖着愤怒的火焰,带着满身的创伤,咆哮着向“吉野”冲去。
大海惊呆了,慌忙闪开一条水路,让“致远”跑得更快一些,一朵朵浪花举起手臂在为“致远”呐喊、助威。
邓世昌高擎着那把雪亮的指挥刀屹立在高高的指挥台上。
海风更大了,他头顶上那破烂不堪的指挥旗不时在他脸上拂动,他全然不顾,随手一甩,将旗角撩到一边,依然威武地立着,怒视着前方。
甲板上的数百名北洋水师的将士们全都用严峻的目光盯着越来越近的“吉野”。
邓世昌的这一招儿把“吉野”舰上的小胡子舰长吓得走了神。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节选)日本舰队也停止了炮击。
大海恢复了平静,海风送来了日本舰上的呼喊,叽里呱啦的。
邓世昌一句也听不明白,他问身边的人:“他们在叫什么?”那人回答:“叫我们挂上白旗投降。
”邓世昌嘿嘿一笑:“没那么容易。
”他叫人把全体人员集中到甲板上,他有话说。
全舰的官兵都来了,个个身上带着伤,目光炯炯地注视着他。
①邓世昌用犀利的目光在每个人脸上扫了一遍,平静地说:“我们已经是弹尽粮绝了,大家说怎么办吧。
”静静的没有回音,只听见海浪拍击着船帮发出的哗哗声。
邓世昌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再过一会儿,我们就要和‘致远’舰一起沉入海底。
兄弟们,难道我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等死吗?”②话音刚落,海仓陡然从人群中蹦出来,吼道:“加足马力,把‘致远’舰开过去,撞沉日本的‘吉野’!”众人一齐怒吼起来:“对,撞沉它!撞沉它!与‘吉野’同归于尽!”“吉野”舰是日本海军的灵魂,只要把它击沉,敌人必定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大乱。
邓世昌被这惊心动魄的吼声震撼了,他深情地望着每一张熟悉的面孔。
多么好的弟兄啊,真想再看大家几眼,真想再和大家出一趟海,一起在甲板上唱一支北洋水师的歌。
他不再多想,把手一挥,立即下达命令:“开足马力,以最快的速度把‘吉野’撞沉。
”轰隆隆……马达声又响了,“致远”舰拖着愤怒的火焰,带着满身的创伤,咆哮着向“吉野”冲去。
③邓世昌高擎着那把雪亮的指挥刀屹立在高高的指挥台上。
海风更大了,他头顶上那破烂不堪的指挥旗不时在他脸上拂动,他全然不顾,随手一甩,将旗角撩到一边,依然威武地立着,怒视着前方。
甲板上的数百名北洋水师的将士们全都用严峻的目光盯着越来越近的“吉野”。
“吉野”舰上的舰长慌了神,一边下令“吉野”往后撤,一边不断发射鱼雷。
一颗颗鱼雷直射而来,重伤的“致远”舰已无法躲开了。
砰!一颗鱼雷炸了,又在“致远”身上添了个洞。
紧接着,又有好几颗鱼雷一齐击中了舰体,它终于慢慢沉没,全舰官兵一起落入大海。
篇章整体全解轻松说内容归纳主要内容,轻松把握整体!本文写了在甲午海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指挥“致远”舰迎战来敌。
在被四艘战舰包围的情况下,还不断炮击敌舰。
炮弹打光了,他决定撞沉敌舰,与敌人同归于尽。
“致远”舰最后被敌人击沉,邓世昌壮烈牺牲。
帮你理层次:了解作者思路,学会布局谋篇!与你议主题:概括主题思想,倾吐内心感悟!主题解说: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过对邓世昌行为、语言、神情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了邓世昌的大义凛(lǐn)然和他所带领的“致远”舰官兵为国作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感悟心语:这就是邓世昌,他勇猛善战,顽强抗敌,视死如归,舍生取义。
他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让我们记住爱国将领邓世昌,记住所有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
他们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座丰碑,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教你一写法:阅读感悟写法,习作妙笔生花!用行为表现人物的高尚情操。
文中没有直接对邓世昌的英雄行为和高尚情操进行赞扬,而是通过对邓世昌行为的描写来表现的。
如弹药用尽后的“怒视”,宣布撞舰时的“慷慨激昂”,双手对舵轮的“紧握”,落水后“仍然高呼杀敌不止”及后来亲手淹死试图救他的爱犬,“沉没在汹涌的浪涛之中”,都表现出邓世昌一心杀敌,保卫国家的内心世界和不成功则成仁的高尚情操。
这种用具体行为来表现人物性格或品质的方法,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就要注意观察周围各种各样的人,了解人们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活动及外在表现,这样写起来才能切合实际,让人信服。
共同渡难关:读书不放一难,学习时时领先!邓世昌为什么拒绝救助而死?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作为海军的高级将领,面对本来并不优于几方的兵力,却一败涂(tú)地,心里不仅仅有战败的痛苦,更有无限的悲愤,邓世昌就是抱着“舰在人在,航亡人亡”的必死之心,来和敌人战斗的,因此,当“致远”号被击沉后,他拒绝救助,自杀殉(xùn)国。
综合知识全解关于爱国的古诗积累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海军将领邓世昌》探究感悟
导读:探究
1、邓世昌落水以后,为什么要亲手淹死爱犬?
