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doc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2
2010年第4期(总第79期)黑龙江省政法管理"T-部学院学报J our nal of H ei l ongj i ang A dm i ni s t ra t i ve C adr e I nst i t ut e of Pol i t i cs A nd L a wN o.42010(Sum N o.79)完善我国精神损害的国家赔偿制度褚佳磊(黑龙江省法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90)摘要:实施十多年的<国家赔偿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
其中,由于没有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许多案件的受害人仅仅能依据《国家赔偿法》获得直接物质损失的赔偿,精神损害却得不到丝毫的抚慰,这使得《国家赔偿法》的处境甚为尴尬。
2008年<国家赔偿法》的修改已经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修改议程,其中关于增加精神损害国家赔偿的内容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并在<国家赔偿法修正案(草案)》中有所体现。
关键词:精神损害;国家赔偿法;国家赔偿中图分类号:D922.1l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66(20l o)04—0028—03一、精神损害国家赔偿的基本概况(一)精神损害国家赔偿的界定精神损害是指侵权行为所导致的致使受害人心理和感情遭受创伤和痛苦,无法正常进行日常活动的非财产上的损害,如精神上的悲伤、失望、忧虑等【l】。
精神损害的国家赔偿是指因国家侵权行为侵害自然人的人身权、财产权等致使其精神活动出现障碍而产生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
精神损害通常由侵犯人身权而造成,但也不排除因侵犯财产权而引起。
精神损害的国家赔偿作为一种赔偿形式,具有其特有的性质。
如:精神损害国家赔偿难于操作;精神损害国家赔偿所考虑的因素复杂多样;精神损害国家赔偿的数额具有不确定性等。
(二)精神损害国家赔偿的功能精神损害国家赔偿的功能主要有四:即补偿功能、抚慰功能、价值评判与社会平衡功能、防范功能。
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梁天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 南宁 530226)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民事主体因其人身权受到不法侵害使其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受到损害而要求侵权人通过金钱赔偿等形式进行救济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
从我国民事立法和多数学者的主张看,精神损害是得到法律确认的,其制度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我国1987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民法通则》第120条明确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为精神损害的物质赔偿开辟了通道,也使遭到禁锢的法学思想重新获得解放,实现了法学理论的拨乱反正。
但由于立法规定比较原则,在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构成要件、赔偿标准等问题上,长期存在理解不一致,适用法律不统一的现象,影响了司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并导致对当事人利益的司法保护不够统一和均衡。
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公布实施,该解释确定了精神损害起诉的范围,精神抚慰金给付方式、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因素等等,解决了审判实践中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为正确适用法律处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提供了司法依据,是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然而,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的法律工作者,在司法实践中,遇到很多问题,笔者深感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急待完善,急待解决下列问题。
1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从严原则问题在我国,目前人民法院在处理人身损害赔偿类案件中,对精神损害是本着从严掌握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受害人构成残疾乃至死亡的情况下,才可以根据《解释》的规定得到一定的赔偿。
在审判实践中,经常可以遇到原告在主张对身体伤害要求赔偿的同时,要求对其精神损害进行赔偿。
通常,凡没有证据足以证实给被害人造成严重后果的,对于精神损害的要求基本上不予以支持。
笔者认为,精神损害赔偿从严原则不能够补偿侵权案件中受害人的实际损失,无法体现对侵权行为的惩罚性,不符合现代法学人文化发展的方向,也不利于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损害赔偿责任范围:民法典明确规定了侵权行为的种类和侵权责任的具体范围,包括财产损失、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等方面的赔偿责任。
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侵权责任的认定标准,也使得受害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权利和救济途径。
2. 强化侵权责任承担能力:民法典通过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了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特别是对恶意侵权、故意侵权等行为的惩罚。
这种制度设计可以有效地遏制恶意侵权行为的发生,同时提高侵权行为的成本,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3. 完善损害赔偿程序:民法典对损害赔偿的程序也进行了完善,包括诉讼时效、举证责任、诉讼费用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规定不仅保障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也提高了诉讼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诉讼成本。
4. 增加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民法典增加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和认定标准。
这一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护受害者的精神权益,提高侵权行为的成本,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5. 完善公平责任原则:民法典对公平责任原则进行了完善,明确规定了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具体情形和认定标准。
这一规定可以有
效地避免公平责任原则的滥用,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法官提供了更加明确的裁判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不仅体现在责任范围、责任承担能力、程序制度等方面,还增加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和公平责任原则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规定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侵权行为的成本,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
怎样做策划书文档3篇篇一《怎样做策划书文档》第一步,明确策划主题。
这是整个策划书的核心所在,要确保主题清晰、明确且具有吸引力。
可以通过深入思考活动的目标、意义以及想要达到的效果等来确定主题。
第二步,进行详细的调研。
了解与策划主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市场情况、竞争对手状况、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喜好等。
调研的结果将为后续的策划内容提供有力的依据。
在活动内容与流程部分,要详细描述各项活动的具体安排,包括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活动形式等。
要做到条理清晰,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整个活动的开展过程。
资源需求部分要列出策划实施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等,并对其进行合理估算。
预算安排则要根据资源需求进行细致的规划,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
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以保障策划的顺利进行。
效果评估要明确设定评估的指标和方法,以便在活动结束后能够对其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在附录中可以附上相关的参考资料、联系人信息等。
篇二《怎样做策划书文档》第一步,明确策划主题。
这是整个策划书的核心所在,要确保主题清晰、明确且具有吸引力。
可以从市场需求、目标受众的兴趣点等方面去思考确定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主题。
第二步,进行详细的调研。
了解与策划主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市场现状、竞争对手情况、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偏好等。
