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姓名: 周磊

年级: 10秋

专业: 法律

分校: 武清电大

指导老师: 郭玉怀

内容摘要

精神对于人的生活越来越重要,面对精神遭受的伤害,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精神损害赔偿是救济人身权利损害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现代法律人性色彩的集中体现,也是各国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仍存在严重的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本文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适用范围、我国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现状所存在的缺陷及完善的建议作了简明的阐述。我国法律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都极具模糊性,从而导致司法实践中的混乱不堪。因而,如何正确认识并完善这一制度,于理论及实践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一次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这不得不说是我国立法的一大进步。

目录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界定 (1)

(一)精神损害狭义说 (1)

(二)精神损害广义说 (1)

二、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 (2)

(一)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确定的范围 (2)

(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确定的范围 (3)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22条确定的范围 (4)

(四)其他法律确定的范围 (5)

三、目前我国精神损害赔偿规定的存在的问

题 (5)

(一)目前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缺陷 (5)

(二)精神损害赔偿在司法实践上的不足 (7)

四、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规定的建议 (8)

(一)国外对于精神损害赔偿规定的经验 (8)

(二)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建议 (9)

五、结语 (11)

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伴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政府、民众对人权及与其相关、相邻的权益认识也日益深化,精神损害赔偿已成为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随着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我国的精神损害索赔有了确实的法律依据。而且2009年12月2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精神损害赔偿作出了明文规定,这是我国现行法律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第一次在法律上赋予了其实际意义,使受害人的精神利益有了明确的法律保护。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界定

大多数国家在立法上没有使用精神损害的术语,也未给精神损害予以明确的定义,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对四种人格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作规定时仅使用了“损失”一词。不过在最高人民法院于1993年印发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则明确使用了精神损害这一术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较大的进步,但究竟什么是精神损害却没有明确。而学术界给精神损害下的定义也非常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狭义说和广义说两种。

(一)精神损害狭义说

该说认为非财产上之损害与财产之减少无关或应增加而未增加无关;非财产上之损害即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张新宝认为,精神损害,是指法律、行政法规或司法解释规定可以以金钱赔偿作为救济方式的狭义的精神损害,包括受害人精神痛苦、肉体疼痛或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