这反映出邓世昌的必死的决心。
为了不让自己心爱的狗成为丧家之犬或落入敌人手中,他和爱犬都葬身大海。
感悟
2、他登上舰桥,慷慨激昂地向全舰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现在我舰船伤弹尽,无力再战,我决定撞沉“吉野”,与它同归于尽。
”全舰官兵齐声高呼,表示拥护。
当“致远”舰“弹孔累累,水线以下也多处受伤,船身倾斜,眼看就要沉没”时,邓世昌想到的不是自救,不是放弃战斗,而是选择了与敌人同归于尽——撞沉“吉野”。
“眼看”“怒视”“慷慨激昂”“置之度外”“齐声高呼”等词语,表现了决心撞沉“吉野”时官兵们热血沸腾、为捍卫民族尊严不惜牺牲个人的情操。
3、“致远”的甲板起火了,但是它在继续前进,像一条火龙乘风破浪,冲向“吉野”。
在“致远”舰撞向“吉野”的惊心动魄的场景中,通过“乘风破浪”这一重点词语,我们能想象出邓世昌和官兵们当时心潮澎湃的内心活动,邓世昌落水以后仍高呼杀敌,以生命捍卫尊严的高尚行为,体现了人物“不成功就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海军将领邓世昌》的读后感
关于《海军将领邓世昌》的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就是《海军将领邓世昌》。
文章主要讲了在中日的甲午战争中,海军将领邓世昌在船伤弹尽的情况下,驾驶“致远”号冲向敌人的“吉野”号,最后被日军的一颗鱼雷击中并沉没,邓世昌英勇捐躯。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
当我读到“经过一小时的激战,‘致远’舰弹孔累累,水线以下也多处受击,眼看就要沉没。
而邓世昌却登上驾驶台,向‘吉野’猛冲过去。
敌人见况,立刻冲击火力,轰击‘致远’舰。
不久,‘致远’舰就沉没了。
”读到这里,我心想:邓世昌肯定活着。
真的,落水以后的邓世昌,仍然高呼杀敌不止,而且还“拒绝”救生,还亲手把自己心爱的饲养的“太阳犬”淹死。
这表现出了邓世昌为国捐躯的必死之心,邓世昌是多么的伟大啊!