通过调研获取的准确数据和信息将为后续的策划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三步,规划策划内容框架。
根据策划主题和调研结果,合理地划分策划书的板块和内容。
一般来说,可以包括项目概述、目标设定、市场分析、营销策略、执行计划、预算安排以及风险评估与应对等方面。
在每个板块中,要条理清晰地阐述相关内容,确保逻辑连贯。
项目概述部分要简洁明了地介绍策划的背景、目标和意义。
目标设定要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联和有时限。
市场分析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市场规模、趋势、竞争态势等。
营销策略则要提出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的推广方案,如产品定位、价格策略、渠道选择等。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完善法学专业毕业论文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完善摘要:本篇论文旨在探讨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立法缺陷。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的比较研究,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议,以期为相关法律立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立法缺陷;完善引言:精神损害作为一种特殊的人身权益,涉及个体心理和精神健康,对个体的正常生活、工作以及社交活动都会带来重大的影响。
然而,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立法缺陷。
本文旨在剖析这些缺陷,并提出相应的立法完善建议,以期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一、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起步较晚,主要是在立法解释和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目前,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在刑事诉讼中的赔偿,二是在民事诉讼中的赔偿。
虽然我国在这两个方面都有相关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
1. 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根据我国法律,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途径有二:公诉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和受害人自己提起民事诉讼。
然而,由于理论和实践上的诸多限制,很难实现充分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2. 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我国《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条件,但在实际适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对于精神损害的质证标准、责任划分和赔偿计算等方面,并未明确规定,导致裁判结果的差异很大。
二、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缺陷在探究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缺陷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条文的模糊性现行法律对于精神损害的定义模糊不清,导致司法解释和行政实践中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给受害人的维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赔偿额度的不确定性我国尚未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额度和计算方法,导致赔偿额度的标准模糊不清,权益保障不够充分。
从张先著案看国家赔偿制度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完善摘要:2003年张先著通过行政诉讼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打响了“维权的第一枪”此后,全国各地遭受乙肝歧视的劳动者纷纷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利的新闻层出不穷。
《国家赔偿法》将精神损害纳入赔偿范围后,行政诉讼中就人格尊严、名誉权、荣誉权等精神性人格权能否获得国家赔偿却没有规定。
本文就《国家赔偿法》在精神损害赔偿认定标准和赔偿标准方面的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精神损害;国家赔偿;精神性人格权;标准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01-01一、案件回顾2003年张先著在芜湖市人事局报名参加安徽省公务员考试,综合成绩在报考该职位的30名考生中名列第一,但因被检查出有乙肝病毒,被宣布体检不合格不被录取。
2003年底,张先著愤而起诉芜湖市人事局,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芜湖市人事局在2003年安徽省国家公务员招录过程中作出取消原告张先著进入考核程序资格的具体行政行为,主要证据不足。
2004年4月19日,芜湖市人事局不服一审判决,向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5月31日,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判决:驳回芜湖市人事局上诉,维持一审判决。
此案被称为“全国乙肝歧视第一案”张先著本人也因此被评为2004年度“法制人物”称号。
此案件的胜诉不仅仅是个案的胜利,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行政侵权中的国家赔偿不足的体现张先著案件促进了我国法律的完善,2005年1月20日,国家卫生部和人事部在两次公开征求意见后,公布了《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
标准规定,经检查排除肝炎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被录用为公务员。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发布了《关于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利的意见》规定:“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卫生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乙肝扩散的工作外,用人单位不得以劳动者携带乙肝表面抗原为理由拒绝招用或者辞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1、完善精神损害赔偿的规范体系
根据《民法通则》第120条的规定所确立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个很不成熟的制度,主要依靠司法解释予以完善,为此,应当尽快制定新的《民法典》或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单行民事,对我国的精神损害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定,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著作权法》中具体规定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应条款,对《刑事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有关进行修改,形成完备而统一的精神损害赔偿的体系,以维护法制的统一。
2、进一步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确保所有民事主体都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对于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有人担心会引起滥诉,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7)。
所谓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是指权利主体在他任何一种人身权利受到侵害而蒙受精神损失时,在法律上应当享有赔偿的可能性。
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与原告滥用诉权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法律完全可以通过一些限制手段来避免。
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规定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名誉权、荣誉权、名称权等受到侵害可以提起精神损
害赔偿,以充分维护法人和其它组织的人格权。
其次,将自然人的人格权益尽量细化,如明确规定侵害他人的贞操权、信用权、隐私权等的精神损害赔偿。
同时,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应当保持开放的状态,以尽量适应新情况的出现。
3、完善有关物质性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避免出现法律对物质性人格权和精神性人格权保护方面的冲突。
如前所述,我国法律对精神性人格权的保护是显形的,而对物质性人格权的保护是隐形的,因而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侵害生命权、健康权等物质性人格权赔偿的数额偏低,而侵害精神性人格权赔偿的数额偏高(8)。
为此,笔者认为,应规范法律对物质性人格权和精神性人格权保护的规定,明确界定死亡赔偿费、伤残补助费等是对受害人预期物质利益的赔偿,而精神损害赔偿金是对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精神损害的抚慰,应当分别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