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像邓世昌那样,有为国捐躯的必死决心。
但我们可以努力学习来报答生育我们养、育我们的`祖国。
其实,为了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人,不止邓世昌一个人。
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如:张自忠、江姐、赵一曼、刘胡兰……其中,和邓世昌最相似的就是张自忠了。
张自忠为国捐躯的精神,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张自忠将军的忠勇。
他们的死扞卫了祖国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他们毫不畏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实验小学五年级:周思彤。
《邓世昌传》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邓世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
少有干略,尝从西人习布算术。
既长,入水师学堂,精测量、驾驶。
光绪初,管海东云舰,徼循海口。
李鸿章治海军,高其能,调北洋。
从丁汝昌赴英购铁舰,益详练海战术。
二十年夏,日侵朝,绝海道。
鸿章令济远、广乙两船赴牙山,遇日舰,先击,广乙受殊伤;轰济远,都司沈寿昌,守备杨建章、黄承勋中炮死。
济远逃,日舰追之,管带方柏谦竖白帜,追益亟,有水手发炮击之,折日舰了楼。
柏谦虚张胜状,退塞威海东西两口。
世昌愤欲进兵,汝昌尼其行,不果。
已而日舰集大连湾,窥金州,我国海军乃大发,泊鸭绿江大东沟,以铁舰十当敌舰十有二。
汝昌乘定远居中,列诸船左右张两翼。
日舰鱼贯进,据上风,汝昌令轰击,距远不能中。
日舰小,运棹灵,倏分倏合,弹雨坌集,定远被震,大纛仆。
世昌见帅旗没,虑军心摇,亟取致远纛竖之。
战良久,定远击沉其西京丸,我之超勇毁焉。
世昌乘致远,最猛鸷,与日舰吉野、浪速相当。
吉野,日舰之中坚也。
战既酣,致远弹将罄,世昌誓死敌。
将士知大势败,阵稍乱,世昌大呼曰:“今日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众乃定。
世昌遂鼓轮怒驶,欲猛触吉野与同尽,中其鱼雷,锅船裂沉。
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拒弗上缩臂出圈死之其副游击陈金揆同殉全船二百五十人无逃者事闻,世昌谥壮节,余皆优恤。
世昌临战以忠义相激励,死状尤烈,世与左宝贵并称双忠云。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七》)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拒弗上/缩臂出圈/死之/其副游击陈金揆同殉/全船二百五十人无逃者/B. 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拒弗上/缩臂出圈/死之/其副游击陈金揆同殉/全船二百五十人无逃者/C. 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拒弗上/缩臂出圈/死之/其副游击陈金揆同殉/全船二百五十人无逃者/D. 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拒弗上/缩臂出圈/死之/其副游击陈金揆同殉/全船二百五十人无逃者/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海军将领邓世昌一、阅读课内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邓世昌登上驾驶台,两手紧握舵轮,开足马力,向“吉野”猛冲过去。
敌人发现“致远”向“吉野”冲来,立刻集中火力,轰击“致远”。
“致远”的甲板起火了,但是它在继续前进,像一条火龙乘风破浪,冲向“吉野”。
敌舰上的士兵见了,惊恐万状,纷纷跳水逃命,“吉野”的舰长也吓得手足无措。
可是,一颗日本鱼雷击中了“致远”,顿时全舰爆炸起火,不久它就沉没了。
1.“继续”的近义词是,反义词是。
2.文段中画“”的句子,表现了。
3.请用“”画出文段中的一个比喻句。
这句话把比作。
4.文段中画“”的句子,写出了,反衬了。
二、阅读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了。
城门旁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围观。
有的人大声宣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盈盈地捋着胡须。
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
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呀!”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舞着狮子和龙灯;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挂挂鞭炮,噼里啪啦,震耳欲聋。
浩浩荡荡的人流,向虎门滩涌去。
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
那里,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可今天,洋馆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
虎门离广州城约有一百多里地,人们冒着六月的骄阳,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观看。
虎门海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十五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个水沟,往里灌水。
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再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水里。
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
《海军将领邓世昌》教学设计及反思学习了《海军将领邓世昌》一课,我们仿佛看到了无数爱国志士,为了保卫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可歌可泣的行为。
在感动的片段中,使学生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中,利用教材有针对性地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从小树立为祖国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
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10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横冲直撞”“慷慨激昂”“置之度外”“乘风破浪”“手足无措”“同归于尽”等词语的意思。
2.借助批读提示深入理解课文,了解邓世昌的英雄行为,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能复述这个故事,对邓世昌视死如归、精忠报国的高尚品质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从读中体会邓世昌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捍卫民族尊严的高风亮节。
教学难点:借助批读提示深入理解课文,了解邓世昌的英雄行为,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CAI课件(《甲午风云》)。
学生:搜集有关甲午海战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横冲直撞、慷慨激昂、置之度外、乘风破浪、手足无措、同归于尽”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难点:标1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无数优秀儿女为捍卫祖国的利益,把生死置之度外,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其中的一位。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
2.抽生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3.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甲午海战的经过。
(3-6自然段)4.抽读3-6自然段,勾画出让你最受感动的描写邓世昌语言、行为的语句,仔细读读,试着走进甲午军魂——邓世昌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高尚情操。
(三)达标检测1.选抄课文中的四字词语。
横冲直撞、慷慨激昂、置之度外、同归于尽、惊恐万状、手足无措、弹孔累累、乘风破浪。
(四)总结邓世昌近代着名海军将领,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在1894年9月17日海战中捐躯报国。
海军将领邓世昌1邓世昌是清末的一位海军将领,他为保卫祖刚的海防献出了生命。
[①这句话交代了什么?]【知识点详解】①交代了主人公及他所处的年代和身份——清末海军将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述了邓世昌的生活年代和他的身份。
21894年7月25日,日本侵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向中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
[②这句话交代了什么信息?]8月1日甲午海战爆发了。
[③“8月1日”交代了什么内容?] 【知识点详解】②这句话讲述了甲午海战爆发的原因。
“日本侵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向中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强调这是一场由日本侵略军发动的战争。
③“8月1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段导读:本段讲述了甲午海战爆发的原因和时间。
39月17日中午,我方舰(jiàn)队在黄海海面与日本舰队相遇,展开了一场激战。
[④这句话交代了什么内容?]战斗打响后,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冒着密集的炮火,纵横海面,频(pín)频开炮,屡(lǚ)中敌舰。
[⑤这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战斗场面?表现了邓世昌什么样的精神?]以先锋舰“吉野”为首的四艘(sōu)日本军舰,进逼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号。
为了保护旗舰,邓世昌指挥“致远”开足马力,抢到“定远”前面,迎战来敌。
[⑥“开足马力、抢到、迎战来敌”这些词语体现了邓世昌什么样的精神?]“致远”在四艘敌舰的包围之中,顽强作战,不断炮击敌舰。
[⑦这句话交代了什么内容?]不久,“致远”舰上的炮弹打光了,邓世昌命令用步枪射击。
[⑧在战斗中的表现体现了邓世昌及官兵们什么样的精神?]【知识点详解】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黄海海面。
⑤描写了战斗的激烈和艰难,表现出了邓世昌英勇善战的精神。
⑥这些词语表现出邓世昌面对强大的敌人,不畏艰险、英勇善战的精神。
⑦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邓世昌所处的境地十分危险,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表现出他的英勇顽强。
⑧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作战,表现出官兵们的英勇与顽强,更体现出邓世昌和官兵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0海军将领邓世昌_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0海军将领邓世昌西师大版(2019)《海军将领邓世昌》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过对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大义凛然的行为,掷地有声的语言和慷慨激昂的神情的描写,表象了邓世昌视死如归、精忠报国的高尚品质。
在研究设计这一课时直接切入邓世昌图像,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来。
这样其他时间就可以应用到讲读中,达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学习了《海军将领邓世昌》一课,我们仿佛看到了无数爱国志士,为了保卫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可歌可泣的行为。
在感动的片段中,使学生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中,利用教材有针对性地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从小树立为祖国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
教学课文2——5自然段时,我们抓住了“慷慨激昂”一词进行理解。
首先让学生找到文章中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大部分同学找到了“他登上舰桥,……与它同归于尽!”这句话,然后教师直接板书“慷慨激昂”这个词语,让学生朗读,在不同朗读训练下,使学生不仅体会到语气的变化,同时也理解了词语的含义。
接着让同学们在默读课文,找到邓世昌“慷慨激昂”的原因,并组织同学汇报交流,在交流中,教师掌控教学的进程,对个别语句进行朗读指导,同样以“慷慨激昂”为切入点,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境地中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并结合词语对句子进行感悟,唤醒学生情感的体验,使学生自然而然走入文本。
然后再默读课文,找到邓世昌“慷慨激昂”的原因,体会邓世昌当时的内心情感。
使学生在朗读时能把握好该怎么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爱国英雄——邓世昌
冯老师:《海军将领邓世昌》主要讲了在中日的甲午战争中,海军将领邓世昌在船伤弹尽的情况下,驾驶“致远”号冲向敌人的“吉野”号,最后被日军的一颗鱼雷击中并沉没,邓世昌英勇捐躯。
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一位爱国英雄。
大家看到了吗?
刘建国:我看到了。
面对来袭的日本侵略者的军舰,邓世昌命令“致远”号,在密集的炮火中,纵横海面,频频击中敌舰。
为保护“定远”旗舰,邓世昌指挥“致远”号冲在前面迎敌作战,虽然在四艘敌舰的包围中,仍顽强作战,他就是我心中的英雄。
张爱国:我也看到了。
当弹孔累累的“致远”舰就要沉没的时候,邓世昌怒视着横冲直撞的“吉野”号,要撞沉它。
他亲自驾驶,两手紧握舵轮,开足马力,向“吉野”猛冲过去,这一壮举尽享英雄本色。
李凯旋:我也看到了。
落水以后的邓世昌,仍然高呼杀敌不止,而且“拒绝”救生,还亲手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